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店员》不仅描写了“为人类赎罪而受苦”的犹太人,而且还描写了“皈依犹太教”的非犹太人,体现了作者本人所说的“人人都是犹太人”这一思想。精神和道德因素成为作家关注的焦点,他把做真正的犹太人看成了实现人性道德的象征。马拉默德笔下总是为一定的目的而受苦即为赎罪而受苦的主人公,经过作者的点染,充满了人道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2.
作为二战后美国犹太作家的杰出代表,马拉默德作品中的人物以典型的犹太生活和犹太身份而闻名,他笔下的女性同样具有重要意义。从早期作品《伙计》到晚期的《杜宾的生活》,马拉默德通过"父与女"母题的建立与延续,淡化女性人物的犹太身份与表现出她们女权意识的觉醒和对自由独立的追求,并对人性、道德和责任等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探讨,强化了他的"人人都是犹太人"的思想。  相似文献   

3.
伯纳德·马拉默德(Bernard Malamud 1914—1986)是当代美国文坛颇负盛名的犹太作家之一,与索尔·贝娄(Saul Below)、菲利普·罗斯(Philip Roth)并称美国三大犹太小说家。在创作中,马拉默德继承了英美19世纪末20世纪初现实主义的传统,善于将现实的描写与道德的寓意相结合,从人道主义的角度对广大犹太下层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并对于纳粹法西斯迫害犹太人的残酷行径表达了强烈谴责。在短篇小说《湖畔女郎》中,作者马拉默德借一对青年犹太男女朦胧凄美的爱情纠葛,揭示了男女主人公彼此爱慕的"凝视"背后最终导致这场爱情悲剧的犹太伦理身份认同问题,从而表达了"大屠杀"记忆在犹太人伦理身份的坚守与维系方面所存在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论伯纳德·马拉默德的犹太道德观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伯纳德·马拉默德(1914-1986)是美国当代犹太小说家。他的作品集中反映和描写了美国犹太移民的不幸遭遇,揭露批判了美国资本主义社会的丑陋和弊端,沤歌了犹太移民的善良、诚实、坚忍和责任心等美好品质,赞美了具有追求“新生活”坚定信念的人,揭露和鞭挞了那些自私自利、贪图名利地位,耽子声色犬马之娱的不肖之徒。通过他的作品形象地展示了他的犹太道德观。在马拉默德犹太道德观中,一个有道德的犹太人应该行善、诚实、具有责任心;在人生的沉浮中,敢于追求新的生活;把个人的命运与整个犹太民族的命运紧紧相联系。马拉默德在阐述…  相似文献   

5.
美国内战使黑人渐次获得了选举权、财产权、受教育权及其它民事权利。他们在法律上成为同白人平等的美国公民 ,一种新的种族关系建立起来了。但这种关系却不是平等的兄弟般的种族关系 ,甚至不是基于共同利益的伙伴关系。这种新关系表现出明显的双重性 :一方面 ,这是一种在法律上平等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另一方面 ,它又表现为“优越的白色人种”同“低劣的黑色人种”之间的敌对关系。这种双重性自南方重建以来一直在美国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大的影响。本文就重建时期黑人的土地权、选举权和受教育权三方面所反映的问题探讨了双重性的起因并略述双重性对现当代美国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跨种族性关系,尤其是黑白之间的性关系,长期以来被认为是美国历史上的一大禁忌。著名的黑人作家詹姆斯·鲍德温在他的小说《另一个国家》中对跨种族性关系问题进行了深入而详尽的探讨,希望帮助黑人白人走出精神困境,从而建立良好的种族关系。通过该小说中两对黑白恋人的悲剧故事,鲍德温显示了他对美国跨种族性关系问题的担忧与困惑。  相似文献   

7.
《论美国的民主》是法国政治思想家托克维尔在19世纪上半期完成的一部巨著,对该书的研究和论述不胜枚举,但基本未涉及托克维尔关于美国种族与种族关系的认识。事实上,托克维尔通过实地考察美国土著居民和黑人的困境,对美国白人和黑人与印第安人间的种族关系进行了详尽的评论,指出作为支配群体或多数人群体的白人不仅在法律上有权界定自身,而且还能通过自身历史和文化界定社会价值观,建构种族差异,美国的种族社会是社会建构的产物,同时也是一个不断被社会建构的过程。白人特权和种族主义根深蒂固存在于美国的法制和民情中。托克维尔还分析了基于白肤色的财产权和白人特权对白人产生的负面效应,他认为,白人从作为统治民族中获得的心理利益蒙蔽了白人,使他们看不到这一体制对他们征收了实质上和精神上的重税,他也由此预见到种族关系在美国难以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8.
伯纳德·马拉默德在其代表作《基辅怨》中把主人公雅柯夫的受难与整个犹太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并以犹太民族的受难来反映整个世界的命运,从而深刻地体现了其"人人都是犹太人"的创作思想。本文拟对作者创作思想的形成,主人公雅柯夫的精神转变过程,以及文本中的几位主要人物进行分析,探究马拉默德"人人都是犹太人"这一创作思想的内涵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托尼·莫里森对空间的社会性具有深刻的理解.她的《宠儿》呈现了美国19世纪的种族现实、种族奴役、种族歧视和种族仇恨,其种族问题实质上是空间问题.以列斐伏尔的“空间论”解读《宠儿》可以将小说中的种族关系和空间关系架构起来,并将黑人群体的建构之旅以空间视角进行再现:白人通过书写的种族空间表征对黑人进行空间规训,内化黑人的意识形态,造成黑人群体的意识麻痹;黑人则选择边缘,以表征空间为主要途径进行背离白人空间表征规训的空间实践,进行空间织造.最终,黑人群体的建构过程在空间实践与表征中呈现出来.  相似文献   

10.
二十年代,我在美国目睹了许多“百分之百的美国人”对黑人、犹太人和天主教徒的歧视,曾作了一些关於一般美国白人与这些人之间的“社会距离”的调查。这些资料一直未得机会整理,十年动乱期间又散佚殆尽。有幸的是,光旦先生生前长期积累的关於中国犹太人的资料却保存了下来,并且经过整理,编成了《中国境内犹太人的若干历史问题》即将出版。编纂者要我作一篇序,我觉得义不容辞。光旦先生与我同学九年,共事二十二年。其间,我们不时探讨世界上的犹太人问题,  相似文献   

11.
伯纳德·马拉默德在其代表作《基辅怨》中把主人公雅柯夫的受难与整个犹太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并以犹太民族的受难来反映整个世界的命运,从而深刻地体现了其"人人都是犹太人"的创作思想。本文拟对作者创作思想的形成,主人公雅柯夫的精神转变过程,以及文本中的几位主要人物进行分析,探究马拉默德"人人都是犹太人"这一创作思想的内涵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谁问你了?》对美国“后种族”时代种族主义的诘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辨析“后种族”时代的概念基础上,对蜚声当代美国文坛的畅销作家特瑞·麦克米兰的最新作品《谁问你了?》的多重主题进行了细致的分析.通过揭示黑人老年群体的生活困境、“福利皇后”刻板形象的根深蒂固、毒品和贫困对黑人社区的瓦解以及黑人女作家“种族冒充”主题在当代的体现等,麦克米兰对仍旧存在的种族主义进行了有力的揭露,并高度赞扬了黑人妇女的坚忍和奉献.作家意在表明:即便已经进入21世纪,美国的种族主义仍远未结束,且在诸多方面亦如奴隶制废除之初时一样严重.把“种族中立”和“无视肤色”作为“后种族”时代核心概念的宣传,实质上是掩盖“种族等级”的事实和为了阻碍实现“民主和正义的理想”的托词而已.  相似文献   

13.
1954年布朗案判决后,美国南部白人社会出现了名为执行判决实为阻挠落实判决的象征性改革。这种象征性改革激起了黑人社会的强烈不满,导致了“入座运动”、“自由乘客运动”、“伯明翰运动”和“向华盛顿进军”等非暴力直接行动的发展。这一系列直接行动不断突破象征性改革的束缚,加速了民权运动前进的步伐。象征性改革本质上是南部白人社会父权主义在种族关系上的体现,它企图安排黑人的命运,控制民权斗争的进程和方向。黑人社会认为,象征性改革是一种桎梏,要争取种族平等就必须冲破它的束缚。  相似文献   

14.
莫里森是第一位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她坚持“黑人”和“女性”的双重身份,深入黑人特别是女性的内心世界,从一个新的角度丰富了美国的黑人文学。她的小说《宠儿》围绕杀婴情节,以边缘话语的策略,再现了黑人女性在性别与种族双重压迫下的心灵史,并通过由这一事件所引发的对母性、自由等问题的重新思考,质疑了美国的政治文化。但另一方面,文本中也存在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无意识建构。  相似文献   

15.
非裔美国人被看作区别于美国主流文化的“他者”。莫里森认为美国黑人既是“他者”又是世界的人类。在《所罗门之歌》中,黑人主人公“奶人”的成长是小说的主题。通过对奶人成长过程的描述和他的性别意识、种族意识和生命意识的进步,莫里森表达了消除两性对立、获得种族身份认同、回归传统文化的文化理想。  相似文献   

16.
十九世纪晚期,在美国文坛上刮起了一阵“黑人旋风”。长期以来被认为是“种族落后”、“智力低下”的黑人,在音乐、舞蹈、美术、文学、戏剧、史学和科技等各个文化领域里才华毕露,大显身手,在盛行种族歧视的美国社会引起了强烈震动。在音乐舞蹈方面,黑人取得了巨大成就。黑人富有音乐天赋。早在奴隶制时期,黑人的  相似文献   

17.
《杜宾的生活》是美国犹太作家伯纳德·马拉默德在题材和创作方面所做的一次大胆尝试。马拉默德充分而巧妙地运用自然意象,在自然意象与人物、环境、人物的思想情感之间建立了相互衬托和映射的关系,这一创作手法得益于著名作家劳伦斯。本文通过对花、鸟两种自然意象的分析,以展示《杜宾的生活》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8.
描写民族苦难以及重大历史背景下个体的困厄和艰辛,是二十世纪上半叶大多数中国作家和犹太作家作品的重要内容。文章选取了中国作家郁达夫和美国犹太作家马拉默德最有影响力的短篇小说作品进行分析,主要关注了他们对苦难的表述和言说的方式、角度,以及对超越苦难所做的不同尝试。郁达夫着力表达的是与民族命运息息相关的青年人的苦闷,马拉默德关注的是作为生命之常态的苦难。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当中国近现代大多数作家都抄“救亡图强”的近道去解生之苦难时,反观同时代的犹太作家们对苦难的表达,我们可以得到一种新的图式和角度。  相似文献   

19.
美国是一个多种族国家,种族经验成为了美国人生活的主题之一.作为一个对政治敏感的作家,艾丽斯·沃克从种族经验入手,对<梅丽迪安>中的黑白困惑和身份问题进行了探讨,通过跨种族关系的确立来建构黑人的种族身份.这种对种族生存现状和问题的探讨,体现了沃克对黑人的人文关怀,为解决黑人当下面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问题提供了有益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略论加维运动兴起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内战结束后 ,黑人及其后代虽然在法律上不再是奴隶 ,但是美国社会黑人仍然受到种族歧视 ,处境艰难。为生活所迫所引起的黑人大迁徙 ,使黑人不断地涌向城市 ,形成有利于黑人进行大规模抗议运动的地理环境和社会基础。 2 0年代兴起的“哈莱姆文艺复兴”运动 ,增强了美国黑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加维的宣传鼓动活动 ,唤醒了黑人美好的种族意识。这一切最终促成了加维运动的兴起。加维运动虽然失败了 ,但却唤醒了黑人 ,打击了种族主义气焰 ,在黑人解放运动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