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明代是中国古代筑城最为频繁与众多的时期,其中为防北边至少修筑1960座城池,占明代修筑城池总数的43.43%.其中,至少有317座砖石城,占北边筑城总数的16.17%,占明代修筑砖石城总数的22.26%.在冷兵器时代,筑城确有必要,但要完整地评价筑城,又不能单纯从军事角度着眼,还须综合政治、经济等因素,必是有利有弊的.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档案文献为依据探讨了抗战期间中英两国围绕修筑中印公路问题就“西藏问题”展开的交涉。抗战期间,中国国民政府试图以修筑中印公路为契机,加强对西藏地方主权统辖。英国政府为维持其在西藏的势力范围和影响竭力阻挠公路的修筑,并企图以所谓西藏地位问题与筑路计划挂钩。同时,英国还唆使西藏噶厦干扰中印驮运线的开通。英国的阻挠最终导致了中印公路计划的流产,给中国人民的抗战事业带来了巨大损失。  相似文献   

3.
北宋时期,由于陇东地区处于北宋王朝和西夏政权交错的地区,因此,陇东地区受到了北宋王朝的重视。作为边疆地区,宋政府不仅派得力大员驻防,而且大规模修建城池。由于军事上的需要,是陇东地区小城镇大规模兴起的主要原因,故而,许多城镇因军事意义的消失而被废弃。北宋时期,陇东地区的小城镇具有军事、商业、行政管理、教育教化、居住等多个方面的功能。  相似文献   

4.
1899-1900年,山东高密因修筑胶济铁路发生持续不断针对德资胶济铁路公司的民众暴动。因处置不力,一年有余的时间里高密县县令几易其人。权力有限的县令在处理与外国人有关的事务中,角色尴尬,虽居于交涉前端,面对外国人与民众的冲突时难以满足当地绅民的利益诉求,也无法以传统治事方式化解民官之间的矛盾。当清政府高层既要屈从于列强的强权,又要追究地方骚乱的责任时,县令自然就不能安于其位。县令在对外交涉中角色定位模糊当是清季处理铁路交涉问题时政府权力运作最为底层的一面。  相似文献   

5.
永乐筑城与永乐之战是宋、夏战争史上很重要的事件,对北宋元丰年间所进行的宋夏战争产生了巨大影响,使北宋统治集团欲图复兴、灵的计划受到挫折,宋夏对峙的局面得以继续保持。所以,这次宋夏之战历来为史学研究者所重视。但究竟应该如何看待北宋修筑永乐城以及永乐之战中北宋惨败呢?本文试就此进行一些探讨。一、关于永乐筑城永乐城,又名银川寨(在今陕西榆林县上盐湾乡上盐湾村),是北宋于元丰四年(公元1081年)收复西夏所据银州后,为实施占据横山,俯视兴灵的战略方针,修筑而取代故银州的新城。据《宋史·地理志》载:“银州,元丰四年收复。五年,即永乐小川筑新城,距故  相似文献   

6.
蒲昌城是清末塔里木河下游屯垦开发的一个具有典型研究意义的城池,但文献对蒲昌城修筑时间、蒲昌营游击设置时间、蒲昌城及罗布淖尔的驻军等背景问题,或存在分歧,或语焉不详。本文的目的就是主要利用清代奏牍等文献,试图解决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7.
路南县鹿阜镇的发展及其功能浅析/黄淳鹿阜镇即路南彝族自治县县城,县政府机关所在地,位于昆明市东南部,距昆明89公里。鹿阜镇的发展较早,历史悠久。早在唐朝天宝末年,这里就已经修筑了城池。据《元史·地理志)载:“路南州,夷名路甸,有城曰撒吕,黑蛮之裔落蒙...  相似文献   

8.
明代出于军事防御需要,在西北地区修筑了数千公里的长城,其中在宁夏地区设立了宁夏、固原两座军事重镇及大量军事聚落对长城进行守御及管理。在严格的军事制度管理之下,这些军事聚落有着鲜明的层级结构。各层级聚落有着独特的修筑特点,聚落的选址受到水体、地势、长城、风水理论及军事活动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其城池规模、形制及内部功能布局也因层级及军事战略地位等不同而各有不同,越高等级的聚落位置越适中,规模越大,形制越完备,功能越完善,布局越合理。在明代之后,大多数军事聚落被延用下来,但因各种因素,有些聚落发展成为大中型城市,有些发展为乡镇、村落,有些被旅游业开发,有些则已废弃。对这些聚落的修筑特点及发展演变的研究,对于西北地区的城市规划及古城遗址保护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文史哲》2015,(5)
隋唐五代江南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城墙的修筑。隋朝灭陈后,江南一些城市新筑了城墙。不过由于没有重要的战事,并没有出现大规模修筑城池的景象。唐朝建立后,江南地区对修造城墙渐渐重视。湖州及一些县城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新修、增筑了城垣。安史之乱后,江南地区时有动乱出现,一些城市继续兴筑、扩修了城垣。唐末五代,社会动荡不定,大量城墙或新筑或加固,江南出现了一轮修造城墙的高潮。随着战事的变化,有的城市多次对城墙加高加厚,增强城墙的防御功能。江南州级以上的城市,一般均有内外两重城墙,城墙下宽上窄,环以护城河。除少部分山区县城之外,大多数的县城至唐末都修筑了城墙。江南城墙的修筑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它既是隋唐五代时期江南城市发展的结果,更是江南城市加快发展步伐的一个重要推动力。  相似文献   

10.
秦州、泾原一带西羌自唐末迁入之后,中原政权一直无力在这些地区建立有效统治。因西夏边事之起,北宋考虑到羌地蕃部的战略意义,逐步在羌地设立城堡寨。所筑堡寨多起源于羌酋献地,因不熟蕃情,加之多方利益夹杂其中,堡寨修筑进程中,引发争议和争端颇多,土地问题是诸方争执的核心所在,边郡官吏及羌酋出于私计考虑使问题更加复杂化。朝廷通过广设堡寨,使行政机构和军队得以进驻羌人居住区,扩大了北宋的实辖疆域,也加速了蕃部的汉化进程。  相似文献   

11.
两宋乡役不仅体现为国家权力的“神经末梢,”也是具有以民治民“自治性”意味的社会控制模式,但并非一级完整的行政区划。乡役性质,官治、自治两者兼具,不可偏废。唐宋朝廷在整合乡村秩序时,乡村管理的外在形式前后变化显著,但其赋役征派、维护治安秩序的实质性内涵,寄寓于乡里、乡都保甲等外在表现形式下,却较少变化。  相似文献   

12.
闫霞 《兰州学刊》2008,(12):180-183
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宋诗虽然没有唐诗的耀眼光芒,也算是别有天地,但是在明代,宋诗是一个被严厉批判的对象。为什么会这样呢?文章拟从四个方面对此进行了探讨:一、在明人看来,宋诗多劳心之直陈,少形容之妙;二、宋诗过于纠缠于理、道,思维方式上重思辨,违背诗的形象思维规律,创作少兴少象、少情少趣;三、宋人好用典故,好以文为诗,诗主意主理、少韵少味;四、与明人的政治、文化诉求及诗学理想有关。这些因素共同酿成了明人根深蒂固的反宋诗情结。  相似文献   

13.
陈爱平  刘季富 《殷都学刊》2001,(2):46-48,95
宋以前,中国经济、文化、人口重心一直在北方,所以,军事优势也在北方.宋以后,经济、文化、人口重心南移.到明清时,南方表现出军事潜力.鸦片战争以后,军事重心移往中国南方.  相似文献   

14.
北魏六镇长城南线、北线两条长城墙体,均总体呈东北-西南向蜿蜒分布于乌兰察布草原,于中部地段有短暂交汇。六镇长城南线、北线均以阳山秦汉长城东段所在山脉的北麓地带作为其西南防御端点,其终点之间的直线距离约25千米。选择丘陵间的谷地修筑墙体,是六镇长城的主要特点之一,六镇长城的墙体以土筑最为普遍,保存较为低矮,墙体外侧普遍见有壕堑的痕迹。北线墙体对南线墙体的局部沿用,及墙体沿线发现的32座戍堡,是此次北魏长城调查的重要发现与收获之一。六镇修筑在先,后有六镇长城南线和北线。六镇修筑完成于延和二年至太平真君八年之间。沃野镇最初即建在了根子场古城,白灵淖城圐圙古城经考证为怀朔镇镇址,抚冥镇镇址已确定为位于今四子王旗乌兰花镇的乌兰花土城子古城,而希拉穆仁城圐圙古城、克里孟古城、三工地土城子古城应分别为武川镇、柔玄镇、怀荒镇旧址。  相似文献   

15.
元代《诗经》学的特征及历史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险峰  崔志博 《河北学刊》2008,28(2):123-127
元代《诗经》学侧重朱子之学,崇尚"朱传"成风,除马端临、李公凯等少数几位《诗》家外,其他《诗》家的著述几乎全部是围绕《诗集传》而作。元代《诗经》学几乎成了朱熹《诗集传》的一家之学。元代《诗》家继承了宋代《诗经》学的求实精神,博采众家之长,在音释、训诂、诗旨、诗歌艺术手法等方面对《诗集传》都有很大的阐扬发挥,但较之宋人,怀疑精神已经大大减弱,观念略显保守。元代《诗经》学处于《诗经》宋学和《诗经》清学之间,一方面它继承了《诗经》宋学的求实考据之风;另一方面,元代《诗经》学影响了明代《诗经》学的发展走向,对清代《诗经》学也有一定的间接影响。元代《诗经》学,是连接《诗经》宋学和《诗经》清学的纽带,它在《诗经》研究和《诗经》学的延续上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唐宋茶道,萌芽于魏晋六朝,成于唐中叶,盛于宋代。在鉴茶、选水、赏器、取火、炙茶、碾末、烧水、煎茶、酌茶、品饮等方面,唐宋时期逐渐形成和建立了一系列的程序、礼法、规则。唐宋时期,茶道大行,究其原因,社会经济条件是其物质基础,茶之药用价值的进一步发现及养生理念促进了茶道嬗变,唐宋文人的品格特征引导茶道发展,饮食文化的贵族化特征使茶道趋于精致。在这些因素相互交织的影响下,唐宋大行茶道的出现绝非历史的偶然。  相似文献   

17.
自宋以后,词的审美风格主要呈现为"豪放和婉约"两种类型。豪放雄伟壮丽,婉约清秀优美,其间包含中正在内。与之相似,山水画在宋以后也有"南北宗"的划分,北宗阳刚宏伟,南宗阴柔秀丽。"宗派"来自"禅家",虽不恰当,却得默认,而这二者,就其宏观层面的美学韵味来看,说的是同一个道理。用豪放美与婉约美这对审美范畴,着重讨论宋代山水画的美学特征,并将词评作为评论中国古代山水画的对照面,发掘宋代山水画展现的"豪放美和婉约美"的特质。  相似文献   

18.
檀作文 《齐鲁学刊》2001,(1):101-108
汉、宋诗经学在说诗体系上的不同体现在四个方面:在文本阐释上,诗汉学主张依《序》说诗,诗宋学主张求诗本义;在文本性质上,诗汉学认定《诗三百》为政治美刺诗,诗宋学则认定其为一般抒情诗;在对“赋比兴”之“兴”的认识上,诗汉学取义,作道德和政治比附,诗宋学则不甚取义,将之认作文学修辞的方法;在《诗》之用上,汉儒重视其对个人行为加以外在规范,宋儒则重视其对个人内在情操的陶冶。  相似文献   

19.
宋代民间的养老,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养老模式中颇具代表性。两宋王朝民间养老的形成,主要表现为两点,即民间养老有了法律上的保障、完善的侍丁制度。宋代民间养老的形成有其特殊的社会原因,同居大家庭的重新形成、孝文化的推广以及政府养老政策鼓励等,最终使得民间养老蔚然成风。民间家庭养老风气的形成一方面维护了两宋王朝的统治,另一方面使得老人们的生活质量有所提高,同时,提升了整个社会的伦理道德,并对后世民间养老模式的形成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