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柯林武德的代表作《历史的观念》对传统史学的批判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但他的理论瑕瑜互见,许多观点难以站得住脚。甚至,他的历史哲学的根本出发点就是错误的。《历史的观念》一书说明柯氏提出了一些天才的问题,但没有给出令人满意的答案。  相似文献   

2.
人类经验若纳入历史反思的范畴,历史思维势必构成史学理论研究的重要环节。柯林武德通过分析历史概念、批判“常识性理论”、阐明历史思维的独特性,藉此批判了方法论的实证主义。此外,柯林武德援引证据与叙事的标准区分了不同的想象类型,并据此阐释了历史想象在“构造的历史学”方面的功能。柯林武德探讨历史思维与历史想象,旨在解决历史客观性这一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3.
柯林武德历史思想概念的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柯林武德在其历史哲学名著《历史的观念》一书中,首次提出了“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这一引起极大反响的著名命题。中外学者从一般意义上对该命题的含义、历史背景及其意义等方面作出了有益的探究。然而,对于柯林武德(以下简称柯氏)关于“思想”一词的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简要说明时间和空间的普遍特性的前提下,着重论述了历史过程时空结构的特点,历史时间与历史空间的关系以及历史时间的三个向度———过去·现实·未来之间的关系,并以上述基本理论为指导,评析了克罗齐的“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和柯林武德的“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两个历史哲学命题。  相似文献   

5.
史学的学科性根植于其真理性。西方历史哲学史既是一个求索历史和史学真理的历程,也是一个为史学争学科地位的历程。1725年之前,史学被认为与真理无涉;自1725年始,以维柯、黑格尔等为代表的思辨历史哲学,论述了本体论意义上的历史真理理论;自1874年始,以柯林武德及沃尔什为代表的批判或分析的历史哲学,论述了认识论意义上的史学真理理论。这些真理理论,在逻辑上均无法自洽。自1973年始,以海登·怀特和安克斯密特为代表的叙事主义则直接把史学与文学等同起来,彻底割断了史学与真理的关系,从根本上消解了史学的学科性。尤其是在经过叙事主义的冲击之后,史学家追求"隐喻的真理"当是逻辑的必然。  相似文献   

6.
20世纪20年代,柯林武德的史学观念发生了反实在论的转变,这种转变影响了他的历史叙事理论。他将历史叙事视为一种"先验的想象",蕴含了叙述者的视角和目的论,凸显为历史事实的组合功能。在真实性方面,他超越了用"事实世界"检验个别事实的真假,而代之以"想象构造的网",藉此融合"事实世界"与"思想世界"。另外,他反思了一种构造论的历史证据观,阐释了它的伦理内涵和史学方法论。  相似文献   

7.
在讨论“历史的性质”时,拜格贝把历史著作一直叙述到当前的“半理性活动”,并认为历史学家是“传统的卫士、民族性崇拜的牧师、社会改革的预言家、民族价值和民族荣誉的说明者和支持者。”由于斯宾塞、马克思和斯宾格勒的体系都没有赢得普遍承认,本书作者主张求援于一种新的历史研究法。拜格贝总的哲学观点虽是经验主义者的观点,但历史学家们的直觉和见解却汉有完全被轻视。把柯林伍德的解释说成是“杂乱无章的直觉”和把汤因此的  相似文献   

8.
人是文化哲学的本质和核心,武术文化研究离不开与"武"相关的人本身。以拥有武技的武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角色及其处境为线索,从儒家、法家的文化传统所代表的现实秩序的兴衰与融合的历史变迁中梳理武人心理结构的演变过程,有助于更真实地理解历史文化变迁中武术与相关传统文化的深层关系。整体来看,不同历史时期国家主流文化驱使下的社会秩序形成外部强制,逐渐使武人的自然性情趋于内隐而转化为自我控制和调整,从而在各自的社会角色中实现了对暴力的文明转化以及自身心理结构的"理性化"。同时,传统武礼、武德的内涵也是在武人不断调整、适应社会的过程中逐步生成与发展的,并承载和体现了一定的儒法传统特征,这一过程整体上也影响了武术的发展走向。  相似文献   

9.
对波普历史观的代表作《历史决定论的贫困》中的历史哲学进行了评价。简述了波普历史哲学的基本观点 ,即历史无规律、历史不可预测、责难整体主义、推崇“渐进社会工程” ;剖析了波普的逻辑论证 ;从历史规律问题、整体主义问题及人的能动性问题等三个方面对波普的理论论述作了评析。总的看来 ,波普的历史哲学是错误的 ,但从反面也给我们某些启示  相似文献   

10.
历史存在问题一直困扰着众多的哲学家。在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之前,对历史存在问题进行阐述的不乏其人,但他们都只能给出唯心主义的历史哲学解释。马克思在批判继承前人优秀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对历史存在问题进行了哲学上的建构,科学地回答了历史存在的本质性问题。  相似文献   

11.
历史与科学特别是自然科学的关系是近现代西方史学中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也是晚近兴起的西方历史哲学反复探讨的一个难题。本文概要地考察了近两个世纪西方有关历史之学科地位问题的种种观点,深入分析历史的科学要求后指出这一要求并无恰当根据。历史是一门学问或学科,作者强调了这一平凡的事实,并进一步阐明了史学的重要性本不取决于某种形式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2.
历史的普遍发展观是一切历史哲学的共同话题。赫勒在阐释历史发展的本体论思想时提出,历史发展与历史规律紧密相关,强调以历史进步论为前进方向的发展。人们一旦意识到历史按照某种规律运动发展,历史哲学对历史的解释就起到规范、制约和启示的作用,从而使人们从一种自在的状态上升到一种自为的状态。普遍发展是规律式的发展,历史哲学以大写的历史为中心,大写的历史是一种整体性的历史,那么历史具有规律的发展过程也是一种整体性的发展过程。作为一种本体论的历史哲学包括整体性、科学性和必然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13.
历史的普遍发展观是一切历史哲学的共同话题。赫勒在阐释历史发展的本体论思想时提出,历史发展与历史规律紧密相关,强调以历史进步论为前进方向的发展。人们一旦意识到历史按照某种规律运动发展,历史哲学对历史的解释就起到规范、制约和启示的作用,从而使人们从一种自在的状态上升到一种自为的状态。普遍发展是规律式的发展,历史哲学以大写的历史为中心,大写的历史是一种整体性的历史,那么历史具有规律的发展过程也是一种整体性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4.
黑格尔凭藉惊人的洞察力把广阔的历史空间作为哲学反思的对象,率先提出和阐述了“世界历史”这一有价值的理论。“世界历史”理论作为黑格尔历史哲学中最具特色的部分,极为深刻地把握了近代以来世界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具有极其深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总体范畴在历史理解中的作用——卢卡奇的历史观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卢卡奇系统、详尽地阐发了总体观念,并用总体的观点来研究和理解历史。他关于历史观的出发点是现实的人、关于历史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前提和理论依据等方面的阐述,都可以看作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当然,卢卡奇的历史观中也包含着一些理论错误,但这些错误是作为一个探索者所犯下的错误  相似文献   

16.
人的存在在时间中的展开就是历史。人对自身历史的自我意识经历了“历史观--历史理论--历史哲学”的发展过程。历史哲学具有自己独立的学科基点,是介于哲学与史学之间的一门特殊的中介学科。历史哲学的两个分支--思辩历史哲学与批判历史哲学--在理论形态方面是前后相继的关系,在问题域方面则是作为历史本体论与历史认识论而互补的。唯物史观为历史哲学这两个分支的辩证统一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看待社会历史问题,总是自觉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站在哲学的高度,对其进行深刻的剖析和思考,然后做出结论。本文从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就抓住解决各种错综复杂矛盾的关键;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统一的,共性寓于个性中,个性总是与共性相联系而存在;新生事物的不可战胜性三个哲学角度探讨邓小平的历史意识  相似文献   

18.
哲学与历史学之间的差异表现为:哲学凭借概念展开推理,在它的叙述过程中,实例和说明并不占有重要的地位;历史学侧重于重现过去的历史事件,具体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在它的叙述中占有本质重要的地位。由于哲学和历史学之间的差异,哲学家和历史学家总是相互攻讦,哲学家认为历史学过于重视具体的历史事件而忽视理性,历史学家认为哲学把自己的发明和先天的虚构放在了历史当中。但是他们都不否认哲学与历史学之间存在互补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出现了二者融合的观点。克罗齐主张哲学与历史学的融合,但认为历史哲学不能成立,这种观点具有片面性,历史哲学不仅可能而且具有内在的结构。  相似文献   

19.
论西方历史哲学的“语言学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的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在结构主义特别是后结构主义语言理论的影响下,西方历史哲学领域出现了“语言学转向”。后现代历史哲学是一种“语言唯心主义”或者“语言决定论”。在它看来,语言注定会成为发现“历史实在”之路上不可逾越的障碍。历史哲学的“语言学的转向”对历史学的理论研究是有意义的,它击中了朴素客观主义或经验主义的要害。但是,我们认为,后现代历史哲学的立论是不能成立的。融合传统经验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理论视界,构筑一种新型的历史哲学,将成为今后哲学家和历史学家们富有挑战性的任务。  相似文献   

20.
洛维特将神学视为历史进步意识的前提条件,将马克思历史哲学同基督教末世论进行同质化理解,是对马克思历史哲学叙事前提的神学解读。从维科到黑格尔的近代西方历史哲学本质上致力于以哲学反思历史、以历史证明神学,持续发展了孕育于历史神学中的历史进步意识,最终实现了对历史神正论的彻底完成,表现出鲜明的神学性质。马克思历史哲学的叙事前提并非神学,而是“现实的人”及其目的性实践。历史的意义不在于真理的“彼岸世界”之中,而在于“现实的人”的生活世界即“此岸世界”的真理之中。“此岸世界”的真理性源于其构成“彼岸世界”的历史起点,“彼岸世界”是对“此岸世界”的理想形象的建构性反映。世界从现实状态向理想形态的转变过程是历史进步与历史代价的统一,呈现为“更好的当下历史”向“当下历史的理想形态”转化的非线性过程。这一转变过程得以完成的必然性与可能性在于,“现实的人”及其以改造现实世界为目的的革命性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