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浩如烟海的古书典籍,无不以人物活动为主线,来展现历史发展的轨迹。历朝历代的明君贤臣使国家经济发展、国泰民安、社会稳定、进步;昏君好相使国家经济衰败、民不聊生、社会动荡、倒退。在五千年悠久的历史长河中,被后人尊崇的明君贤臣象灿烂的群星,在人民心目中闪闪发光,有的家喻户晓,有的鲜为人知,《史记·沿科列传)所记载的孙叔敖就是其中一位鲜为人知的杰出代表人物。他勤勉政业、为官清廉、生活俭省朴素,是今人一面历史明镜。孙叔敖是春秋时楚国的令尹,楚庄王命他任宰相仅一年的时间,就使楚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这样一位一…  相似文献   

2.
《宋论》是王夫之重要的史论著作,对宋代各朝的君主和臣子进行了较为尖刻的评价,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王夫之对明君和贤臣的要求与评价标准,进而了解他对宋代灭亡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陆机行文擅用典故。纵观陆机文章之典故,其出处不外乎是具有儒家思想的经典书目,主要可以分成三大类:一类是贤臣君子的为人;一类是贤臣明君的作为;一类是仕途中的内心挣扎。这些典故投影出他的内心世界,是他为人处世的指向。在这些典故的细致分析中,可以窥视到陆机以"出自敌国"的身份,在西晋朝野中求得任用的一种复杂心态。  相似文献   

4.
明清历史演义小说塑造了一系列明君形象,这些明君具有神奇的命相和非凡的性格魅力,它们  括了汉民族的德政理想、忠义观念、民本思想和尚贤意识等文化要素,集中地体现了汉民族的君道观;同时,明君还关联着作品的主题,起着结构故事、提领全书的核心作用,所以明君形象实具有丰富的文化认识价值和审美结构功能。  相似文献   

5.
在批判俄国社会现实和寻求国家发展道路的过程中,18世纪俄国文化精英借用理想化的中国形象表达自己的政治诉求。他们翻译出版耶稣会士和欧洲启蒙思想家的著作,发表文学作品和政论文章,颂扬中国的儒家思想、道德伦理和明君贤臣,期望俄国沙皇成为真正的开明君主,从而实现其开启民智和强国富民的理想。  相似文献   

6.
唐代贞观朝君臣治国思想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人吴兢撰写的《贞观政要》,总结了贞观君臣以亡隋为鉴的历史经验 ,被誉为“济世经邦的宝典”,其中“民足君足”论、“民水君舟”论、“创业守成”论、“明君暗君”论等 ,反映了唐代贞观朝君臣治国安民思想的核心与精髓 ,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7.
一提起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人们马上会联想到或吟诵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名言。其实,虽然众口传诵,但是不同的阶级,对它的理解是很不一样的。历代统治阶级欣尝它,标榜它,倡导它,是因为它体现了统治者评价“贤臣”、“君子”的一条标准,即忠君爱国。而人民群众在一定程度上肯定它,赞扬它,固然是由于它部分地反映了某些人对“明君贤臣”、“太平政治”的天真向往,但更主要的是,人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引出了较为进步的忧乐观,即不以个人荣辱为念,而以天下忧乐为先。今天,我  相似文献   

8.
古镜新鉴话路线刘涵三国故事,妇孺皆知,实为中华文化瑰宝。凡后人欲图大事,皆能从中汲取智慧、经验和教训。后人评论三国,层出不尽,绝大多数都为明君刘备贤臣诸葛亮的统一事业的失败结局深感遗憾。人们尤为称赞诸葛亮那“未出隆中,既知三分”的隆中对策,希望它最终...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的明君直臣,最为人们所推重的,莫过于唐太宗与魏征了。唐太宗在唐初广开言路,知人善任,修身正己,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繁荣局面,从而自己也落了个明君的美誉。魏征则在唐太宗朝,敢于直言进谏,为之出谋划策,指正其偏颇,成为唐太宗的股肱之臣,以至被唐太宗比作一面镜子。千百年来,他不仅是家喻户晓的忠贞耿直之士,而且是文臣武将效法的楷模。在人们看来,好像没有魏征,贞观之治部要受到影响一般。因而,他们休戚与共、相得益彰的明君直臣的故事,自然成了千古佳话。  相似文献   

10.
前人《风》《骚》并称,把屈原的作品看得同《诗经》一样重要;其实,用“踵事增华”的观点看,屈原作品的艺术成就,已大大超过了《诗经》。发展了“比兴”手法,就是其中显著的一例。东汉王逸就已认识到了这点,他在《离骚经序》中说:“《离骚》之文”是“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脩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这些见解,对引导后人研究屈原对“比兴”的发展,起过重要  相似文献   

11.
曹操生活的时代是一个战乱频仍、生灵涂炭的时代,是一个经济凋敝、民不聊生的时代,还是一个世风日下、道德沦丧的时代。曹操对当时的社会状况十分不满,他在《度关山》与《对酒》两首诗中描绘了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国,其基本模式和特征是:君贤臣良的分封制政治格局;和谐有序的官民关系;轻徭薄赋的经济政策;公平允当的刑罚措施;谦和礼让的社会风气;等等。曹操的理想国模式与"礼运大同"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相似之处,但它并不是对儒家大同社会的简单复制,其中也有对道家、墨家和法家学派思想观点的取法和吸收。曹操的理想国模式是以儒家思想为基调,同时吸收道家、墨家和法家的思想观点,最后熔铸形成的一种综合体。  相似文献   

12.
贾学鸿 《北方论丛》2010,(6):114-117
<书序·咸乂>和<尚书·君奭>两次提到巫咸.孔安国作为西汉古文经学家,把巫咸说成是殷商王朝的贤臣,巫指姓氏,咸是其名.东汉古文经学家许慎从文字构形切入,认定巫咸的身份是殷商朝廷的巫师.马融、郑玄师徒兼通古文和今文经学,他们一致认定巫咸兼有朝廷官员和巫师的双重身份.司马迁作为孔安国的弟子,兼用今文和古文<尚书>,对巫师所作的叙事和认定未能一以贯之,有时回避他的巫师角色,有时又把他纳入巫师行列.  相似文献   

13.
屈赋中的楚婚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逸《离骚序》云:“《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谕,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侠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讬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自汉以降,人多宗此说,这是因为屈原确实是借香草美人来谈政治,所以前人读屈赋就只重屈原为何比兴,而不重此兴材料本身。如果撇开他借美人香草所发的政治牢骚,就易看出这些假神怪传说、讲男女恋情的文学描写其实是当时楚婚俗在屈赋中的反映,可以把它看成楚婚俗的资料。本文对之略加钩沉,以见楚风俗一斑。  相似文献   

14.
<正> 一、问题的提出有些古代史教科书,在处理隋代历史时,往往用较大篇幅来写隋文帝的政绩及其在位时社会经济的繁荣,而很少论及当时社会矛盾的积蓄问题;至于隋末农民起义的背景和起因,往往只写隋炀帝的暴政。这给人一种印象:似乎文帝是无可非议的“明君”,不论是他在位初期还是他晚年,并无什么社会阶级矛盾积蓄的迹象,隋代社会阶级矛盾的激化只是由于炀  相似文献   

15.
<正> 王船山以君臣为大伦,为明朝君主奋斗到最后一息,说明——在明清交替的社会大变动时期,王船山的以君臣为大伦的忠君观念,成了他爱国主义思想的内核.正是基于这一思想,他为明朝君主呕心沥血直至奋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在王船山看来,要解决社会由乱到治的问题.关键在于臣民必须忠君,在于严格地维持封建宗法君臣的关系。因此,不管君主坏到何等程度,臣民只有救君失误之责任,而无咒君、辱君甚至反君之道理.就是说,即使是暴君在位,也只能听其自亡。他说:  相似文献   

16.
汲广林  武凌竹 《理论界》2010,(7):138-139
《管子》和《老子》虽同属道家,但《管子》以气释道,道气同质,其哲学思想与《老子》同中有异,由此决定了其政治理论与《老子》有相同的地方,更有不同的地方。从思想史发展的角度看,《管子》以"贤臣"承"圣君","君-臣-民"三分的政治理论实际上是对《老子》"圣-民"两分的政治理念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封禅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是在一定的历史环境、历史条件下进行的。《通典》云:“古者帝王之兴,每易姓而起,以致太平,必封乎泰山,所以告成功也。”唐太宗即位后,明君贤臣励精求治,数年后,海内晏然,“远夷率服,亿兆又安。”年谷丰稔,“符瑞”频至。群臣以为,太宗“功高”“德厚”,宜东封泰山以志盛事。由是文武百官累请封禅,而太宗对封禅之事的态度,始终不一。群臣屡清封禅之事,太宗的态度何以总是游移于“许”与“不许”之间呢?经读史发现太宗的这一思想变化,以贞观十一年为界,是随着其经济、文化、民族政策的变化而波动的。  相似文献   

18.
韩非的人才管理思想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非子哲学思想体系中具有现代管理的合理内核,他的人才管理思想对君主而言是“治吏不治民”,这实质上是一种重君、保君、役使臣民的思想。围绕这个主题,韩非子从多个侧面为保障君权,行使君术以役臣民,提出了种种设计,这其中君对自身的管理和对吏的管理是他论述的主要内容,从而形成了其“君…臣…民”的管理系统。  相似文献   

19.
一、主张“为君之道必先存百姓” 首先,黄道周继承了历史上“民贵君轻”的优良思想传统,认为“民”是国家的关键要素。他把君与民的关系比作足与地、鱼和水的关系:“百姓,地也;君,足也。托足于地,临厕视崖,凛然若刺。”又引子夏曰:君“犹鱼也。鱼失水则死,水失鱼则犹水也”。这就是说,君若离开百姓,就会面临失足坠崖的危险;君若离开百姓,  相似文献   

20.
<正> 孟子是我国战国时代著名的思想家、政论家。他站在新兴的地主阶级立场上,提出一整套以“仁政”为核心的治国理民的政治主张。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以下凡引《孟子》的文字,只注篇名)。这种“民贵君轻”思想,在他的政治思想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也是我国古代政治思想中最光辉的论点之一。一、“君为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