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艺术的共通性是艺术审美的基本规律。建筑艺术与音乐艺术具有广泛的审美共通性。在建筑审美活动中,正确认识和自觉运用艺术审美共通性规律有助于建筑审美想象的展开和建筑审美体验的深化。本文试从客体审美属性、主体审美愉悦及审美心理过程三个方面探究建筑艺术与音乐艺术之间的共通性。  相似文献   

2.
音乐审美体验是人们的一种心理活动,是音乐审美者在创作和欣赏音乐作品时所产生的心理上的想象、感受、理解的活动,其中由这种心理活动所抒发的审美者的情感与想象对音乐中的审美体验产生了尤为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大量的前人实践结果例证的方法,阐述了人们在创作和欣赏音乐艺术作品时自身和对被观察者的一系列的思想倾向和反应,论证了情感性、想象性与音乐审美体验的关系,得出了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的过程中,创作者和欣赏者由内心的情绪与思想所引发的情感性与想象性在其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这个结论。  相似文献   

3.
谈音乐审美教育中主客体的相互关系夏威艺术作品存在着美,人们对它进行欣赏、体验、寻味,会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种赞叹,既是主体审美愉悦情感的自然流露,同时了包含着主体对客体的审美、鉴鉴别别和评判,这就是艺术鉴赏。音乐艺术也同样,在欣赏过程中不仅要有美的...  相似文献   

4.
音乐欣赏是一种感性的审美活动,欣赏者的结构是多种多样的,是由不同层次的人组成的。因而,音乐审美主体对音乐审美客体的偏好也迥然各异。本文从音乐审美的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出发,探讨了音乐审美主体的偏好差异规律。  相似文献   

5.
王朝闻美学研究60年是一个否定和重构的历程,他的美学思想始终贯穿着对主体和客体分裂的形而上思想的批判,这种批判表现在三个领域,即艺术创造、审美欣赏、理论研究,而他的美学思想就在批判中建构。总的说来他的美学思想有四个方面的内容: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关系;艺术的古今关系;民族性和世界性的关系;艺术雅俗的关系。而这四个方面的关系研究又主要以审美关系中的主客体的研究为中心展开,基本可以分为四个时期,分别以艺术创造、艺术欣赏、审美关系、审美人生为研究的重心。而这四个时期始终以审美主体的存在为核心内容,分别探讨了典型与典型环境、欣赏者和艺术、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艺术和生活等内容,强调人和人、人和世界、人和艺术的差异中的和谐关系。王朝闻探讨的审美关系最终落脚在生活中,其美学思想贯穿着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具有哲学的高度,与人生、时代、传统紧密联系,对当代美学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情感体验是通过实践性的音乐活动,使音乐与人的生理、心理相互作用产生内在音乐感受。只有当音乐中的美感因素被体验,音乐的审美功能才起作用。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它通过情感的直接抒发和体验来达到审美目的。  相似文献   

7.
许思友 《宿州学院学报》2010,25(7):44-46,F0003
文学文本的审美解读一直是读者关注的意识问题,也是读者一直寻求解决的理论难题。在审美主客体关系没有充分认识之前,主体对客体一直是一种话语霸权地位,因而阻碍了主客体的真正交流、融合,导致对文本的真正审美解读难以实现。直到超越美学的出现,才消解了主体的霸权地位。审美主体间性消除了隔阂,使得主体间获得公平对话的机会,使得审美主体能够真正获得对客体(主体)的理解和同情,因而对文学文本的审美解读显得更充分、更合理、更能深入文本的深层意蕴,把握作品中人物的形象,真正挖掘作品的深刻含义。  相似文献   

8.
从欣赏歌剧<图兰朵>产生的审美心理体验出发,分析本民族传统文化定位对音乐审美心理体验的重要影响,并指出艺术的发展史也是欣赏意识和审美态度融合发展的历史.  相似文献   

9.
试论审美教育在大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音乐是一门审美的综合艺术,只有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重构新型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个性,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并与其它学科融合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相似文献   

10.
阐述了音乐艺术的特点,对音乐艺术的鉴赏与人们的审美境界有关,在对音乐审美最高境界作出界定的基础上,提出根据音乐艺术的特点和规律,加强音乐艺术实践,提高音乐艺术的修养,提升音乐审美能力,以追求音乐审美最高境界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审美关系是审美活动发生的重要条件,划清审美的对象与审美对象的边界,将有助于认识审美关系发生的内在机制;审美对象离不开对象中的潜在的审美元素,更离不开人的参与;从审美的对象到审美对象的转向依赖于审美关系的建立,依赖于审美主体的参与;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是对象性的存在,体现了审美对象的形象性与情感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康德以认识论上的哥白尼革命开启了德国的主体性哲学,但康德、费希特将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片面化为客体对主体的服从,就远离了启蒙运动以来的唯物主义原则,谢林试图将这一唯物主义原则补充进哲学。谢林既肯定康德的主体中的纯粹理性的存在,又认为客体中存在同样的客观理性,认为这两者具有"先定的和谐",两者是绝对同一的。谢林认为这种先定的和谐只有少数天才在"理智"、"直观"和"美感"中才能把握。谢林将主客体的矛盾内化为主体内在的感觉,并在感觉中、在艺术中消解这种矛盾,使哲学和艺术成了一种纯粹个人的东西,哲学和艺术失去客观性和普遍性,走上了通往神秘主义的路径。  相似文献   

13.
音乐的审美体验是建立在主体对客体感性把握基础上的主客交融的一种内在状态,其中包括感知、意志、情感、想象、回忆、直觉、理解等心理功能。而音乐审美的诗意表达则包括音响摹写、情意抒发和灵境神游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乐记》之审美风格论可以分为四个方面:一是“人心感物”层面的审美风格;二是政教层面的审美风格;三是礼制层面的审美风格;四是气象层面的审美风格。《乐记》以遗音遗味、和节有序两个基本点来评判音乐的审美风格是否符合其审美标准,并以夏商周之乐作为评判的楷模。《乐记》的审美风格论,打破以壮美优美为审美风格划分标准的模式,转而建立一种极具儒家色彩且细腻辩证的审美风格标准,这对后世音乐美学思想之发展有着深刻的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15.
在欣赏和创造的过程中,客体的形式及其所体现的内容与主体的内在尺度相适应,即客体的形式及其所体现的内容符合了主体的内在尺度,就能够激起主体的美感。能够激起美感的客体才是对象,也才能够体现美的规律。对象以感性的形式呈现给主体,而主体以自身的尺度接受适合自身尺度的对象,所以,美是尺度的感性显现。  相似文献   

16.
维特根斯坦在其后期著作中经常通过对语言与艺术尤其是音乐的比较表达其对审美的看法。他认为审美不等同于愉悦感,也不是经验性的适应,其中存在着共通的但无法明确加以言说的规则,这也就意味着审美具有超越经验世界的意义。另外,他还认为审美具有教会我们面对对象并意识到其中的规则,从而超越经验个体的立场的功能,这使他的美学思想体现出浓厚的伦理色彩。  相似文献   

17.
“观”是中国传统审美方式的基型,它由感性、理性、情感交织而成。“观”照自身,反“观”本心,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并在主客体的统一中达到和谐,体现出中国人本主义的审美倾向。同时,“观”体现了东方审美思维方式的独特性:即感性理性交互为用的直觉思维、内向思维、体验性思维和意向性思维。与西方局限于认识论的“观照”相比,中国的“观”是主客交融的情感体验,“观”出的是一种意象。  相似文献   

18.
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观,必须继承中国审美思想中关注现实的人生价值的传统,必须体现时代精神和审美趣味,追求人与社会、人与自然高度统一的精神,要真正从内在精神上继承民族传统中具有生命活力的审美思想精髓,以审美的态度去陶冶性灵、体验人生,从自己的传统和文化背景出发,吸收中国传统审美理论的积极成果,站在时代的高度,结合国情,对西方的相关学说进行吸收,创构中国民族声乐审美观。  相似文献   

19.
作为音乐表现形式之一的声乐艺术 ,以其独特的技术方式和手段来表现美、创造美 ,在诗乐合璧、词曲交融中体现着自身的艺术价值 ,给聆听者以淳美的艺术享受。长期以来 ,由于我们没能从根本上解决对声乐教学中审美的认识 ,而把高师专业技能训练强调到一个不适当的位置 ,致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最终导致了审美教育的失败。为唤醒高师声乐教学的审美意识 ,进行审美教育 ,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回归声乐教学之审美品格 ,本文运用声乐艺术中的客观标准与个性差异 ,即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来阐述艺术作品的审美评价 ,从而培养学生从事审美教育教学之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