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的人口发展形势表明,早育、多胎生育是我国高出生率人口回升的一个重要原因,它加剧了当前人口生育高峰期的拥挤现象。1987年全国有610多万人未到法定年龄就结婚,在一些农村,早婚、早育、非法同居、非婚生育的情况十分严重。如河南省浚县城关乡1987年1月到1988年2月间共结婚808对,其中249对女方不到法定结婚年龄,早婚率为30.82%,晚婚率仅13.86%。山东省  相似文献   

2.
(一)目前,农村早婚早育问题已成为计划生育工作中一个迫在眉睫的难题。据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分析结果表明,按甘肃省城乡妇女目前的结婚速度,城镇地区有10.1%的妇女在法定结婚年龄20岁前结婚,农村地区有50.79%的妇女在法定结婚年龄前结婚,农村妇女在法定结婚年龄前结婚的比例为城镇妇女的5  相似文献   

3.
在新形势下,要稳定来之不易的低生育水平,高质量地解决人口问题,就必须进一步探索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综合管理新机制。河南省原阳县计生委的做法如下:  一是实行结婚登记三家联合办公,严把男女青年结婚登记年龄关。针对农村个别地区早婚早育问题,该县从1996年起,在全县推行结婚登记实行乡(镇)民政所、计生办、派出所三家联合办公制度,三方共同审查男女双方的年龄,杜绝了由于不到法定年龄结婚而出现的早婚早育现象,并有效地杜绝了计划外生育。二是实行“婴儿出生证明卡”,严把二孩生育证发放关。1998年初,该县实行了“婴儿出生证…  相似文献   

4.
<正> 目前,人口控制的任务十分艰巨,我省早婚早育现象近几年有所抬头,特别是农村地区较为严重。它直接影响着人口控制目标的完成和妇女、儿童身心健康。各级政府部门应给予足够的重视。近年来女性早婚状况女性早婚,是指不到法定婚龄(20周岁)而结婚。据1987年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汇总结果,我省早婚现象具有如下特征:(一)早婚人数逐渐增多,早婚率有所回升。30多年来,由于经济发展和妇女地位的提高,女性婚龄经历了20多年自发提高阶段。七十年代大力提倡晚婚、晚育,平均婚龄升至历史最高点。但是进入八十年代以后,平均婚龄开始下降,早婚现象有回升趋势。据1987年7月1日调查:每100名已婚妇女中早婚的25~29岁组为6.9人,而20~24岁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社会上早育之风对部队青年战士的影响程度,最近我们对某部425名战士进行了调查,其结果如下:入伍前有恋爱对象的45人,占调查对象的10.59%,最小恋爱年龄18岁;已订婚的11人,占2.59%.入伍后有恋爱对  相似文献   

6.
是不是2000年就一定会突破我国政府制定的12亿左右的人口目标?我以为“鹿死谁手”,目前还难以确定。这是因为,12亿左右的人口目标能否完成,我们还有8年的时间。我国人口基数大,搞得不好,增长幅度会很大;但如果路子走对了,方法对头,控制人口增长的潜力也同样会很大。我国月前每年有900万左右的“计划外生育”,其中约90%在农村,这些计划外生育若以生育类型划分,其一为早婚早育,即在法定婚龄前结婚并生育者,每年100  相似文献   

7.
<正> 近几年来,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农村青年思想的进一步解放,村内联姻的比例越来越大。据对河北邯郸、邢台地区的13个村庄的调查,1981至1990年登记结婚的2,157对青年中,村内联姻的就有1,321对,占61.2%。其中,同姓的516对,占23.9%,同姓中属于三代以外、五代以内直系血亲的65对,占3%,分别  相似文献   

8.
村内联姻是指农村适龄男女青年在本村找对象成亲的婚姻。据报刊披露和有关部门提供的调查资料表明,当前村内联姻数量显著上升。河北南宫市民政部门统计,在1986年申请登记结婚的1920名女青年中,共有604人与本村男青年结婚,占当年结婚总数的  相似文献   

9.
早婚早育是一个禁而不止的难题,它不仅影响着育龄人群规模、生育期的长短、生育的世代间隔,而且对计划生育质量、人口计划的实现等度量指标有很大影响,已制约着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贯彻落实。本文从钟祥市47个村的调查情况看,解决早婚早育日趋严重的问题已迫在眉睫。1现状分析此次抽样调查47个村,共74972人,占钟祥市总人口7.54%,1993年出生979人,人口出生率13.06‰,47个村,出生一孩654人,其中计划外生育148人,占一孩数的22.6%;出生二孩318人,其中计划外生育122人,占二孩数的38.4%;计划外多孩7人。计划内出生仅只占702人,…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部分地区通婚圈越走越小。在有些农村,同村择偶竟成为普遍现象。去年,某乡对已婚育龄妇女实行挂牌管理,在统计中发现同村择偶的约占25%,有的村竟占40%;某村同村择偶数量1986年为4对,到1991年上升到12对,占同期男女青年结婚总数的45%,调查发现,同村择偶  相似文献   

11.
韩国统计局数据显示,2011年韩国共有326104对新人登记结婚,其中跨国婚姻有35098对,占结婚登记总数的10.8%;而在离婚案件中有12.3%为跨国婚姻。2011年共有4.3%的新生儿父母来自不同国家。  相似文献   

12.
<正> 一、早婚早育习俗的历史成因(一)早婚早育习俗与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特点密切相关。从先秦至近代,早婚早育和多育一直居统治地位。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认为,经济发展变化对人口发展变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经济模式是制约婚姻生育观念形成的重要条件。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发展说明,人口增长与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有着密切的联系。我国从西周开始以农立国,时至今日,依然是以农业为主体的国度。小农经济的自  相似文献   

13.
当前,在婚姻家庭领域,早婚、私婚等违法婚姻屡禁不绝,已成为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社会问题。甘肃省早婚、私婚据统计,1989年仅临夏市就查出早婚158对,私婚718对,非法生育一胎的194对,二胎的105对,三胎的5对.早婚是指未达法定婚龄的男女,采取欺骗手段取得结婚证书或未经结婚登记即以夫妻关系同居的一种违法婚姻。早婚大体可分两类:第一类是持有结婚证的早婚.这主要表现在,未达法定婚龄的当  相似文献   

14.
云南大学人口所李光灿在来稿中谈到治理事实婚姻的问题。所谓事实婚姻,就是婚姻当事人未到婚姻登记机关办理结婚登记手续,而以结婚仪式、宗教仪式或民族风俗代替法定程序而实行同居,或根本不举行任何仪式就自结夫妻的行为。目前全国各地农村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事实婚姻问题,有的地区还非常严重。以云南省为例,在昆明市郊区农村,近几年结婚者中事实婚姻的比例达30%左右,  相似文献   

15.
目前我国已普遍开展了婚前检查,男女双方凭婚前检查证明办理结婚登记。根据多年的实践证明,婚前检查是保证优生的第一步,同时对男女青年的身心健康和婚后生活都有着重要作用。具体体现在:一是通过婚前检查,可以发现遗传缺陷方面的问题,避免发生同病结婚的情况,从而...  相似文献   

16.
在一般情况下,结婚是生育的前提,男女两性的结合就孕育着第二代的出生。早婚必然带来早育,缩短两代人的时间间隔,加速人口的增长。因此,对我国育龄妇女早婚状况进行归因分析,对于计划生育工作,保证人口发展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一、我国妇女早婚概况  相似文献   

17.
江西省新余市为检查农村早婚早育密育多育情况,1988年进行了一次5%生育节育抽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1988年人口出生率为14.19‰、自增率为8.89‰。一孩率为68.25%、多孩率为6.48%。女性早婚率为2.36%、晚婚率为28.8%。可以看出:当前农村计划生育工作中早婚,早育、密育、多育还较多。这将严重影响着人口数量的控制,是完成年度人口计划的主要障碍。只有采取有效措施解决这个问题,控制人口数量的目的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18.
1994年以来,新乐市狠下功夫从抓早婚入手来防早育,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到目前已办早婚学习班4期,890人次,签定晚育合同340份,为全年人口目标的实现打下了基础。具体作法是: 一、宣传教育造声势。新乐市委、市政府责成民政局、计生委、公安局联合发出《关于坚决治理早婚私婚早育的紧急通告》,并通过电视台黄金时间每晚播出两遍,先后播放一个多月。二是实行电视追踪曝光。计生委和广播局组成巡回报导小组,对不到法定婚龄举行婚礼者,追踪录像,现场以采访形式让其当众承认错误并作检查,而后在电视台公开曝光。三是各村利用广播喇  相似文献   

19.
<正> 山西省忻州地区农村早婚和非法同居情况的存在,甚至加重,直接干扰了《婚姻法》和计划生育政策的贯彻落实。早婚必然早育,早育缩短了人口出生的时间间隔,加快了人口的发展速度,影响了人口素质的提高。因此,必须认真地加以研究,分析原因,制订对策,坚决杜绝此类现象的发生。带着这个问题,于1989年1月,我们地区组织县、乡人员,对1987年生一胎妇女的结婚情况进行了追踪抽样调查。调查以村民小组为样本点,在全区所属14个县(市)内采取等距、整群抽样调查。共调查303个样本点,合计14,763户,54,306人。占全区总人口的2.1%。调查实施工作,由逐级培训的调查员携带调查表卡,登门询问户主和在户  相似文献   

20.
山西省临汾地区翼城县自1985年开始试行晚婚晚育加间隔的生育办法,即:在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基础上,农村男女青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法定年龄推后三年结婚生育者,也就是晚婚晚育者,可以在妇女30岁左右时生育第二个孩子。严禁三孩及三孩以上的生育。这样,推迟了结婚年龄,拉开了生育间隔,允许农民家庭生育两个孩子。那么,翼城县试行这种生育办法之后,其人口控制效果如何?本文通过1980—1991年各年翼城县妇女生育水平的对比分析,来从一个侧面说明翼城县试行这种生育办法的人口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