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毛主席指出:“人的正确思想是从那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已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在这里,毛主席指出了唯心主义两个流派——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的基本特征,及其与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中国哲学史上朱熹的“理学”和王守仁的“心学”,就是上述这两种唯心主义反动思想体系的典型。本文从朱熹认识论的基本特征,来说明“从天上掉下来的”这样一种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实质,以便加深对毛主席这个马克思主义论断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第一部分 认识PartyOne Knowledge  毛主席说过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 ?不是 ,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 ?不是。人的正确思想 ,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ChairmanMaosaid ,“Wheredocorrectideascomefrom ?Dotheydropfromtheskies ?No .Aretheyinnateinthemind ?No .Theycomefromsocialpractice ,andfromitalone .”1 937年 7月 ,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指出 :“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 ,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 ,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 ,改造主观世界…  相似文献   

3.
选自刘问《新序》的《叶公好龙》一则寓言,其中“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三句,许多选本的注解说法不一,关键是“以”的解释。其一,认为“以”是介词,作“用”或“把”解。如干在春《文盲散文的普通话翻译})(上海教育出版社1978年版):“……三个排比句里的‘以’都译作‘把’,移到前边去。”这种解释,解释前两句,尚可通解;而解释后一句,说成“用房屋雕刻的花纹去描绘龙”,或“把那房屋雕刻的花纹模上龙的形象”,就无法通解了。其二,认为前两句的“以”作介词“用”,后一句的“以”作介词“在”解。如《中华…  相似文献   

4.
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教导我们:“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按经验发源的。”(《实践论》)“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人的正确思想是从那里来的?》)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我国数学发展的史实也完全证实了这个科学真理。数学的原始材料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上升成为理论,并在实践的基础上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才能建立新的数学理论,数学才能不断发展,才能登攀新的科学高峰。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精…  相似文献   

5.
所谓实践性格,是指一个人在态度和行为上表现出来的注重现实,切入现实、改造现实的稳定的、习惯化了的心理特征和思维定式。现实中的人是社会性的人,因而实践性格主要表现为社会实践性格。青年毛泽东,意气风发奋发踔厉,有着日渐形成的、十分鲜明而丰富的实践性格。这在他的一生中,有着决定性的意义。他在步入晚年时曾经总结说:“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他的这一认识,是从青少年时期起就已奠定了的。学史在于学会做人,学习政治要勇于和善于切入社会现实。本文试图探究青年毛泽东实践性格的整体轮廓及其特点,以飨今日处于伟大实践时代的诸君。  相似文献   

6.
《叶公好龙》这篇寓言《中华活叶文选》 (以下称《文选》)及江苏人民出版社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以下称《古选》)都选入了。这两本书对“钩以写龙”等三句的解释,都觉不尽令人满意。我们认为解释这三句话的关键在于如何正确理解“以”、“钩”、“凿”三个词的词性及其意义。关于“以”的解释,《文选》及《古选》都认为是介词,作“用”解;我们认为这种解释是行不通的。如果把“以”作介词“用”解,一、二两句讲通了,第三句就讲不通,  相似文献   

7.
娱乐世界     
笑话 不好开价 《婚姻法》讲座上,老师问一青年:“你说一下近亲为何不能结婚?”“那还不简单?熟人嘛,彩礼方面不好开价呗!” 离题太远 爸爸;“孩子,我替你写的那篇作文,评上奖了吗?” 儿子:“没有,老师说写得离题太远了。” 爸爸:“不会吧!作文题目不是《我的爸爸》吗?”  相似文献   

8.
本世纪60年代,毛泽东同志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这篇文章中提出了关于“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著名哲学命题,极大地丰富了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理论宝库,指导和推动了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随着时代的变迁,后人有责任在深入学习和研究的基础上,对毛泽东同志这一命题的深刻内涵做进一步深入的挖掘。 一、“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与“实践──认识──实践”两个命题之比较 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这篇文章中,毛泽东同志说: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反复,才能完成。”据此,理论界许多同志一开始就认为“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与“实践  相似文献   

9.
走了夏天,来了秋天。我翻弄着《新少年》,指着“我当辅导员”一栏,劝爸爸也投稿,写一写自己。可爸爸却一笑:“不好意思自己写自己。”噢,爸爸,我的辅导员爸爸,儿子壮起胆子写一写您,不会怪罪吧?看一看挂在墙上的那些奖状吧——优秀教师、优秀园丁、先进工作者……真是琳琅满目,这里不是浸透着爸爸的心血吗?偶尔打开爸爸那十  相似文献   

10.
陶行知一直强调教育是“教人从源头上去追求真理”,让人民通过教育这个途径,在社会实践中去追求真理,谋求解放。因此教育者最神圣的职责是“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培养的对象应是“一切为了人民的幸福,有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的人。1944年他在《从五周年看五十周年》一文中总结育才学校办学经验时说:“我们求学,所为何事?为着升官发财吗?为着自己的小圈子的利益吗?不是! 《大学》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我们想说得更清楚些:‘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人民的幸福。’大德  相似文献   

11.
<正> 一九六三年,毛泽东同志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那里来的?》一文中,提出了“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的命题。在目前学术讨论中,有些论者对这一命题提出了不同的意见。认真讨论和正确认识这一命题,对于完整地、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具有重要的意义。一在讨论中,有一种观点认为“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概括“不科学”,因为它丢掉了实践这一基本观点,是对“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一思想的“倒退”。甚至有的同志把“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说成是物质本身变成精神和精神本  相似文献   

12.
《中国语文》一九八三年第五期,詹鄞鑫同志《释辛及与辛有关的几个字》一文,对“对、章、梓、宰、新、童、妾、竟、豙”等字作了新的探讨,他把以上诸字所从的辛或丵部件,都理解为凿具的“镌”,因此释“对”的本义是“雕玉”的“雕”。“新”  相似文献   

13.
“你认识梁衡吗?” 今年春节前坐火车回山西老家,坐在我对面的一个中学生,就着车厢内昏暗的灯光,抱着一本厚书看得津津有味。我猜想他看的不是武打便是言情。及至他把书扣到桌上喝水的当儿,我才知道他读的是《数理化通俗演义》。 “好看吗?”问他。 “真棒!”露出一脸灿烂的笑容。 “知道作者是谁吗?” “梁衡!”中学生说,“我们课本里还有他写的《晋祠》呢!” 我笑了。过了一会,他像想起什么似的问道“你认识梁衡吗?” “岂只认识?他是我的领导  相似文献   

14.
《扬州师院学报》1980年第4期,发表了杨福新同志的《农村包围城市夺取全国政权是“唯一正确的道路”吗?》(下简称《道路》)一文。作者提出这样的命题,并不是为了“正确”与“唯一正确”一词之争,而是认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还另有一条夺取全国政权的“正确道路”,或者说存在过另外一条夺取全国政权的“正确道路”。这是一个必须澄清的原则问题。  相似文献   

15.
听老师上《落花生》,老师围绕着“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了”进行多方体验,深入探讨,对学生进行为人做事的思想教育,绕来绕去的纠缠不休,有些腻了。突发奇想:难道许地山先生写这篇文章时真的就是为了敬告世人做人的道理吗?有没有别的意图呢?文中说“可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与父亲共品一次花生怎么就“很难得”了呢?难道父亲不愿意?还是别有原因呢?蓦然间觉得,其实这是一篇怀念父亲,赞美父爱,缅怀亲情的抒情小散文。如此想来,再读文章时,确实有别样的感受。许先生用简洁而朴素的语调,向我们娓娓道来,描…  相似文献   

16.
并尊李杜,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件大事。谁是并尊李杜第一人?不是韩愈,不是杨凭;以“李社”连文说,元稹堪称第一人;不拘泥于“李杜”连文,则任华是第一人。任华《杂言寄李白》、《杂言寄杜甫》都写于李杜在世之日,识见非凡。把任华传世之作做一番研究,他的身世、思想、诗歌特征以及他推尊李杜的时间,便可逐渐弄清楚。  相似文献   

17.
“只反贪官,不反皇帝”,是《水浒》一书的思想主题。长期以来,它一直被认为是“典型的农民革命思想”。果真如此吗?学习列宁的光辉著作《国家与革命》,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和国家学说对它进行剖析,我们就会清楚地看到,所谓“只反贪官,不反皇帝”根本不是什么“农民革命思想”,而是混进农民起义队伍的地主阶级代理人的反动思想,是宋江投降主义路线的思想核心;它的实质,在于取消革命,维护封建王朝的反动统治。人民革命的目标究竟是什么?在《国家与革命》中,列宁在批判所谓“国家是阶级调和的机  相似文献   

18.
批判“长官意志”,绝不是不要正确领导,而正是为了实现和坚持正确领导,这本来是人们很容易理解的。但是,一个时期以来,少数思想僵化、半僵化的同志,总是把“长官意志”同正确领导划等号,谁要一提批“长官意志”,他们就立刻提出“难道正确领导也不要了吗?”可见,从理论上划清“长官意志”与正确领导的界限,不是没有意义的。“长官意志”一词,是列宁在同俄国的反马克思主义者进行论战时提出来的。列宁在《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主义者?》一文中说:“马克思也推翻了那种把社会看做可按长官的意志(或者  相似文献   

19.
黄彦同志在《历史研究》一九七八年第十二期上,发表了《太平天国有一个“革命哲学思想体系”吗?》一文,对我们前几年写的《太平天国哲学思想初探》提出了批评意见。前几年,在“左”的思潮影响下,我们对太平天国思想的估计是有偏高的地方,  相似文献   

20.
什么是真理?真理就是人们的思想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思想同客观存在的符合。根据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一个人时时处处对于客观事物的反映都是正确的,或者说的话“句句是真理”,是完全不可能的。“句句是真理”是完全违背辩证唯物主义所阐明的人的认识规律的,是完全、彻底反辩证唯物主义的。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告诉我们,人的正确思想既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人们头脑里固有的,它只能来源于社会实践。可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正确思想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实践过程中,人们一开始只能认识到事物的现象、各个片面以及事物的外部联系,这就是所谓的感性认识。随着社会实践的继续,人们在实践中引起感觉和印象的东西反复多次,人们的认识可以产生飞跃,从感性认识进而为理性认识,而理性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