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因果报应思想是佛教哲学的基本理论,其哲学基础是缘起论,它强调个人的善恶行为必定会对自身的命运发生影响,召感相应的回报.因果报应思想对个体的幸福和社会的协调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在我们社会伦理转换的这个时代,有必要重新审视它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所应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佛教因果思想与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因果报应思想是佛教哲学的基本理论,其哲学基础是缘起论,它强调个人的善恶行为必定会对自身的命运发生影响,召感相应的回报。因果报应思想对个体的幸福和社会的协调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在我们社会伦理转换的这个时代,有必要重新审视它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所应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试论佛教对蒙古族文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教与蒙古族哲学。佛教是宗教,也是一种极为精致、巧妙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同其它宗教不同,佛教的辩证法思想极其丰富,逻辑分析也相当细致。因此它对蒙古族哲学思维的积极作用就在于它的丰富的辩证思想,以及形式逻辑的“因明”学论。 佛教的宇宙结构论,是佛教关于此岸世界的整体结构以及各个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说,是对世界的主体层次和平面图绘的宗教描述,它包含着哲学的义蕴。 金巴道尔基在其力作《水晶鉴》中以佛教的因果报应论为主导,吸取、利用古印度的天文地理知识和神话传说,运用虚构和夸张的手法,对宇宙的结构作出了十分具体细腻入微的描述。首先,将世俗界分为欲界、色界和无色界依次上升的三界。欲界是指深受各种欲望支  相似文献   

4.
因果报应说是佛教的“实理”和“根要”,排除因果报应学说,也就排除了佛教的真实理论和根本要义,七千卷《大藏经》也只是对因果报应圆融详尽的阐释而已。然而,中国佛教的因果报应理论既不同于印度佛教的因果报应理论,也不同于中国固有的因果报应观念,是印度佛教的因果报应理论与中国固有的因果报应观念相冲突、相妥协、相融合而逐渐形成的产物。因此,它具有许多自身所特有的理论特色。  相似文献   

5.
赵磊 《社会科学家》2001,16(6):52-55
哲学基本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的提出既是哲学史发展的逻辑体现,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重大的理论贡献.通过对它的思考,我们可以发现马克思主义哲学许多闪光的理论和思想.这些无疑对我们全面、深入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有一定的启迪和帮助的.  相似文献   

6.
简论佛教的因果报应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因果报应说是佛教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东汉以来就对我国社会和思想界产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在我国思想界不断地对佛教的因果报应说的质疑、辩论、批评、应答的过程中,因果报应理论事实上经历了一个逐渐中国化的过程,因果报应论也逐渐地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7.
哲学与具体科学不同,它是爱智慧,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从哲学的这一定义可以发现努力提高理论思想的层次是思维之必需.  相似文献   

8.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不关心社会,似乎是不可能的。不过,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尤其是哲学工作者对社会的关注,根本自的的是在于对社会的批判。以存在主义为主导的当代人文哲学思潮,其生命力就在于对现代人生存情态的批判,而以分析哲学为主导的当代科学主义思潮,其深刻之处就是彻底清理了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它们的社会功用,不啻为哲学中的“德先生”和“赛先生”。思想的启蒙不同于文化的启蒙.思想的  相似文献   

9.
从魏源看19世纪中国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世纪是中国由中世纪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期的开端,也是中国哲学由古代形态向现代形态蜕变的漫长过程的开端.对19世纪中国哲学和思想文化缺乏全面、系统的了解,往往导致对20世纪哲学和思想文化的某些问题不能作出准确的判断.本文拟以魏源思想为例,试析其中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0.
"以人为本"作为当代中国的科学发展观和社会经济管理的基本理念,其哲学意义主要体现在对"本"的释义上,它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思想和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1.
一、蒙古族哲学的特点蒙古民族从古以来生息繁衍在我国北方的广袤草原上,约在公元前一世纪左右进入阶级社会,开始形成民族,经过近千年的奴隶制社会,于公元十世纪开始向封建制社会过渡.合不勒罕及其政权的出现是蒙古封建制的初始标志,之后又经千年,到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封建制走向解体,形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直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在二千多年的悠悠历史过程中,蒙古民族随着社会进步民族发展,创造具有民族特点和草原气息的灿烂文化,形成反映民族智慧和时代精神的哲学思想,这是蒙古族对世界文化和哲学思维作出的贡献,也是蒙古族哲学社会思想史的价值所在.应当看到,古代蒙古社会的变迁是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矛盾之中发生的.蒙古社会发展的滞后性,决定了蒙古族哲学社会思想处于较低形态的特点.它的奴隶制哲学没有古希腊哲学那样发达,封建哲学没有宋明理学那样先进,资产阶级哲学也是贫乏的.总之,蒙古族哲学  相似文献   

12.
探讨哲学与科学的关系,其实质是想澄清哲学的理论本性.整个西方传统哲学都一直试图成为严格的科学,这种哲学的科学理念在胡塞尔现象学中达到了极致.成为科学的哲学在本质上是一种哲学的知识论立场,拒斥形而上学就是对这种哲学的反思和批判.科学和哲学实际上标志人类思维的两种维度:构成思想的维度和反思思想的维度.哲学的独特价值正在于此.不是科学的哲学有着完全不同的思想任务,作为对“现实的真理”的寻求,它所表征的是属于我们时代的人类自我意识.  相似文献   

13.
阿尔都塞晚期提出了偶然相遇的唯物主义哲学,并把这种哲学视为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正发展,这是他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本文通过对偶然相遇的唯物主义哲学及它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的细致分析,力图剖明这种哲学的思想本质.进而,笔者指出了这一思想的理论局限性,并认为阿尔都塞晚年的哲学思想已经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偶然相遇的唯物主义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14.
后现代性是对现代性及其哲学基本假设的反动,在哲学上,它反对基础主义、本质主义和实在论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想影响的扩大,西方学者纷纷对后现代主义思想模式下的政治、意识形态和哲学立场进行批判性再评价.这些批评表明,后现代主义思想开启了新的研究议程,推动了边缘群体解构总体化的现代性历史的努力,但是,后现代主义面临的问题是,它无法用于建构和解构我们的后现代实在,只是又一个现代神话而已.后现代主义的出现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变化在文化上的反应,它反映了当代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危机.只有重新审视现代性的合理价值内核,在当代的历史语境下,重新回到主体性和理性至上性的基础上,才能够解决这种文化和价值的危机.  相似文献   

15.
思想的历史就是历史的思想,哲学作为时代的思想,它关照着所处自己时代人的“生存境遇”。马克思对现实人类生存境遇的关注不像以往哲学家那种由哲学到哲学的独白式的复调,而是基于对现实社会问题即对市民社会的关注为解决问题的钥匙。鉴于此,以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批判为问题的切入点,来论析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所实现的双重变奏即由“哲学的批判”到“社会的建构”这一思想理路,并创建自己的唯物史观,同时也凸显出马克思市民社会批判理论对现代社会的建构价值。  相似文献   

16.
肖治华 《云梦学刊》2006,27(1):62-64
林语堂的"中庸哲学"是在特殊的社会环境下,和谐地综合东西方文化和整合传统与现代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十分注重近情精神的思想.它既是林语堂文化观的体现,也是其人生观的体现.  相似文献   

17.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哲学的早期文本.在该文本中,马克思从经济学和哲学这两重视角出发来解读和批判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第一次用经济学的思想阐释生产劳动的存在论意义,并在此基础上表达他对共产主义这一未来社会的理解.所以《手稿》中的共产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具有重要价值.这是马克思首次集中对共产主义这一思想主题的经济—哲学阐释,这为后来的《共产党宣言》等著作奠定了理论基础.重新认识《手稿》中的共产主义思想,对于当下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哲学的发展既是时代的需要,也是时代的产物。哲学与时代的关系是双向的。一方面,时代作为孕育哲学精神的母体,不断地向哲学提出新的需要、课题,为哲学的发展提供思想动力和思想资料,这是时代对哲学的推动作用和规范作用;另一方面,哲学汲取时代的精华,反映时代精神和文明发展的特点,发挥它在社会生活中的导向功能,服务于人类和时  相似文献   

19.
在马克思的思想体系中确实存在哲学本体论.它既不是物质哲学本体论,也不是实践哲学本体论,更不是社会生产关系——实践本体论,而是劳动哲学本体论.这一本体论思想散见于马克思的哲学文献及政治经济学文献中.为了厘清这一本体论中的本体——劳动,马克思前无古人地揭示了劳动的原型性质、历史性质、属人性质、基础性质、预设性质和受动性质.这些性质的揭示有赖于对主观—客观及二者之间关系的哲学分析框架的批判,马克思所主张和运用的是主体—客体及二者之间辩证关系的哲学分析框架.汉娜·阿伦特以谬解“消灭劳动”提法的方式攻击马克思的劳动哲学本体论,但其思想混乱在马克思原生态的强劲思想逻辑面前暴露无遗.  相似文献   

20.
《聊斋志异》中因果报应思想论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聊斋志异》研究中,对存在其中的因果报应思想,极少为研究者所重视,或为贤者讳,避而不谈;或认为瑜中微暇,不值一谈;至多在涉及作者思想局限时,顺带提一下。其实,含有因果报应思想的作品在《聊斋志异》中,不但数量很多,而且贯穿作者写作成书的始终。这是研究蒲松龄及其《聊斋志异》的思想,不应回避也是回避不了的问题,更不是有些文章“有一些宣传封建迷信的作品”一句话所能够概括的,需要进行深入的分析。本文拟对此作一些初步的探讨。蒲松龄趋向或者说相信因果报应思想,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推其思想本源,当然首先是佛教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