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鱼玄机是晚唐一位才貌出众而命运又十分悲惨的女诗人,是女性文学史上一位典型的悲剧人物。鱼玄机的悲剧具有双重性,本文试从其婚姻悲剧、人格悲剧来分析其人生悲剧。  相似文献   

2.
晏子是优秀的政治家,但其内心深处却潜藏着巨大的痛苦,根源在于他把自己看做“士”,渴望建功立业实现人生价值,但君权至上的宗法等级社会却使他只能处于维护君权的从属地位,没有给他提供实现愿望的条件。这种痛苦是文化人格悲剧二重性的体现,它产生于春秋战国时代,渗透于中国文学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形成了中国文学悲壮昂扬、愤激苍凉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3.
人格美是人的美的灵魂。传统儒家思想的理想人格观片面求“善” ,道家思想的理想人格观片面求“自由” ,二者都没有完全体现出人格美的真正内涵。人格美应以“善”为立足点 ,以自由即个体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其中“善”与“自由”的内涵需要重新界定 ,“善”应最终有利于个体自由 ,“自由”也应当体现“善”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人格的发展怎样从“有限走向无限”?怎样达到个体与“类”的整合?这是人格研究至今仍感困惑的根本问题。文章认为,“价值时空”作为人所特有的主体存在方式,具有“自为性”、“总体性”与“发展性”的特征。由于人格是人的“类性”在个体性上的体现,因而人格的本质内含着人在实践中形成的“类性”或“类价值”的普遍性。人正是在“价值时空”中获得了这个普遍性,成为能体现“类价值”的普遍性个体,从而使人格的发展从有限走向无限,从个体走向人类的整体。  相似文献   

5.
《白鹿原》中的白嘉轩是一个代表传统伦理道德的符号性形象,鹿子霖是一个代表着中国近现代交接点上市侩实用主义的符号性形象;白嘉轩以他“神像”一样的君子型人格面具换得世代族长的德高望重,鹿子霖则以他“鹿乡约”的人格面具换得人前风光人后风流。但在本质上,二人都是人格面具膨胀的牺牲品,他们的形象象征了历史进程中个体生命的悲剧历程,具有个体人类学的符号象征意味。  相似文献   

6.
人格教育是个体终身发展的根基,是确保个体良性发展的必经之路,没有全面彻底的人格教育便没有影响深远的终身发展。作为教育者,教师的人格健康与否对学生的人格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关于我国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表明,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无法适应人格教育的需要。因此,应当采取切实措施,重塑教师“人格教育者”的形象,从而有效促进我国教育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7.
悲剧曾是西方文学中至高的文学样式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 ,悲剧精神是西方文学的灵魂。悲剧精神主要凝聚在西方历代伟大的悲剧家所塑造的形形色色的悲剧人身上。深入研究西方悲剧中的悲剧人 ,有助于对西方悲剧精神的把握。本文认为西方悲剧中的悲剧人的根本特征是他们具有实现自由人格的强烈要求 ,具有强烈的超越冲动。他们对苦难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正是西方悲剧精神的核心  相似文献   

8.
不久前写过“隐逸文学与中国知识分子的心态”一文,发表在1988年第4期《探索》杂志上,意犹未尽,续作此篇。(一)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与社会人格的矛盾几千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处在悲剧的环境之中,这是由他们的独立人格与社会人格的矛盾酿成的。我说的独立人格,指的是个体的意识和人格,它是个人愿望、意志、企图的体  相似文献   

9.
探讨一代先驱者文化人格的成因及其独特的魅力,不仅是进一步理解五四文学深层结构的需要,而且有助于考察中国文学从晚明到清末再到本世纪之初完成现代化飞跃的内在机制。五四一代文学先驱者在心态上迈出了由传统到现代人格转换的最具决定性的一步,体现出一种全新“超人”式人格价值取向。其特点首先表现在以个人参与历史的发展与创造,其次是对个人生命力量的高度推崇与刻意追求,第三是“重估一切价值”的决绝姿态,第四是超人式的自我牺牲精神。先驱者又不得不处于一种孤立无援的困境。究其根源,一是“别求新声于异邦”后的清醒,二是清醒后‘“上下求索”的艰难,三是启蒙者与启蒙对象之间所横亘的巨大历史鸿沟。但他们毕竟不是尼采理想中真正意义上的“超人”。其内省意识与其自觉的历史反省意识,现实反思意识与批判意识是分不开的,它尤其体现了对现代自我人格设计的主动追求。五四先驱者彻底冲破了传统理想人格模式,既体现了五四知识分子最根本的作为“人”的意识的觉醒,也表现出了异常的人格力量与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10.
当代中国“亚健康人格”及其社会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格的健康与否,不仅关系到个体的生存质量,亦影响着社会的发展状况。伴随中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中国人的人格发生了很大变化,呈现出许多异常化的人格状态。其中,“亚健康人格”现象十分严重,它表现为种种人格的非健康状态,诸如:单一型人格、多重化人格、分离型人格等。亚健康人格现象的出现,对个体生存和社会发展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这一现象的形成原因诸多,但社会转型引发的种种问题是主要原因。探讨亚健康人格的存在状况,分析其形成的社会原因.可以为认识和改变这种人格危机现象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虚拟人格”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社会心理、伦理现象。由人际竞争和社会压力引起的心理矛盾,由科技发展导致的网络化交流等造成的压抑型和理想型“虚拟人格”,虽然不等于人格分裂,但对个体人格了有正面的积极宣泄等作用外,也有负面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2.
庄子以文学形式描绘其矢志不渝的理想人格和人生境界,历经“圣人”、“神人”、“真人”、“至人”等层次,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就是庄子的理想人格。对理想人格的追求是庄子哲学的出发点,针对庄子的理想人格进行深入分析和阐发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孟子的人格精神由两个方面构成 ,一为无所畏惧的阳刚之气所体现出来的独立人格精神 ,一为愤懑不平之气所体现出来的依附性人格。这两个方面对立统一就构成孟子文化人格的悲剧二重性 ,它是孟子散文气势最根本的内在人格成因。此种悲剧性人格外在表现为知识分子的角色特质、天赋要求与实际社会角色、社会环境的矛盾 ,而背后却是社会历史发展中固有的人与外在环境冲突的悲剧性“二律背反”。  相似文献   

14.
司马迁是从个体人格与寺制王权的对立中思考美学问题的。在司马迁,美是个体人格超越专制王权的压抑,实现个体社会历史价值的必然归宿。美与历史同构,有悲剧和喜剧两种形态。艺术美是个体感性的思与社会历史的史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15.
人格是个体独特的、稳定的、社会性极强的心理特征的综合,是个体心理结构中的核心,对个体发展具有多方面的重大意义。青少年正处于人格发展的初步定型时期,即人格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当前我国青少年人格发展既具有健康的一面,但人格健康问题也十分突出,令人忧虑。在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培养教育中值得关注的问题是: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明确青少年人格健康的标准;确定青少年人格教育的任务;做好青少年人格发展的预测和控制;关注青少年中特殊群体的人格成长;加强研究,探索青少年人格教育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6.
论行政人格的基本类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格是与自我密切相关的概念。行政人格包含个体人格与群体人格,是两者的统一。个体行政人格强调行政人员个体化特点,强调个体对行政道德规范的遵守;而群体行政人格是行政人员群体在心理结构、角色规范、价值取向等方面表现出的共同特点。因此,我们可以从人格自我同一性过程的变化规律、人格主体把握必然获得自由的发展程度、人格主体对社会角色要求的遵从程度以及行政的政治特征这四个方面对行政人格的类型进行划分,以探求行政人格形成和发展的规律。这将有利于我们发现、获得对行政人员进行社会调控,或帮助行政人员提高自我修养、建立健康行政人格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我们从舍勒研究中有关人格是否是实体的争论开始,进而将人格存在规定为“行为实体”,并通过对作为“爱的秩序”的“行为实体”的进一步讨论来规定人格的存在样式,即“人格生成”.这种“人格生成”与人格的“个体规定”和“自身之爱”紧密关联在一起,或者说,只有通过人格的“自身之爱”和“个体规定”,“人格生成”才得以可能.人格最本真的存在样式,并非某种静态的“人格存在”,而是动态的“人格生成”.  相似文献   

18.
学前期是个体人格的奠基时期 ,要开发学前儿童的创造潜能 ,绝不能仅仅培养和训练儿童的创造技能与技法 ,还应关注其创造人格的塑造。学前儿童创造人格的两大支柱是“强烈的创造动机”和“肯定的自我意识” ,即“好奇心”和“自信心”。教师和家长应据此采取积极的、相应的策略 ,科学地开发儿童的创造潜能 ,促进创造性教育沿着正确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9.
用"悲剧人格"来概括司马迁人格的典型性是最合适不过的了。首先,司马迁选择了一个悲剧英雄所选择的宏远文化理想和非凡人生道路。其次,其悲剧人格具有特殊的强烈感受性。再次,其悲剧人格体现了超越生命极限的自觉的发愤精神。只要人类不断克服既有文化的弊端而走向文明,现实和理想之间就存在张力,司马迁的悲剧人格就有其存在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青少年是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新时期塑造青少年人格美对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人格美包括社会人格美、个体人格美和行为人格美。通过加强认知、行为规范和自律、知行合一等途径塑造青少年的人格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