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非市场经济地位与中国的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非市场经济地位是中国为加入WTO而做出的一种妥协,其存在有特殊的时代背景。然而正是“非市场经济条款”的存在,使中国自加入WTO以来深受困扰,对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合法利益构成了威胁,而且未来可能导致中国与欧美国家在制度层面的摩擦。如何认识这一条款并采取积极措施消除其不利影响,是中国目前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本文对非市场经济地位的由来和危害进行了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就如何应对这一地位带来的危害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2.
一、“非市场经济地位”问题的由来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企业在国际上遭遇的反倾销诉讼案件也越来越多。自1995年WTO成立至2005年底,国外对华反倾销案达431起。(见表1)反倾销诉讼的核心理由主要是指责中国是“非市场经济国家”。表11995-2005年国外对华反倾销案一览表年份19951  相似文献   

3.
在美国反倾销案件中,非市场经济国家的出口企业只有通过单独税率测试,才能依据他们各自的倾销幅度确定反倾销税率,否则将适用全国统一税率.新单独税率政策更是改变了对非市场经济国家出口企业的单独税率申请与评估模式,加重了申请企业的举证责任与附加义务,加大了应诉企业的负担,亦增加了获得加权平均税率的难度.美国无视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对中国实行的新单独税率政策缺乏合法性与合理性,此种作法不仅违悖了WTO规则,亦与中国入世议定书不符,无论是规则本身抑或是规则实施均存在着明显的歧视性.在应对新单独税率政策方面,中国政府可与美国进行磋商,若未能达成一致意见可将争端诉诸WTO争端解决机构,同时中国出口企业也应当积极应诉.  相似文献   

4.
美欧无视中国市场化进程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或继续将我国定性为"非市场经济国",或通过立法将我视为"市场经济转型国".何为非市场经济国,将中国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的依据是什么,欧美从中能讨到什么好处,中国对此应采取怎样的对策等,本文则就上述问题作了系统的探讨,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我国企业在当今国际贸易中所遭受的反倾销诉讼居世界之首,已严重影响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本文重点分析制约我国企业在反倾销应诉中的主要障碍,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角度,为企业应诉反倾销提出几点可行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张萱 《兰州学刊》2007,(8):62-63
文章分析了我国企业频遭反倾销的原因及特点,认为体制性、法律性因素在当前应对反倾销中问题突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若干应对国外反倾销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8.
在国际反倾销措施日益强化的背景下 ,市场经济地位的取得 ,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而中国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多数反倾销失利 ,都直接与“市场经济地位”有关。获得市场经济地位将有助于提高企业应对反倾销诉讼的成功率 ,有助于我国摆脱在国际反倾销中的不利地位。为此 ,必须研究争取市场经济地位的难点 ,寻找争取市场经济地位的突破口 ,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 ,最终彻底解决市场经济地位问题。  相似文献   

9.
随着地区性或多边贸易自由化过程中对传统贸易壁垒的削减 ,反倾销日益成为各国用作贸易保护主义的利器。中国作为反倾销最大的受害国 ,不仅应当从历次的教训中吸取经验 ,更应该以WTO成员国的身份积极运用WTO反倾销规则以及WTO争端解决机制来保护我国产业免受国外倾销的损害 ,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相似文献   

10.
从行业协会目前在反倾销中的作用谈起,分析了我国行业协会在反倾销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我国行业协会在面对国外反倾销的现实挑战过程中应采取的相应对策.只有这样,我国的反倾销工作才可能顺利开展,切实维护国内产业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1.
我国旅游市场的过度价格竞争现状和相应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旅游市场的过度价格竞争不仅降低了旅游行业的整体经济效益,而且影响了旅游业的整体接待质量,造成不好声誉,很有必要对这种现象和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2.
回应挑战:全球企业社会责任运动中中国的对策选择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当前 ,中国企业在社会责任上面临严峻挑战 ,一方面 ,全球化冲击下 ,企业社会责任运动不断发展 ;另一方面 ,社会转型期 ,不少企业急功近利的心态 ,造成国内企业社会责任心的消蚀。这种局面 ,呼唤我国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企业社会责任运行机制 ,扭转国内企业社会责任心日益消蚀的状况 ,回应全球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挑战。这种企业社会责任运行机制的构架 ,必须把借鉴发达国家成熟的经验和考虑本国国情结合起来 ,首先 ,要确定体现国情的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其次 ,从企业、社会、政府三个方面着手建立体现中国国情的企业社会责任推进机制。包括企业对社会上相关利益者合理要求的响应机制和企业内部社会责任管理机制 ;社会组织为主体对企业伦理建设、社会责任履行状况进行评价、认证的机制 ;以政府为主导建立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13.
我国农民政治参与意识淡漠的成因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和唯一出路是实现现代化,而现代化对政治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政治的民主化;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九亿农民政治参与的程度如何,是衡量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参数,是事关现代化能否顺利实现的重大的政治问题;我国农民政治参与意识冷漠深层次的原因既有经济层面的,也有政治、文化层面的;要立足本国国情,从我国实际出发,大力发展农村市场经济,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不断健全以村民自治为基础的农村民主制度,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政治积极性、智慧和创造力。  相似文献   

14.
我国体育产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云 《阴山学刊》2006,20(4):76-78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体育也作为一个产业登上了经济舞台,成为第三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我国体育产业现状的分析与研究,指出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不足,并从体制、地区差别、主体产业、品牌、人才培养五个方面论证提出加快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河北省发展循环经济的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淑娟 《河北学刊》2006,26(4):189-191
循环经济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河北省的循环经济发展目前仍处于较低层次,发展循环经济的保障机制尚不健全,因此应理清河北省循环经济发展总体思路,找准切入点,建立法律支撑体系和政策调控机制,优化产业结构,提供技术支撑,强化管理,加快全省循环经济发展步伐。  相似文献   

16.
方琼 《学术探索》2012,(11):93-95
云南少数民族众多,民族文化资源丰富,云南的多元民族文化主体几乎就是由各民族的不同民俗风情构成的。自1996年云南提出建设文化大省的思路以来,云南文化产业已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探索出了"政府主导、民族文化主打、旅游助推、龙头带动、文化事业产业互动"的文化产业发展机制。分析民俗文化在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对助推"民族文化"的"主打"作用具有十分重要而直接的意义。本文从当代经济文化一体化的基本理论出发,结合云南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历史渊源,分析了云南民俗文化的类型与特点,论证了云南民俗文化在云南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中国高等教育面对入世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入世 ,对我国经济和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争夺人才是经济社会的重要特征。高校 ,作为人才培养基地 ,必须面向社会所需 ,输出面向世界的“国际人”。为此 ,高校要树立高等教育为经济服务的理念 ,加快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 ,提高开放办学的水准 ,尽快融入世界 ;要培育核心竞争力 ,造就国际教育知名品牌 ,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特色化和国际化。同时 ,要捍卫自己的本土文化 ,保留自己的特色 ,防止西化 ,真正意义上实现中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论经济全球化对中国企业的伦理挑战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文从经济伦理的独特视角分析了经济全球化对我国企业的伦理挑战 ,指出挑战的实质体现为我国现有经济所要求的伦理文化与全球化经济所要求的伦理文化之间的差距 ,这些差距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 :敬职精神稀缺、信任基础薄弱和信誉意识淡漠。要消除这些差距 ,必须与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传统文化观念和新兴经济现象等现实情况相结合 ,“盘点”道德资本 ,开展伦理教育 ,使经济行为合乎经济运行的伦理规则  相似文献   

19.
论知识经济时代的教育产业化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 ,每一个发展阶段的到来 ,都必然带来人类生活面貌的深刻变化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亦是如此。而尚处于工业化时代的中国对不期而至的知识经济如何应对 ,尤其是教育 ,值得我们探讨  相似文献   

20.
高校校园新闻网现状及建设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各大高校新闻网定位日益明晰,发展迅速。作为校园媒体的新阵地和大学德育环境的新载体,高校新闻网应该作为创新高校新闻宣传、彰显学校办学实力的有效途径。但目前高校普遍存在忽视新闻网育人和服务功能的问题,错误理解“宣传”概念,新闻网在传播方式、媒体资源整合、队伍建设上存在诸多薄弱之处。在新时期条件下,高校新闻网要抓住机遇,从创新理念,提升新闻网内力,加强技术平台、整合资源和发掘特色入手,加强新时期高校新闻网的影响力和感染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