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关于《墨经》作者问题,胡适和冯友兰都认为是"后期墨家"的作品,所谓墨辩六篇大致出于后期墨家之手,这为学界较普遍认同。但反对之声,即坚执《墨经》为墨翟自著的文章时或见到。其原因之一,没有就《墨经》所述内容与撰写体例两个方面加以研究和论说。《墨经》所述内容、撰写体例与《墨子》的兼爱、非攻等十大主张的有关篇章的内容论述形式和撰写体例是完全不同的。《墨经》应为后期墨家所作。  相似文献   

2.
试析名墨逻辑思想之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名实”、“坚白”、“同异”三个方面,对名墨两家的逻辑思想进行了分析比较。在名实观上,名墨两家虽然都主张名实相符,但公孙龙的“唯谓”说将名实关系绝对化了,具有明显的形而上学倾向。《墨经》则主张在一定条件下,名与实“彼此亦可”,包含了一定的辩证思想;坚白问题集中表现了名墨两家逻辑思想的尖锐对立,公孙龙用感觉的分离来证明事物属性的分离,得出了“离坚白”的错误结论。《墨经》则主要通过诉诸常识,针锋相对地提出了“盈坚白”观点;在同异观上,名墨两家相訾为少,相应居多,区别只在于对划分同异的标准等问题的看法上。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的古代,就已经非常重视关于类概念的研究,并且在这个基础上建立了自己的逻辑学。中国古代的逻辑专著《墨经》,便是以类的同异原理为依据而形成自己的逻辑体系的,可以说同异规律是《墨辩》逻辑的基本规律。 (一) 晋代的鲁胜曾为《墨经》作注,称为《墨辩注》。该注的正文遗失,仅存一个简短的序言(见《晋书》第十五册,卷九十四、鲁胜传)。在序言中,鲁胜对《墨辩》逻辑作了有重要价值的评估。他认为中国的古代逻辑“名学”起源于孔子“正名”的学说,但真正尊定了名学的理论基础的是《墨经》,所以他说:“墨子著书作辩经以立名本”。为什么说辩经这部著作是名学的根本呢?鲁胜说“名者所以别同异、明是非,道义之门,政化之准绳也。”鲁胜的这一见解,在墨子的著作中是不乏例证的。墨子是《非攻》中就指出:现在人们都知道杀一个人就算是不义,可是许多王公大人对于攻击别人的国家,大  相似文献   

4.
对为何研究古籍之圆满回答评《墨子》思齐台湾师范大学王赞源教授是一位有灵性、肯钻研、善思辩的学者。四年前,曾读过他的《中国法家哲学》、《贵义、兼爱与企业伦理》、《墨子的现代意义》等论著,深为作者立论新颖和紧扣时代脉博所吸引。最近,又读了他的新著《墨子》...  相似文献   

5.
《墨经》之“侔”,其得以成立之前提应为《墨经》之基本范畴“同”,而《墨经》所言之“同”凡十种,又可细分为“名”层面之“同”、“实”层面之“同”与“合”层面之“同”。墨“侔”正是基于上述三类“同”之前提得以建构,进而实现其“比辞而俱行”的内涵的,由此墨“侔”基于三类“同”之前提形成“侔”之三款,即“名”之“侔”、“实”之“侔”与“合”之“侔”;还可依据三种形式形成“加”之“侔”、“减”之“侔”与“换”之“侔”三款。此外,《墨经》中对“侔”之表述多为举例式,属经验性陈述,故墨“侔”成立之有效式只可经验归纳而得,先验演绎难以得之。基于上述认识,对以往学界所持之墨“侔”属西洋形式逻辑“附性法”、墨“侔”应包含“不是而不然”之“否定式”有效式及“是而不然”“不是而然”等“部分否定”有效式、墨“侔”之“减词”与“减辞”说、墨“侔”属“复杂概念推理”或“关系推理”、墨“侔”即“辟辞”属类比推理、墨“侔”属直接演绎推理等诸代表性观点进行商榷。  相似文献   

6.
作者认为 ,2 0世纪 2 0年代可以视作梁启超墨学研究的纯学术阶段 ,这一阶段的墨学著作 (《墨经校释》与《墨子学案》)已不同于此前有关墨学论著的政治宣传、思想启蒙性质 ,而表现了较多的学术涵养。必须重视梁启超墨学研究的这一阶段 ,才能对梁启超治墨的学术贡献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  相似文献   

7.
《墨经》四篇的编制体例是近代治墨者探讨的重点。学者们通过考辨,对《墨经》旁行体的解释、对其原始本的面貌及其由连文直写到旁行、再到连文直行体的沿革诸问题,均提出了有价值的见解,而且发现《经说》之牒字即为牒经标题。通过这些研究,不仅把以往不可解读的《墨经》整理得基本可读了,而且弄清了近代流行本中的多种舛误及造成舛误的原因。同时,牒字体例的发现,也是《墨经》校勘的一大突破。总之,《墨经》编制问题的解决,对近代治墨者完成校勘、校注任务,起了不小促进作用,对该文本的整理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8.
端、实、故、宇、久(宙)是《墨经》自然观的重要范畴,也是构成《墨经》自然观体系的基石。这些范畴涉及始基论、物质论、因果论、时空论诸问题。本文拟通过探讨这些范畴,揭示《墨经》自然观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9.
《墨经》包含着丰富的符号学思想。这体现在《墨经》对于“言”与“名”的理论,《墨经》的定义方法,《墨经》对“辩”与“说”的论述等方面。《墨经》认为,“言”是口的一种功能。“执所言而意得见”。“名”是用以“举实”的。《墨经》中的“正名”学说超出了儒家的政治、伦理的正名理论,而真正成为“名辩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墨经》中运用了多种的定义方法。《墨经》认为“辩”的特征是“争(反)”,其目的是为了“明是非之分”,“察名之理”。“辩”的准则是要“当”与“宜”。《墨经》的“说”运用的是语用推理。  相似文献   

10.
《墨经》是先秦逻辑的集大成著作。然而,《墨经,的逻辑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形式逻辑,而是一种语义学或语言逻辑。关于这一命题的前半部分,已有许多文章从不同角度进行过论述,这里不再赘述。本文拟从四个方面发掘《墨经》中丰富的语义学思想。  相似文献   

11.
《墨经》在逻辑学史中占有重要地位,“类”概念是《墨经》逻辑体系的一个基本范畴,而贯穿于整个中国古代数学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思想就是“类”思想。那么,二者之间有没有内在的联系呢?本文通过对两者的分析对比,认为在内涵上两者是一脉相通的。作者认为《墨经》中的“类”概念不仅影响了古代数学家的逻辑思维方式,而且也影响了中国传统数学著作的编纂方式。  相似文献   

12.
《墨经》的“名”并不是传统所理解的“概念” ,而是一种用以标记、指称客观事物的语词符号。在《墨经》中 ,后期墨家深刻揭示了“名”的符号性质及其功能 ,提出了名的分类理论 ,具体讨论了名与实的关系以及名与名之间的关系 ,深入阐发了使用名称的原则和方法。因此 ,《墨经》的名学实质上是一种关于语词符号的符号学理论。  相似文献   

13.
古汉语俗语词的专门研究,自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肇其端,继起者即代不乏人。进入20世纪80年代,其成果更是层出不穷,蔚为大观。不少资深教授、著名语言学家也纷纷加盟,并以其丰硕成果,给这一研究领域增添了异彩。李维琦教授就是其中的一位。李先生1993年2月出版《佛经释词》(岳麓书社,以下简称《释词》),即以其创见多夥而引起了语言文字学界的注目;五年后的1998年12月,李先生又出版了《佛经续释词》(岳麓书社,以下简称《续释词》),更赢得了语言文字学界的高度赞赏。《释词》与《续释词》以东汉至隋的汉译佛…  相似文献   

14.
目前学界对于清代小说《风月鉴》的作者知之不多, 其姓名、籍贯等问题尚未有统一的说法。依据新发现的《固始吴氏秉义堂支谱》《光州吴氏家墨》等文献资料, 并结合《风月鉴跋》中关于作者的介绍, 可以确定《风月鉴》的作者为吴贻棠(1779—1829), 河南光州固始县张庄集(今河南淮滨县张庄乡)人, 出自清代河南著名的科举世家—固始吴氏家族。  相似文献   

15.
论文用E考据与元研究方法,论述秦国墨者的逻辑学贡献。E考据,即数字电子化考据。元研究,即总体超越的研究。秦国墨者,是活动于战国末期秦国的墨家支派,是吕不韦主编《吕氏春秋》的重要人力资源,应吕氏征召参编撰稿,收入《离谓》《淫辞》《别类》等多篇论文,继承发展《墨经》逻辑学,是《墨经》逻辑学沦为“绝学”前的最后辉煌,是《墨经》研究史中的重要事件,其所呈现的逻辑范畴与原理,具有积极的历史、理论与实践意义,值得传承弘扬。  相似文献   

16.
李毓澍是台湾辽代史学者,又是蒙古近代史知名教授。原籍山东博山市人,生于1919年11月21日。1942年6月毕业于重庆国立中央大学历史系。1949年到台湾,进入“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从事学术研究四十余年,以研究中国近代史,尤以研究蒙古近代史驰名中外。李先生曾兼任台湾师范大学、淡江文理学院及中兴大学等高校历史系教授。他虽于1985年11月退休,但仍担任国立政治大学边政研究所(今改名为“民  相似文献   

17.
“洋务思潮”研究的“始作俑者”──刘学照教授《洋务思潮与近代中国》《洋务思潮与近代中国》(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4年3月)是刘学照教授的一部专题学术论集,共收入作者从七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十余年间关于洋务思潮的21篇文章。1982年,作者在全国第二...  相似文献   

18.
《墨经》中没有应用对象语言来表示的命题形式和推理形式 ,而只有应用典型的具体推理来体现的推理方式 ,但《墨经》中却有不少应用元语言来表述的逻辑规律 ,虽然这些是不够精确的 ,但表明《墨经》中的逻辑已经开始进入形式逻辑的阶段  相似文献   

19.
“援”式类推体现了《墨经》的逻辑类型, 《墨经》的逻辑类型是不同于演绎逻辑和归纳逻辑的类推逻辑。从《墨经》所讨论的主要推论形式出发来了解古代逻辑初创时期的逻辑类型, 不仅对研究中国逻辑史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而且对于丰富和发展普通逻辑也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墨经》是后期墨家的集体著述。后期墨家继承了墨子学说的精华,抛弃了墨子关于天志、神、鬼的思想,注重实践经验,重视吸取和总结各方面的成果,成为战国时代的“显学”。墨家“徒属弥众,弟子弥丰,充满天下。”《墨经》一书反映了后期墨家是如何克服了墨子学说中的唯心主义成份,怎样以当时的科学成就来建立唯物主义宇宙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