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一、从蔡锷与梁启超的关系谈起 蔡锷与梁启超的关系,是评价蔡锷时最引人注目的关系之一。有的同志正是从这个关系中引出了蔡锷是改良派、立宪党的结论来的。张振鹤在《民国人物传》第一卷《蔡锷》一文中说:“蔡锷在政治主张上,是梁启超的追随者,但他的表现又不完全象梁启超。他站在立宪党人一边的同时,又较敏锐地看到革命的潮流不可抗拒,力图与革命保持联系,对革命党人的活动他也常给予同情和赞助”。而周发增在《中国近代史知识·反对帝国主义走狗北洋军阀的斗争》中则直接说“立宪党人蔡锷”,把蔡锷完全看成是立宪党人。  相似文献   

2.
晚清小说家多以小说为武器 ,猛烈抨击政治社会生活的恶现象 ,通过小说发表自己对于政治社会的新思想新学识 ,企望以此惊醒昏暗的政府 ,启蒙沉睡的民族。八宝王郎王睿卿的《冷眼观》就是其中一部。晚清时代 ,内忧外患 ,民族存亡之势迫使有志之士奋发图强。当时先进的资产阶级改良派与革命派疾呼改革政治 ,而改革的关键 ,在废除专制 ,代之以民主立宪。改良派革命派都认为 ,民主立宪的成败系之于国民素质之高下 ,提出“政治之善恶 ,常视国民进化之程度为正比例 ,其民为自主独立之民 ,其国即为自主独立之国” ,有了新国民 ,才能有新制度新政府。…  相似文献   

3.
资产阶级革命派与资产阶级改良派是近代中国同时并存的两股政治势力。虽然他们各有自己的组织形式,政治纲领和思想主张,但在他们的活动早期,却有过不寻常的关系。他们的接触和交往,经历了一个复杂而曲折的过程。讨论和解决这一问题,将有助于更全面地评估革命派与改良派的历史地位和作用。笔者对此作些初步探讨,以就教于史学界的前辈和同仁。  相似文献   

4.
蔡锷“强有力政府论”初探左双文张炳辉著名爱国将领蔡锷曾参与领导辛亥云南“重九起义”反对清王朝和护国战争反对袁世凯的斗争,起了推动历史前进的进步作用,这一点并无争议。但对于民国初年他的政治态度和政治主张,却存在着一些不同看法。在此,笔者拟对他提出的“强...  相似文献   

5.
蔡锷与黄兴     
蔡锷与资产阶级改良派的领袖梁启超的亲密关系,是众所周知的。蔡锷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领袖黄兴也有频繁的交往,知之者却甚少。 一九一三年(民国二年),蔡锷还在云南担任都督时,黄兴曾写一对联赠送蔡锷,全文是:“松坡我兄正之:寄字远从千里外,论交深在十年前。民国二年夏六月。黄兴书于申江。”这说明蔡锷与黄兴早在辛亥前  相似文献   

6.
一、蔡锷是民初著名的风云人物蔡锷将军于1916年(民国五年)11月8日去世,年仅34岁.他在民国初年仅仅生活了5年时间,然而正是这风云变幻的5年,使这位青年将军创造了奇迹,头角峥嵘,叱咤风云,从而奠定了他在近代中国的历史地位.民国初年,是中国历史发展的特殊阶段.辛亥革命一度辉煌,随即又被窃国大盗袁世凯篡权,让人沮丧;护国战争再度辉煌,随即又为军阀割据与混战所取代,黯然失色.旧民主主义革命似乎没有了出路,革命者也感到了绝望,然而接着却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开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进程.民国初年,这是个新旧民主主义革命转折的关键时期.“乱世出英雄”,确实,在民国初年这个历史转折时期的混乱年代里,出现了一批又一批的混世魔王,而更多地则出现了一大批救世英雄、爱国主义者.这批救世英雄,可以开出一大串名单.胡耀邦同志在首都各界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大会的讲话中,就提到了辛亥时期著名的风云人物,除孙中山外,还有陆皓东、郑士良、黄兴、章太炎、邹容、陈天华、宋教仁、朱执信、廖仲恺、蔡元培、胡汉民、陶成章、秋瑾、徐锡麟、熊成基、刘静庵、詹大悲、张培爵、吴玉章、陈去病、柳亚子、居正、于佑任、李烈钧、蔡锷、朱德、焦达峰、董必武、林伯渠、冯玉祥、续范亭、张奚若、司徒美堂等30  相似文献   

7.
关于国权的含义,蔡锷是在国家对外的独立自主权和对内的统一治理权的意义上使用权范畴的;关于国权与人权的关系,蔡锷认为国权是人权的保障,中国人民要享有个人的人权,首先须有国家的国权;关于怎样才能巩固和发展国权,蔡锷认为须建立一强有力之政府。蔡锷的国权理论是在辛亥革命后民国初年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既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又有其历史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8.
蔡锷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风云人物之一。在蔡锷诞辰一百周年暨护国战争六十七周年前夕,云南省史学会、云南省护国运动史研究会和《云南社会科学》编辑部联合发起组织了“蔡锷评价学术讨论会”,邀集京、沪、湘、鄂、粤、桂、川、黔等地专家与本省学者一道,在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对蔡锷评价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讨论会于一九八二年十一月二十日至二十三日在昆明举行。对于蔡锷这样一个历史人物应当怎样全面地、科学地给予评价,会上出现了几种不同的意见: 有的同志认为,蔡锷虽然参加过辛亥云南重九起义和护国战争,并在其中作出过积极贡献,但其一生在政治上主要是倾向于资产阶级改良派。从青少年时代起至辛亥革命前,蔡锷始终信奉改良主义;在辛亥革命中以至云南军都督任内,他的表现错综复杂,  相似文献   

9.
清末民初,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对儒家政治思想的评判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维新派重在绍述,“以经论政”、“托古改制”是其最重要的手法,间有对儒学和孔子的批判,但不够急进;革命派重在批判,对孔子和儒学批判较维新派前进一大步,但并未形成大规模的批孔运动,并且在批判中仍有肯定和继承。  相似文献   

10.
(一) 晚清时期港穗地区有名的革命家黄世仲及其兄黄伯耀,既都是长于小说创作的作家,又均为对小说进行研究的理论家。作为作家,他们都创作了具有革命精神的小说作品;作为理论家,他们均留下了属于革命派小说理论宝库的著述。本文拟专论他们的小说理论。笔者在前此的一些文章中曾说:晚清革命派小说理论主要有三个支派,即以早期鲁迅为代表的一派、以王?生为代表的一派和以徐念慈、黄摩西为代表的一派。现在看来,应当改“三”为“四”,即再加上黄世仲昆仲这一派。黄世仲昆仲是广东番禺人,出生于家道本来颇好的书香之家。他们都从崇信改良派开始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上有一团乱麻,洋务派、所谓早期改良派、改良派麻,洋务派、所谓早期改良派、改良派(维新派)因“议院”问题纠结在一起,分不清、理不顺。原先认为,洋务派反对设“议院”,早期改良派主张设“议院”,维新派则发展了早期改良派的思想并把它付诸实践。近年来的研究证明,这种认识并不符合事实。  相似文献   

12.
辛亥革命前后,中国资产阶级尚处发展状态,其内部按经济地位,已形成买办大资产阶级、中产阶级(即民族资产阶级中大部)、小资产阶级,即上、中、下三个阶层。而依照其政治态度,也相应形成右、中、左三派。作为资产阶级上层政治代表的立宪派,即改良派,或称维新派、保皇派……在戊戌变法前后,曾作为中国资产阶级的突出代表而活跃一时。到辛亥革命前后,孙中山、黄兴为代表的思想先进、行为激烈的革命派成为中国资产阶级的杰出代表,在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过去,对资产阶级的上下两层及其政治代表立宪派、革命派的研究较多,对实际存在的资产阶级中层及其政治代表却研究较少。  相似文献   

13.
严复介绍的进化论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戊戌变法时期,资产阶级改良派和封建地主阶级顽固派在哲学上围绕着世事“变”或“不变”的问题,展开了一场思想斗争。资产阶级改良派变法维新的哲学理论基础是历史进化观,但由于各自经历的环境和接触的事物不同,在改良派内部,思想和变法维新的理论不完全一致。康有为从今文经学派的公羊三世说中找变法的理论武器,牵强附会地把变法维新说成是继承并发扬孔子托古改制之教。严复则不同,他曾留学西方,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进行过细心的观察和研究,攻读过大量资产阶级政治、社会学说。这是康有为及其他资产阶级改良派人士所远远不及的。因此他有条件借用西方资产阶级的进化论,作为自己宣传变法图强的理论武器。  相似文献   

14.
章太炎是辛亥革命时期的一个爱国主义者;一个反满革命的宣传家;一个成就卓越的学者;同时还是一个政治活动家。这些评价在史学界没有异议,二十多年来所没有解决的问题是章太炎属于那个阶级?是地主阶级反满派?资产阶级革命派?还是农民阶级利益的代言人?近几年来主张章太炎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文章不少,读后获益匪浅。然而似乎还未能成定论,笔者愿意在过去粗浅的认识基础上,再提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以就正于大家。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近代政治思想的发展史上,曾经有过洋务派同顽固派之争,改良派同洋务派同顽固派之争,以及革命派同保皇派之争,每一次论争使西学的传播进一步扩大和深化。三次大的论争中,可以看出中国人在艰辛地走着学习西方的道路。  相似文献   

16.
蔡锷(1882—1916年)是我国近代杰出的军事家和爱国主义者。辛亥云南独立后,蔡锷督滇近二年,他身体力行,大刀阔斧地领导和推行一系列改革,努力加强云南地方新政权的廉政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赢得了时人和后人的赞誉。今年是蔡锷逝世80周年,研究和正确评价蔡锷与民初云南的廉政建设,可以予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和借鉴,亦是我们对蔡锷最好的纪念。  相似文献   

17.
十九世纪末叶,欧洲的庸俗进化论传入中国,相继成为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的主要思想武器,并且极其广泛深刻地影响了近代中国的思想斗争和政治斗争,这是公认的历史事实。毛泽东同志就曾经指出,中国近百年来输入了机械唯物论和庸俗进化论,则为资产阶级所拥护。但是,中国资  相似文献   

18.
王振国 《中州学刊》2005,(3):181-183
20世纪初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特殊时期,跌宕起伏的急遽变革大大推进了中国社会文化及政治观念从传统到近代的转型.政治制度的变革已成为社会历史变革的主题,通过宣传新型国家观和建立新型国家制度的轰轰烈烈的历史实践,引发了民众政治文化意识的转变.革命派和改良派共同兴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新民"运动,从而使国民思想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19.
民初时期,梁启超是以一个思想家的身份从事政治实践的。其思想尽管始终未走上革命派的轨道,却体现出因时而变自我更新的精神和介于“伟大”与“鄙俗”之间的文化人格结构。  相似文献   

20.
阎锡山的“六政三事”与“用民政治”——民国初年山西新政初探智效民民国初年的山西新政,是阎锡山统治山西的一个重要举措。新政内容繁杂,大致包括推行六政三事、倡导用民政治、创立区村制度、整顿各级吏治、改革财税体制、励行村本政治等诸多方面。新政不仅展示了阎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