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茶,本来产于中国,饮茶的历史也源始于中国,但在众多的中国古籍中却始终没出观“茶”字。非但是“六经无茶字”,连史记、汉书中也未发现茶字,直到隋后才逐渐普遍起来,至唐中叶陆羽(733~804)著茶经,就已能集茶事之大成。北宋时代,饮茶、斗茶、茶会,茗战之风在达官贵人中极为盛行,甚至连大臣皇帝也都论起茶来。宋徽宗赵佶(1082~1135)著“大观茶经”,蔡  相似文献   

2.
刘献廷,字继庄,一字君贤,别号广阳子.直隶(今北京)大兴县人.生于清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7月26日),卒于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7月6日).他是我国十七世纪一位思想家、地理学家和音韵学家. 刘献廷生活的时代,正是中国封建社会日趋解体,资本主义因素开始萌芽的时期.即黄宗羲所说的“天崩地解”的时代.由  相似文献   

3.
李贺(七九○——八一六),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县境)人,是唐朝王室的后裔,常自称“宗孙”或“诸王孙”。但他父亲李晋肃,只做过“边上从事”一类小官,家境不很丰裕,成为没落贵族。又因父名晋肃,“晋”字和“进”字同音,为了回避父讳,也不能考进士,失去一举成名的机会。后来大约还是通过荫子制度,敝了“从九品上阶”的小宫——奉礼郎。他郁郁不得志,二十多岁就离开了人间。留下诗作二百多首,受到当时和后世的称赞。  相似文献   

4.
<正> 中国是茶的故乡。远在公元八世纪初,中国的茶便飘洋过海,在万里之外的日本安家落户,并逐步成了日本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品,产生了“茶道”——这门日本古文化艺术。在历史上,曾经有过不少人为中日茶文化的交流作出过贡献,但是,从日本茶事业和茶文化发展史角度来说,第一位功臣,要算是僧人荣西。荣西(1141——1215),字明庵,法号千光法师,是日本禅宗的创始人,也是日本密宗“叶上派”的祖师。崇德天皇永治元年(延保七年,公元1141年)四月二十日(一说二十五日)生于备中国吉备津(即今冈山市),俗姓贺阳氏。荣西八岁开始学习佛教  相似文献   

5.
一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人。宋仁宗天圣五年(公元1027年),举进士,官拜大理评事。宋仁宗景(?)三年(公元1036年),出任扬州天长(今安徽天长县)知县,后调任端州(今广东高要县)知府。景(?)五年(公元1038年),调京城开封任监察御史里行,后改为监察御史。景(?)五年到皇五年(公元1038—1053年),出使契丹,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转运使、工部员外郎直集贤院、河北转运使、三司户部  相似文献   

6.
论西夏文的形体结构和造字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夏文是西夏王朝创制和使用的一种文字。西夏大庆年间(公元一○三六——一○三七年),统治者李元昊命令他的宠臣野利仁荣创制了西夏字。西夏字产生之后,被定为“国书”,在官方文书中使用。宋景祐四年冬(公元一○三七年),西夏设立蕃汉二字院以教授蕃(即指西夏文)汉文字。《西夏书事》云:“元昊既制蕃书,尊为国字,凡国中艺文诰牒,尽易蕃书,于是立蕃字、汉字二院。汉习正、草,蕃兼篆、隶。”当时,用西夏文翻译了不少汉文典籍以为西夏人诵习之用,如《孝经》、《尔雅》、《贞观政要》等。西夏著名学者斡道冲还曾以西夏文写了《论语小义》和《周易卜筮断》等书。  相似文献   

7.
李煜词浅探     
李煜生于公元937年(南唐烈祖升元元年),字重光,是元宗(即中主)李璟的第六子。当时,北方兵祸频仍,民众纷纷逃至南唐。南唐比较富庶安定,与契丹、高丽等国也甚友善。少年时代的李煜,就生活在这豪奢的“玉楼瑶殿”环境中。在几位兄长相继夭折之后,李煜于赵匡胤建宋的次年(公元961年)夏天继承王位,时年25岁,史称后主。李煜登位后没有采取积极进取、中兴南唐的政策,而是继承其父媚周误国的衣钵,对宋朝“年年纳贡,岁岁来朝”,致使国库枯竭,民穷财尽。公元975年(宋开宝8年),宋师破城,李煜欲死未果,乃率臣肉袒出降,后被押解登舟  相似文献   

8.
阿穆尔考     
五、《崖刻》一文认为“大约天德元年(公元1149年)是汉字碑刊刻年代,承安五年(公元1200年)是女真字碑建立的年代”,并具体推测汉字摩崖是阿台“事后追忆往事”,“而推功于太祖,其实金太祖并未到此。及承安五年阿台之子为追念其父,又立女真字碑,具体叙述了他父亲作战升职立碑的经过”。这里边有两个问题,是无法得到解释的。其一是,照摩崖题字内容,不是一般地“推功于太祖”的颂词,而是非常具体的指明是“大金太祖大破辽军”的“息马”地,这岂不是与历史事实相矛盾吗!金太祖根本没到过这里,这段“推功”文字又从何谈起呢?其二是,既然汉字刻于天德元年(1149年),女真字刻于承安五年(1200年),汉字要较女真字早五十二年,为什么早刻的汉字要刻在摩崖的阴面,而后刻的女真字反要占据明显位置刻于摩崖的正面呢?是刻汉字时有意留待后来续刻女真字吗?这显然是不合于常理的!  相似文献   

9.
【说明】柳宗元(公元773—819年),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后人称他为“柳河东”。因他曾在柳州做过刺史(一州之长官),又有“柳柳州”的别称。他是唐代著名的法家、文学家。 他生活在“安史之乱”之后,正是唐封建王朝国势衰弱、政治腐败,朝廷的统治势力逐渐转移到代表大官僚大地主利益的宦官集团的手中,地方分裂势力的代表藩镇日益  相似文献   

10.
林则徐《洋事杂录》,承林氏后裔林永俣先生提供。陈德培,字子茂,江苏吴县人,林则徐的亲信幕僚。这份杂录,据陈德培自记。是“道光二十六年丙午(1846年),自春二月至夏六月,在少穆先生(林则徐字少穆)幕下”所录林藏洋务资料“千百之一”。这份手抄本,现藏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内的编号及文字。均为校点者所加、所考、所补。《洋事杂录》钞本系繁体汉字,现用简体字排印。  相似文献   

11.
柳宗元(公元773—819年),字子厚,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唯物主义思想家,“永贞革新”的代表人物之一.公元805年(唐永贞元年),以王叔文、王伾为首的一批中小地主阶级的革新人物,在唐顺宗李涌的支持下,发动了“永贞革新”运动.柳宗元积极参加了这场革新运动,并成为这场革新运动的中坚人物.由于保守势力的竭力阻挠和反对,也由于地方封建势力明抵暗抗,”永贞革新”很快以失败告终.“永贞革新”失败后以司马光为首的守旧势力大肆迫害和打击革新人士,柳宗元先后被贬为永州司马和柳州刺史.  相似文献   

12.
刘知几是唐朝前期杰出的尊法反儒的史学家和思想家。刘知几,字子玄,徐州彭城(江苏徐州)人。生于公元六六一年(唐高宗龙朔元年),卒于公元七二一年(唐玄宗开元九年)。他出身于中小地主家庭。从小非常爱读史书。二十岁的时候,考上了进士,便一面做小官,一面研究史学。公元七二○年(武则天长安二年),  相似文献   

13.
武汉大学图书馆藏有明刻三十卷本《事类赋》一部,题宋博士渤海吴淑撰注,黑口、半页十一行、行二十字。书前有宋边惇德序,其次有吴淑《进注<事类赋>状》,卷三十后有“宋绍兴丙寅右迪功郎特差监潭州南嶽庙边惇德;左儒林郎绍兴府观察推官主管文字陈绶;右从政郎充浙东提举茶盐司斡办公事李端民校勘”三行字;书末有赵子昂、王登用毛笔题跋各一条。书前及各卷首页钤有“冯梦祯印”、“冯氏开之”、“祕府”、“毛氏珍藏图书”、“自天水人”、“红术山人”和7.5×7.8cm大方印(印文待认)等印章。《事类赋》宋、元、明,清各朝均有刻本,但明刻本存世很少,据《中国古籍善本目录》(征求意见本)载全国仅存七部。《事类赋》作者吴淑,字正仪。生于南唐保大五年(947),卒于宋真宗咸平五年(1002),初仕南唐,入宋后官至职方员外郎。  相似文献   

14.
张载(公元1020年)——1077年),字子厚,北宋著名教育家。祖籍大梁(今河南开封),后定居陕西眉县横渠镇。因自幼生活在这里,又在此长期讲学授徒,故后世学者称他为横渠先生。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人口思想史上,应该给王充的胎教思想一个位置。一、王充及其《论衡》王充,字仲任,东汉时期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人,汉光武帝建武三年(公元27年)生,汉和帝永元中(永元共十六年,从公元89年到公元104年)病逝。王充出身“细族孤门”。祖父王汛、父亲王诵在钱塘(今杭州市)时,“以贾贩为事”,因“与豪家丁伯等结怨”,(《自纪篇》)于是迁居上虞。王充青年时期曾到都城洛阳上太学,拜班彪为师。“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后汉书·王充传》)后来回到家乡教书,其间曾当过一段时期的县、群功曹(掌管人市及参与政务)和州从事(刺史的属官),因与长官意见不合,又遭到别人诬陷而辞官。从汉章帝元和三年(公元86年,时王充六十岁)起,先后  相似文献   

16.
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负责皖南团防事宜的张芾为了筹办军饷开始抽收茶厘.创设之初,皖南茶厘抽收数额不大,后抽收额度逐渐加大.同治元年(公元1861年),两江总督曾国藩为了筹措军饷,特设皖南茶厘局,专门负责皖南地区的茶税、茶捐和茶厘,之后便形成了皖南茶厘局并由两江总督直接管理的惯例,直至清亡.  相似文献   

17.
王铎(公元1592年——公元1652年),字觉斯,一字觉之,号嵩樵,又号十樵、痴庵、痴仙道人、嵩淙道人、烟潭钓叟等,卒谥文安。河南孟津(今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人。明末清初之际著名书法家。他于书法,诸体皆工,尤以行草为精。《图绘宝鉴续纂》云:“(王铎)书法二王(王羲之、王献之),行草为最,种种法帖鸣世。”清代著名书画鉴赏家段春  相似文献   

18.
北宋理学的几个中心人物中,有一对同胞兄弟,当时和后世称为二程。哥哥名颢,字伯淳,生于宋仁宗时明道元年(公元1032年),死于宋神宗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活了五十四岁,后人称明道先生。弟弟名颐,字正叔,生于宋仁宗明道二年(公元1033年),死于宋徽宗大观元年(公元1107年),活了七十五岁,学生称他伊川先生。程颢、  相似文献   

19.
论金海陵王     
金海陵王完颜亮,字元功,本名迪古乃,是辽王宗干的第二子。生于公元1122年(金天辅六年),死于1161年(金正隆六年)。他在1149年杀掉熙宗完颜亶之后,当了金国的皇帝。十二年后又被部将完颜元宜杀于南侵途中。死后被降封为海陵郡王,并再降为海陵庶人。《金史》称:“天下后世称无道主以海陵为首”。  相似文献   

20.
<正> 狐偃(约前715年—前629年),春秋时晋国的卿。字子犯,公子重耳(即晋文公)的舅父,亦称舅犯(一作咎犯)。其父狐突,字伯行,为大戎狐氏(今山西交城),与晋同祖。庄二十八年传:“大戎狐姬生重耳,”《国语·晋语》:“狐氏出自唐叔,狐姬,伯行之子,耳。”狐突以狐姬故,事晋为大夫。可见,大戎狐氏本唐叔之后,无缘为戎族,当是晋支族入主诸戎实生重部落者。狐偃早年生平事迹,资料很少。据散见于史籍中的零星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