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汉语浩如烟海的语词中,有大量成语和俗语。成语和俗语渗透着我们民族的心理习惯、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传承着我们民族的文化传统、风俗民情,也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和行为。绝大多数成语或者浓缩了一个历史典故,或者是一个名言警句,都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人生哲理。而俗语则大多是劳动人民生产和生活经验的概括,它通俗易懂,讲的是朴素的道理,是流传于民间的哲学。然而也有一些成语或俗语观念陈腐、逻辑荒谬,对人们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进行健康有效的思维,有着较大的负面影响。本文只从逻辑的角度对成语、俗语中的谬误进行透视和解剖。……  相似文献   

2.
在汉语浩如烟海的语词中,有大量成语和俗语。成语和俗语渗透着我们民族的心理习惯、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传承着我们民族的文化传统、风俗民情,也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和行为。绝大多数成语或者浓缩了一个历史典故,或者是一个名言警句,都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人生哲理。而俗语则大多是劳动人民生产和生活经验的概括,它通俗易懂,讲的是朴素的道理,是流传于民间的哲学。然而也有一些成语或俗语观念陈腐、逻辑荒谬,对人们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进行健康有效的思维,有着较大的负面影响。本文只从逻辑的角度对成语、俗…  相似文献   

3.
杨文博 《理论界》2012,(12):131-133
胡锦涛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从国家战略发展角度提出了"协同创新"的重要思想,意义深远,影响重大,为高等学校进一步改革创新指明了前进方向。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协同创新不同于自然科学协同创新,其研究领域集中在"形而上"学,而这些"形而上"学的集合便形成"文化"的宏观概念,所以哲学社会科学协同创新的核心和突破口在于文化创新与增强文化软实力。本文试图从内涵、意义、机制建设三个方面提供一套以文化软实力为核心的哲学社会科学协同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4.
曹馨宇  李洁 《理论界》2015,(3):108-111
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中国人爱吃会吃,也把吃的哲学融进了生活和处世的方方面面。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汉语中存在着大量带有"吃"字的俗语。这类俗语使用频繁,活泼生动,内涵深厚,反映中国人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是翻译的难点。认识这类俗语的翻译价值,解读其文化特征,是做好翻译的前提和基础。在互文性相关理论的观照下,研究"吃"字俗语的翻译策略,探索"传情"、"达意"的有效途径,不仅有利于俗语的翻译研究,而且对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邓红华 《船山学刊》2007,(3):141-144
郴州俗语作为郴州文化的栽体,充分体现了郴州的文化内涵.主要表现为农耕文化特征、山水文化特征、移民文化特征、礼仪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6.
俗语是指在陈述事物、事件或关系的基础上用来形容其他事物、事件或关系的来源于普通百姓日常生产生活的定型定义语句。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俗语承载的文化尤为丰富。《金瓶梅》作为中国明代白话小说"四大奇书"之一,其中俗语的运用堪称一绝。书中俗语较全面地承载了明代中后期的社会现状和精神文化,具体表现为政治扭曲、法制淡薄、道德沦丧、迷信盛行,以及传统文化失衡。俗语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其中既有精华亦有糟粕。实施文化强国战略必须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为内核,对俗语进行有效扬弃和引导。  相似文献   

7.
我国土古时期就有了“形而上”和“形而下”两类形式观念,商周时期,形式的“形而上”内涵落身到政治王权的统治层面,呈现出“狞厉”、“庄严”的时代风格。春秋战国时期,随着人性解放和文化大发展的步伐。形式呈现出“人文”和“理性”的多元内涵。从人的认识观念出发,与西方“形式”内涵更为贴近的是贯穿于天、地、人与古今的“文”。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大特征就是以伦理为核心,在这一文化背景下产生的茶道蕴含了极其深厚的伦理精神。可以说,在中国茶道中,从具有形而上色彩的元伦理,到有着强烈实践性的规范伦理,直至与个人修养相关的美德伦理,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展现。通过对这些不同层次的伦理内涵的解析,可以看到,中国茶道可以呈现为一种正人行为,导人向善,直至上升为与终极价值密切相关的宏大体系。  相似文献   

9.
精神文化是文化中更加形而上的东西,它比一般意义上的文化更加抽象、深沉、具有穿透力。湖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其精神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凝炼了千百年来湖州先民在生产生活中累积而成的具有典型意义的思维方式与价值理念。研究湖州精神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旨在为湖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向现代化,特别是在长三角杭湖宁城市带中率先崛起提供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典美学深受老庄道家哲学的影响,从而形成了中国古典美学推崇形而上的思想传统。形而上的思想在中国古典美学中有着极其显著的地位,它的影响突出表现在审美创作、审美观照、意象说、意境论等领域。从某种程度上说,把握住形而上的美学旨趣,也就读懂了中国古典美学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11.
论成语的经典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熟话下分两大类,一类叫作俗语,另一类可以称作雅言。成语即属于雅言。成语这种雅言,从意义内容上看,与俗语判然有别—成语的语素多是古朴、典雅的;从结构形式上看,也与俗语迥然有异—成语的形式多为四字格。成语的内容和形式上的特点构成了成语区别于俗语的特殊性质—经典性。成语的经典性是历史形成的。正因为成语具有经典性,所以比起语言词汇的其他单位,它更能承载起中华民族丰厚的文化内涵。尽管成语和俗语也存在着交混的情况,但语言使用者一般并不难将成语与俗语分别开,原因也正在于成语有经典性而俗语没有经典性。  相似文献   

12.
在文化研究过程中,人们常常会情不自禁地对人类文化、民族文化无比丰富繁富的内涵,感到震惊与困惑,甚至有无从下手之感。为了使这一问题逐步获得解决,大概仍然只能在两个向度上进行坚持不懈的努力。即除了形而上的综合、概括外,更要逐一地对个别文化现象,耐心细致地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因为,任何个别文化都不可能是与世隔绝的,它必定同社会历史  相似文献   

13.
M·韦伯将人类理性区分为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并将现代化早期进程概括为工具理性时代。沃勒斯坦则直指其为一个世俗化阶段。维也纳学派提出,于人类(哲学)知识体系中开除形而上。价值理性由此被遮蔽,形而上的追求与关怀由此能动性地失落。形而上乃人的本质,人就是形而上的动物。形而上关怀繁衍、派生价值理性的逻辑,除传统套路外,指向两个层面:意义派生与话语派生。中华民族在走向现代化的路径上,尤其需要倾听形而上的召唤,保持意义的拷问与价值的追求。  相似文献   

14.
翟文铖 《齐鲁学刊》2006,9(4):89-91
对于茅盾流亡日本时期创作的短篇小说,以往的阐释往往强调其阶级意识而遮蔽了其主题的多重性。事实上,这些作品内涵深邃:一方面,延续了“五四”启蒙传统,对封建文化、国民性、个性解放等命题做出了具有时代色彩的反思;一方面,以形而上的思索超越现实羁绊,对虚无主义的哲学问题予以探索。正确地评价这些作品,将有助于我们重新估定茅盾在文学史上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5.
中西文化由于有着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分野,同时还有着认识论与价值论的不同,因此,不同的文化认识背景也就造成了中西文化对人我观的不同理解和体验。从文化的本质来说,文化人我观即文化对人的理解、对人的自我的理解,体现着文化精神模式的特点,它既是文化的最高精神指向,又是最后归宿,它制约着文化的精神体系。由是,比较分析中西文化在人我观上的异同,有助于我们对中西文化及其价值的真切把握,有助于我们寻找中外文化融合的契合点。一、“人天(自然)相合”与“人天相高”哲学在整个人类文化中居于主导地位,它作为“时代精神的精…  相似文献   

16.
文化观念的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象愚 《学术界》2006,1(3):7-24
中西“文化”观念有各自的演化路径。在“辞源学”意义上,中国的“文化”一开始指向形而上的精神层面;西方的“cultura”一开始指向形而下的物质层面。从古代到近代,中国的“文化“指文治教化,其内涵主要在精神方面;西方的“文化”从物质世界扩展到精神世界;就现当代而言,中国通过日本的中介引入了西方的“文化”观以及文化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以及文化研究等领域。  相似文献   

17.
本体论亦称形而上学,是关于宇宙最高存在的理论形态。道德本体论则回答道德存在的最高形式,关注道德的终极价值和最高范畴的规定,即对道德问题进行形而上的思考。回溯儒家传统伦理思想,在先秦至明清的宏阔时空跨度中,道德本体论的建构是一条贯穿始终的理论主线。从先秦孔、孟、荀对最高道德范畴进行规定始,到两汉儒家建构神学目的论的道德体系,经魏晋至隋唐儒、道、释兼综互补,最终在宋明道学的理论体系中,道德本体卓然而立。儒家传统道德本体论的建构过程展示了其伦理思想的发展轨迹,了解这个过程有助于把握传统文化的主旨。  相似文献   

18.
论“百善孝为先”——孝在传统伦理文化中的地位及其与诸德之关系●肖群忠“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长期以来,这句俗语体现着民众对孝在中华传统伦理道德体系中的重要地位的体会。那么,孝在中华传统伦理道德体系中,究竟应该居于何种地位,有何意义呢?笔者认为:孝...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实践智慧具有“形而上”与“形而下”双向度的内涵,其“形而下”的向度体现为马克思在生存论层面和价值论层面上肯定了“生产劳动”实践的基础性作用和地位,并正视资本主义现实生产劳动的不合理性和非正义性。其“形而上”的向度体现为马克思在批判现实社会不合理和非正义过程中所建构的合理正义的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形态。马克思实践智慧“双向度”内涵体现了实践智慧的辩证精神。它冲破了传统哲学夸大实践智慧“形而上”的向度而消解“形而下”向度的局限,纠正了现代实证主义以科学技术方式夸大实践智慧“形而下”向度、唾弃“形而上”向度的偏差,揭示了实践智慧“双向度”内涵的超越性和变革性,实现了二者在现实意义上的统一。通过对马克思实践智慧“双向度”内涵及其超越性与变革性的研究,不仅有助于加深对马克思哲学辩证法社会变革意义的理解,而且有助于深化对中国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实践智慧的理解。  相似文献   

20.
以闽南俗语为切入点,首先探讨了林语堂在《京华烟云》中对文化负载词的处理。然后以张振玉、郁飞的中译本比较作为基本语料,探讨语用等效理论在《京华烟云》中闽南俗语的中译策略中的应用。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对《京华烟云》中的闽南文化的揭示以及张振玉、郁飞的中译本翻译策略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