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魏源看19世纪中国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世纪是中国由中世纪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期的开端,也是中国哲学由古代形态向现代形态蜕变的漫长过程的开端.对19世纪中国哲学和思想文化缺乏全面、系统的了解,往往导致对20世纪哲学和思想文化的某些问题不能作出准确的判断.本文拟以魏源思想为例,试析其中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2.
“儒者不入秦”是传统学术界的主流观点。然而,由对昭王问“儒术”、《吕氏春秋》的编纂以及秦始皇“焚书坑儒”等综合研究,秦人与儒学的关系应被重新认识。自荀子西入秦后,儒学已在秦地广为传播。对固有观念和传统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3.
民族主义发端于中世纪欧洲.民族归属感的比喻可回溯到中世纪和近代早期.现代民族与前现代时期的民族截然不同.18世纪后半叶,制度化和职业化的历史研究出现,科学的历史学兴起.历史学家成为民族叙述发展的重要因素.19世纪,浪漫主义的民族历史编纂学在欧洲各地崛起.语言、历史和文化被用来论证民族的特殊性.1850-1950年,民族历史编纂是欧洲历史编纂的主导形式.历史学家排斥或调和宗教、阶级和种族因素对民族历史的侵蚀,维护民族叙述的统一性.二战中的战争、占领与大屠杀导致欧洲各国的民族历史经历重新审视.战后,历史编纂学日益多元化,各种思潮不断考验民族历史框架,把认同与历史重新民族化的尝试随之产生.21世纪初,欧洲历史学家期待欧洲化、全球化的历史编纂,但民族的历史编纂框架仍然具有活力.  相似文献   

4.
听了两位教授的发言,受益良多。因为赵老师和郭老师的学问都很深,都是从历史的角度来谈西方化对中国的影响过程。赵老师从宏观来看,从宗教改革的发展,一直到18、19世纪,看到一方面是自然神论的理性的发展、但同时又是宗  相似文献   

5.
赵杰 《文史哲》2007,(1):79-86
孟子与保罗代表着两个性质迥异的文化传统,一个是以人为本的儒家哲学传统(纯粹的思想史传统),一个是以神为中心的基督教信仰传统(“先知-使徒”传统);在这两种异质的文化传统中,存在着儒学与基督教两种不同性质的真理言说;如果我们能给予这两种传统以同等程度的重视,想必就会开启探索真理问题的更加广泛的视域,从而为儒学与基督教的会通开辟一条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儒学的发展与中国社会的历史演变紧密勾连在一起,因此注定儒学不可能是单纯的心性儒学或政治儒学.不论就传统儒学还是现代儒学的结构来讲,儒学都一直是众声喧哗、兼综政治与教化的复调儒学.这就使儒学显现出完备性学说的特质.在复调儒学的复杂演进中,传统儒学与现代性儒学构成儒学两个总体结构.在传统儒学的纵向延伸中,从周易、孔子到王弼、宋明理学到晚清经学构成其主要结构面;在现代儒学的横向展开中,应对人心秩序与社会政治秩序挑战的民族精神、民主建构和普世主义等论题,成为儒学的核心论题.两者相互扣合,构成系统解析儒学的总体进路.  相似文献   

7.
中国劳工在建设横贯北美太平洋铁路过程中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建立了不朽的历史功勋.但是铁路建成后美国掀起了排华浪潮.大量排华漫画起了十分恶劣的作用,现在成了近代史上美国排华的历史见证.  相似文献   

8.
儒学研究在台湾大体上可以分为传统儒学与新儒家哲学两大分支。传统儒学在这半个多世纪的历史进程中,虽然也出现过十分明显的起伏变化,但总体而言,基本上处于一个稳定而普遍的发展时期,其间两岸的政治对抗并没有影响传统儒学作为中国文化在台湾的存在以及对社会各个方面的影响。甚至在一个阶段里,由于蒋介石个人的喜好和国民党当局从重塑意识形态的角度出发,对传统儒学思想大加推崇,而将儒学思想与三民主义相比较而研究。但是,在更多的情况下,在现代社会里传统儒学只是作为一种学术思想体系而存在。在变化了的学术与社会环境里,其自身的存在形态与学术理路也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而它与士林哲学的比较与融合过程,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思想相互交汇在台湾学术界的一个集中表现。  相似文献   

9.
中国劳工在建设横贯北关太平洋铁路过程中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建立了不朽的历史功勋。但是铁路建成后美国掀起了排华浪潮.大量排华漫画起了十分恶劣的作用,现在成了近代史上美国排华的历史见证。  相似文献   

10.
我们的中华民族大家庭是由五十几个兄弟民族组成的。自古以来,这个大家庭中的兄弟民族在政治上相互交往、经济上相互联系的同时,文化上也相互交流、相互影响。这种文化上的相互交流、相互影响有力地推动了各兄弟民族文化的丰富和发展。毋庸置疑,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影响是各民族文化发展的规律之一。因而考察以往各兄弟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有助于更好地掌握这一  相似文献   

11.
张计连 《学术探索》2013,(11):89-94
《奥斯卡与露辛达》是澳大利亚著名作家彼得·凯里唯一探究澳大利亚信仰文化的小说。凯里向读者展示了19世纪澳大利亚社会的信仰状况:澳洲土著文化和基督教文化的相遇和碰撞,并探讨了上帝遇上“梦幻时代”神灵时,信仰缘何成为文化冲突的主要根源。  相似文献   

12.
恩德观在中西方民族中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概念。儒学倡导的知恩图报、感恩戴德等观念就蕴涵了这一传统文化精神。基督教所说的恩德,即上帝泽被苍生的恩爱之情,它具体表现为对人类的拯救和仁慈。从实质上讲,中西方恩德观强调的是施恩者与受恩者之间的伦理、宗教关系。就此而言,虽然儒学基督教两者承载的文化蕴意大相径庭,但却分享着人类面临的一些共同母题及思想前件。正是基于文化间相向而行的不同路径,才使得儒基之间的对话与融合、区分与碰撞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3.
铃木大拙的禅学与东方学密不可分,其禅学的话语空间始终是以日本、中国、印度为整体视域的东方("东洋"),其基本价值立场是"东方的",其基本研究方法是"东洋—西洋"之间的比较。他对东方学及日本禅学的创造性阐释与发挥集中体现于四个关键词:不二、灵性、自然、自由。铃木大拙认为东方佛学之精髓是"不二",最体现"不二"的是禅,禅在日本的表征是"灵性","日本的灵性"是在包容和弘扬东方文化基础上形成的独特的宗教与美学意识,在美学方面则表现为东洋的"自然"观及"自然爱";铃木大拙还发现了禅学中严格意义上的"自由"概念,指出它是不同于西方"自由"概念的真正、绝对的"自由"。从纵向上看,以日本败战前后为界,铃木大拙的思想与表达有着明显的调整与转换,即从日本的立场重新回到作为区域概念的"东方的"立场。  相似文献   

14.
15.
大庆油田公司在"四个一样"的基础上,提出了"四个不一样"."四个不一样"强调人才的素质和能力,提倡人才的竞争和激励,追求企业的效率和效益,突出个人的业绩和贡献,它适应现代企业制度,充分体现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才观,是从旧的人才观念向现代人才观迈进了一大步.一个企业的管理者如何运用"四个不一样"的理念,树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代人才观,对此,作以下简要的阐述.  相似文献   

16.
四川、云南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丧葬习俗中存在着这样一个有趣的共同现象:他们的丧葬仪礼中往往会出现“九”、“七”两个数字概念。这方面的事例不少: 四川大凉山地区彝族多行火葬,火化日期由“毕摩”择定。出丧时将死者置放于一个木制抬架上运往火化场地。抬架是用两根二米多长的木条做成两边的抬杠,并在其中部平行地捆以若干横木条而成。所用横木的数量有着严格的习惯规定,男性成年死者须用九根,女性死者只用七根,不得错乱。按习惯,在火化死者的过程中须有亲友在场守护,男性死者应有九位亲友在场,女性死者应有七人在场,不得随意增减。火化后要由“毕摩”为死者制做“灵牌”和“灵屋”。  相似文献   

17.
从近代教案看基督教和中国社会习俗的冲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督教作为世界宗教的标准形式 ,是“古代风俗的储存库”。而寓于其教义中的习俗 ,许多和中国习俗相抵牾。从此种意义上说 ,基督教和中国习俗的冲突是基督教和中国传统思想冲突的继续 ,而且是在更广泛层面上的冲突  相似文献   

18.
冯梦龙是明代杰出的文学家,优秀的通俗小说编撰者。他编写的“三言”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影响较大。本文从几个不同的方面对“三言”中作者的主要儒学思想进行考察,并探讨其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明清之际 ,以天主教传教士为媒介 ,中西文化实现了第一次正式的接触与交流 ,西方的天主教与科技文化相继传入中国。利玛窦提出的天主教儒学化理论在这次中西文化交流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对西学顺利进入中国和中国士大夫最终接纳西学产生了重要的作用。本文拟对利玛窦天主教儒学化理论及其在此次中西文化交流过程中的影响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20.
从海外华人学者的视觉看我国高校学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香梅  郭映芬 《云梦学刊》2008,29(4):153-155
从华人学者中了解到科技期刊的不足,提出需重视华人学者的看法,走出困惑,开拓创新,挖掘优质稿源.设特色栏目,建立自主网站,提高影响因子.提升编辑水平,准确传递英文科技信息,提高审稿速度,缩短出版周期,全面提升校学报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