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云南方言"K-VP"问句来源及其相关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K-VP"问句是两种正反问句中的一种,这在江南一带和台湾汉语都有,在东南亚个别语言中也有.而这种问句的地理上分布在云南最为集中.云南方言的"K-VP"问句具有语言类型学的意义.云南绝大多数少数民族语言没有这种问句,云南周边其他省也没有这种问句,云南方言的"K-VP"问句是历史上汉族移民带来的.云南也有少数靠近外地的地区存在两种对立问句形式,而两种问句其时间层次应当不同.纳西语有"K-VP"问句,这也许是历史上受汉语方言的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通过讨论英汉否定是非问句内部在倾向性上的不一致性,着眼问话人心理倾向性考察实际交际中对否定是非问句的回答,结合英汉是非问句系统的的不同特点,来分析否定是非问句两者在答句方面的异同。  相似文献   

3.
陕北方言的疑问句和普通话的疑问句不同 ,只有是非问句、特指问句和选择问句三种 ,且结构格式也不一样。是非问句通常用类似于正反问的“体标记 否定词”格式表示 ;选择问句是在选择项之间嵌入“是”字 ,并于选项末缀体标记 ;特指问句则表现为一系列不同于普通话的特殊疑问代词的使用。同时三种问句格式在语义、语用方面也和普通话的相应形式有一些差别  相似文献   

4.
从回答方式、信息结构和概念等角度探讨"文学是什么"和"什么是文学"两种问句是否相同。从回答方式看,两种问句都能够用"文学(就)是B"或"B(就)是文学"回答,从这一点来看两种问句追求的是相同的东西;从信息结构来看,"文学"对于问话人来说是已知信息,他已经知道有"文学"这个东西存在,只是他不知道是什么,因此用两种问句追问"文学"的含义,从这一点来看两种问句所追求的还是相同的东西。另一方面,一种观点认为"是什么"只能描述事物的既定形态而不能追问事物的定义,文章从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角度出发,认为这个句式完全可以追问事物概念的内涵(定义);而"什么是"除了追问事物概念的内涵外亦可追问其外延。  相似文献   

5.
遵义方言的助词"把"的意义和用法与普通话有相同的一面,但也有其独自的一些特点.本文从"把"对数词和量词的选择、"把"的句法分布、"X把"的语法意义等三个方面对遵义方言助词"把"进行了详尽的描写.  相似文献   

6.
<五灯会元>中"T,是否"句式是一种很有特点的反复问句句式.该句式和现代汉语中的副词"是否"及附加问"是不是"有密切的联系.反复问句中VP的复杂化是"T,是否"式产生的动因,先秦文献中业已存在的"T,可乎"句式则为其产生提供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普通话水平测试中的"二级乙等"简称PSC的"二乙",被称作"教师职业生命线"。对闽方言区"二乙"的典型状态和临界状态进行分析,探讨闽方言区PSC中"二乙"的特征,发现闽方言区PSC中的"二乙"等级应试人普遍存在着测试总分、等级与普通话语音面貌状态"失衡"的现象,提出对闽方言区"二乙"特征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普通话中"一"字在实际运用中其声调的读音比较复杂,而且至今尚无统一的规范可循.本文试图对"一"的实际读法作细致的描写和分析,旨在为确定普通话"一"字的读音规范提供一些有用的材料.  相似文献   

9.
"A不AB"式结构是现代汉语正反问句中运用的一种正反对举格式.人们对于由AB式词构成的"A不AB"武结构历来争议较大,本文讨论这种结构的来源、特点以及是否属于规范用法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儿"字在普通话中发音时有卷舌动作,在西宁方言中则没有,因而在作为词语后缀时与普通话相比,有分读与合读的区别,对前一音节韵母、声调的影响上有着不同的规律.同时由于具体语境、方言习惯的关系,表达功能上也有着与普通话不同的特点.文章通过上述各方面的比较,探讨了西宁方言"儿"尾的语音及表达特点.  相似文献   

11.
南方方言中都存在"有 VP"结构,而普通话中没有此结构.这个区别关涉到该结构的来源.本文从南方方言的形成来探讨"有 VP"结构的来源,认为"有 VP"结构来源于南方方言的共同底层--古越语.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连词"或者"在疑问句中的使用情况作了初步的考察.通过分析收集到的语料,发现"或者"不仅可以用在选择问句中,也可以用在特指问句、正反问句和是非问句中.而且,在特指问句、正反问句和是非问句中的"或者"一般不能由"还是"替换.在选择问句中,"或者"所连接的问句不仅可以是是非问句,也可以是特指问句和正反问句.  相似文献   

13.
描写了山东章丘方言中语气词的出现位置及功能分布,并与普通话的语气词进行了比较.根据章丘方言反复问句末尾语气词的区别,推测普通语用于是非问句的“吧”应来自反复问句末尾的否定词,并认为章丘方言反复问句末尾的“(唯)”应是“么”.  相似文献   

14.
攀枝花本土方言是指攀枝花市农村县区居民的口头语言.本文介绍攀枝花本土方言被动"着"字句和处置"给"字句.普通话的"被"字句,在攀枝花本土方言中常用成"着"字句,普通话中的处置句在攀枝花本土方言中常用成"给"字句.通过这两种句式可以了解攀枝花本土方言在语法方面的某些特点.  相似文献   

15.
动量词"把"在北方方言中的用法与在普通话中的用法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动量词"把"在北方方言中的使用范围要大于普通话中的使用范围.随着时代的发展,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二者之间的影响越来越大,这样,动量词"把"在方言中的一些用法就进入了普通话,并且被人们所接受.通过对动量词"把"的在普通话中句法功能变化的描写,可以揭示出这些变化背后的原因以及所达到的特殊修辞效果.  相似文献   

16.
激问句组,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激问句直接组合而成的一个无疑而问的问句系列.《围城》激问句组有较为丰富的激问标记语,主要有"什么"为什么"怎么"难道"罢"么"呀"不是……么"P不P"格式等,也有一定量的零标记(无特定标记语)形式.在结构形式上有二句句组和三句句组,组合形式多样.《围城》激问句组是钱钟书语言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颇具语用价值.有心理、逻辑、审美等动因的激问句组,是有意违背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等语用原则的"美丽的错误",其有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有助于令人"银笑"(非"铅笑")的讽刺效果的形成.激问句组是交往理性的"围城"的"建筑材料"之一.  相似文献   

17.
普通话中没有"唧"尾词.涟源市杨家滩镇方言中"唧"尾使用范围广泛,"唧"既可作名词词尾,也可作形容词、数量词、动词、代词、副词等词尾,"唧"尾的作用丰富,有造词、区别词义、表微小暂短、表情、使确数量变为概数量、舒缓词(语)气、标记等作用.  相似文献   

18.
运用词缀附加在词干上构成新词,是汉语方言的一种构词方法.东安石期土话中的词缀"咑"可从类别、功能及与普通话词的对应三方面进行分析.类别上,"咑"尾可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及数量词词尾;双音节"咑"尾词与普通话词之间有六种对应关系;功能上,"咑"尾不仅是一个构词的后缀,而且它具有附加性的词汇意义及语法意义.  相似文献   

19.
河南商城话有两个互动功能对立的句末语气词:"好"和"唅"。它们都能给句子带来主观性意义,表达说话人的立场。两者的根本差异在于是否联盟。在祈使句、陈述句和感叹句中,"好"表达的是说话人在和听话人结成联盟基础上的对听话人的提醒、关心、协商等情感;"唅"则相反,它所表达的说话人的催促、辩解、不满等情感都是建立在不和听话人结成联盟的基础上的。两者在疑问句中呈互补分布:"好"只能用于揣测问句,不能用于是非问句和特指问句;"唅"则正好相反。  相似文献   

20.
南昌话中作为语气词的“是”很有特色,在普通话中很难找到对应的语气词来表示,因而南昌人在说普通话时常常会无意中冒出一个用普通话读音去读的语气词“是”。本文从描写的角度对南昌话语气词“是”的用法作了归纳:一、用于不出现疑问代词的特指问句,表示原因、结果等;二、用于陈述句或感叹句,表示原因、假设、提醒、责备等;三、用于固定搭配“就是”,表示鼓励、警告、评论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