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做好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就业;新疆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要主动适应社会,做好就业心理准备。  相似文献   

2.
新疆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疆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整体就业率严重偏低;大部分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在就业问题上,对学校教育状况持肯定态度,自我感觉较好,心理承受力较强,对未来就业较有信心,心态较积极健康;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对所学专业及自身认知较为模糊,就业预期偏高,就业观念传统、保守,求职被动、等待,继续学习深造的愿望较强;未就业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的现状和前景令人堪忧,相关部门应予以高度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3.
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区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观念陈旧,一些就业主体缺乏对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的认知;内地院校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与疆内院校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空间相差较大;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空间正在减小。抓住机遇,解决汉语言问题和重视小学启蒙教育;逐渐将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目标纳入全国统一的标准范畴;选择人文关怀方式。  相似文献   

4.
新疆高校毕业生创业指导服务工作是贯彻落实党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战略的具体体现。建立综合管理的职能部门,以整体规划设计新疆高校毕业生创业指导服务工作,加强宏观决策的前瞻性;强化新疆高校毕业生创业扶持政策宣传,增强其社会影响力;加快完善新疆高校毕业生创业教育培训体系,不断强化其功能;完善新疆高校毕业生创业支持体系,提升风险控制能力;加快社会公共创业就业服务体系扶持的功能建设;对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创业实行特殊扶持政策。  相似文献   

5.
一、新疆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截止2005年12月底,新疆普通高校本、专科毕业生总就业率为80.37%(汉族毕业生的就业率高于80.37%),其中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率为66.3%。  相似文献   

6.
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加,经济转型期毕业生就业形势愈发严峻,"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逐渐在毕业生中开始流行.显然,这对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有着一定的合理性和现实性,但亦有局限之处.本文将从"先就业再择业"理念的合理性与局限性入手,通过对安徽省高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数据采集,进而运用实证分析探索出经济转型期高校学生形成这一就业理念的相关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针对大学生树立健康就业心理从个人、学校和社会三个层次提出相关有效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新疆高校是新疆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也是引导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的重要部门,因此,新疆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质量的高低关乎大学生是否能充分就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政府划拨专项资金,以信息化建设为突破口,构建全方位的新疆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新模式;改革新疆高校人才培养机制,提升基础教育质量,调整专业设置,加强师资队伍素质建设;加强自治区人事部门与教育部门的沟通协调,促进新疆高校毕业生就业;强化新疆高校少数民族毕业生综合素质,不断提升其就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8.
建立和完善统一、公开的就业市场,创造公平的就业环境,消除一切就业歧视和就业排斥;发挥好政府、市场和劳动者三者的作用,齐心协力,共同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要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较为丰富的岗位选择;加快建立政、校、企联动机制和高校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要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新疆高校毕业生就业奠定坚实基础;建议新疆高校实行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召回培训制度。  相似文献   

9.
张凤莉  何冬梅 《理论界》2009,(10):187-188
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剧增,毕业生就业竞争也日趋激烈.其中,贫困毕业生因个人就业观、自身综合素质、家庭经济、社会就业环境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就业现状不容乐观.因此,建立起一套科学且富有实效的就业指导体系是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0.
粤西地区作为广东省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翼,其经济发展对广东省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高校毕业生,粤西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依然严峻,贫困毕业生的压力尤为突出。要解决粤西地区贫困生就业问题不仅要依据毕业生个人经济情况、心理倾向等方面分析,其就业信息资源、就业环境也值得探寻。本文旨在找出影响粤西地区高校贫困生就业的主要因素,并对此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就业市场格局的改变,迫使人们认真反思及审视职业教学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严峻的就业现实使我们不得不从理论知识学习与走向职业生涯的中间媒介的角度来思考我们毕业生的社会能力及办学方向.学校除了有责任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外,还要为它的毕业生就业提供必要的准备.我们曾就获得职业成功的毕业生作过大规模的调查研究,还访问了部分用人单位,得到并归纳出使毕业生顺利就业并取得就业成功的5个要素:一是就业动机及良好的个人素质(包括坚忍不拔的毅力、严谨的工作作风、充沛的体力和精力、自我管理的自主性、灵活的应变能力等);二是人际关系技巧(即交际能力、适应能力、与人合作能力等);三是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包括综合性的知识组合、动手能力];四是高效的工作方法(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策划运筹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五是对事物反映的敏锐性及广阔的视野.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就业行为对就业影响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毕业生就业行为几个方面的数据收集,建立回归模型分析,找出就业行为对就业结果的影响,并提出对策与建议以帮助毕业生更有效地就业.  相似文献   

13.
张衡 《兰州学刊》2008,(Z1):85-87
一个毕业生可以靠努力为自己创造一个有利的环境,一个学校的毕业生可以靠整体素质赢得社会的认可,可以说毕业生自身素质是就业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毕业生自身因素主要包括毕业生个人素质、就业期望值和个人信誉等方面。  相似文献   

14.
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模式、就业手段、就业环境与就业机制的不断变革,高校毕业生就业呈现出一些新的难题,亟须建立一套完善的监测指标体系来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进行动态监测.本文综合分析了当前高校就业监测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高校毕业生监测指标体系的构建内容、构建方法与构建模型,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根据对北京市高校1484位北京籍应届大学毕业生毕业签约情况的问卷调查,我们探讨了北京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和就业满意度,分析了影响北京籍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个人因素和社会因素,以及他们求职过程中遭遇的困难,指出目前北京籍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就业预期偏高、满意度较低、求职过程中过于依赖家庭的社会资本、求职目标过于集中等趋势,认为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增强求职信息的透明度是引导大学生公平竞争就业的必要手段.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作为国家重要的人才资源,其就业作为重要民生问题越来越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如何缓解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本文从政府、用人单位、高校与毕业生个人都是可以作为的观点出发进行探讨,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区域性失衡,大学生就业逐步呈现出“眼高手低”的就业心态与“驱东避西”的就业取向,由此相互交织而引发的失业现象以及相关社会问题日益严峻。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改善不仅与我国经济增长水平的提高、经济体制改革的完善、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等紧密联系,同时也取决于大学毕业生个人就业观念的转变。  相似文献   

18.
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届高校毕业生总规模高达909万人,同比增加35万.毕业生数量的激增,导致"就业难"问题更为突出.高校毕业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就业面临很大困难和不确定性.这些影响因素,易导致高校毕业生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因此针对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个性化干预对改善其就业心理问题,促进心理和生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影响应届高校毕业生不良的就业心理的因素,提出针对性干预措施,评估其效果,为提高普通高校毕业生身心健康水平提供更多参考.  相似文献   

19.
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深化和就业形势的变化,毕业生就业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但是,现有的经济理论对此少有关注。文章在对不同投资主体对高等教育的投资性质和毕业生就业的经济效益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毕业生失业、毕业生就业经济效益的较佳位点、劳动力价值与毕业生就业的经济效益、毕业生的数量、结构和质量等有关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每届高校毕业生,在他们即将踏上工作岗位之时。最为关心的事就是分配就业。高校毕业生的分配就业.是一件举足轻重的大事.我们应根据毕业生就业心态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得力措施。切实做好毕业生的分配就业工作。 随着海南经济大特区的建立及毕业生分配就业制度的改革.我省高校毕业生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的竞争意识、成才意识不断增强,注重社会价值与自身价值的统一,主张以对社会贡献的大小和社会的需要来判断个人的价值,渴望在社会竞争中找到自己的理想位置。但是.我们也不能不看到.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一些负面效应对部分毕业生的择业观产生了消极影响,他们在审视价值取向时.日趋功利性。就这方面而言,笔者认为我省高校毕业生在就业心态上,存在以下偏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