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青海蒙藏部落地域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蒙古族与藏族部落由于相同的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产方式,使其部落的牧地在历史上有较大的变化。本文通过青海蒙古二十九旗以及藏族部落的地域变迁的研究,认为导致这种变迁,除了历代中央政府治边政策的原因外,蒙藏两族部落分布地域不同的生态环境以及社会发展状况,也是造成其部落地域变迁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李勤璞 《中国藏学》2002,(2):137-140
本书系“蒙藏专题研究丛书”第一○一种,台北:蒙藏委员会2000年3月初版,计2+2+76页,印数400册。全书分五部分,为了解其全貌,列目次如下: 一、前言 二、吐蕃王朝成立以前的rgyal-Phran 三、吐蕃王朝建立前后rgyal-Phran的变迁 (一)外围异域之羊同与苏毗 (二)雅砻东面三国——工布、达布、娘布 (三)拉萨河流域的四国-一几若、岩波、 俄域、垄若 (四)与雅砻部落有密切关系的rgyal- phran-一努宁古、埃域竹昔、琛域 古域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析了在蒙藏两个民族中同时流传的《禄东赞传说》的最初形成区域、渊源关系以及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流传、演变规律。认为该传说首先由安多地区向全藏区传播,此后传入卫拉特蒙古地区,再随卫拉特蒙古各部落的迁徙传播到其他地区。  相似文献   

4.
历史上,华锐地区分布着大大小小的部落,这些部落的存在和发展维系了这个聚居地的生存与发展,并顽强地保护下来了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1949年解放后,随着社会的发展,部落形式逐步消失.但作为藏族社会的产物,研究华锐藏族部落的变迁史、部落的结构及其社会形态,对于新时期藏族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甘南藏族部落特点及其现代化转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部落"这一原始社会的社会组织形式,在一些民族区域可能会长期延存,从形式到内容虽历经变迁,但终究还是部落;甘南藏族的形成和发展与其部落形成和巩固相始终,部落既是"自组织"又是"他组织",部落与国家、血缘与地缘、政权与神权的多重矛盾与统一,为部落的存在提供了有效的制度安排和社会结构;部落的"壳"已被打碎,但长时期形成的部落历史积淀沉重而顽固,当相对容易的社会革命已经完成和技术移植缓慢进行时,我们发现社会改造极其困难,制度移植和制度变迁遭遇到了有形无形的诸多障碍和自觉不自觉的顽强抵抗,如何推进民族社会的转型,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是一个不能回避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6.
清道光初年,陕甘总督那彦成受命对青海地区的蒙藏事务进行了一次大的整理,这在清代青海蒙藏族史上是一件值得重视的事情。对这一问题的探讨,有助于我们了解清代中后期青海蒙藏两族历史变迁的一些情况,以及清王朝所采取的有关相应对策。本文作如下粗浅论述。  相似文献   

7.
从族际通婚这一视角来分析海晏县蒙藏民族当前的族际关系演变情况,可以看出海晏县蒙藏民族通婚自90年代以后日益增多,蒙藏群众对族际婚姻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本文从海晏县蒙藏民族族际通婚的现状及蒙藏通婚关系和谐发展的原因着手,就蒙藏族际通婚对蒙藏民族关系的影响进行粗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17世纪的蒙藏关系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清朝政府采取种种措施加强对蒙藏地区的统治,被誉为“湟北诸寺之母”的青海佑宁寺,以高僧辈出、著作宏富而驰名蒙、藏、土等地区,在藏传佛教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佑宁寺在宗教方面的历史贡献前人已有著述,本文则试从其政治、文化等方面分析佑宁寺在密切蒙藏关系、清中央王朝对蒙藏地区的统治所起的桥梁与纽带作用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唐朝时期党项族在吐蕃的进攻下不断向内地迁徙。由于居住地或游牧地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变迁,加速了党项族部落制的解体,促进了民族的整合和党项族社会文化的变迁。  相似文献   

10.
清至民国初年的有关文献,对玉树藏族部落的记载较为零乱,而且在记载中有较大的差别.本文依据有关文献及民族学方面的理论,探讨了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及这一期间玉树藏族部落变迁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公元16世纪上半叶,大批蒙古族靠武力占据了环青海湖地区的肥沃牧场,而世居当地的藏族各部落被迫渡黄河南迁.19世纪中叶,藏族抓住青海蒙古族日趋衰落、鸦片战争及太平天国起义导致满清政府无暇顾及青海的有利契机,率众北渡黄河,从而形成了青海今天的蒙藏民族分布格局.本文结合汉藏史书文献,探计了"环湖八族"形成的历史背景.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主管蒙藏事务的部门首脑,蒙藏委员会委员长的遴选,不仅与国民政府内部的权力格局和面临的时局有关,也与蒙藏问题本身的演变相关。而且,委员长人选的更迭也反映出国民政府对蒙藏问题的重视程度及其治理蒙藏政策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黄教的纽带,促使蒙藏关系的发展。由于黄教在蒙藏民族中逐步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宗教。西藏和蒙古的黄教信徒,崇拜黄教首领达赖喇嘛,加以神化,成为偶象。蒙古、西藏封建贵族为巩固和扩大自己的势力,都想把这一偶象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蒙藏各政治势力,围绕真假六世达赖,在西藏的政治舞台上大动干戈。看起来是维护真六世达赖,反对假六世达赖的斗争,虽然是披上一件宗教的外衣,实际上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政治风波,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风云变幻,在蒙藏政治关系史上留下了令人难解的一页。引起了很多学者的注意和研究,从不同的角度研究得出不同的结论。本文仅从蒙藏各政治势力掌握六世达赖这一偶象展开的斗争,发表一点见解,有不妥之处,请指正。  相似文献   

14.
嫩江流域蒙古敖包考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居住在黑龙江省嫩江、乌裕尔河流域的杜尔伯特、后郭尔罗斯、扎赉特(泰来部分)、伊克明安等四个蒙古部落,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经过文化变迁的洗礼,在祭祀敖包方面,逐渐形成了地方性特点。不论敖包的数量、分类、装饰、用途等,均有别于其他蒙古部落。下面就嫩江草原的蒙古敖包作一考述,求教于方家。 嫩江和乌裕尔河流域的蒙古敖包,分为祭祀敖包、路标敖包、分界敖包三种。  相似文献   

15.
16世纪末,蒙古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1507~1582)与藏传佛教格鲁派领袖索南嘉措(1543~1588)共同努力建立的蒙藏友好关系,在四世达赖喇嘛云丹嘉措时期,得到了继续发展和巩固。这在格鲁派发展史及蒙藏关系史上,都是具有特殊意义的。  相似文献   

16.
乌兰图雅 《中国藏学》2023,(6):156-165+218-219
清朝政府采取的扶植藏传佛教的政策有力促进了蒙藏民族关系的发展。有清一代,无数蒙古地区僧人香客、学者前往西藏进行熬茶祈福、求经学法等活动。其中,往来于西藏与蒙古地区的蒙古僧人为蒙藏文化的交流和交融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这些来自不同地区或部落的蒙古僧人,为求学来到西藏各大寺院,并按籍贯被分配到不同的康村和弥村中居住学习。到了清后期,蒙古人赴藏熬茶的次数变少,赴藏求学的蒙古僧人数量也逐渐减少。这就直接导致西藏各寺院中蒙古僧人居住的康村及弥村的衰落,出现了西藏格鲁派重要寺院的僧人到蒙古地区化缘的情况。文章认为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清后期蒙古各地区经济的不景气。陷入破产边缘的蒙古地方经济,直接影响了深受蒙古人重视的宗教活动。经济的繁荣和发展是开展社会活动的重要基础,也是各民族交往以及其文化交流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7.
从元代到明代,整个蒙古地区的藏传佛教得到了普遍的发展,同时藏区也受到了蒙古政治文化的影响,形成了蒙藏文化的一体化。本文分析了藏传佛教兴盛的原因及对蒙藏文化的影响,肯定了藏传佛教的历史功绩。  相似文献   

18.
《蒙藏周报》曾被称为"蒙藏民众之喉舌",是20世纪30年代早期沟通边疆蒙古、西藏与内地的唯一刊物~(2)。该刊主要刊载国内外新闻、教育消息及科学常识,以利蒙藏等边疆地区发展;同时注意将蒙藏地方相关情况传播于内地。该刊有关康藏社会政治、经济、教育、礼俗等的记载,以及建设改良等事业的建议与讨论,有不少极具影响力的政论性文章,而且还刊登了部分公文、档案,是内地了解康藏社会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也是研究民国时期边疆事务的重要参考资料,颇具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9.
多淑秀 《中国民族》2013,(10):81-81
1911年辛亥革命后,为改进边疆少数民族教育落后现状。蒙古王公贡桑诺尔布(以下简称贡王)在进京担任蒙藏事务局总裁时,首先提议设立蒙藏学堂。他感叹道:“如不及时兴办民族教育,启迪民智,则蒙古民族将不能存在。”在他的努力下,1913年初,蒙藏事务局获准在京创办“蒙藏学堂”,贡王把咸安宫学、唐古忒学、托忒学、蒙古学四所学堂合并,在此基础上扩充、改造,  相似文献   

20.
准噶尔部即左部 ,它源于 15世纪 6 0年代末厄鲁特汗国的左部 ,16世纪初 ,伴随着汗国的变迁 ,由行政建制区蜕变为部落 ,准噶尔一名亦作为部落名称沿用下来。噶尔丹称汗建国 ,准噶尔遂成为汗国名称之一。准噶尔汗国灭亡 ,其名称逐渐演变成部名和地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