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赛义德后殖民理论对福柯和德里达理论的借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赛义德的后殖民理论主要包括对东方学的剖析、对话语革命策略的探索,以及对未来理想文化蓝图的建构。在这几个方面,赛义德分别借鉴了福柯和德里达的有关理论。他用福柯的知识与权力关系理论来剖析东方学,揭示东方学的实质是东方主义、文化霸权主义或霸权话语;用福柯的权力与反抗关系理论来探索话语革命的策略,指出消解话语霸权的方式是争夺话语权;用德里达的延异理论来建构未来理想的文化蓝图,提出作为自由游戏的杂交文化理论。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黄汉平<德里达的解构翻译理论初探>一文的批评意见,主要从"语言翻译中的不可译性问题","直译与意译","翻译与语言差异的问题"几个方面展开,以确立自己对法国哲学家、文艺理论家德里达的解构翻译理论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楚简<老子>的文本构成,是目前学界争论的焦点问题.有人认为楚简<老子>是摘抄本,有人认为是全本,也有人认为是在三个不同的时间单位里产生的三种不同抄本.通过对楚简<老子>中"亡、無"和"  相似文献   

4.
在<聊斋志异>中有无民族思想,学术界一直有两种意见.笔者认为,在<聊斋志异>中确实有较浓的民族思想,只不过是作者多采用言此而意彼的方法,表现得不那么直接罢了.本文集中论述了蒲松龄民族思想的表现形式、根源及特点.  相似文献   

5.
<晚安,苔丝狄蒙娜>作为一部后现代的荒诞戏剧,在颠覆理性主义的方面与后现代哲学家福柯的思想不谋而合.文章以福柯关于知识、话语和权力的关系,理性的他者--癫狂,以及理性主义下性别特征三方面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剧作者如何以荒诞的手法从内容和形式上颠覆理性主义的霸权.  相似文献   

6.
在福柯的思想中,认识型是与对文艺复兴以来西方人文知识的批判联系在一起的.知识的产生并不是独立的事件,福柯将它与权力、社会制度联系在一起,在具体的社会历史语境中分析人文知识产生的过程及其对主体的影响.本文以<词与物>一书的考古学式的历史分期为理论依据,考察了文艺复兴以来西方人文知识的演进的三个历史时期的相关特征,进而对福柯的认识型理论进行客观的批判与反思.  相似文献   

7.
莎士比亚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世界文学史、戏剧史上的著名悲剧之一,作品表现了人文主义的爱情理想与封建思想的矛盾冲突.有人认为<罗密欧与朱丽叶>是社会悲剧,有人认为该剧是命运悲剧,这成为历来批评和争论的焦点.但只要将<罗密欧与朱丽叶>结合当时历史进行认真深入地分析,便可认识到,<罗密欧与朱丽叶>既是社会悲剧,又是命运悲剧.  相似文献   

8.
后现代主义在主体理论(即人学)上面临着悖论,就是主体的自由既受各种外部权力的压制,同时又依赖于他们。福柯最初关注"非理性"与"受压制者",但德里达发现,我们根本无法做到对它们的完美阐述。于是福柯转而研究了阐述者和接受者——主体——被建构的历史,以谱系学的视角观察主体及其知识被权力建构的过程,以及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受压制者"是怎样被权力排除掉的。然而主体似乎没有了出路,身处权力之中使它在"存在"和"言说"两方面都不可能,这就是福柯终身面临的陷阱,也是后现代主义面临的悖论。因此,福柯在晚年又一次转向,试图从古希腊寻找一种个人修身和生活的方式,而这种方式并不通向某种权力强制;而德里达的思想继续充当了批评者的角色,从语言的层面批判理性对替补物的宰制。  相似文献   

9.
试论罗蒂的种族中心主义观念及其后果张国清当前,关于后现代主义的讨论在国内外学术界正方兴未艾。我们认为,后现代主义所表现的是西方传统文化,尤其是西方现代文化走向衰落的象征,而不是其复兴的征兆。对此,具有后现代主义倾向的哲学家如德里达、海德格尔和福柯等人...  相似文献   

10.
雅克·德里达是世界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解构理论的创始人,其影响力波及当代几乎所有的人文社科领域。为纪念一代伟人的辞世,清华大学举办了"德里达与中国:解构批评与思考学术研讨会"。文章简要叙述了大会主要发言者王宁、J.H.米勒、龚鹏程等人的主要观点,并指出由德里达所启动的解构主义思想已经化为一种普遍的思想方法,在当代学术研究,特别是在文化研究中发挥着积极的、不可或缺的作用。而纪念故人的最好方式就是力求准确地把握和透彻地理解德里达的解构思想精髓,从而能够对其从精神实质层面上做出负责的、智性的回应,无论这种回应是褒奖还是批评,是弘扬还是超越。  相似文献   

11.
本文试图通过比较米歇尔·福柯和以赛亚·伯林处理癫狂、非理性、理性、消极自由、权力、强制等相似难题中表现的各自特点,说明当代思想家在反省自近代启蒙以来人类"他者事业"面临的艰难困境,进而讨论罗蒂、德里达、罗尔斯、德沃金等人在解答福柯-伯林难题时提供的不同解决方案,探讨在挽救"非理性"事业中采取与居于主导地位的"理性事业"相协调的温和而宽容的策略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对于《等韵图经》止摄合口中等照组字韵母的拟音 ,历来分歧较大。有的拟为 [ ],有的拟为 [ ],有的拟为 [y]。本文认为拟为 [y]比较合理些  相似文献   

13.
学术界常把德里达与耶鲁学派一起称为解构主义 ,忽视了二者的区别。文章通过比较与分析 ,指出二者在五个主要方面的差异 ,并从文化背景的角度对差异产生的原因作了尝试性总结 ,以便更为清楚地认识二者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4.
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引发人们重新思考文本与世界之间的相互关系。德里达把文本看作语言游戏的迷宫,认为文本之外无它物,文本中的一切都不需要来自外部世界的联系和支援,我们也不再渴望文本能够为我们再现某种世界的真理,而应积极投入到能指的海洋之中。相反,福柯则认为看似封闭、清白、静止的文本其实是各种权力话语的织体,它总是产生并服务于某一特定集团的利益关切。任何自明和常识的知识/文本都有隐藏权力的特性,而这些权力恰恰是生产控制的工具。两者之间的差异也恰好体现出后现代主义文学对待文本与世界之间关系的两条路径。  相似文献   

15.
如何理解西方现代文艺美学的历史发展过程?怎样才能更好地吸取西方的理论精华?这对于中国现代文艺美学理论研究和建设,无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试图通过对于一些重要理论家,诸如尼采、荣格、萨特、福柯、德里达等人的理论分析与评价,触摸到西方现代文艺美学发展的内在脉搏及其特点。本文认为,不断破解旧的思想模式与不断建构新的理论平台,是西方现代文艺美学不断获得生机和活力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福柯在其后期的访谈和文章中不断说到自己一生的研究主题是主体,而权力关系、真理游戏等都是用来分析主体的有效策略。但福柯的主体研究既不是建构主体,也不是解构主体,而是在批判性反思的意义上询问主体的代价,考察主体之为“主体”的合理化历史形式。这一点使得福柯在与法兰克福学派遭遇之后觉得,尽管自己是从权力和事件化(événementialisation)等方式介入主体批判的,但自己的研究以及法国的科学史批判传统与该学派对启蒙理性“主体”的批判工作是相似的。文章意在从主体的角度说明福柯对自己著作的定位、福柯与法国科学史批判学者和法兰克福学派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非英语专业学生不同任务下阅读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阅读大概可以分为三种任务类型:课堂阅读、课外阅读和考试阅读。本研究主要以0’Malley&Chamot的学习策略分类框架为基础,对非英语专业学生在不同的阅读任务下所采取的阋读策略的对比研究,分析了不同学习成绩组学生与具体阅读任务下策略运用的相关数据,了解学生在不同阅读任务下使用阅读策略的特点和变化,以期更加有效地指导学生阅读、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阅读教学。  相似文献   

18.
《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在人名的翻译过程中采用了不同的策略。杨译本本着忠实于原著的精神,以异化翻译策略为主,力求把原著中思想文化的方方面面传达给译语读者,而霍译本以译语读者为中心,尽量减轻原语文化知识对他们的压迫感,翻译策略以归化为主。完整与足量是判断采用何种翻译策略的重要标准,因此,两译本虽各有巧妙之处,但或多或少都有欠额翻译的不足。  相似文献   

19.
路易·阿尔都塞是20世纪法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福柯是20世纪法国极富传奇色彩与反叛性的思想家,生活于同一世纪的二人相识于巴黎高等师范学校,而后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二人的理论道路虽然大相径庭,但二人思想之间仍然存在着重要的联系,阿尔都塞和福柯思想之间有着较多的相通之处。论文试图从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分析与福柯的权力分析等方面阐述阿尔都塞与福柯思想之间的联系。阿尔都塞作为福柯的老师,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思想上都对福柯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无论是阿尔都塞对于意识形态、主体、难题性(总问题)的研究,还是福柯对于权力、主体、知识型的研究,都可以看到二人之间的确存有许多值得重视的联系。  相似文献   

20.
社会问题在深入家庭的同时也正在向学校渗透,这不仅影响了学生对学习的态度而且扭曲着部分学生的心理。当我们费尽心思为学生进行某一方面的矫正时,投诸社会的是更多的抱怨,甚至认为它才是学生心态失衡、厌倦学习的“罪魁祸首”。然而,在我的教学当中,社会则是一把尺子、一面镜子,我教给学生如何去看,如何去做,如何去适应并超越开来。这对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完美人格十分重要!因为回避总不是办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