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人口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总体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人口数量与物质资料生产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是实现人口与物质资料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实现人口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既要把人口控制在最大容量之内,又要加强对耕地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和保护,还要发展可持续农业。人口城市化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是要协调好产业结构与人口———劳动力资源分配结构,尤其是对进入城镇的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工商业,必须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相适应  相似文献   

2.
一、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人口压力截止1994年,中国12亿人口中,仍有71.38%的人口为农业人口。85000多万农业人口,给中国农业发展形成巨大压力,使农业生产呈现出两头“紧”中间“松”的运行格局。1.两大资源的紧配置(1)耕地资源的紧张分配:这种紧张态势具体表现在:a.农业人口平均耕地面积甚少。1994年,我国耕地总面积为14.24亿亩,农村居民人数为85549万人。每个农业人口平均占有耕地仅1.66亩。这一数量不及美国农村居民人均占有耕地23亩的1/14,也不及印度农业人口人均耕地3.85亩的1/2。b.农户土地经营规模过小。1994年,…  相似文献   

3.
甘谷县地处陇东,是西北交通要冲。全县人口四十三万,其中农业劳动力有十五万,剩余劳动力六万七千。农业人口绝大部份集中在城郊和附近川区,人均耕地极少,有的人均耕地只有一分。由于人多地少,资源贫乏,长期以来,农业生产发展缓慢,农民生活困难。近几年来,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进入流通领域,他们凭借传统的经商之长和四通八达的运输网络,大力发展农民贩运贸易,收到了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一、当前东兰县农业经济结构比例的状况和问题建国以来,东兰县农业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人民生活有所改善,这是应该肯定的;但是生产水平低,人民生活水平低,资源优势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经济效果不太好。全县土地总面积360万亩,其中耕地21.8万亩,占6%,平均每人0.96亩;宜林地143万亩,占39.7%,平均每人6.3亩;宜牧地148万亩,占41.1%,人均6.5亩。宜粮宜林宜牧地的比例是1:6:7。  相似文献   

5.
一、人口限度问题的提出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是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这就必然要求社会主义生产不仅做到物质资料的生产和人的生产相适应,而且还要做到社会产品总量和人均占有量都有所增长。否则,就谈不上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当产品总量和人均占有量都有增长的时候,表明人口数量是处在合理的限度之内的。我国建国三十年来,有二十多年是处于经济发展有计划,人口发展无计划的状态之中,造成了人和物两种生产的比例严重失调。面对我国经济增长、特别是农业成倍增长而农产品人均占有量增长慢、或不增长、甚至下降的情况,很有必要认真探索一下:我国人口的发展是不是应该有个限度,衡量人口限度的客观标准是什么,我国人口是不是已经超过了限度,人口超过了限度会  相似文献   

6.
人口、耕地、粮食三者之间关系的协调,是农村经济乃至整个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础。农村一切经济活动、各种经济关系,都同人口发展变化、都同人们居住生活、劳动工作所依托所不能离开的土地、粮食状况有着或紧密或一般的联系。在宁夏经济全局中,农业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80%,农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34%。从这个实际情况出发,正确处理好人口、耕地、粮食三者关系,努力使之协调发展,这是农村经济发展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拟对宁夏人口、耕地、粮食的历史状况和发展趋势作一探讨,并针对这种发展趋势提出一些对策看法,以引起讨论。  相似文献   

7.
一、现实分析:不容忽视的土地危机 1、我国国土资源的总体特征。我国国土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合144亿亩,在总量上仅次于苏联和加拿大,居世界第3位。但是第一,从国土资源的构成来看,耕地所占比例很低。我国现有耕地14.4亿亩,占国土总面积的10%,草地47.5亿亩,占33%,森林18亿亩,占12.7%,内陆水域4亿亩,占2.8%,沿海滩涂0.3亿亩,占0.2%,城镇工矿交通用地10亿亩,占7%,其他土地和难利用土地43.5亿亩,占33.6%。并且,全国约有1/3左右的耕地和农业人口在山区。国土资源构成的这种情况显然是不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的。第二,由于我国人口多,按人口平均的土地资源数量少,特别是人均耕地数量更少,各种土地面积的人均占有量均在世界第100位之后。按11亿人口计算,我国人均占有国土面积13.1亿亩,为世  相似文献   

8.
中国农业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不仅关系到能否为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问题,而更重要的是关系到谁来养活如此众多的人口问题.因此,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中国来说,具有非常特殊的意义.本文试就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几个重要问题谈一些看法.一、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要保护好耕地我国虽然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陆地国土,但是耕地面积只占国土总面积的14%,人均耕地不到1.3亩,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3左右.在全世界26个人口5000万以上的国家中,我国人均耕地仅高于日本和孟加拉国,居第24位,相当于美国的1/9,泰国的1/4,印度和巴基斯坦的1/2.全国有666个县人均耕地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0.8亩的警戒线.而且耕地质量总体水平低.全国耕地分布在山地、丘陵、高原的占66%,分布在平原、盆地的仅34%.据有关机构的综合评价:我国耕地中一等地约占40%左右,二等地占35%左右,三等地占20%左右.耕地的后备资源也严重不足.在我国现有的宜农荒地中,可开垦的荒地约14000多万亩,相当于现在耕地面积的10%左右,但是,这些可垦荒地大多是分布在边远、人口稀少、交通不发达地区,开发难度很大.可见实现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的耕地资源的相对缺乏压力是相当大的.由于中国人口的不断增加,而人均  相似文献   

9.
人口生产和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二者缺一不可,而且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这种比例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劳动力生产与物质资料生产之间的比例关系。由于解放以来我国人口增长速度过快,就业已经成为一个紧迫问题;而劳动力生产速度又快于人口生产速度,以致新增劳动力与新增就业手段(由物质资料生产提供)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因此,在探讨解决我国新增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时,更应  相似文献   

10.
一、规模经营是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任何经营活动都客观地存在一定的经营规模和经营形式,判断一种经营形式、经营规模是否合理或先进,客观检验尺度是其经营效益,包括经营主体自身的效益和社会效益.经营形式、经营手段.经营规模三者又是密切联系、相互制约的范畴;例如,在我国长达数千年的封建社会,由于主要是依靠人力和畜力从事农业生产,决定了主要以农户为主体的生产方式和自给自足为主的生产、经营性质;反之,在当代某些发达国家,例如美国,由于现代农业机械和科技手段的广泛运用,同样是一个农户,经营着一百、乃至数百公顷土地,为我国目前农户经营规模的数十、上百倍.当然,决定农业经营规模还有诸多因素(下面将谈到)但不容忽视的一个客观事实是:随着科技和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农业单位经营的规模越来越大,而从事农业的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却越来越少.这一发展趋势无疑也适用于我国(这里谈的是真正从事农业的劳力或人口,而不是泛指住农村的人口或“农业户口”).因此,有计划地,主动地创造条件,适当地扩大农业经营单位的经营规模,减少农民从事农业的人口(促进农民的非农化)应成为我国农业与农村发展的基本战略.从现实情况看,虽然我国国情与某些发达国家不同,但以我国目前的工业和科技水平,也已为农业的  相似文献   

11.
当前我国农业生产的基本情况,是农业人口众多,耕地有限,生产落后,劳动生产率很低。农业人口的急剧增长和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以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要求已明显地不相适应。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矛盾,除了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使农业生产向广度和深度进军以外,控制农村人口的增长是当务之急。从经济学的角度研究农村人口问题,有许多具体问题尚待深入,术文从缩小工农业品价格剪刀差的角度谈谈对农村人口增长进行计划控制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2.
<正>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业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有效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村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绩。 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农业生产的形势仍是非常严峻的。我国的人口以每年1500多万的速度在增长,①耕地却以800万亩的速度在减少;人均占有耕地从1957年的2.59亩,减少到1988年的1.33亩,人均占有粮食已从1984年的784.4斤减少到1988年的724斤。②从1985年开始,我国粮食生产连续四年徘徊不前。1989年虽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但增长幅度  相似文献   

13.
刘宁 《兰州学刊》2013,(5):104-108
文章运用本地生态足迹模型,对我国粮食主销区耕地利用的生态可持续性进行了分析。发现北京、天津、上海、浙江、福建、广东6省市均存在人均耕地生态赤字,耕地利用处于不同程度的不可持续状态。原因在于这些地区人口增加和耕地减少,增加了人均生态足迹,降低了人均生态承载力。这种状况已经影响粮食主销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应该严格耕地保护措施,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改善食物消费结构,保持适度人口规模,提高耕地的生态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4.
我国传统农业发展的极限、困境与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农业是一种以传统要素(耕地和劳动力)为主要投人因素的农业经营形态,也是我国农业历史与现实发展的主导形态。本文分析了我国传统农业三个方面的问题:发展的历史极限、延续的现实困境与变迁的产业约束。一、我国传统农业发展的历史极限农业是一种高度依赖自然资源的产业,传统农业是以耕地利用为前提的。在人口增殖的促使下,人们四处开垦耕地,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费孝通先生很恰当地描述了这种状况:“乡土社会中无法避免的是‘细胞分裂’的过程,一个人口在繁殖中的血缘社群,繁殖到一定程度,他们不能在一定的地域集居了,那是…  相似文献   

15.
一、农业大省必须牢固树立多产粮食,多做贡献的思想众所周知,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物品,是国民经济基础的基础,其安全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安定以及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对于一个拥有12亿人口的中国来说,粮食问题又具有特殊的重要性。目前,我国粮食生产的形势是好的,供求大体平衡。但从长远看,我国农业既面临人口增加,人民生活改善和工业化进程加快的巨大需求压力,又面临着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和基础设施薄弱等因素的严重制约。1978年到1994年,全国耕地净减少近7千万亩,而人口则增加了2.3亿.人均占有耕地由1.55亩…  相似文献   

16.
今年的麦收季节,我们在平凉地区调查了十七户专业户。尽管他们还是在发展中,算不上全国先进水平,但是他们的共同实践却说明了一条普遍的真理:科学技术推动着专业户的发展,展现了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广阔前景。第一、依靠科学技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我国人多地少,农业生产用地有限。但是随着人口和社会生产的发展,农产品的需求量却越来越大。这是一个十分尖锐的矛盾。在平凉农村,人均耕地三点九六  相似文献   

17.
历史的思考——信阳农村经济发展特点分析 纵观信阳农村经济系统运行的轨迹,我们可以看出有这样几个特点: 第一是平面农业。农业的发展局限在耕地的扩大和产量的增加上。长期以来,信阳农业技术手段只是停留在传统的经验形态上,从而限制了农业向高层次拓展,农村生产力总是在低层次的水平上徘徊。三十多年来,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很慢。1984年人均占有粮食872斤,比1952年的505斤只多317斤,每人每年增加增粮食不到10斤。与此同时,信阳农村人口增长很快,1984年农业人口比1950年增长80%多,每年净增人口8万多人。每人平均耕地也由解放初期的2.7亩减少到1.3人亩,导致了“人多——地少——粮紧”的恶性循环。人口增多,耕地绝对和相对减少,粮食紧张,为了维持生存,在传统技术条件下,只得凭借落后的开发手段扩展耕地。这种平面垦殖在1957年达到高峰,  相似文献   

18.
面对当前农副产品价格上涨与耕地面积日趋减少的现实,如何增强农业后劲,实现农业的稳定增长,已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同时,根据我国人均耕地不足1.5亩、仍然以平均分散的小块土地经营方式为主,80%的人口在解决吃饭问题的基本国情,如何摆脱贫困和落后,使我国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完成其它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进程,也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究竟应当如何解决当前农业发展  相似文献   

19.
农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是经济再生产与生物的自然再生产有机结合、交织在一起进行的。生物的自然再生产过程,客观上要求农业生产结构本身在农林牧副渔各业之间有一个适当的比例。如果结构合理,比例协调,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便能顺利进行,形成良性循环。 不仅农林牧副渔五业要保持合理的比例关系,就是在种植业内部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其他作物之间也需要保持合理的比例关系。发展各项经济作物和其他作物,不仅可以满足工业生产和人们生活的多种需要,还可以增加集体和社员的收入,同时还可以使粮食作物得到合理轮作倒茬,恢复和提高土地肥力。  相似文献   

20.
<正>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实行,调动了农业经营单位的生产经营的积极性,使经济效益有了改善。但是,由于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在不同程度上对土地等农业自然资源实行掠夺式经营,出现了忽视农业生态效益、破坏农业生态平衡的倾向。在实现农业生态效益前提下实现农业经济效益,成为当前农业经济中的一个严重问题。(一) 农业经营单位的生态经济效益是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即在保持生态平衡、实现良性循环、不断优化生态环境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前提下实现的经济效益。实现经济效益是指以尽量少的劳动占用(物化劳动)和劳动耗费(活劳动)获得尽量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