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政治参与的主体及市场经济对中国政治参与的推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政治参与被广泛用于分析和衡量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发展状况.政治参与是普通民众的事务和权利,而不是少数精英分子的特权.市场经济在中国的运行对于推动政治参与乃至整个政治发展都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在当代中国,肯定和扩大公民的政治参与,不仅有利于加强中国民主政治建设,而且在客观上有助于增强政府责任政治,有助于提高政府效率和能力.  相似文献   

2.
法律的制定不是政府单方面的行为 ,而是政府与民众互动的结果。从法律自身的特点来看 ,法律是秩序和正义的综合体 ,政府与民众各执一端 ,只强调其中任何一个方面 ,都不足以建立一种完美的法律制度 ;从法律实施的结果来看 ,政府也必须谋求公众的参与。政府与民众互动的方式包括消极和积极两个方面 ,当代社会政府更应该积极主动的吸收民众参与  相似文献   

3.
走出"黄宗羲定律"的怪圈是社会各界关注较多的一个"热点"话题.走出困境的思路在于政府与农民社会关系机制的重构,确立农民的主体性地位,组建基层乡民社会的"中间组织",使之成为凝聚与表达农民自己利益的实体资源,;同时也借此实现"以社会制约权力",改变民众在与国家基层代理人博弈过程中的弱势地位,并对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的"非规范性行为"进行抑制.  相似文献   

4.
《西部观察》2004,(4):44-45
一个国家存在贫富差距是正常的现象,对此不必讳言.问题是,作为国家和政府对贫富差距现象要有正确的认识,并要着重研究贫富差距产生的原因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政治、经济问题.同时,采取必要的手段加以切实解决,促进整个国家的全面、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
农村农民问题,长期都是困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问题。近年来,农村群体性事件频发,表明我国农村利益冲突严峻,其根源在于基层政治体制存在缺陷,保障农民利益的机制缺位。在传统利益格局已经打破的乡村,政治体制改革的滞后导致基层政府失政于民、执行人本政治的主体缺失,非政府组织为农民提供政治参与的路径缺失,农民主体性参与政治的意识缺失。为此,基层政府必须加强基层工作机制建设、农民利益诉求机制建设以及提升农民政治参与能力的教育机制建设,促使农村以人为本政治环境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张国茹 《兰州学刊》2007,(4):182-184
基层民主选举构成民主政治的基础,在民主政治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较好地发动和领导了农村基层民主选举:通过宣传发动工作,提高农村基层选民的民主参与热情;在农村基层选举过程中,广大民众行使直接民权;同时,全面贯彻"三三制"原则.这样,使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农民受到深刻、直接而又普遍的民主教育,为老百姓参与政治开辟了途径,为中国共产党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相似文献   

7.
“自媒体”时代的来临对于公民进行社会治理参与意义重大。“自媒体”的出现为公民进行社会治理参与提供了便利化的途径,“自媒体”的兴起提高了公民的政治参与意识,“自媒体”的出现提高了民众的话语权。民众利用“自媒体”进行社会治理参与有诸多现实障碍。为此,要加大对公民的媒介素养教育,提高公民利用“自媒体”进行社会治理参与的能力;提高政府利用“自媒体”的能力,树立政府信息的权威性;尊重民众利用“自媒体”进行社会治理参与的权利。  相似文献   

8.
农村公共政策执行中的农民参与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扩大农民参与是保证新农村建设各项政策顺利实施的战略选择,有利于维护农民群体利益、促进农民与政府之间的价值互动以及对公共政策执行过程进行监督.我国农村政策执行中的农民政治参与一直处于势状态,扩大农民参与应从构建政府与农民之间的信息沟通机制、利益协商机制、意愿表达机制、矛盾调解机制以及组织参与机制入手.  相似文献   

9.
“政治参与”概念辨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政治参与是当代政治理论与实践的一个重大课题.然而,目前国内外政治学界对"政治参与"概念却未能形成一个较为一致的定义.本文在综述国内外学者有代表性定义的基础上,将"政治参与"定义为公民试图影响政府决策的非职业行为,并对这一定义作出详细的说明.作者认为,在政治参与概念界定时需要着重考虑四个方面的问题,即主体是否包括职业政治人士,是否包括动员参与,是否包括非法手段,是否包括心理和态度.  相似文献   

10.
叶郁 《理论界》2007,(4):40-41
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艰巨的历史任务,农民不仅是新农村建设的受益者,更是新农村建设的参与者和推动者。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尊重农民的自主性地位,广泛吸收农民参与。通过对农民的教育和农民合作组织的建设,增强农民的参与意识、民主素质和集体诉求的能力。健全和完善村民自治制度,转变政府行政管理模式,建设服务型政府和有限政府,使农民有机会参与新农村建设,真正做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相似文献   

11.
国民政府时期,为确立并推行各种革命纪念日,传播和灌输政治文化,政府不惜动用行政力量,为纪念日的运行预设法统性地位和社会空间,并征用传统节俗仪式,建构革命纪念日。然而,在具体运作过程中,纪念日本身的缺陷与地方政府的随意变通、广大民众的消极敷衍等诸多因素的出现,使纪念日的推行陷入困境,直接影响到仪式政治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现代公民政治参与的主要形式有多种:政治选举和罢免是公民政治参与最重要、最基本的形式,其实施意味着公共权力的委托、授予,意味着公共权力源于人民,它关乎公共利益;政治集会和结社都是为实现某种共同目标的民众聚集,旨在影响政府决策和权力运行;政治对话和政治协商是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重要环节,是强化民主监督的重要载体,是提升政治合法性的重要途径;政治监督旨在促进公共权力运行的有序性和规范性,开放、适度的政治批评有利于促进政治参与、活跃政治生活、净化政治空气、规范政治行为;利益表达迫切要求完善利益均衡机制;全民公决制度则试图弥补间接民主制的缺陷和不足。对现代公民政治参与的主要形式展开系统分析,目的是期望对深化公民政治参与理论和推进公民政治参与实践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3.
齐乐  任春雷 《理论界》2014,(5):28-31
善治是良好的治理,是国家和公民间的最佳状态;公民网络政治参与是公民通过网络平台影响和推动政府决策过程的活动,是公民政治参与的新形式。两者作为我国政治研究和政治建设中方兴未艾的课题和实践,因与民主政治息息相关,所以不可避免地具有某种内在联系。善治视角下公民网络政治参与具有正面和负面双重效应。我们应该从政府与公民两方面着手,为发挥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正面效应,实现公民网络政治参与有效性和有序性的统一,搭建起政府与社会公众网络合作共治的互动平台,最终实现政府善治而努力。  相似文献   

14.
张永宁 《学术论坛》2002,46(1):149-152
政治文化与政治制度紧密联系。本文从民众对政治本身的认识、民众对待政治家的态度、民众与政府官员的距离、民众参与政治生活的方式等四个方面 ,对以扬善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与以抑恶为核心的西方政治文化进行全面比较后 ,提出必须借鉴、吸收西方政治文化中有益合理的内容 ,提高国民参与政治的理性和技术 ,充分发挥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5.
刘勇  周先进 《理论界》2006,(1):119-120
在社会转型时期,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在经济领域的自由选择和独立地位日益增强,以制度化参与和非制度化参与为主要方式的农民政治参与有了新的发展。但同时也存在着农民政治参与意识不强、质量不高,政治参与的制度化、组织化程度较低,非制度化参与有扩大的危险,农民的政治参与受到宗族组织和地方黑恶势力的干扰等问题。要真正提高农民的政治参与水平,促进农村政治民主化进程,应该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加强农村政治教育,完善村民自治制度,严厉打击地方黑恶势力,限制宗族组织对农村政治的干预。  相似文献   

16.
农民增收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笔者以政府行为为视角,以农民收入、扩展后的农户模型、政府供给为分析对象,探讨政府在农民增收中的地位、发挥作用的领域以及自身供给方式的有效性,并由此提出政府在农民增收中的行为方式建议.  相似文献   

17.
政府信任是指民众在与政府组织的互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对政府组织能否承担公共责任、实现公共利益与目标的主观感知和判断,这种主观感知和判断影响民众对政府的情绪和民众对政府的行为反应。在心理学的视角下,这种个体对政府的主观感知和判断可以称为政府信任感。政府的绩效、民众对公共事务的参与程度、社会文化、媒体以及人口统计学变量都会影响民众对政府的信任程度。从个体的的层面出发,民众的政府信任感处于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具有风险性的政府信任行为的结果使得民众不断更新对政府的信任感。政府信任在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需要各级政府部门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不断提高民众对政府的信任程度。  相似文献   

18.
社会转型期影响中国农民政治参与的因素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所论述的农民政治参与指的是农民运用法律赋予的权利,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村委会组成人员的产生和村委会政策决策过程的行为。在现实生活中传统思想、农民自身主观因素、不良社会群体与组织、熟人效应、乡(镇)级政府行为、村委会自身行为、经济因素等都是影响农民政治参与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农民主体地位缺失是中国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长期存在的现象,试图在短期内消除这样的现状既不科学,也不现实。农民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缺失不仅与政府的管理方法、政府忽视农民对文化的实际需要、农民自身的文化素质不高等有关,更与中国加快现代化进程的社会大环境有关。改善农民主体地位缺失不仅应考虑改变政府的管理方式,而且要切实考虑农民的文化需求和农村文化精英的培养。以农民为主体,政府、农村文化精英等多元参与农村文化建设的策略,值得摸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20.
李娟  郭健 《学术界》2012,(6):59-66,283
有效政府是现代政府的重要内容,更是当前中国政府改革的内在要求.从政治系统论来看,技术上满意的工具性标准和政治上满意的规范性标准是衡量一个政府是否有效的双重标准.依此而言,中国政府的有效性内涵已由过去过多地关注规范性标准转向当前的工具性标准,也就是如何在合理的社会输入的基础上扩大政府的公共产品输出,以更好地满足民众需求来提升政府的有效性,这就离不开现代公共预算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它对促进从“税收国家”到“预算国家”的转变,对建设一个透明的、受监督的、负责任的有效性政府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