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近年来,生活方式问题引起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从事这方面研究和探讨的,不仅有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和工、青、妇等各界实际工作者,哲学界也表现出浓厚的理论兴趣,许多哲学工作者开始涉足这个似乎与哲学无关的领域。哲学正在努力追赶社会生活变革的潮流,走出它的“形而上学”樊篱,向着日常生活的领域接近。哲学向日常生活领域的接近,开始了对生活方式问题思考的新的角度和新的方面,为这个问题的深入探讨提供了哲学的武器,为预测和把握生活方式变革的发展方向提供了理论前提。同时,哲学自身也从蕴藏着深刻哲理的社会生活中汲取营养,用生活的智慧丰富哲学的智慧,促进哲学的繁荣、发展和现代化。  相似文献   

2.
常理 《学术交流》2007,(1):125-127
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使世界的注意力再次关注“东方”。是什么力量改变了中国?中国奇迹发生的根源是什么?成功的经验是什么?中国社会发展的成功之路对东方社会和世界现代化有什么启示?围绕这些问题,在第一届中国社会学博士后论坛上笔者采访了社会学家  相似文献   

3.
说实话,本体论问题已不那么时髦。今天,人们在实验室里已开始同遗传学技术打交道,还有谁研讨“存在物之存在”?甚至连社会学家的头脑里,除了十分具体而紧迫的现实问题,也不再考虑其他问题。在他们的眼里,只有“此在”(Dasein)在必要时才能提供若干吸引人的东西。他们不再想了解任何关于“存在的本来状态”的问题。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在阐述之前就已经解决?我们马上就会了解这一点。因为,我认为如果把黑格尔和卢卡奇这两个名字联结起来,并思考各种现实问题的产生背景,就能够说明这个严肃的哲学史问题。除此而外,我别无他求。不过,我毕竟不能回避这样一个问题:本体论问题是否仍跻身于科学和技术世界的精神需要之列?它以什么方式、在哪个研究环节上出现?  相似文献   

4.
国际哲学与人文科学理事会和国际社会科学理事会于2004年11月分别在北京召开大会,作为大会的辅助活动,“文化与互联网”国际研讨会于2004年11月19~20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召开。如今“虚拟现实”逐渐走进我们的日常生活,对我们阐述周围世界的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也提出了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比如:在面对和描述这些变化时,哲学能起到何种作用?我们是否会受其影响,认为通过一个简单的“CTRL+Z”键就可以让时间和行为倒转?这对我们的责任心又有什么影响?计算机程序运行的方式正在影响“真实世界”的生活方式吗?另一方面,互联网的出现是如何影…  相似文献   

5.
在美国应用社会学取得社会承认的过程中,它有什么特点呢?换句话说,它是以什么样的形象和姿态才取得了政府和公众的信任呢? 我们认为,归纳起来大致有这样几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美国应用社会学家非常注重实地调查,他们所得出的结论和建议引起了政府的重视。以帕克等人的城市社会调查为例,他批评了那种单纯注重对城市的理论分析,认为坐在躺椅上是创立不出完美的城市理论,城市社会学家必须走出去,直接观察城市生活。在他的倡导下,形成了专门研究城市问题、以调查为基本手段的芝加哥学派,他们在为政府服务的同时,提高了社会学的信誉。许多社会学家都认识到社会调查对社会学发展的重要性。他们认为,应用社会学之所以能在政府中站住脚,其关键因素就在  相似文献   

6.
1 十九世纪末,西方社会学家的注意力渐渐从社会的宏观结构转向微观层次上的“社会互动”及其这种互动对于社会和个人所发生的作用。具体地说,社会学家们开始关心这样一些问题:社会与个人究竟是怎样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社会是如何塑造个人、影响个人的“自我”发展的?个人又是如何维系和改造社会的?G·齐美尔是最早研究“社会互动”的德国社会学家之一。他认为,功能主义社会学理论和冲突理论所描述的社会的宏观结构和过程,归根结底都是人际互动的反映。因此,只有充分了解人际互动的过程,才有可能解释和理解各种社会现象。齐美尔的形式社会学打  相似文献   

7.
编者随笔     
《社会》2002,(10)
“社会学是什么 ?”这是每一位初识社会学的人经常的发问 ;因而也有了英格尔斯《Whatissociology?》一文 ,其实 ,社会学除了深奥、繁复的理论 ,更是在我们身边无处无在地实践着。本期推出的主题报告便有了“生活中的社会学”这一主题。从消费、儿童玩具、旅游、身处的办公室 ,到与人接触的中的“面子”都有所涉及。从理论中来 ,到实践中去 ,这就是我们所处生活中的社会学。笔者曾在2年前与《大众旅游的社会学批判》一文中提及的美国当代著名的社会学家乔治·里茨尔有所接触。在其《社会的麦当劳化》(乔治·里芡尔 ,199…  相似文献   

8.
从“认识文论”走向“审美文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往,人们总是习惯于把“文艺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作为思考文艺本质问题的基础。作为观察文艺问题的惟一视角,似乎从未怀疑过它的确切性和正确性,而只是在“生活的内涵是什么”以及“如何反映”上发生争执。随着人们对文艺反映的特殊规定性的寻觅和西方现代哲学研究成果的借鉴,开始对“文艺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这一理论视角的惟一性和普遍性发生了怀疑,对认识论文艺学在以往被赋予的涵盖一切文艺现象的“万能”作用提出质疑,对它在以往被赋予的“全方位”的价值提出质疑。面对愈来愈丰富奇幻的文学创作的现象世界和愈来愈频繁激烈的西方哲学及…  相似文献   

9.
女性主义的科学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90年代以来 ,女性主义学者相继发表文章和著作 ,阐述和探讨女性主义的科学观点 ,桑德拉· G.哈丁的著作《谁的知识 ?谁的科学 ?从妇女生活出发进行思考》就是其中非常有影响的一部 ,她提出的“立场理论”已为许多社会科学界的女性主义学者所接受。女性主义科学讨论是在什么背景下产生的 ?这一讨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自然科学界的女性学者对这些观点又有哪些反映呢 ?  相似文献   

10.
“现代性”(modernity)是现代西方社会学家广泛使用的概念。它起源于古典社会学关于社会变迁的研究中的“两极理论”。古典社会学家通常将他们所分析的社会变迁过程分为对应的两极,如斯宾塞的军事型社会和工业型社会,迪尔凯姆的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滕尼斯的公社和社会,韦伯的前近代和近代等。受这种两极理论的影响,当代西方社会学家从不同角度、在不同范围内对西方发达社会的特征作了归纳,并将这些特征称为现代性。与  相似文献   

11.
"事实"与"规范"的关系:一个哲学问题的政治-法律含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童世骏 《求是学刊》2006,33(5):41-48
“事实”与“规范”的关系既是现代哲学的重要理论问题,也是现代社会的重要实践问题,更确切地说,是一个具有重要的政治—法律含义的哲学问题。从讨论“事实”与“规范”的关系(或“事实性”与“有效性”)的关系入手,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提出了他所谓的“商谈的民主理论”和“程序主义的法律范式”,并设法在这个新的基础上批判资本主义现实、辩护社会主义理想。厘清哈贝马斯的政治—法律理论的复杂论证,研究这个产生于特殊语境的理论的可能的普遍意义,有助于我们思考什么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以未,许多著名心理学、社会学家都在关注现代人的心灵问题时,探讨现代人的“社会焦虑”。而在今天,社会心理中普遍存在的焦虑感正在中国社会生活中明显“外溢”出来,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焦虑感来自潜在或显现的生存危机感这是市场经济环境中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的一种新的个体感受。计划经济时代的固定的角色地位所建立起来的稳定的职业心理给打破了。尽管如今机会与选择一直存在,但持续性挑战与竞争,不甚公平的竞争环境会把很多人甩到被淘汰的边缘;“好职位”变得紧缺,变得不稳定,变得对个人能力、素质的要求越来越“苛刻”。…  相似文献   

13.
单纯 《社会》1993,(12)
在我们日常的思想、文化及社会生活交流中,知识分子似乎是一个不言而喻的概念。但要用一种理论标准来定义知识分子,却又会使许多人感到困惑。换言之,对于我们习以为常的许多社会问题,一旦要诉诸严密的理性检验时,我们才意识到感性经验的不确定性和理性概括的严密性之间的鸿沟!中国公众喜欢的小品演员赵本山在一次春节联欢会上,表演了一个电视征婚的小品。他自我解嘲:“本人六级木匠,括弧——相当于中级知识分子。”观众听了都会心地一笑:“六级木匠从什么角度可以类比于中级知识分子?思考这个问题并不需要艰深的理论功底,只要具备些中国现代史的常识就够了。  相似文献   

14.
“人是什么?”过去,这个问题的探索表现为对个人命运和使命的抽象思考。在今天科技革命和科学变为直接生产力的理性时代,这个问题就转变成下面这些问题了:“机器能思维吗?”“机器能比它的创造者更完美吗?”“人本身仅仅是一部复杂的、通过自然途径产生的、能在分子水平上将信息进行编码  相似文献   

15.
小李是北京某集体企业的普通工人。当社会调查人员问起他对婚外恋的看法时,他笑了:“什么婚外恋,我们可没那么文皱皱。不就是‘傍肩儿’吗?多啦!”于是,社会学家们这才知道,一个新名词,一种新现象,正在北京的基层社会中迅速地传播和扩散着。它向我们现有的理论和宣传教育提出了不大不小的挑战。  相似文献   

16.
梧笙 《今日辽宁》2005,(1):36-38
“这个场景我是忘不了的,我的邻居,两口子双双下岗,孩子正在念书, 两个人每天早早起来推着车去卖书,风里来、雨里去,没有一点怨言,可生活上的窘困却不见转机。”牛忠海停顿了一下,仿佛又重新经历了那次长久的思考,”我愿意也确实给过他们一些资助,可是这又能真正解决问题吗?出路在哪里?我又能做什么?”  相似文献   

17.
书讯     
加拿大经济发展的缘由何在?是什么因素决定了加拿大人的政治态度?而他们对性、阶级以及种族差别又是怎样看待的?所有这些,与其它国家,特别是美国有何不同?本书由两位加拿大社会学家对从60年代以来国内的一些变化进行分析,对某些重要问题做答。25年前,加拿大人的文化价值很大程度上被认为与其经济发展的模式、政策模式有关;在当今的80年代,社会生活则根据权力的分配——即权力价值得以  相似文献   

18.
自从胡塞尔的“现象学”、卡西尔的“符号论”和伽达默尔的“解释学”问世以来,当代文化哲学走向深广的主体性世界,并赋予各人文学科以更加丰富多样的意义。历史学作为人类观照自身往昔历程的符号活动,应当着重透过符号层来把握什么内涵?史学家的主体性又如何在其中合情合理地得到体现?历史的主体意义或变革动力又在何处?本文将根据经典作家的有关论断并结合现代史学的“意象分析”理论,对上述问题作以探讨。  相似文献   

19.
人类社会存在于婚姻开始,在男女婚姻问题上就存在“男高于女”或“女高于男”的现象。但自从一夫一妻制家庭出现以后,这种男女双方的差异演变成单一的普遍的“男高于女”。这种一般而论的“男高于女”的现象,社会学家巴纳德叫它“婚姻梯度”。“婚姻梯度”何以会存在?又会带来什么后果?本文试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探讨,并就“婚姻梯度”的存在而导致我国青年在择偶方面出现的一些现象作一尝试性的分析。  相似文献   

20.
中国社会工作的功能定位是什么,其发展方向是什么?澄清这些问题,是社会工作基础理论的任务.在思考中国大陆社会工作现状和问题的背景下,本文阐释了西方现有社会工作基础理论的内容和分类,以及"生活世界为本的社会工作理论"核心思想,并提出中国大陆构建社会工作基础理论的紧迫性和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