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名名(N1和N2)复合词的构建是高度活跃的语言现象。概念转喻作为认知过程中最为基本的一部分,在复合词的创建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由概念转喻激活的向心名名复合词,语义更为清晰、形象,而由概念转喻激活的离心名名复合词往往具有语义不透明的特征,被认为是不可分析的或没有特定的构词模式。文章试图从概念转喻和理想认识模式(ICM)理论证实后者的构词具有自成一体的规则性、系统性和可分析性。以转喻为基础的名名复合词大致可分为五大类:N1或N2为转喻的复合词、N1和N2同为转喻的复合词、整体为转喻的复合词及N1和N2之间的关系为转喻的复合词。  相似文献   

2.
认知语义学中语义变化机制研究中概念转喻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认知语义学语义变化机制的研究,过去主要集中在概念隐喻上,而对概念转喻的机制讨论得还不多。近年来,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概念转喻已被看做是与概念隐喻作用相当的另一种认知机制,并在认知语义学中得到了应用。整理了国外运用概念转喻研究词汇语义变化机制的最新成果,并在此基础上评价语义变化机制研究中概念转喻取向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3.
习语的本质是否可分解的,一直存在争论.本文认为习语可以被视为任意性和可分解性的连续体,位于连续体中绝大部分成语的意义是有理据的,可以通过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认知机制来识解.隐喻和转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人们普遍的认知方式.概念隐喻的本质是以一种事物来表达和体验另一种事物.概念转喻是用突现、重要、易感知的部分代替整体或整体的其他部分,或用具有完形感知的整体代部分.本文从认知语义学角度,在以往学者对"手"的习语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概念隐喻和转喻,重新对英汉中"手"习语进行认知分析,帮助我们构建"手"习语的认知框架.  相似文献   

4.
从认知语义学的角度出发,运用概念隐喻和转喻理论对英语职业委婉语的语义模糊和扬升机制进行微观分析。分析表明,概念隐喻和转喻在职业委婉语实现委婉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其中,概念转喻借助整体与部分间的同域映射主要实现语义模糊,而概念隐喻则借助相似认知域间的跨域映射主要实现语义扬升。  相似文献   

5.
通感隐喻被认为是一种用于交际和描述需要的认知工具,因而对它的研究也转移到了认知的视角上。概念隐喻理论、转喻理论以及概念整合理论都相继被用于解释通感隐喻现象,但前两种理论都不能解释通感隐喻中从一个或多个始源域到目标域的现象。而概念整合是一种包含复杂的认知过程的理论,它能对一些新奇的和新创的表达方式做出合理的解释,因而能更加清晰明确地阐释通感隐喻的工作机制。本文以概念整合理论为依托,对通感隐喻的工作机制进行双空间和多空间模式的分析。  相似文献   

6.
所谓设喻连续体,即在某一语言表达式中多种设喻手段并存的现象。英汉设喻连续体习语的意义产出和理解过程是概念隐喻和转喻、或者概念隐喻和提喻的整合运作过程,并且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认知加工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隐喻、转喻以及提喻并不是独立存在的个体,而是语言事实中存在的同时并存、互相蕴含的连续体关系。这种设喻的连续体中隐喻、转喻或提喻的边界并不是明确清晰的,而是相对模糊的。隐喻、转喻、提喻连续体习语为汉语所特有,英语习语中更为常见的则是隐喻和转喻、隐喻和提喻或者提喻和转喻连续体。英汉习语设喻连续体在语言层面所显示的差异,究其根本是反映了其背后认知机制的差异、不同民族人们认知能力和认知方式的差异,以及语言所表征的客观现实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认知语义学为我们提供了探索习语语义的新视角.与传统的语言观不同,认知语义学认为,习语是在人类的概念体系中产生的,其本质是概念性的和系统性的,而非语言性的;习语的语义也不是任意性的,而是有理据和动因的.隐喻、转喻和普遍知识三种认知机制为人们理解习语语义提供了概念理据,其中隐喻概念是我们理解习语的最重要认知机制.从认知语义学的角度分析习语使我们更准确地理解习语的语义,这对习语的外语教学也将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英汉概念隐喻的相似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认知语义学的角度研究隐喻,介绍了由Lakoff和Johnson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从结构、方位、本体隐喻三个方面比较了英汉概念隐喻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9.
认知语言学认为,概念转喻也是一种认知方式,意在通过处理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突显需要强调的部分。本文从认知语言学视角,采用概念转喻理论,分析了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定型现象,得出这一结论:概念转喻对文化定型这一现象具有解释力。  相似文献   

10.
首先对Fauconnier,G&Tumer,M.的概念整合理论进行了简单介绍,并对其加以评价,说明了隐喻的具体意义,进而论述概念整合理论对隐喻的理解所起的作用.在此基础上,通过对《经济学人》(Economics)新闻中的隐喻现象进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隐喻认知的过程可以采用概念整合进行更加清晰的认知,同时,概念整合能够揭示隐喻有助于人们认知经济现象.  相似文献   

11.
汉语名词N+N=N结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词的构造方式多种多样 ,名词的深层结构尤为复杂。N +N =N结构极具多样性 ,寓复杂于简单 ,形成气韵生动、伸缩自如、表达灵活的民族语言形式 ,体现了动中写意的人文文化精神 ,表现出以意合、以神摄 ,不拘形、不求备的独特的民族审美心理  相似文献   

12.
命名模式,是认识活动和交际活动共同的研究对象,可以 从语言和文化的角度分别进行研究。菜肴名称是交际活动中最常见的语言形式,其中有大量 的名名组合结构,是研究语言结构模式和命名模式的“语料库”。命名模式具有不同的层次 性,从语言的角度看,有语法、语义、语音等不同的层次,从文化的角度看,有修辞、心理 等不同的层次,把“名+名”式菜名放在这样的层级系统中考察,可以窥见名名组合结构的 一般特点。  相似文献   

13.
王华  刘超  刘清 《宿州学院学报》2012,27(11):20-21
分别用3种芳胺与乙二醛反应,合成了一系列相应的双亚胺物质,产物结构通过核磁进行表征和确认,并考察了不同溶剂对反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N,N'-二芳基乙二亚胺的水相合成是一种理想的合成方式,它具有反应时间短、产率高、对环境友好无污染等特点,是一种典型的绿色合成方法.  相似文献   

14.
15.
古汉语的“N N”结构是指“君君”、“臣臣”一类的主语和谓语均由同一个名词构成的句法结构。先秦汉语“N N”结构中的“N”只能是单音节,“N N”结构具有很强的粘合性,具体表现在“N”的前后均无修饰限制或补充说明的成分。“N N”结构一般成对出现,前后对举出现的“N N”结构中的两个“N”意义相对。“N N”结构不能独立成句,或者充当主语,或者作复句的前分句。汉代以后,“N N”结构的粘合性减弱,并且出现了一些新语法功能,比如作谓语、定语、补语等。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看,能够进入“N N”结构框架的“N”全部是具有强社会性语义特征的名词,其社会文化附加义是“N N”结构之所以成立的最根本的语义基础。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一年时间"之类的短语中概括出"数名1名2"结构,着重考察了"名1"以及结构本身的一些特点,指出该结构是古汉语语法的保留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比N还N"的结构特点和修辞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比N还N"是一种变异格式,经常出现在口语和文艺作品中,有其特有的结构特点和修辞功能.本文通过考察格式中前N与后N在句法功能、语义表达方面的差异和能进入本格式的语义条件揭示其结构特点;通过与常规格式"比N还A"的比较揭示其特别的修辞功能.  相似文献   

18.
文章主要分析汉语V+N和V的N定中短语区别,V与N的搭配特点,定中短语VN在维吾尔语中的不同表达形式,并且从动词配价和语义角度对产生不同表达形式的原因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9.
基于CCL语料库,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历时考察古汉语表量构式“A空+N”和“N+A空”的语义特征与句法功能异同。研究发现,“A空+N”构式多表“确量”,① “N+A空”构式多表“约量”;② “A空+N”构式仅作谓语、定语、补语,而“N+A空”构式可充当主、谓、宾、定、状、补,且前者多作谓语,后者首作宾语,次作定语;所遵循表量准则差异导致表量语义差异,而表量语义差异催生了不同构式和句法功能差异。  相似文献   

20.
根据出现在格式中的能产生歧义的名词小类和两个名词在格式中不同的深层语义关系,对"N1+的+N2"组合的几类歧义现象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一类是N1、N2都是表示人物或身份范畴的名词;一类是N1是表示人物或动物的名词,N2是表示具体事物或抽象事物的名词;还有一类是N1为表示地区、单位的名词,N2为表示人或物的名词。从语义关系角度指出这种歧义类别产生的条件及形成的原因,并给出分化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