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形象语言是以具体形象作比喻,来描绘事物的特征、本质规律或抽象的哲理,为人的思维提供一个有形、有色、有声的“映象”(image)。最常见的形象语言是成语、谚语、俗语或习语。一种语言的形象语言往往是它最为生动、最有特色的部分,由于语言发展的共同规律,象英语和汉语这样源远流长,表观力丰富的语言往往又具有共同的表现方式,主要都是利用形象来取得生动的效果。正是因为英、汉语的表现方式有共同之处,英汉两民族对于某些共同的经历就会不谋而合地使用某种共同的形象词语,而且在语言的形式和内容(主要是使用的形象、色彩和含义、联想)上大体相当。如从手工打铁的体会想到要“Strike whilc the iron hot”(趁热打铁),生活中“耳朵”总是和听联系在一起,而言谈失密也是常事,人们就警告说“Walls have ears”(隔墙有耳)。但是这种英汉对  相似文献   

2.
生活中我们常常以五彩缤纷、玲朗满目来形容商品,事实上,商品同其物质一样,无不与色彩相连.它表达了一种感情,一种视觉语言.在视觉传递系统中,色彩传递着视觉形象和商品信息,以具体的联想表达抽象的感情.在包装设计,色彩是基  相似文献   

3.
形象的间接性是语言艺术最显著的特点,语言所塑造的形象并不是直接可见、可闻、可触的,而是通过语言作为中介表现出来的,其它艺术的形象可以直接作用于欣赏者的感官:视觉、听觉或运动感觉,有很强烈的直观性……  相似文献   

4.
文学形象不是直接诉诸人的感觉的直观物化形象,而是通过语言间接地诉诸人的审美想象的心理形象,这使得文学形象超越了具体感觉方式的规定和限制,成为可以综合表现各种不同感觉信息、呈现多种感觉效果的全息性艺术形象.全息形象是文学形象区别于其他艺术形象的重要特征,也是文学形象独特的审美艺术价值和意义的典型体现.文学形象全息性概念的提出,对于进一步理解把握文学形象的审美价值和意义,拓展文学形象创造的艺术空间具有积极的认识作用.  相似文献   

5.
诗与绘画是两种不同的艺术。绘画以色彩、线条为媒介来营造空间形象,诉诸视觉,在对现实的审美把握中偏重于再现;以再现客观事物为基本手段。而诗歌是以语言为媒介,它在时间流逝中创造一种诉诸听觉、诉诸想象的形象,在对现实的审美把握中它偏重于表现。它空灵、自由同时又缺乏绘画能直接诉诸视觉的逼真感。让诗歌抽象普遍性与形象具体性统一,使它兼有绘画的长处,这是历代诗人努力追求的目标。其意义表现在三个方面:(一)使诗歌这种表现艺术具备了某种再现因素。作为诗歌的主要种类的抒情诗,必须在对象中表现自己,用实在的情境提供…  相似文献   

6.
文字在没有成为语言之前只是一种固体符号,当人们以特有的感觉,使文字成为一种心理活动继而上升为思维活动需要抒发时,就产生了人们交流思想情感的语言。那么何为感知呢?感知即感觉和知觉,指人通过自身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的综合感觉对于外界客观事物的判断体味过程。具体到播音、朗读中对语言的感知,指通过语句概念及其运动的刺激进行反映,从而引起播读者思想情绪的波动。比如播读“鲜花”一词时,可以感受到色彩、气味、形象、质地等五官感知,获取语言表达基础。播音中,对语言的感知可以使播音朗读者建立形象思维,使…  相似文献   

7.
在绘画中,色彩是一种重要的语言,也是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段。它是培养学生对色彩的审美修养、造型能力、语言表达以及创造意识的重要途径。色彩的灿烂和明丽特点是其他绘画语言代替不了的。本文就色彩写生教学浅谈几点体会:我们看到的颜色可分为三类:红、黄、蓝。这三类颜色无法用其它任何颜色调配而成故称原色。而两种原色混合所得出的称为间色,即橙、绿、紫。三种原色和两种以上的间色按不同比例混合可调制出各种的颜色,它们称为复色。色彩写生时,我们就可以用直接的原色和间色调出千变万化的画面颜色。世界上每一种物象都有区别于其它物象…  相似文献   

8.
李有亮 《社会科学》2007,(6):185-189
人体感觉是一个复杂而又具有整体性的动力结构系统,而视觉正是这一系统进行运作的"特殊中介".视觉具有工具性特征,其它知觉都须借助视觉意象的参与,才能确立起自己的感觉形象;视觉还具有主动选择功能,这就使任何感觉都具有了某种倾向性.这即是"视觉意象"在诸种感觉活动中所起的特殊作用."通感"的发生,终究是诸种感官活动在某种特定情态下,向视觉这一最重要、最能接近事物本质联系的感觉形态转移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世界上不论任何民族都有其民族的语言,而研究英或汉形象语言时,必须从其本民族的特点入手,才能达到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的目的。何谓形象语言?以具体形象作比喻,来描绘事物的特征、本质、规律或抽象的哲理都叫形象语言。最常见的形象语言是成语、谚语、俗语或习语。但英汉形象语言由  相似文献   

10.
漫谈绘画中的色彩──欣赏名画时所想到的林斌色彩是油画的一种基本要素,它是油画艺术中一种最主要的表现工具,能够改变或纯化人们对物与人的视觉。要想弄清楚油画艺术的基础知识,必须坚持不懈地理解并研究色彩的本质与色彩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绘画感觉与光严密结合的...  相似文献   

11.
有人说,比喻是艺术中的艺术,这句话很有道理。比喻是一种最常见、最有效的修辞手法。它的特点是: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去说明陌生的事物,让人们容易理解;用具体的事物去描绘比较抽象的事物,增加语言的形象性,给读者联想的余地;突出人物或事物某一方面的特征,表明作者的爱憎,加深读者的印象。精巧生动的比喻,在鲁迅小说里到处可见。《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它的创造性表现在多方面,其中之一是提炼了当时的群众口语,使它的语言具有全新的色彩。如第六则日记一连用了三个比喻:“狮子似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在他的审美实践中,创立了独具特色的审美认识论。我们尝试着以他的认识论为导向,结合其他方面的论述,从以下七个方面作些阐释。不当之处,愿得到各位名家的校正。 一 审美认识的出发点 毛泽东在他的《实践论》中谈到了一般认识的出发点:“从认识过程的秩序说来,感觉经验是第一性的,我们强调社会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意义,就在于只有社会实践才能使人的认识开始发生,开始从客观外界得到感觉经验,”这就是说,一般认识从感觉开始。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谈到了审美认识的出发点,即艺术美源于生活。他谈到的生活就不同于一般的感觉经验,而是生活的形象美。 这样就揭示出审美认识的出发点,不是感觉,而是完整的形象。这两种看法虽然都承认认识“开始于经验”,但所取得的经验形态却是不同的。一般认识所取得的“感觉经验”,“只看到各种事物的现象方面,看到各个事物的片面,看到各个事物之间的外部联系”。而审美认识所取得的是“形象经验”,它一开  相似文献   

13.
油画“色调”浅析田玉岭油画作品中的形式内容及艺术感染力是通过各种艺术手法表现出来的。就色彩而论,它在视觉上给我们留下什么印象,产生什么样的感情和情绪,其效果强烈与否,取决于富有院力的色调。“色调堤画面给人的总的用感觉,是从特定的色彩气氛和色彩变化中,...  相似文献   

14.
形象,从哲学意义上说,是事物自身内在素质的表现,是人们对其总体印象和评价。形象,狭义地理解,就是能引起人的思想或感情活动的具体形状或姿态。从广义来理解,形象可分为媒介形象和内涵形象。领导者形象,指的是干部群众通过语言或思想进行评价、鉴别的领导者所表现出的言行、举止、作风、实践等。或者说,是指领导者给外界的风貌以及干部群众心目中对他的印象和评价。一、领导者形象的导向性及其它特殊性领导者形象是一种客观存在,它不以领导愿意不愿意、被领导者承认不承认的意志为转移。如某山区县,干部群众把历任县委书记的表现…  相似文献   

15.
绘画是整个美术以至整个艺术门类中特别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之一。它通过线条、色彩,透视及构图等手段,创造出可以直观的,具有美好的形象、体积、质感和空间感觉的艺术形象——绘画作品,使人们从中受到教育和获得美的享受.不过,由于绘画只能反映事物的一个相对静止的瞬间,所以,它又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受时空的制约和焦点透视等方面的限制。为了克服这种局限性,优秀的画家及其作品,总善于抓住最富有  相似文献   

16.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一种反映。情感不同于其他心理活动,比如认识过程。认识过程的初级阶段感觉,是人类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比感觉更复杂一些的认识形式是知觉,它是人类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各种属性、各个部分的整体反映。所以说,感觉和知觉都是当前事物作用于我们的感觉器官所产生的反映。而情感则与以上的认识过程不同,认识过程是人对客观事物本身的反映,而情感是对事物好恶的一种趋向。由于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不同,人对客观事物  相似文献   

17.
刘呐鸥是中国三十年代新感觉派作家。他最先从日本引进新感觉派 ,其小说创作有与日本新感觉派相同的特征 ,如表现悲观、虚无、寂寞的世纪末情绪 ;崇尚主观、表现自我、尊重感觉生活 ;表现现代都市机械化生活所造成的人的异化。但刘呐鸥的小说缺乏日本新感觉派小说的象征性、乡土气息和诗化色彩。  相似文献   

18.
论色彩的民族审美心理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世界各民族对色彩的要求和喜爱蕴藏丰富的审美内涵。各民族的色彩审美价值取向有异有同,呈现出纷繁的色彩大世界。然而,针对这一审美问题的探讨,目前多从社会学角度来解释。本文拟从审美心理角度探讨这一课题,就教于大家。一、色彩的民族审要价应取向之特性在现实生活和艺术创作中,物体和对象的色彩、轮廓线是构成视觉形象性状的必然条件。色彩在生活和艺术生活存在是广泛的。马克思说过:“色彩的视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①。色彩和线条对人的视觉作用是不同的。色彩在物体上的不同性状,会给人不同的感受,如红、橙、黄具有…  相似文献   

19.
刘呐鸥是中国三十年代新感觉派作家。他最先从日本引进新感觉派,其小说创作有与日本新感觉派相同的特征,如表现悲观、虚无、寂寞的世纪末情绪;崇尚主观、表现自我、尊重感觉生活;表现现代都市机械化生活所造成的人的异化。但刘呐鸥的小说缺乏日本新感觉派小说的象征性、乡土气息和诗化色彩。  相似文献   

20.
北宋著名诗画大家苏东坡有诗曰:“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春鄢陵王主薄所画折枝》)认为山水诗画在根本上是一致的,都是传神写貌、抒发作者情感的艺术方式。中国确有不少诗画俱佳,身兼多艺的名手:如东晋的顾恺之,南北朝的宗炳,盛唐的王维等。他们以自己艰苦的探索和艺术实践,极大地丰富了祖国的艺术宝库,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可资反复品味,深入探讨的艺术珍品。诗是语言艺术,它通过准确、生动、富于音乐性的语言塑造形象,以音律打动读者;绘画是造型艺术,它借助于线条、色彩描绘并列于空间的事物,以直观的形象感人。诗与画所凭借的手段、塑造形象的方式都不相同,那么,它们在哪些方面具有同一性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