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第三代诗人是从朦胧诗人中分离出来的后朦胧诗人。他们在创作方法上受朦胧诗人的深刻影响而又更多地借鉴了欧美的后现代主义,“反英雄”、“反崇高”、“平民化”成为第三代诗人诗歌创作的总体特征。但他们的有些创作亵渎崇高,消解理想,事实上是把人生和诗歌艺术都当成游戏,诗中除了极端化的自我形象或者自我嘲弄之外,再难看到鲜活健康的人的形象。  相似文献   

2.
在当代诗人中,安谧诗的境界是自由的、静穆的,充溢着飘逸超脱的禅的意味。诗人的人格及他的诗已对自我与自然、历史与现在有了较充分的觉醒和圆识。这样的诗具有一种“天籁”之气,于极静中蕴含勃勃生机;于无关心中逼近生命与宇宙的真实。其中弥散着堪称东方文化精神的...  相似文献   

3.
哲理诗之“理”莫不出于诗人“自得之趣”,其中蕴含的是诗人的个性气质、学养风度及其对外部世界的感悟与艺术把握。哲理诗偏于理,可以不失浪漫;哲理诗是诗,可以有理性的思辨。诗人与自然的亲和,自我人格的表现,确立了其理性精神的人性化。而诗歌在艺术化的过程中,其哲理有时是依附于象征意象,而寓意深刻则以语言精炼为表现形式,这使哲理诗终不失诗性品质。  相似文献   

4.
自"第三代"诗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被广为人知之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对它的命名与阐释呈现出异常复杂的状态。本文试图回到历史现场,考察"第三代"出现之初和之后一段时期内诗人与批评家们在命名和阐释这一诗歌现象时的差异,借此反思当代诗歌批评的傲慢与偏见、错位与失语。  相似文献   

5.
被指称为“朦胧诗”的新诗潮诗歌运动,是新时期文学向内转的砾柱中流。在 80年初的新诗潮运动中,顾城是最早、最自觉地追求诗歌对现实的超越和向世界无限境界 扩张的诗人。新时期文学的向内转呈现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非政治—非现实的个人化— 美学化倾向,另一方面是具有强烈时代意义的自我存在的世界化追求。因此,文学向内转 对(政治化的)现实背景的疏离,同时也是对自我存在的地方性历史性语境的消解,目标 是指向虚空化的世界性存在的。就此而言.顾城在80年代初期以“小诗六首”为代表的诗 歌具有典型的超前意义。这些诗的文化学意义在于它展示了诗人自我与世界在非时间的虚 空中的不确定关系。对这种根本性的不确定性的体验和揭示,是形成顾城诗歌和新诗潮诗 歌“朦胧” 风格的深层根源。  相似文献   

6.
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起,中国诗坛发生了前所未有的裂变与聚变,继“归求诗人”唱出呼唤真理、揭示苦难的响亮之歌后,朦胧诗派、新生代诗群(或第三代诗群)相继登场,以前所未有的美学观照使诗回归本体,从对外部世界的表现进入到对心灵隐秘的探求并昭示出生命的律动。随着这一波波  相似文献   

7.
司马周 《云梦学刊》2002,23(2):71-74
诗人高启在其入明后的诗作中,写下了大量“梦”诗,这些诗“梦”意象寄托着诗人的自我情感与心志,成为诗人抒发性情的依凭之物。明初的社会政治环境、当时诗人自身的处境及其美学追求,是其梦诗生发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进入新时期,诗坛的演变分化是十分迅捷的。从中老年诗人带着哀痛吟唱的归来者之歌,到以肯年一代创作的朦胧诗为主体的新诗潮叛离众好、强调自我价值的反传统美学观,再到“把诗看作完整的生命形式”的第三代诗人反理性的追求……新诗艺术沸沸扬扬,匆匆忙忙地走过了不算辉煌却颇为壮观的十年历程。  相似文献   

9.
论新诗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诗潮春云乍现,曾陷当代诗坛于恍惚而“朦胧”的五里雾中,因为它较早地体现了审美的现代意识,披露了主体性文学思潮所特具的艺术风貌。于是轰动诗坛,一时议论纷纭:赞同者以为舒婷上承戴望舒,恢复了新诗意象化的象征主义传统;反对者认为“朦胧”诗人溺于自我沉醉的“水仙花主义”,背离了新诗形象化的政治抒情传统。其实,新诗潮的意象结构虽脱胎于象征技法,它的启蒙主题却未离弃社会现实,文学的主体意识使它兼顾意象美原则和社会美理想,并将二者浑然融合,卓然提高到新现实主义的艺术境界。新诗潮是对传统的一个超越,那苍茫超越的诗人风格,最精当地阐释着“新的美学原则”。经过历史的淘洗后,已经可以看出新诗潮的美学原则并非别的,而恰恰是文学的主体性。在“朦胧”之雾里,凸现了现代人的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10.
公正的“诗魂”与“诗评”的公正──徐志摩其人其诗新辩张文荣徐志摩这样一位复杂而特殊的诗人,在中国现代文学短暂而又纷繁的历史瞬间,能以其诗的处力留下不可后灭的展痕,不能不说是个难解之谜。长期以来,我们对徐志康的考察和研究,囿于“徐志摩是中国资产阶级的代...  相似文献   

11.
柏拉图认为,诗艺作为摹仿的活动,只能是真理的影子,因此,在他的《理想国》中驱逐了诗人。但是,柏拉图所说的“诗人”并不是一个全称概念,它特指那些使诗成为人们的消遣之物的诗人,这一点可以通过他对喜剧诗人阿里斯多芬作品的肯定考察出来。柏拉图强调,诗必须与人的本真生存紧密相关,艺术是人之为人的本真活动,而不是人们消遣的物品。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柏拉图以“理念”的认识来衡量诗艺,这对西方后世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第三代诗人"的文化认同与诗歌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种代际称谓,"第三代诗人"以叛逆的姿态颠覆了朦胧诗人的诗坛主体地位,实现了诗歌观念从精英到平民的位移,同时,也把自己绑赴"刑场",宣告了诗人之死.比起诗歌观念的叛逆来说,诗人之死的震动性和影响力更大、更持久.它几乎成为了一个时代的命名.  相似文献   

13.
“新中国”爱情诗举要与女权主义走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忠 《青海社会科学》2005,(2):83-86,115
新中国成立后,爱情诗创作一度沉寂,爱情只能在“劳动”、“革命”主题的掩映下略有表现。进入新时期,经由朦胧诗人的倡导与实践,爱情诗创作在主体精神、表现形式上取得了长足进步。2 0世纪90年代,在女权主义思潮推动下,爱情诗在回归本体诗美、女性意识觉醒的同时,也走入了一些粗鄙、媚俗误区。  相似文献   

14.
在诗坛驰骋五十余载且蜚声诗界的老诗人公木(原名张永年、张松甫,现名张松如),在他近年来出版的诗选《后记》中,真率地言明了他的诗歌创作的美学原则:“就个人一点狭隘的实践经验说来,诗要用形象思维,必须抒发真情实感,形式应该不拘一格。比兴手法当讲求,而究以赋为主;含蓄是可贵的,朦胧也不失为一种风格,但一定有别于谜语,……是否可以说从属于政治呢?我的答复是肯定的。”我们仔细地吟读诗人早年(截止一九四九年)那些生活认识价值、社会功利价值和美学价值较强的作品,不仅深深感到上述观点是对他自己诗歌创作最具体、精辟的总结和阐释。此中诗人对诗美执著的探求是值得我们析议和研讨的。  相似文献   

15.
一九八四年以后,中国诗坛上出现了新诗潮。加入这个探索的诗潮中的,主要是文革以后成长起来的一代很年轻的诗作者,也包括象舒停、江河、杨炼、顾城等这一代文革中成长起来的青年诗人和部分老诗人、中年诗人。老中青诗人共同进行着新诗的多方向的探索,形成了一股强大的艺术诗潮。其中比较引人注目的是“第三代”诗人。梁小斌、工小龙、廖亦武、宋渠、宋炜、石光华、黎正光、于坚、尚仲敏、翟永明、车前子、阿吾、非默、欧阳江河、老本、岛子……他们不但提出了  相似文献   

16.
第三代诗人的创作蕴含着浓烈的乡土文化精神,这集中表现在他们采用乌托邦话语描摹的方式上,他们将乡土视为城市文明压抑下的精神憩园和民族国家想象的书写载体.具有宏阔的象征性和历史寓言性的乡土乌托邦负载了第三代诗人重建人与生存之根的联系、营造诗意栖居地、修正人文精神和道德价值的沦落、护持民族文化主体地位的冲动与渴望,代表了他们对一种超拔的精神人格的建构.  相似文献   

17.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全!”这是唐代法家诗人刘禹锡第三次贬官为夔州刺史时学习当地民歌所作《浪淘沙》九首之一。这首诗虽只有二十八个字,而和作者身世有关的,又实只“谗言”“迁客”四个字,但由于巧妙地结合了淘金这一劳动过程,作者一生主要斗争经历,以及法家所特有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已灼然可见。这首诗,不仅是刘禹锡个人的自我写照,而且可以把它看作是有着共同遭遇的所有  相似文献   

18.
诗的表达策略:“在表现与隐藏之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创作法则是指诗人把握世界的艺术方式。它涉猎技巧但并不等同于技巧,它是诗人对诗情、诗意、诗美的具体把握与处理的原则。中国诗人在打破旧体诗固定的法则之后,不断地寻找着新的创作法则。诗人们没有让诗学史失望,中国新诗终于也建构起了自己独特的"创作法则论"。"在表现与隐藏之间"的诗歌表达策略,是现代诗人苏汶(即杜衡)在为戴望舒诗集《望舒草》作序时提出来的:"一个人在梦里泄漏自己的潜意识,在诗作里泄漏隐秘的灵魂,然而也只是象梦一般地朦胧的。从这种情境,我们体味到诗是一种吞吞吐吐的东西,术语地来说,它底动机是…  相似文献   

19.
“三个代表”思想是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倡导和实践创新精神的最大成果,它从根本上创造性地解答了中国共产党面临的时代新课题,集中体现了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创新精神。学习实践“三个代表”思想,尤其要努力把握它所体现的创新精神,在创造性地落实它的要求中继续开拓创新。  相似文献   

20.
无论诗坛怎样派别林立,新星迭涌,无论诗坛怎样众声鼎沸,热闹暄腾;缪斯与读者日渐滑向双向疏离状态却恐怕是不可否认的痛苦现实.群星闪烁的背后是没有太阳,多元并举的同义语是失却规范,经过“盛唐”状态的风流,第三代诗正一步步堕入繁而不荣的疲软低谷.它虚弱的呐喊与潇洒的宣言非但没结出丰满绚烂的果实,相反倒使诗坛陷入了平庸混乱的尴尬困境或境地;第三代已远难与翘楚文坛的新潮小说比肩,甚至连与曾一向寂寞的散文热潮也无法抗衡.如今,丰饶阔达的诗歌原野上大手笔的拳头诗人与力透纸背的拳头诗作寥若晨星,屈指可数;几年前为构建新生代抒情群落摇旗呐喊的才子才女们已云散星消,不再关心派的名份,渐成散兵涌勇的沉寂.尤为严重的是失却了接受层面——读者群,人们不再读诗、谈诗,写诗的人也不再关心自身以外的诗,若干年前人们拥挤着争购《双桅船》、为《将军,不要这样做》、《小草在歌唱》频频撼动的动人场景,作为一段荣光已幻化成隔日黄花,永久地定凝在遥远的历史梦幻中了.一句话,第三代已走向了迷踪后的沉寂,昔日的灵光与魅力在迅疾地隐退,平淡业已成为最基本的特征,第三代精灵们的鸣唱再也获得不了太多的青睐和掌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