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0 毫秒
1.
黄老之学作为先秦百家争鸣中一个新的道家流派,在战国及汉初曾产生过重大影响,特别在汉初,曾经成为统治阶级的指导思想,在中国思想史和哲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然而在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中的帛书《老子》卷前四种古佚书(《经法》、《十六经》、《称》、《道原》)出土以前,由于书缺有间,缺乏可以明确判定黄老之学思想性质及特点的完整的黄老之学著作,研究比较冷落。帛书出土后,黄老学的研究柳暗花明,但“文革”间也只做了影射的材料。直到一九七八年以后,研究工作方步入正轨。几年来,学术界在黄老之学研究领域做出了许多努力,而吴光同志的《黄老之学通论》作为第一部系统而完整地考察和评价黄老之学的著作,则是目前这种种努力中较为突出的成果,而且也可以说它是一部关于整个道家思想史的著作。  相似文献   

2.
1973年,马王堆三号墓出土了一批帛书,其中《经法》等四篇是否就是《汉书》卷三十《艺文志》所著录而又早已亡佚的《黄帝四经》,学界一直存在争议。从古书流传的角度看,马王堆帛书《黄帝书》非《汉志》所著录的《黄帝四经》,但唐兰先生和裘锡圭先生关于其是与不是的论证皆有可商。  相似文献   

3.
先秦黄老之学源流述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白奚 《中州学刊》2003,(1):134-141
本文对先秦黄老之学进行了系统地考察 ,认为盛行于战国中后期的黄老之学同范蠡的思想有密切的联系 ,范蠡之学受之于其师计然 ,计然很可能就是班固记述的老子弟子文子 ,这样 ,范蠡的思想通过师承计然而与老子的思想相接续。范蠡助越王勾践灭吴成功之后 ,便泛海北上来到齐国定居 ,从而把老子思想由南方传到了北方 ,并最终导致了齐国稷下黄老之学的产生。黄老之学的学术特征应确定为“道法结合、兼采百家” ,道论以及与其相关的若干形而上的思想理论 ,是黄老之学的哲学基础 ,基于人性理论的法治主张则是黄老之学的主体内容。黄老之学吸收了百家之长 ,在理论上较之其他学派具有明显的优势 ,因而能够最终“压倒百家” ,引领战国学术思想的发展大趋势。  相似文献   

4.
<正> 一《文物》1984年第8期刊载了关于马王堆帛书《易经》的部分材料,并附有张政烺先生《帛书‘六十四卦’跋》和于豪亮先生《帛书‘周易’》两篇专论帛《易》的文章。帛《易》的出土,向人们展示了一连串新迷:它有着一种与今《易》很不相同的卦序排列。同时,帛本《系辞》没有“大衍之数五十”这一章,今本《说卦》之“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亦与帛本《系辞》所记很不一样。且卦名,卦辞,爻辞也颇多不同之处。关于这些问题,特别是卦序排列问题,就目前所掌握的材料看,学术界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于豪亮先生认为:“汉石经,《周易集解》和通行本,六十四卦排列次序相同,帛书却与之全然不同,因此,帛书本显然是另一系统的本子。”“帛书可称为别本《周易》,它的卦序简单,可能是较早的本子,从字体看,抄书的时代应在汉文帝初年。”(《帛书‘周易’》) 张政烺先生则以为:“汉唐石经和通行本  相似文献   

5.
苏秦兄弟排行及事迹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战国史上的著名纵横家苏秦、苏代、苏厉三弟兄,孰兄孰弟,纷纭众说,迄今无定论;关于他们的事迹,史书上也记截不一。现依据马王堆帛书《战国纵横家书》(以下简称《帛书》)提供的新证,来初步探讨这些问题。苏氏三兄弟的次序,据《战国策·燕策一》曰:“苏秦死,其弟苏代欲继之,”“苏秦弟厉因燕质子而求见齐王”;《史记·苏秦列传》说:“苏秦之弟曰代,代弟苏厉,见兄遂,亦皆学”。史、策所叙,似颇相表里。但清代学者梁玉绳在其《史记志疑》中提出了疑问,近人也意见不一。唐兰先生认为:“《史记·苏秦传》说苏代是苏秦之弟,事实上苏代当是兄”;诸祖耿先生继续坚持“苏秦的弟弟苏代”,“苏厉就是苏秦的弟弟”的说法;《帛书》的注释者说:“苏厉是苏秦的兄或弟”可见这个问题,至今并未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马王堆汉墓出土之帛书《周易》与通行本《周易》的卦名用字相异这一现象进行考释,说明帛书《易》成书时日较早,当不晚于战国,且其卦爻辞用字各有特点,多异体而假借(通假),战国时各国文字多异,繁杂不一,所以编撰于此时的文献,在用字上也不可能求同而划一了。  相似文献   

7.
苏秦张仪年辈问题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千多年来,苏奏和张仪一直被说成是战国中期合纵连横斗争中的对手,苏秦大搞合纵,而张仪坚持连横。但1973年出土的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战国纵横家书》(以下简称《帛书》)却表明,苏秦的年辈比张仪晚,苏秦的主要活动均在张仪身死之后。本来,这一问题已为新出土的《帛书》所解决,但诸祖耿先生在其《关于马王堆汉墓帛书类似《战国策》部分的名称问题》一文(以下简称《诸文》)  相似文献   

8.
近将马王堆出土的帛书《战国纵横家书》与《史记》对勘,偶得两则,兹录于下: 一、《史记·魏世家》:伐楚,道涉山谷,行三千里而攻冥阨之塞。”《战国纵横家中》无“山”字,《史记索隐》也说:“涉谷是往楚之险路。从秦向楚有两道,涉谷是西道,河内是东道。”可以肯定《史记》的“山”是衍文。涉谷,地名。道涉谷,是说取道  相似文献   

9.
我曾将《曷鸟冠子》列为先秦诸子中命运最乖舛的一种。唐朝柳宗元作《辨曷鸟冠子》 ,收入其文集 ,世人普遍诵习 ,此后常被指为“必伪”、“全伪” ,很少学者屑于一顾。其结果是《曷鸟冠子》于宋代陆佃后 ,长期无精校佳注 ,研究学术文化、哲学思想的书中也没有地位。《曷鸟冠子》的时来运转 ,得益于七十年代长沙马王堆帛书的发现。帛书内的佚籍《黄帝书》 ,使人们重新看到黄老一派的真相 ,很快就引导大家把目光注视于久被弃置的《曷鸟冠子》。很容易明白 ,《曷鸟冠子》经与《黄帝书》对比 ,不仅得到证真 ,而且弥见其珍贵。书中那些怪异费解之…  相似文献   

10.
帛书《五行》与《尚书·洪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一九七三年底发现的长沙马王堆帛书,至今尚在陆续发表中。已公布的帛书里面,《五行》一篇很受学术界重视。《五行》是子思、孟子一派儒家作品,原与《老子》甲本等同抄在一卷帛上。一九七四年刊出的帛书概述,已指出该篇“内容是讲儒家‘仁、义、礼、智、圣’的‘五行’说,文体与《大学》相近,词句中也袭用《孟子》的话,可见作者是子思、孟轲学派的门徒。”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对它作了  相似文献   

11.
潘志锋 《河北学刊》2007,27(1):60-63
由于慎到思想中道法兼容,学术界对他的学派定位问题一直争论不休。虽说《史记》早就明言“慎到本于黄老”,但在1973年马王堆汉墓出土《黄帝四经》之前,人们对“黄老”的认识非常模糊,从而误把“黄老之学”等同于道家学说。随着对黄老家研究的日渐深入,慎到的真面目逐渐被人们所认识。本文试图把学术界曾存在的争论观点做一总结,笔者认为,慎到的思想形成不存在由道入法的转变过程,其原本就是道法兼容的黄老家,慎到的学说特点体现为:吸收道家思想对法家理论进行本原化论证。  相似文献   

12.
黄老思想源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黄老之学兴起于先秦,盛行于汉初,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思想与文化诸方面都产生过重要影响,是我国古代思想发展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自1973年以来,由于《黄老帛书》的出土,学术界关于黄老思想源流问题的讨论,仍在继续深入展开。考察黄老之学的源流,我们认为,大体上可以分为孕育期、形成期、发展期与衰落  相似文献   

13.
王肃  姚振文 《船山学刊》2012,(4):108-109
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帛书《老子》甲、乙本,世人甫知《老子》世传诸本中的“常道”,原文应为“恒道”。而根据“恒”的字形分析,“恒”的本义应该是“心交天地,循环不已”,根据《老子》原文语境分析,“恒道”的意思应该是“体悟自然之道”,故“恒道”与“常道”不是完全同义词,世传本《老子》以“常道”易“恒道”实属封建陋规(避讳)下的无奈之举。  相似文献   

14.
在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中,有四篇古佚书:《道法》、《十六经》、《称》、《道原》,抄在《老子》乙本卷前。唐兰、陈鼓应、余光明等先生认为它们即是《汉书·艺文志》中所记载的《黄帝四经》。学者们认为,《四经》是道家“黄学”的代表作,其成书应在战国中期或以前。本文即以《四经》之名来指称这四篇古佚书。一、黜柔弱而崇雌节战国是一个争于气力的时代,在这种时代氛围中,不加区分,缺乏明确界定的崇柔倡弱的主张,显然已是很不合时宜了。因而,春秋时期,由老子所创立的学说,便面临着需要重新阐释与改造的要求。我们知道,老子…  相似文献   

15.
姚圣良 《中州学刊》2023,(4):125-130
马王堆帛书《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中的黄帝形象,一是以道为本,又兼具法家色彩,从老庄的“虚无”转向了黄老的“务实”;二是集国家权力于一身,表现出一统天下的封建君主化特征;三是神性彻底消失,由此前的人神合一变成了纯粹的世俗之人。该书中的黄帝形象,是战国秦汉间“百家言黄帝”这一特殊背景下的产物。在黄帝人文初祖形象发生发展的链条上,该书的贡献虽不及《史记》,但也构成了不可或缺的一环。  相似文献   

16.
谈祝融八姓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近年来,由于“楚文化”研究的开展,楚人的起源问题重新受到学术界的注意。楚帛书中“祝融”一名的发现,为探讨这个问题提出了重要线索。这里说的楚帛书,指解放前从湖南长沙子弹库一座战国晚期木椁墓出土的帛书,过去多称之为“缯书”。这件帛书现在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一九四四年,蔡季襄在《晚周缯书考证》中最早刊出了帛书的摹本,此后又有几种摹本发表,但这些本子凭目力临写,不免有出入参差之处。一九七三年,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出版了巴纳的《楚帛书研究》第二部,书中有用新技术拍摄的帛书照片,比较清晰,可以多认出许多字。“祝融”就是这样被发现出来的。  相似文献   

17.
上海古籍出版社新标点汇注本《战国策》(下称“今本”),是由清版本校勘学家黄丕烈《士礼居丛书》本嬗变而来,益加精勘,优于别本。无奈“《战国策》一书,汉代已无完本,刘光禄校定之三十三篇,是时去战国之世未远,巳叹为错乱相糅莒。”(郭希汾《战国策详注》)乃至今本,疑误甚多。笔者援马王堆汉墓帛书《战国纵横家书》校之,旁及《史记》、《韩非子》、《读书杂志》、《札迻》诸书,拨疑正误,兼下己意,为《战国策》校读记。今取二十九则属文托出,就正于名家通人。  相似文献   

18.
一、《黄帝内经》成书年代考《汉书·艺文志》载:“《黄帝内经》十八卷。”说明西汉时代已有此书。但究竟成书于何时,尚无定论。《黄帝内经》为什么称“黄帝”呢?《淮南子·修务训》说:“世俗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这反映了秦汉时代“尊古贱今”的习俗,著书立说总要托名神农、黄帝。《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大概都是这类托古之作。晋代皇甫谧认为:《黄帝内经素问》“非黄帝书,似出于战国。”(《甲乙经》序)明代方孝孺也认为:《黄帝内经》“出于战国,秦汉之  相似文献   

19.
从郭店楚简和马王堆帛书论“晚书”的真伪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廖名春 《北方论丛》2001,(1):119-123
从宋以来就有学考定今传《古尚书》25篇“晚书”乃后人所编造,近年出土的简帛佚籍马王堆帛书与郭店楚简中相关篇章的内容,恰可证实此说。  相似文献   

20.
70年代初长沙马王堆帛书《老子》的出土是 2 0世纪中国老学发展中的一件大事。人们首次得以使用地下材料研究老子 ,老学研究出现了新气象、新特点。帛书《老子》在出土之际便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并出现了一批初步的研究成果。 80年代以后 ,其研究逐渐深入、系统 ,学术界对帛书《老子》的价值也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 ,肯定它确实可以订正今本的章次错乱及文字的衍夺讹倒等等 ,对于《老子》一书的复原、畅读和确解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例如 ,过去许多人均据通行本第三十七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一语 ,论及此乃老子帝王术的中心 ,但帛书甲、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