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离骚》中之“求女”,其对象主要有三组,即宓妃、有俄氏之佚女有虞氏之二姚。这几位女性,都见于上古史料中。照通常的解释,其中宓妃为伏善氏的女儿,溺死后为后世所谓之洛神;有诚为古国名,相传有诚氏有二美女,其一为简狄,后来嫁给帝誉(即高辛氏),是商人祖先契的生母;有虞亦古国名,姚姓,为舜之后代,寒促使浇杀夏后相,少康达到有虞,有虞把两个女儿嫁给他。更详细的史料则无从稽考。但有一点可以确定,这三者都是当时的名门望族,是血统高贵的贵族妇女。但倘若想仅就她们自身在史料上的记载来认识她们,则显得非常不够,主要…  相似文献   

2.
《离骚》"求女"的象征意义前后有所不同。前四次"求女"喻求贤,但每次所求之贤又有区别;后一次"求女"喻求君。前后喻指的转变,则由于诗人所处地位的不同。前者立足于国内-为国求贤,而后者立足于国外-为己求主。转变的契机在去国远逝。  相似文献   

3.
《离骚》迷离惝恍、不遵矩度的风格特征在“求女”与“远逝”两段文字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屈子之父……其最难读者,莫如《离骚》一篇,《离骚》之尤难读者,在中间‘见帝’,‘求女’两段。”而就纵横开合、超逸奇幻来看,似乎“求女”又胜“远逝”一筹。《离骚》向有奇文之称,“求女”可谓奇中之奇。这段文字的含意难于理解,但对全诗来说十分重要,只有正确理解它,才能认识《离骚》的深刻意义,才能“令屈子一片深心,千古共白”,而“不失之背谬侮亵,不流于奇幻,不入于淫靡”。所以,自汉代以来它就成为《楚辞》研究的“热点”,新说层出不穷,至清代以前主要说法有以下几种:1、以求女喻求贤臣、贤土、良辅,此说以王逸《楚辞章句》为代表,从之者有戴震《屈原赋注》、钱杲之《离骚集传》、王邦采《离骚汇订》等;2、以求女喻求贤君,此说朱熹《楚辞集注》主之,从之者有蒋骥《山带阁注  相似文献   

4.
许富宏 《云梦学刊》2003,24(3):9-11
将《离骚》“诏西皇使涉子”中的“西皇”解释为“帝少皞”是不正确的,这样解释既不符合战国时期学术发展的顺序,也与屈原的思想感情及历史观以及少皞的活动地域相矛盾。“西皇”应是“西王母”,这样作解既与前文在情节结构上相合拍,又符合当时的祭祀风俗和时代背景,同时与诗人深挚的爱国恋乡情感相一致,并为破解“求女”的喻意提供了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5.
炎帝与楚人     
炎帝是上古传说中的华夏族祖先,楚人则自称是炎帝的后裔,文献中也多有楚人先祖听命和从属于炎帝的记载。炎帝与楚人的关系,也就是华夏族与楚民族的关系;楚人习炎帝的结合,也就是楚民族与华夏族的融合。一、帝高阳之苗裔兮伟大诗人屈原在《离骚》开篇就“上陈氏族,下列祖考”:“帝高阳之南裔兮,联是考日伯庸。”王逸《楚辞章句》;“高阳.新项有天下之号也……伯庸,字也.屈原言我父伯庸……”古往今来,文人学土多从此说,以为屈原所称的“带高阳”即指古帝撷顶、“伯庸”乃指其父。加之《史记·楚世家础文记载“楚之先祖出自帝撷…  相似文献   

6.
《诗经·生民》是歌颂周民族祖先后稷之诗,为周人开国史诗六篇中的第一篇。凡八章、前两章曰:“厥初生民,时维姜■,生民如何?克湮克祀,以弗无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载震载夙,载生载育,时维后稷。诞弥厥月,先生如达,不圻不副,无灾无害。以赫厥灵,上帝不宁。不康堙祀,居然生子。”《史记·周本纪》据此解释道:“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姜■为帝■元妃。姜■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悦,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为不祥。”可知,姜■为帝喾元妃,姜姓,有邰氏女,名■。她践巨人迹而有孕、生子。…  相似文献   

7.
“玄鸟生商”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神话。关于此神话的原始记述,在《诗经·商颂·玄鸟》内,仅寥寥几句:“天命玄乌,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后来古籍衍述这个神话故事,日渐繁复,遂生歧义。《吕氏春秋·音初》谓:“有娀氏有二佚女,为之九成之台,饮食必以鼓。帝令燕往视之,鸣若嗌嗌。二女爱而争搏之,覆以  相似文献   

8.
鬻熊是殷周之际的楚人。《史记·楚世家》记载:颛顼高阳氏之曾孙重黎,在帝喾时为火正,有功,席喾命之曰“祝融”。当时,共工氏为乱,帝喾命重黎诛之而不尽,帝喾就杀了重黎。后以其弟吴回为继,仍居火正,为“祝融”。吴回孙曰季连。鬻熊即季连之苗裔。《楚辞·离骚》篇中有“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之句。这是屈原对自己祖先的追述。他说他是帝高阳(即颛顼帝)之后代。屈原是楚武王熊通的后代,当然也是鬻熊的后代。从《史记》和《楚辞》这些  相似文献   

9.
“帝”是殷人信仰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甲骨卜辞中“帝”与气候现象、社会人事等客体的关系来看,“帝”是殷人对客观存在的无形力量的抽象概括,“帝”具有不可预知性,只能通过占卜去揣测所谓“帝”的意旨。与“帝”同时存在的还有其他自然力量和先人力量,殷人只祭祀有形存在的力量,对“帝”这种纯粹无形的力量只占卜不祭祀,“帝”也不是商朝存在的决定性力量。周代殷后,对“帝”进行了人格化改造,使之成为建立周政权的决定性力量,但“帝”也不是周人的保护神,“帝”或“天”仍然表现出强烈的客观力量的特征,但人也不是无能为力的,通过勤勉修德就可以获得“帝”的眷顾,拥有天命。商朝晚期先王有了“帝”称,西周时“帝”成为政权的决定性力量,战国时有三皇五帝的传说,“帝”开始向人王发展,战国中期秦昭王和齐湣王互称为帝,直至秦王政统一后专称皇帝,“帝”最终完成了由客观存在的无形力量向人世间最高统治者的转变,但其客观力量的内涵始终没有改变。  相似文献   

10.
作为楚辞浪漫主义的典型代表,《离骚》文本充满难以索解的巨大疑难。其中最为独特而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地方莫过于抒情主人公屈原在诗篇后半部分邀游天界的求索历程(Questprocceeding)中设置了三次求女的奇异情节。如果说诗章前半部分是情感的直抒性表露,是诗人内在世界的自然呈现,那么其后半部的求女情节应该如何理解把握呢?作者为何求女?所求之女指寓什么?在整篇弥满着浪漫意绪的文字中,求女情节的性质归属为何——是实写,还是虚写?这些处于隐喻象征体系与现实人物之间的暖昧难解的问题,一直困扰着自秦汉以降数千年的楚辞阐释者和注解者,这直接关注和影响着《离骚》诗作内涵的体悟与艺术价值符码的解读。何焯在《义门读书记》中说:“此辞难通处,无如中间求女三节。然文意坦然明白,寄情属望之恳到全在此段……历来往家莫有得其说者。”近人游国恩先生也指出:“《离骚》有求女一节,他在登阆风,反顾流涕,哀高丘之无女以后,又想求宓妃,见(女戎)女,留二姚,而三次求女都归失败。这一节的真正意义,从来注家都不了解。……越讲越糊涂、越支离,令人堕入云雾。这是《离骚》中一大难题。”传统学者对“求女”一义的假说性阐解大致可归结为六种:(一)求君;(二)求贤臣;(三)求隐士;(四)求诸侯;(五)  相似文献   

11.
屈原《离骚》有一段求宓妃、佚女、二姚的浪漫主义描述。对此“三求”,历来注家解释不一。王逸以为往求“天下贤人”,“与俱事君也”(见《楚辞章句》);赵南星以为是“托为远游,求女圣帝之妃以配怀王”(见《离骚经订注》);贺宽以为“女以比郑袖”,“求女”即欲走郑袖之路,“转以达于其君”(见《坎骚》);朱熹、蒋骥则以为是“求贤君之意”(分见《楚辞集注》、《山带阁注楚辞》)。诸说纷纭如此,实有一辨之必要。怀王无贤内助,《离骚》“求女圣帝之妃以配怀王”,此说貌似有理,其实不然。屈原  相似文献   

12.
西周王朝及其境内外的民族群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周王朝及其境内外的民族群体尤中一、西周王朝的建立、发展和华夏民族的稳定《史记·周本纪》说:“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为帝喾元妃。姜原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说,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孕者”。其后乃生周之始祖父后稷(弃)。姜原是有邰氏的女子...  相似文献   

13.
作为志怪小说之祖的《山海经·西山经》有一节“帝江”的故事:“有神焉,其状如黄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浑敦天面目,是识歌舞,实为帝江也。”(引据袁柯《山海经校注》,下同)对此,诸家已从各层面做了解读。其要点如下:(1)帝江,就是帝鸿,帝江四翼,说明他曾是一只鸟。江、鸿,上古一音之转,偏分可省.《左传》文十八年帝鸿氏有子“浑饨”,正是其分化。“浑炖”促读为“鸿(江)”。(2)帝鸿氏是黄帝的一个“分身”。黄帝为“中央上”之神,《庄子·应帝王篇》:浑饨为中央之帝。所以浑饨实是黄帝的一种“存在形式”。(3…  相似文献   

14.
虎中美女 指少年与美女。《太和正音谱·词林须知》:“妓女总称谓之猱。猱,猿属,贪兽也,喜食虎脑。虎见而爱之,负其背而取虱,遗其首而死,求其脑肝肠而食之。古人取喻,虎譬如少年,喜而爱其色;  相似文献   

15.
晚唐诗风在北宋初期曾风靡一时,后在诗歌复古运动的冲击下,才渐告消歇,但到南宋中后期,诗坛仿佛经历了一个“轮回”过程,久已销声匿迹的晚唐诗风又重新兴盛,且欲取“法席盛行”的江西诗派而代之。在晚唐诗风的复兴过程中,杨万里起了领军作用。杨万里初学作诗,本从江西派入手,但随着江西派诗歌流弊为越来越多的诗人所不满,杨万里本人也从自己尴尬的创作处境中痛感到江西诗法对诗人艺术创造力的扼限,于是脱出江西诗派,转而提倡与江西派诗歌审美趣味迥然不同的晚唐诗风。他不但提出“去词”、“去意”而求“味外之味”,以及“诗非文比也,必诗人为之”等系统的诗歌理论,为晚唐诗风的复兴极力张本,而且以其诗坛盟主的身分有意识地引导当时的诗人在创作上趋同于晚唐诗风,以此扩大反江西诗派的阵营,彻底转变当时诗歌的流向。所以,“从杨万里起,宋诗就划分江西体和晚唐体两派”  相似文献   

16.
本校师生论文摘编《诗用“翻案法”》作者张福勋原载《文史知识》1996隼第1期“翻案法”,就是诗人在作诗时,故意沿用前人诗意,但又必求一反前人诗意,而其意又当在情理之中。“翻案”需要诗人的“艺胆”,更见出诗人的胸次。当然,“翻案”最要紧的,还是要根据自...  相似文献   

17.
《离骚》求女之构思与“巫歌”原型性恋的关系试探梅琼林(湖北省文联)1《离骚》作为“上称帝,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①的庄严的政治抒情诗,为什么设置了邀游天界,三次求女的奇异情节?求女的指寓为何?这是一个自秦汉以来纷争不休,难以定论的问题。黄维...  相似文献   

18.
秦人是我国占老的居民之一,相传“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脩.女脩织,玄鸟陨卵,女脩吞之,生子大业.大业取少典之子,曰女华.女华生大费”.说明大业之前秦人处于“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氏族公社阶段,大费以后,秦人由母系氏族公社过渡到父系氏族公社.大费曾协助禹治理洪水,受到奖赏.大费“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是为柏翳.舜赐姓嬴氏”夏朝初年,秦与夏已有联系,只是限于材料,还不能讲述清楚而已.“费昌当夏桀之时,去夏归商”,在汤伐夏的战斗中,“为汤御,以败桀于鸣条”因秦人助商灭夏有功,孟戏、中衍为帝太戊御,得到宠幸,“御而妻之”至中衍以后“遂世有功,以佐殷国,故赢姓多显,遂为诸侯.”中(?)“在西戎,保西垂.”西垂乃泛指西方边陲.  相似文献   

19.
楚文化与中原文化大体处在同一发展阶段,其上层建筑方面的落后只是相对的;屈原继承了楚文化中的进步传统,并探索着以变革求富强的新路;扬春时判定屈原为反对统一、维护落后文化的悲剧角色,并不妥当。《离骚》“上下求女”喻指“求合于君王”;王锡荣以“前四次求女”喻“为国求贤”,“远逝求女”喻“为己求主”,不符合《离骚》前后的逻辑关系。洞庭湖除会湘水北入大江外,并无另外的出江“湖口”;“庐水”与“庐江”非为一水,其发源地亦不在一处;赵逵夫关于《哀郢》“西浮”新说,和在江西西部有“另一个陵阳”的推断,均难成立。  相似文献   

20.
拾遗记     
此书为道家之书,其附会之迹,显然可见,然亦有间存古说者。记云:「帝喾之妃,邹屠氏之女也。轩辕去蚩尤之凶,迁其民善者于邹屠之地,迁恶者于有北之乡其先以地命族,后分为邹氏、屠氏。女行不践地,常履风云,游于伊、洛。帝乃期焉,纳以为妃。」案颛顼取于蜀山氏,为蚩尤之族,予别有考。今观此说,则帝喾亦取于蚩尤,无怪秦、楚等南方之族,皆以帝喾为祖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