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魏源(1794—1857年)湖南邵阳人。鸦片战争前,他抨击时政,力主禁烟;鸦片战争爆发时,经林则徐推荐,曾协助两江总督裕谦办理浙江军务,参加抗击英国侵略者的实际斗争,鸦片战争失败后,他努力探索清王朝衰弱和西方国家强盛的原因,于1842年底,完成了《海国图志》的巨著。在书中,魏源明确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善师夷者,能制四夷”的进步主张①。为了使中国走上富国强兵的道路,他强调要了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实情,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长处,向资本主义国家寻找“制夷”的知识。魏源和民族英雄林则徐一样,不愧是近代杰出的爱国思想家,也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一位先驱者。  相似文献   

2.
<正>鸦片战争时,魏源辑成《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学习西方的理论主张。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揭起“师夷长技”、学习西方的洋务运动,成为魏源理论主张的继承者和实践者。本文拟对《海国图志》的思想及对洋务运动的影响,作一个初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在1840年到1861年之间中国人写成的22种有关介绍世界历史地理的书籍中,影响最大的是魏源的《海国图志》和徐继畲的《瀛寰志略》。就两书的比较而言,写作动机的不同决定了内容的不同取舍,而内容的不同取舍又决定了两书的不同特点,即《海国图志》以博见长,《瀛寰志略》以精取胜。但无论是《海国图志》的以博见长,还是《瀛寰志略》的以精取胜,实际上都有它们的合理性,也都实现了自己的写作宗旨和目的。我们很难笼统地在它们之间分出谁优谁劣。作为中国最早“睁眼看世界”的历史地理书,《海国图志》和《瀛寰志略》中对世界大势作了比较全面的介绍,它们的介绍具有较为全面,重点突出,新知识、旧观念这样三个特点。除它们所共同具有的这些特点外,在“睁眼看世界”方面,《瀛寰志略》有三点要优胜于《海国图志》:一是对传统的华夷观念的突破;二是对西方民主制度的介绍;三是对工商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重要地位的认识。如果说《瀛寰志略》之优长在“睁眼看世界”的话,那么,《海国图志》之优长则在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所谓“师夷长技以制夷”,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学习西方列强的长处,用来抵御西方列强的侵略。鸦片战争后“师夷长技”亦即学习西方成了时代的主题或历史潮流,《瀛寰志略》通过对世界大势较为全面系统的介绍,使国人对西方有所了解和认识,从而为他们提供了产生向西方学习之要求的可能性,但《瀛寰志略》本身并没有包含向西方学习的内容;而《海国图志》提出的“师夷长技”的主张则开启了近代学习西方的新潮流。这一新潮流曾支配晚清社会和思想界达数十年之久。  相似文献   

4.
《海国图志》在中日两国的不同命运探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842年底,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墨迹未干,经世学者魏源面对东西方两种文明的猛烈碰撞和冲突,痛定思痛,为使国人“扩万古之心胸”,知“旷代所未闻”①,抵御列强入侵,挽救民族危亡,与时俱进,急切地推出其“愤悱”②之作《海国图志》,发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③的时代强音。虽然,“清魏默深的筹海篇,议守、战、款,凿凿中款。清若尽用之,固足以制英寇,驭俄法”④,但在1860年以前,《海国图志》在中国一直被视为不急之务而遭受冷落。而与中国一衣带水、隔海相望的日本,历史上在经济、文化乃至于政治等方面都与中国有着悠久的联系,因此,鸦片战争…  相似文献   

5.
魏源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向西方学习的爱国主义者。他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启迪了多少探寻富国强兵的爱国志士。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确起了“创榛辟莽,前驱先路”的作用。谭嗣同形象地描绘了当时情景:“千年暗室任喧豗,汪魏龚王始是才,万物昭苏天地曙,要凭南岳一声雷”。(《谭嗣同全集》第490页)后来,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对此曾作过这样的评述:“其论实支配百年来之人心,直至今日,犹未脱离净尽。”(《饮冰室合集》第323页)  相似文献   

6.
魏源的“师夷长技”主张是以儒家传统的“夷夏之辨”为其思想范式,而这一主张的产生,则导源于“以夷制夷”的策略需要。在《道光洋艘征抚记》中,魏源说:“为购洋炮洋艘,练水战火战之用,尽收外国之羽翼为中国之羽翼,尽转外国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富国强兵,不在一举乎?”可见,所谓西方的“长技”,在他看来,不过是用于“水战火战”之具——轮船火炮而已。魏源确实认识到了中国的刀剑戈矛决非西方的坚船利炮的对手这个浅显道理,但他没有也不可能对除坚船利炮之外的西方的“长技”有更深的体认。这是因为,历史还没有赋予魏源、林则徐等“经世”派改革家以较深层次地了解西方的使命。“天朝之国”的迷梦和传统“夷夏”观念的浸润,使得魏源等人仅仅是“开眼”看世界,远谈不上“走向”世界。魏源曾有过几句赞美西方民主制度的话语,认为这种制度“可垂奕世而无弊”,  相似文献   

7.
两年前,任敏同志在《光明日报》1990年7月8日第3版《史学》专栏上发表了一篇《魏源与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文章,就魏氏在《海国图志》中首先提出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以夷制夷”的战略思想,系统地论述了“欲制外夷者,必先悉夷情始,欲悉夷  相似文献   

8.
李惠康 《船山学刊》2000,(4):117-120
康有为是中国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风云人物,不单是他发起和领导了轰轰烈烈的维新运动,而且其反帝爱国行动可赏可习。本文就其反帝侵略行动和意义略加论述。(一)维新运动时期康有为出身于封建官僚地主家庭,少年时期受过严格的儒家传统教育,后接触到一些西方资本主义事物,继承和发展了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爱国思想,留心“西学”,主张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学习,抵抗侵略。1884年,法帝国主义欺清政府软弱无能挑起中法战争,法国侵略者不胜而胜,清政府不败而败。1885年被迫签订《中法和约》,法国势力从此侵入我国云南、广西,进一步…  相似文献   

9.
近代中国陷入了帝国主义列强争相凌掠,“瓜分豆剖”濒于亡国的境地。救亡图存、振兴中华成为时代的主题。反帝反封、争取民族独立、图致富强成为爱国主义的主要内容。为了民族的振兴,先进的中国人以西方的强大和日本的跃进为榜样,毅然决然地踏上了追求真理的征途。“那时,求进步的中国人,只要是西方的新道理,什么书也看。向日本、英国、美国、法国、德国派遣留学生之多,达到了惊人的程度。”可以说,留学运动自身深蕴着爱国主义的内涵。 近代中国的留学运动,大致可分为洋务运动至甲午战争时期,学生留学去向主要是欧美等国;甲午战后至辛亥革命时期,学生去向主要是日本;五四时期,学生主要是赴法勤工俭学及去各国留学。揭示近代中国青年学生的留学运动所包含的丰富的爱国主义内涵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在戊戌维新之前,留学生的爱国思想体现在学习外国、立志改革、除旧布新上。“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这个时期,站在时代最前列,出而领航去国外留学的绝大多数是上层知识分子,他们不仅有反抗外国侵略的要求,而且有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最终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使中国富强的强烈愿望。中国首次主张派遣青年去国外留学的倡导者叫容闳。而容闳本身就是一个近代最早“以中国人而毕业于美国第  相似文献   

10.
魏源“师夷长技”论开启了近代思想界学习西方的历程 ,“师夷”主要集中于西方“船坚炮利”的先进军事科技 ,但并不限于“战船”、“火器”、“养兵练兵之法” ,还包括先进工业科技的引入、近代工业的建设、经济政策的调整等。“师夷”要求对传统教育内容、科举词章取士制度加以变通 ,并进而延伸出对西方民主政治的憧憬。“师夷长技”论广泛涉及到军事、经济、科技的现代化 ,并影响到此后早期现代化意识向教育、政治领域渗透。魏源的民族意识虽然还带有华夏中心观、文化主义的情节 ,但已显露出冲破“夷夏大防”、摒弃华夷之辨的理性化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抗战时期,《申报》虽因战争的因素数度停刊,但其对留学活动的报道仍能反映当时的留学概况。在抗战前期,《申报》对国民政府的留学活动报道较多,而在抗战后期,《申报》因被日军完全控制而对伪政权的留日活动报道较多。报道的内容包括留学政策、留学生的考选和派遣、留学教育统计、留学生的爱国举措、对留学生的资助和救济、对留学生及留学制度的看法等,这些内容是对抗战时期留学教育研究的一个极好的补充。  相似文献   

12.
<正> 鸦片战争的炮声震惊了一代先进的中国人。继林则徐、魏源等人发出探索“夷情”和“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响亮呐喊以后,对外开放、向西方学习已是大势所趋,这不仅逐渐成为一些爱国士大夫议论时政、谋求富国强兵的热门话题,而且也成为下层社会部分有志之士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重要途径。太平天国的领导人洪秀全,就是在鸦片战后对传统文化产生  相似文献   

13.
中日甲午战争后,向西方派遣留学生,已成为当时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主要内容。当时中国留学生的主要去向是日本和美国。本文试就清末民初留日活动与留美活动的异同试作比较和评述。一在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个历史背景下,中国学生留日活动和留美活动在其形成与发展中具有如下的共性: 第一,美、日统治者利用近代中国的留学活动,进行其较之于武力侵略更高一层次的“和平”的侵略。  相似文献   

14.
外聘人才与中国近代化的关系是一个值得认真探讨的课题,由于学术界对此问题长期重视不够,因而成果甚少。本文谨就外聘人才与晚清舰艇工业近代化的关系做一初步探索。一、造舰活动的展开与外聘人才的到来在近代中国,林则徐和魏源是最早提出制造舰船以抗击侵略的人。在鸦片战争中,林则徐就指出:“即以船炮而言,本为防海必需之物,虽一时难以猝办,而为长久计,亦不得不先事筹维。……从此制炮必求极利,造船必求极坚,似经费可以酌筹,即裨益实非浅鲜矣。”①思想家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观点,他认为:“夷之…  相似文献   

15.
王霸之争一直是中国政治思想史中的核心问题。先秦儒法二家的不同思想与态度是争论双方的主要理论来源。魏源立足于清末变局,讲求调和儒法,从而建立起更具包容性的王霸观。为了实现富国强兵的功利主义目标,魏源将富强设定为衡量王霸的共同标准。魏源这种立足于现实政治基础上的王霸现在遭遇到西方的入侵之后,迅速转变为“师夷长技以制夷”与“以夷攻夷”的功利思想与现实作为。魏源的政治变革思想在中国乃至整个东亚的近代史进程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从1875年起,福建船政局先后选派107名学生赴欧留学,这是我国派出的首批留欧学生.与客闳所率的赴美幼童不同的是,船政局派出留学生有一个明确的目的,那就是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达到"师夷长技以制夷",带有很强的实用性.这些留学生学成后都能返回祖国,为国家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国防能力的增强做出了很大贡献,其中一些人成为我国政治、军事、文化、科学技术等方面的杰出人才.  相似文献   

17.
军事留学生派遣是清末"新政"的一项重要内容。为解决军事领域人才匮乏的问题,清政府大量派遣留学生到国外特别是日本学习陆军,也有少数留学欧美者。派遣的形式分两种:1、1904年《选派陆军学生分班游学章程》颁布实施之前,各省自行选送,以浙江、湖北、江苏、四川等省为代表;2、1904年以后中央练兵处拟定《选派陆军学生分班游学章程》,从此各省再选送留学生,必须由中央练兵机构统一考选派送。先后共有4批军事留学生分别于1904、1905、1906、1908年被派往日本,进入成城、振武及陆军士官学校学习。  相似文献   

18.
简论魏源改革思想的哲学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源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改革家。他首倡放眼世界,学习西方,“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提出许多革新内政、富国强兵的主张,在中国近代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矛盾学说是魏源提出一系列改革思想的主要哲学依据,探讨这一学说,对于我们反思昨天的历史,搞好今天的改革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9.
熊龙雨  张峰 《理论界》2011,(12):69-71
19世纪中叶,面对西方列强的大举入侵,同属"儒家文化圈"的中国和日本分别通过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都自发地走上了变革的道路以图自强。在这两场自上而下的改革中,"派遣留学生"被公认为是向西方学习最迅速的方针。然而相似的背景和动机却产生了完全不同的结果。日本通过系统化的留学教育方针迅速掌握了西方先进的科技和文化跻身世界强国并在甲午海战中击败以天朝上国自居的中国。导致二者在结局上产生差异的原因很多,为此试图从政治支持、指导思想、留学生归国作用这几个方面对两国留学教育的差异进行分析,并剖析差异产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具有近代意义的留学生的出现是在 1 84 0年鸦片战争之后 ,以容闳 1 84 7年赴美留学为开端。虽然对留学生的研究从 2 0世纪 2 0年代就开始了 ,但形成研究“热点”却是改革开放后近 2 0年的事。著名留学教育专家李喜所教授是最早研究留学生的学者之一 ,1 980年以来 ,先后发表和出版了大量的论文、专著 ,对中国近代的留学生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研究 ,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受到了海内外专家学者的好评。进入90年代后 ,李喜所先生开始对中国留学史分国别进行专门研究 ,而首选的国别是对中国影响最大的留美教育 ,《近代中国的留美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