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胡适与近代中国传记史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记,在英语中为biography,英语中又有biographicalliterature一词,通译为传记文学,但两词的概念意义却是同一的,所以不能望文生义,把传记(传记文学)视为文学样式之一。  相似文献   

2.
论传记作品的本质属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我国现代学术界的情况来看,对于传记作品的本质属性问题的认识,大致有如下几种意见:一是历史属性说.除了梁启超的有影响的意见外,其他如孙犁认为:史学方法与文学方法并非一回事,甚至是矛盾的;史学重事实,而文学好渲染;史学重客观,而文学好表现自我;就传记作品论,自古以来就被看作为历史范畴的文体.这是文学家的意见.史学家如胡华和孙思白等人也都赞同这一意见.而中国的图书馆学专家几乎是毫无例外地持这一看法  相似文献   

3.
随着新文化运动的推进,胡适才逐步认识到文学革命的目标是用白话来进行文学创作。文言只为少数人赏玩,不能满足大多数人的时代需求,就不能称之为胡适导师杜威所说的工具,它必须进行科学化改造。在注重语言科学化的同时,胡适又进一步认识语言的审美性,从本体的角度进行语言的审美化,弥补语言工具论的不足;再以突破语言的约定俗成性,最终从权力的角度嫁接社会革命,完成了他的语言观念谱系。  相似文献   

4.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出台以前,传记作品阅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一直未受到注意,虽然高考文言文的考查经常选择人物传记作为阅读材料,但这些古代人物传记多是作为掌握文言文实词虚词句式,培养筛选信息和理解分析归纳概括能力的范例而被使用。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出台以后,新闻与传记是选修课程的五个系列之一。新课改后的高考语文试卷在实用类文本阅读中也体现了人物传记阅读的考查,基于这种背景,有些学校开  相似文献   

5.
胡适倡导的以白话替代文言的语言变革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以白话拒斥文言既是文化教育普及的需要 ,也是新文化翻译、传播的需要 ,而这又与反对形式主义、科学实证精神的张扬、独立人格的挺立联系在一起 ,显示胡适始终把语言的变革置于一个广阔的现代文化变革过程来理解。当然 ,胡适的以白话变换文言之举仍未逸出传统的二元对立思维  相似文献   

6.
王光和 《殷都学刊》2009,30(3):120-125
胡适倡导的以语言变革为核心任务的文学革命促进了中国文学和文化的现代转型,但学界对其语言观念的研究至今仍然不够充分和深入,大多只是把它作为文学研究的一个附件进行筒略评述.本文主要从语言的认识论、进化的语言史观、国语体系的确立和白话文的西化特征等四个方面对胡适的基本语言观进行解读和审视,重新评价他在现代汉语国语(普通话)标准确立过程中的历史贡献以及在中国现代语言学史上的历史功绩.  相似文献   

7.
从语言论的角度考察了胡适的白话文理论 ,并将之放在“五四”历史语境中进行分析。胡适的语言观一直徘徊于语言工具论与现代语言论之间。一方面 ,他将语言视为“形式”和“文体” ,试图从人类文化的变迁历史出发来重新定位白话 ,这体现了其超越语言工具论的新的语言理性。另一方面 ,他仅从工具的意义上来理解语言 ,对于语言文体的意义把握还不够到位。而周作人、傅斯年等人以更为现代的语言观念对其进行补充深化 ,同时 ,胡适的语言观在实际运作中 ,也已自觉不自觉地靠近语言即思想的现代语言论。因此 ,“五四”白话文运动不仅是语言工具的变革 ,而且更是深刻的思想变革以及文化形态的变革。  相似文献   

8.
郭小英 《兰州学刊》2007,(3):146-147,145
胡适对文学革命的突出贡献已是不争的事实,"白话文运动"是对语言与文学的双重革命.胡适"有意地主张白话文学"并取得显著成就在于他在一定程度上意识到了语言的主体地位,找到了"语言"逻辑分析的起点.因此才有了"活文学"与"死文学"的觉悟,并使其坚信白话文学是大势所趋.但语言工具只是"白话文运动"的逻辑起点,胡适的"语言工具论"限制了他的现代语言观,究竟如何推进白话文学,胡适只能从文学史上找根源,再就是不断地"尝试"白话文写作.  相似文献   

9.
胡适的语言观对五四白话文运动产生了重要影响,然而胡适从一个学者和启蒙者的立场出发,更强调满足社会现代性需求,因此他以文学名义发动的语言变革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文学对语言的特殊要求;而鲁迅则既从启蒙者也从作家的角度看待这个变革,因此他的文学观念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文学对语言的要求。从鲁迅与胡适的比较中正好能够看到胡适白话文理论的某种缺损与不足。  相似文献   

10.
读罢清人沈复写的《浮生六记》,遐思不已。这部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一种特殊的魅力,它既有传记文的精美,又有小说的风味,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受。《浮生六记》写的是沈复与妻子芸娘的生活经历,系自传性质。面对这样的题材,大都采取叙写生活的某个角落或某一侧面,而《浮生六记》截取的却是生活的整体,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如情爱、雅趣、游历、家变、交往,均在其列。作者采取全方位扫描,同时时间跨度也很大。沈复从他“吃粥被嘲”写起,直至妻子芸娘四十二岁去世后五、六年,前前后后三十多年的时光,是沈复个人大半辈子。如此广…  相似文献   

11.
邢莉娟 《兰州学刊》2008,(Z1):233-234
语言殖民主义是文化殖民主义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意味着强势语言更大范围的传播。在历史上由于受到它的影响,促使了一些土著语的消亡以及混合语的出现;随着全球经济、科技一体化的推进,英语殖民主义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不同民族与文化之间的融合,但是同时也使许多国家和民族丧失了自己的语言与文化的特色。  相似文献   

12.
13.
肖红这位才女之所以能被鲁迅先生誉为比谁都更有前途的作家,那是因为鲁迅先生的慧眼敏锐地看到了她的笔致放射着的异彩。虽然这“彩”还未能尽放,但那“异”确是独具的。别林斯基说得好:“每个伟大诗人的创作都是一个完全特殊的、独创的世界。”老托尔斯泰说得更亲切:“实际上,当我们阅读或思考一个新作家的一部艺术作品的时候,在我们心里产生的一个主要问题经常是这样的:‘喂,你是个什么样的人呀?你在哪一点上跟我所认识的人有所区别?关于应当怎样看待生活这一点,你能够对我说出什么新鲜的东西来呢?’”(转引自米·赫拉普钦科《作家的创作个性和文学的发展》)“独创”、“新鲜”,正是肖红所追求并且达到了的。有人说肖红不是小说家,具散文家  相似文献   

14.
老舍,在现代文坛上是被公认的一位语言艺术大师。在半个世纪的创作生涯中,他以悲喜交融、深沉幽默的语言风格独树一帜,用传神的大笔,饱蘸着自己的爱憎和激情,准确生动地写出了劳动人民的喜怒哀乐,为我们塑造了一大群性格迥异、呼之欲出的人物形象。因此,他的作品在国内外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在中国和世界文学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象一颗璀灿的明珠,熠熠生  相似文献   

15.
重读胡适,最为感怀的是那一代学人对"中国与世界"的崭新理解,以及竭尽全力沟通两者的不懈努力。求学海外,胡适等人强烈意识到人文科学对提升一个民族的素质和境界,对输入新思想再造新文明的决定性意义,努力完成了"为什么学、学什么、怎样学"的留学答卷;重回祖国,他有效运用在国外学到的现代思想和理论,大力倡导文学改良,并在创作上率先尝试和实践,建构具有崭新形态的现代文体系统;他大胆提出"充分世界化"的主张,热切期待新一代中国人在中西结合的基础上,创造出一种适合新世界和新时代的新文化。这一切,使后人深深感念这位20世纪新文化的播种者,他的思想和实践,对我们应对今天的诸多问题,建设现代国家、现代社会和现代文化,有着重要的引领作用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17.
在经历了中国近代以来最动荡激进的时代后,胡适再度回到国人的视线中。作为现代中国自由主义的集大成者,胡适的评价因为时代的变迁,犹如坐云霄飞车一般,从一个近代中国的文化巨人到最受人批评的反动知识分子,而他所追求的自由主义则成为后来国内的政治禁忌。改革开放后,国内开始关注中国自由主义的研究,重新估价胡适的历史成就即成为自由主义研究的重心之一。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世界上的主要语言的发展进行较为系统地回顾,分析了语言发展的渊源、过程及现状,从中得出未来语言的发展趋势。作者认为,未来语言是人类过去和现代语言的继续,有两种途径:一是在已有语言的基础上,融合形成一种更科学、更合理的语言,如英语;二是在原有语言的基础上,设计创制出一种更完美、更简单易学的半人工语言,如世界语。本文较详细地分析了在当今世界上影响最大的英语和世界语的历史、现状、影响及前景,向人们展示出一幅未来社会语言趋向的图画。作者还对斯大林提出的语言发展规律发表了自已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阳台上撑出的半截绿竹帘子,一夏天晒下来,已经和秋草一样的黄了。” “总是看见她在那里织绒线,做一件大红绒线衫。今天天气暖了,她换了一件短袖子的二蓝竹布旗袍,露出一大截肥白的胳膊,压在那大红绒线上面,鲜艳夺目。胳膊上还戴着一只翠绿烧料镯子。” “草坪的一角,……正开着,花朵儿粉红里略带些黄,是鲜亮的虾子红。……墙外,满山轰轰烈烈开着野杜鹃,那灼灼的红色,一路摧枯拉朽下山坡去了。杜鹃花外面,就是那浓蓝的海,海里泊着白色的大船。”  相似文献   

20.
阎连科小说世界的色彩语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色彩是视觉形象 ,但是在阎连科的小说世界中 ,听觉、嗅觉、触觉等各种感觉都有色彩。色彩被当作一种特殊语言 ,用来表现各种感觉形象。色彩这种视觉形象通过联想会给我们一些其他的感觉 ,如暖色、冷色等 ,但是 ,各种色彩与语言中的词并不是一一对应的 ,并且 ,色彩与色彩之间总是存在着细微的差别。各种事物都是有色彩的 ,阎连科常常用事物的色彩来表现其他感觉的形象 ,这近于拈连的用法 ,是把用于视觉的词语巧妙地用于其他感觉形象 ,只是作为甲事物的视觉形象不出现。如 :(1)秋熟期是一天天踏来 ,先爷在正午的时候 ,已经能闻到穗儿里粘粘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