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略论对民族团结重要性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主线,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前提和保证;民族团结是一种精神、一种思想整合力量、一种中华民族的伟大追求,它对凝聚人心、整合社会起着重要作用;民族团结是政治;民族团结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民族团结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民族团结是维护社会稳定、祖国统一、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2.
什么是认识的源泉?学术界尚存在着分歧意见。我也想就这一问题谈一点看法。在哲学认识论中,认识源泉所要说明和揭示的是人们反映什么、认识什么,亦即人们认识的内容是从哪里来的问题。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认识的内容只能来源于、始发于认识对象、认识客体。恩格斯指出:人们的认识、思维是从外部世界中得来的(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74页)。列宁说:“感觉是我们知识的唯一泉源。”而“客观实在是人的感觉的泉源。”(《列宁全集》第14卷,第124页)毛泽东同志也指出:“任何知识的来源,在于人的肉体感官对客观外界的感觉”(《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265页)。由此看  相似文献   

3.
<正> 陈独秀是中国近代革命史上很有影响的人物,他的一生大部分时间在政治生涯中渡过。虽然五四时期他首先举起民主、科学两面旗帜,发起新文化启蒙运动,以激进民主主义者著称于政治思想界。但是,他涉足政治活动并非始于此时,而是在辛亥革命之前。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刚刚步入青年时代的陈独秀,就冲破封建主义思想的禁锢,投身于爱国革命活动,并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思想。他的这些早期活动,为其五四时期的斗争准备了条件,奠定了基础。因此,弄清陈独秀在这一阶段的思想,有助于对他的一生作出全面的历史的评价。  相似文献   

4.
于沛 《北方论丛》2008,8(1):67-73
近代以来,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交流和交融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与此同时,中国对世界的认识,首先是对世界历史认识,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是从19世纪中期中国先进分子"睁眼看世界"开始的。回顾历史,是为了更清醒地认识现实,回答当时中国社会发展提出的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无论是国别史、世界通史,还是外国亡国史、革命史的介绍和研究,始终和近代中国人民"救亡图存",争取民族独立、解放这一时代的主题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5.
不同的时代,在不同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制约下,历史认识的主体会发生变化,其客体也会随之变化。在客观实在的前提下,客体历史的变化,取决于历史认识的主体。首先是主体的需要。由于主体需要的变化,客体历史的范围、内容和层次便会相应地变化。其次是主  相似文献   

6.
从实践与认识的相互作用来说,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反作用于实践;从实践与认识的发展关系来看,既具有同步性,又具有不同步性。这种同步性与不同步性的发展,从认识角度来分析,主要表现为如下三种类型: 其一,超前性认识。所谓超前性认识,主要是指认识走在实践的前面,超现实实践的认识。这种超前性认识是人类认识能动性的重要表现和成果,它对未来实践起着先导作用或超前指导作用。超前性认识是否违背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关  相似文献   

7.
一、文化是认识的主体 性、社会性和历史 性的现实基础 首先,文化是认识的主体性的现实基础。文化直接说明人本身,说明作为活动主体的人的发展程度,说明这一主体对于各种不同社会领域人类活动的条件和方法掌握的程度。对于人来说,掌握文化就意味着培养一种能力,使过去人类活动的成果“主体  相似文献   

8.
价值认识是人类认识的一种特殊形式,它与我们通常所讲的反映事物属性、规律的事实认识有所不同。事实认识的特征在于描述事物的属性、关系以及它们的变化过程,它的对象是客观事实,也即实际存在着的事物自身。自然科学真理即这种认识的典型。 价值认识的特征则在于它评价事物和现象对于人和人类的意义,其对象是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这种关系作为认识对象,一方面它同认识主体一起构成价值认识系统,成为该认识系统的一个要素;另一方面,它又自成系统,本身也是由价值关系的主体和客体所构成。  相似文献   

9.
非理性主要是指以情感、意志为主,包括欲望和动机、情感和情绪、兴趣和爱好、信念和信仰等意识形式。它们相对于理性因素具有不同的作用和活动特点。在认识过程中非理性因素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非理性因素对认识具有动力作用非理性因素对认识具有动力作用,是指情感、意志等因素在认识过程中,对主体认识具有的指向性、积极性所产生的影响。情感和情绪都是人对客观对象的内心体验。一般说,凡把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体验称为情感(激情、心情、热情是情感的三种形态),凡把与人的生理性需要相联系的体验称…  相似文献   

10.
马珺 《中州学刊》2004,(6):126-128
先秦时期儒家与法家从不同的阶级立场出发,对法的概念与内容作了不同的解释.这两种观念的对立、冲突与融合构成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发展历史,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具有深远的影响.儒家重视德礼,强调执法人员的品质,法家重实践,强调法的强制性、适时性,都对我们现代社会司法改革,提高法官个人素质具有极大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1.
明末清初,是中国文化史、思想史上值得深入研究的历史时期。当时,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一系列的新动向:学术思想上,一代学子力矫晚明士林空谈、蹈虚的浮夸学风,倡导“尽废古今虚妙之说而反之实”,(王(?):《姜斋公行述》)表现出重实际、重实证、重实践的共同倾向;文学艺术上,新的主人公——市民以不同于旧人物的姿态粉墨登场,产生了“极摹人情世故之歧,备写悲欢离合之致”(《今古奇观·序》)的《三言》、《两拍》、《红楼梦》等名著;科学文化上,兴起了自然科学研究  相似文献   

12.
历史认识的主体性不等于历史认识的主观性。历史认识主体既具有主观性的一面,也具有客观性的一面,并且是以客观性为前提的主客观统一。弘扬历史认识的主体性,就必须有意识地加强决定历史认识者主观认识水平的自身客观基础条件的建设,从而使认识者的主观能够最大程度地反映历史客体的客观属性和本来面目,不断地接近历史真理。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认为,认识的中介系统除了工具系统和操作工具的方法系统这两大要素以外,信息也是联系主客体的中介系统中所必不可少的因素,甚至是最主要的因素。其主要根据是:第一,信息作为事物属性、关系和意义的表征,不同于联系主客体的物质手段和精神要素,它是认识中介系统中一种相对独立的要素。第二,任何认识都是以主客体之间的信息交流为基础的,从本质上说,认识是主体运用自身的相关生理结构和认知结构能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过程。第三,以信息作为联系主客体的中介具有广泛的解释力,可以解释所有认识活动和过程,包括认识的自我反思。坚持信息是认识的中介系统中的基本要素,首先有助于真正揭示认识发生和发展的现实过程和内在机制,揭示认识的本质,克服以往的一些错误提法;其次,有助于揭示认识的信息化的本质,并有助于我们自觉地促进认识的信息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正> 一 观念异化的历史现象一位古代哲人曾说过:一个天才人物的思想往往会窒息几代人的思考.这句隽永的格言确实发人深省,它揭示了人类认识中一个普遍的历史现象:不仅荒谬的思想,而且即使是某些合理的、曾经对实践产生过重大作用的观念,当它们被绝对化、固定化以后,往往会构成人类认识进一步深入发展的精神障碍.这就是说,思想观念的绝对化是认识停滞和凝固的主观原因.在人类认识史中,这样的事例俯拾即是,数不胜数.例如,在唯物主义看来,宗教是人类活动中最荒诞的现象,它的观念及教义完全是精神幻化的假象.然而,在漫长的中世纪,人们却确信,基督教世界观所描绘的正是实实在在的现实世  相似文献   

15.
唐琳  吴恒 《理论界》2012,(6):4-6
卢卡奇、柯尔施和葛兰西在时代变化了的条件下,针对正统马克思主义背叛马克思主义的行为,以及党内理论家们把马克思主义庸俗化的倾向,开辟了可称之为"第三条道路"的马克思主义解读模式,形成了独特的马克思主义观。除了在理论形成背景和理论旨向上具有共同点外,他们的马克思主义观还具有和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相融合、和工人运动相脱节的共同特征,凸现了马克思主义观上的矛盾性,既有忠诚于马克思主义的一面,也有背弃马克思主义的一面。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早期经历了前后相继的三种文化氛围 :1 91 0年入家乡私塾置身中国传统文化氛围 ;1 91 0年入湘乡高等小学后受西方资产阶级文化熏陶 ;1 91 8年 6月到北京后才开始接触到马克思主义 ,并逐步完成世界观的转变 ,形成了唯物史观 ,真正成为了马克思主义者  相似文献   

17.
近代留学教育,是贵州近代教育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1905年兴起的留学高潮,展示了贵州知识界、教育界不甘落后,努力学习"新学"以拯救和发展贵州的信心和决心.在清末民初经济社会急剧转型的重要历史时期,贵州的留学教育特别是留学生群体,对推动贵州教育近代化,促进贵州社会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8.
略论中世纪早期欧洲的奴隶贸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立 《齐鲁学刊》2000,(4):122-123
奴隶是中世纪早期欧洲社会成员中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奴隶人数约占总人口的 10 %左右 ① 。奴隶被广泛使用于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奴隶买卖现象广泛存在。这种“人口贸易”在欧洲与周边地区的国际贸易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但是由于资料分散 ,所以我国史学界长期以来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比较薄弱。传统史观认为 ,公元 4 76年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标志着西方奴隶制社会的终结和封建社会的开端 ,奴隶制度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然而 ,事实上 ,奴隶制度在欧洲直到 11世纪以后才渐渐消亡。而在欧洲封建社会早期 ,奴隶则仍是欧洲各地封建地产上相…  相似文献   

19.
社会改造思想是毛泽东早期社会理想中最突出的部分,集中反映了青年毛泽东对中国社会发展道路的认识和思考。通过对当时中国社会问题的深入分析,青年毛泽东逐步形成了其早期独具特色的"新社会"理想,包括"文明其精神、强健其体魄"的"新国民"理想;从"民众联合"到"俄式道路"的"新制度"理想;改造教育、重建家庭、改良风俗的"新生活"理想等内容。通过对这三个方面社会改造理想的探索,毛泽东不仅最终实现了由民主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而且构筑了其早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具体维度,成为毛泽东一生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0.
略论许地山早期小说创作的浪漫主义色彩黄春莲文学研究会就整个创作主导倾向来说是注重写实的,他们主张“文学应该反映社会的现象,表现并且讨论一些有关人生的一般的问题”(茅盾《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导言》)。许地山作为文学研究会的发起人之一,他早期小说对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