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孙中山于辛亥革命前后积极探索中国工业化道路,并为之不懈努力。其工业化构想集中体现在民生主义学说和《实业计划》之中。他不仅在宏观上提出了发达国家资本、避免垄断和贫富分化的主张,还在《实业计划》中具体描绘了中国工业化的蓝图。孙中山逝世后,执政的国民党宣称继承孙中山的遗志,并开始进行经济建设,其工业发展政策与孙中山的工业化构想大体相同,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另一层面看,其过分强调发展国营工业,虽然避免了私人资本垄断之弊,但国家垄断业已形成。从长远发展来看,这一政策不利于中国工业健康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李文靖  邵雍 《北方论丛》2021,(6):132-139
孙中山是20世纪中国的伟人,其实业思想的产生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有关.甲午战争的失败,亡国亡种的危机,促使孙中山思考国家与民族的前途命运,喊出"振兴中华"的时代强音,提出发展实业的设想.《实业计划》是孙中山实业思想的集中体现,包含了面向世界全面开放的思想、敢闯新路的精神、从国情出发的务实态度、关心民众疾苦的为民情怀,对中国现代化经济建设有着重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从某种程度上讲,"中国梦"重要思想是孙中山"振兴中华"理想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孙中山制定的《实业计划》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全面、系统、庞大的经济现代化蓝图。在《实业计划》中,孙中山运用当时西方经济学理论并结合中国的国情,首次以划分经济区域的方法对国家经济发展进行规划:将中国划分成三大经济区域,并对各区域内经济发展提出详尽规划;提出以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为中心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强调发展以工矿业、交通业为主的工业体系,实现中国工业、农业的现代化;重视交通业的发展,以交通网络的构建作为带动国民经济全面发展的关键。《实业计划》处处体现出孙中山区域经济思想的独创性、科学性和前瞻性。  相似文献   

4.
孙中山是20世纪初首先站在革命潮流前头,推动中国历史前进的一位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的爱国主义精神体现在他的理论与实践中.其中包括他精心研制的《建国方略》。这部著作在孙中山的全部思想宝库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他为自己的祖国刻意绘制的一幅走向工业化的民主共和国的蓝图。本文拟从其中作为经济建设宏伟构想的《实业计划》这一著作来探究孙中山振兴中华的战略构想。深邃的战略指导思想战略指导思想是一个战略决策的纲和灵魂,它规定着整个战略的意向,要弄清体现在《实业计划》中的振兴中华的战略指导思想,就先要弄清…  相似文献   

5.
孙中山的《实业计划》 ,是以国家工业化为中心 ,使国民经济全面赶上欧美的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之设想 ,它充分体现了孙中山力图使中国尽早摆脱贫困落后的宏大理想和全国人民要求国家繁荣富强的殷切愿望。本文展示了孙中山精心绘制的振兴中华、振兴实业 ,建设近代国家工业化经济 ,使中国早日成为一个繁荣昌盛国强民富之国的宏伟蓝图 ,特别对孙中山开发中国大西北的设想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孙中山的开拓大西北思想对于当前西部大开发事业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实业”一词最早是由康有为在1898年在给清帝呈奏的《请厉工艺奖创新折》中提出来的。他请求皇帝下诏把中国“定为工国”,使中国走上工业化的道路。具体办法就是“成大工厂以兴实业”。后来,实业一词广泛流行,含义也超出了工业的范围,囊括了农业、交通、通讯等许多行业。大生资本集团创办人张骞是资产阶级实业救国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他对实业一词做出了自己的解释,认为实业按西方人的观点就是“大农、大工、大商”,就是资本主义的大农业和工商业。实业救国思想的集大成者是孙中山。他将实业概括为机器生产事业,即“废手工采机器”。他说…  相似文献   

7.
孙中山的《实业计划》与武汉现代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19年《远东时报》6月号发表了孙中山用英文写的建设国家的宏伟计划─—《建国方略·实业计划》①,这是孙中山为谋求一条具有中国特色,赶超世界先进资本主义强国的现代化道路的行动计划。在此计划中,孙中山提出要把武汉建设成为一个可与纽约、伦敦相媲美的现代化国际性大都市。本文拟从孙中山注重武汉现代化建设的原因、武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利用外资进行武汉现代化建设及其建设武汉的重要意义等方面进行探讨,希望能对正在开放和崛起的武汉现代化建设起到资鉴和鼓舞作用。一、武汉在国家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实业计划》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中国国际化发展"是贯穿孙中山一生的理想与信念。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际,孙中山即用英文撰写《实业计划》,正式提出这一主张。《实业计划》的英文书名为"Th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of China",译作"中国国际化发展"或"国际共同发展中国",可能更为合适。这部著作与其说是一部严谨、细密、科学并具有高度可行性的全国工业、交通规划,不如说是孙中山对于未来中国国际化发展的宏观设想。《实业计划》是近代以来最早、最完整、最系统提出运用西方先进国家的资金、技术和人力帮助中国进行大规模现代化建设,实现互利共赢的国际发展中国的战略。然而,这一理想在孙中山的有生之年并未能够实现,这是因为他在晚年面临着极其错综诡谲的国际国内形势。孙中山希望向英美寻求资金支持,以和平、渐进、开放的方式建设一个现代国家,却屡遭挫折。面对困境,他外争主权、内争政权,选择向苏联寻求军事援助,力争完成国家统一。孙中山逝世后,"国际共同发展中国"的思想长期未得到充分重视,国人对《实业计划》的解读亦常常忽略其国际化发展的理念。随着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的启动,这一思想的价值被重新发掘,并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精神资源与思想动力。  相似文献   

9.
孙中山在《物质建设(实业计划)》一书中写道:“此后中国存亡之关键,则在此实业发展之一事也。”而海港之建设,则“为国际发展实业计划之策源地”。足见他对海港建设是非常重视的。一孙中山重视海港建设是同他对外开放的思想主张联系在一起的。孙中山痛感闭关不足以立国,认识到惟有开放才能“并驾欧美”,故在他的论说中反复强调必须变闭关主义而为开放主义。在1894年《上李鸿章书》中,他即明确指出,“泰西各国”之所以富强,在于“体恤商情”,实行开放、保商政策。他说:“我中国自与西人互市以来,利  相似文献   

10.
<正> 中国近代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抱有强烈的信念.他1919年主持编著的《实业计划》,是一个包括六大建设计划的中国大规模发展实业的宏伟蓝图.他认为,当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刚结束,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苦于商品销售困难,大批工厂停产,大量工人失业,急着找寻新的销售市场和投资场所,如果中国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大规模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就能够很快振兴实业.长期以来,国内学术界有些同志认为,孙中山的这个利用外资以振兴中国的实业计划,“不具备实现条件”,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我认为,这种观点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1.
孙中山经济发展战略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中山经济发展战略的再认识郭灿在内忧外患的近代中国,救亡与革命似乎总是高于经济建设。而在众多的孙中山研究论著中,作为政治家革命家的孙中山总是倍受重视,而孙中山的《实业计划》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作为近代中国第一个关于现代化的经济发展战略,虽然没有实施...  相似文献   

12.
谢本书 《学术探索》2001,3(1):54-57
孙中山一生的理论著述可分为三个时期,《建国方略》(含《实业计划》)是其第二个时期的代表作.《实业计划》提出了建设近代中国的宏伟蓝图.发展交通运输是这个蓝图的核心部分,铁路建设是其重中之重.城市近代化的设想是这个蓝图的一个重要内容.全面发展,让人民享受近代文明之乐.对外开放是实施《实业计划》的重要条件.孙中山的《实业计划》试图为改变中国的社会面貌作重大贡献.然而,它最终却只停留在强国富民的美好愿望上,作为历史经验值得思索和总结.  相似文献   

13.
1919年产生第一个关于中国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实业计划》,是孙中山制订的贯穿着对外开放精神的庞大计划。然而从它公布之日起,就有人嗤之为“空想”;此后的几十年中,它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公正评价。今天,正确评价《实业计划》,并从中汲取有用的东西,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4.
《实业计划》是孙中山为解决中国亿万人民的丰衣足食的问题、使中华民族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对人类能做出贡献所制定的基本方案。方案对实现中国工业化的道路模式、战略重点和对外政策作了深刻的分析和精心设计。它是一个目光远大、气魄恢弘的经济建设的具体蓝图  相似文献   

15.
<正> 学习西方,赶超西方,把中国建成欧美或日本式的资本主义国家,一直是近代先进中国人为之奋斗的目标,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也为此付出了毕生的精力.早在甲午战争迫在眉睫的时候,孙中山上书李鸿章,指望这位清朝“中兴名臣”、洋务领袖把他的改良祖国的主张化为实践,使中国在二十年内“能驾欧洲而上之”.第—次世界大战后又提出为实现祖国富强宏伟目标而精心设计的建设蓝图,这就是著名的《实业计划》.本文企望通过对孙中山《上李鸿章书》和《实业计划》的分析,从一个侧面认识孙中山对中国近代化事业的努力与贡献.  相似文献   

16.
孙中山在他制订的《实业计划》中,专门写下了建立东方大港和改建上海港的远景设想。这一宏伟设想,对我们今天探讨上海港口现代化的问题,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从产业孵化器、制度创新主体以及公共物品提供者的角度,阐述了近代中国"实业救国"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张謇对近代中国后发外源型现代化进程中,国家在经济生活中所应扮演角色的思考.指出其思想兼蓄英美与日德两类国家发展之经验,试图在干预主叉与自由主义之间寻找一条出路,从而在协调近代中国国家与社会之间平衡关系中促进经济的发展,以达到实业救国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民权初步》是孙中山的重要理论著作《建国方略》一书的三大组成部分之一,作为"社会建设"的主要内容与《孙文学说》、《实业计划》并列。可是多年来有关这一问题的研究很少涉及。《民权初步》是孙中山三民主义理论中民权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集中体现了民权主义中主权在民的基本原则和民主自治的基本精神;它是孙中山在民国初年为广大人民群众即将进入民主参政议事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规范的精心建构;它是针对中国人民长期处于封建专制主义统治之下,从无民主参政议事民主集会结社意识可言的落后状况提出来的。希望通过《民权初步》的贯彻,养成民主参政集会结社的自治意识和自觉、自律、理性、文明习惯,促进人的现代化。它具有积极意义,并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但在当时条件下,要彻底贯彻执行是不可能的,企冀以此作为改造当时社会现状的主要手段,更是一种空想。  相似文献   

19.
简论孙中山的对外开放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论孙中山的对外开放思想杨蕾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他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主张“取法西人文明而用之,专为振兴中华”,力图在中国实行对外开放,积极引进、利用外资,发展实业,进行现代化的经济建设。(一)孙中山反对闭关自守,力主开放。他认为,“开放...  相似文献   

20.
孙中山的革命思想与《上李鸿章书》(日)山口一郎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在他的早期论著《上李鸿章书》中已经表明了思想原型的基本内容。而且,孙中山不断将其基本思想予以深化。到了晚年,明确地展开了三民主义革命论的全貌。(1)建立近代国民国家的构想孙中山在189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