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魏晋玄学”是指魏晋时代研究本末有无这样一类形而上学问题的学问。根据它产生时本来的意思是指玄远之义,即指所谓形式上的远离实际。“实际”有时指“事务”,有时指“事物”。远于事务,即出世,崇尚自然;远于事物,则重本体论,讲形而上学。故曰:“阮嗣宗……言皆玄远,未尝臧否人  相似文献   

2.
王弼对语言的认识很深刻 ,他提出“言”“意”“象”三个概念来论语言与对象 ,语言与思维的关系。他从儒家的基础出发 ,站在更高层次上 ,既提出了“对言得意” ,“言尽意” ,又提出了“得意忘言”“得意忘象”“言不尽意”。为了得到真正的“意” ,领悟“意” ,就必须“忘言”、“忘象”。对“言”“象”加以取舍 ,就得到新的本体论玄学。  相似文献   

3.
魏晋的玄学取代两汉的经学,不仅在于它以理性思辨的哲学范畴体系取代了“由辞以通道”的古经训解,也不仅因为它以究本及末的本体论取代了“天地含气”的生化论,更为重要的则在于,魏晋名士以“天人之际”的崭新义理更替了汉儒博士“天人感应”的陈旧学说。生活于汉末魏初的少年哲学天才王弼,正是道出天人新义的  相似文献   

4.
略论王弼何晏的贵无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弼与何晏是魏晋之际唯心主义玄学的著名代表人物。他们大大发挥了老庄关于“有生于无”的思想,极力提倡以无为本的贵无论。贵无论在哲学上是唯心主义的,在政治上是保守的。它是服务于当时的特权阶级——门阀士族政治统治的思想工具。尽管如此,贵无论毕竟是人类认识发展史上的一个环节,它根植于人类认识的内在逻辑之中。列宁指出:“僧侣主义(=哲学唯心主义)当然有认识论的根源,它不是没有基础的,它无疑地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然而却是生长在活生生的、结果实的、真实的、强大的、全能的、客观的、绝对的人类认识这棵活生生的树上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对于唯心主义的贵无论当然也应作如是观。贵无论作为人类认识之树上的一朵花,虽然是不结果实的,却不能说毫无思想价值。我们的责任决不是简单地给它戴上一顶荒谬反动的帽子就算了事,而应该是采取科学的态度加以分析和批判,弃其糟粕,取其精华,总结人类认识的经验教训,说明它何以是一朵花,又何以不结实,借以发扬科学精神,提高理论思维能力。下面拟对贵无论的具体内容作一些粗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5.
美学的转向──海德格尔哲学美学的当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纪之交,国内美学界掀起对传统美学重新审视并构建新体系的热潮。①然细观这些观点则不难发现,他们大多与存在主义及现象学和解释学美学,尤其与海德格尔哲学和美学存在着难以割舍的联系。这就促使本文主题的诞生:考察一下海德格尔在传统哲学美学中的转向作用及对当代美学的启发。一、海德格尔与传统哲学的转向这里所谓传统哲学,指由柏拉图开其端,笛卡儿正式确立,黑格尔发展到极端的西方哲学传统。它的基本特征是:把追问普遍最高的本质作为目的。把人作为认识的主体,世界作为认识的对象,要求主体认识和把握客体的本质,因而其思想…  相似文献   

6.
美学与哲学     
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它不仅表达时代精神 ,而且参与塑造时代精神。哲学要想充满活力 ,便必须与时代同步前进。今天我们所面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强劲兴起和经济全球化的急速展开 ,无疑正是时代巨变的标志。这必然要求哲学的根本性变化 ,而回应这一时代的要求 ,则是每一个哲学工作者无可推卸的历史使命。但为了使回应工作富有成效 ,我们必须先行对时代的要求、哲学发展的可能趋向 ,通过讨论形成某种程度的共识。事实上 ,近年来人们已经频繁地进行着这种讨论 ,但讨论似还有进行下去的必要。正是基于这种认识 ,南开大学哲学系的部分学者从各自的研究领域出发 ,就此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这些议论虽然涉及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传统哲学、西方哲学、逻辑学、美学等各个方面 ,但其旨趣却都是指向新世纪中国的哲学发展趋向 ,文章的观点也都是在深思熟虑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本刊发表这些文章 ,也是意在促进这一探讨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7.
传统的美学是理性的美学,理性的美学对来自人性中的生理的因素是蔑视的。“美”总是拖着把生命的胴体埋伏得严严实实的长裙彬彬有礼地向我们微笑,似乎她永远高居于世俗人情之上,没有烦恼,没有忧伤,自由自在,让人把握不住,捉摸不定,因为她没有任何目的,居无定所。18世纪博克从人的生理──心理机制谈美和崇高的区别,认为美与人的爱的本能有关,崇高与人自体保存的本能有关,被指责为“把社会的人几乎降到动物的水平”。①康德在谈崇高时,很明显地强调了人的生命和生命在审美过程中的变化,但是,康德思想的精神面被后人突出了,…  相似文献   

8.
众所周知,当前_我国美学的研究正处于一个两难境地:一方面是由于长期无功利的、单调、空洞的理论探讨造成了本体理论研究的疲乏,使繁花几度的美学理论研究由高潮转入了低谷;另一方面又由于商品经济的推动,各种所谓的应用美学却层出不穷,如商品美学、服装美学、居室美学、影视美学、文艺美学、医学美学、以及交际美学、食品美学、爱情美学等等。如此众多的“美学”,表面上似乎使美学走向了大众化、功利化,实则却在一定程度上泛化了美学、淡化了美学、阻碍了美学的正常发展。其具体表现就是以美的具体事物的现象研究替代美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9.
道教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三大主流之一。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对道、懦、佛美学都开展了多方面的深入研究和多学科的交叉探索,坦至今还没有人从深入研究道教典籍人手,对道教美学思想的范畴、观点、表达形态作出整体的归纳和细致的分析,提炼出一个范畴体系。1997年5月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活显一教授的新著《大美不言一道教美学思想范畴论》在这一方面作出了有创造性的新开拓,填补了这一方面的学术空白,无疑是美学研究的新收获。本书最显著的特点是运用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方法,深入到道教思想内部去探索其美学思想,寻求其美学范畴,并联系中…  相似文献   

10.
自从德国人鲍姆加通以“Aesthties”的命名使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或者说自康德的(判断力批判》把美学由“蒙昧期”领入“纪元期”开始到十九世纪末,歌德、席勒、谢林、黑格尔……几代人的前赴后继营造了一个博大精深,逻辑严密的古典美学体系,以致在传统思辩的哲学美学领域,后人除了对古典美学的宫殿作些修修补朴的工作外,几乎只有钦羡不己的份了。 尽管如此,对哲学美学的几个根本问题:美的本质、美的起源、美的规律等问题却从没有取得令人信服的解答。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阵营的哲学家们亮出了各自精彩的构思,他们都能轻而易举地击中论敌的缺陷,但在对手提出的经验事实的证伪面前,  相似文献   

11.
生命哲学的艺术诠释──王国维美学思想综论李慈健(河南大学)在20世纪最初的10年间,呈多元对峙的中国文坛,出现了王国维卓特不群的美学理论体系。言其卓特不群,是说其理论取向既不同于革命派作家充满对未来世界狂想的创世纪文学思潮,又迥异于以儒家文化为本源的...  相似文献   

12.
本体论思维方法是在王弼哲学体系中占主导地位的学术方法。在《老子注》、《周易注》、《论语释疑》中,王弼有意地运用这一学术方法,来重新思考人类内在自然本性与外在情感的关系,提出了"性其情"学说;进而,他以此为前提,倡言"圣人有情"说;使圣人从神的枷锁中摆脱出来,以活生生的人的姿态展示于世人面前。  相似文献   

13.
我想从一个较大的视野来看美学,从谈大文化来谈大美学。文化的定义,有一两百种,我最欣赏的一种定义是:文化指的是整个人类社会的设计。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哲学的存在论是没有经过主客关系洗礼的原始存在论。其“天人合一”论不同于西方近代哲学的主客统一论。后者主要是认识论上的“统一”,前者则为存在论上的“合一”。程朱与陆王两派从不同角度所讲述的“天人合一”,都存有漠视主客关系和认识论的情况。形而上学本体论与反形而上学本体论,是西方近代哲学与现代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水岭。程朱理学大致属于前一阶段,而陆王心学则与后者有相近之处。海德格尔在西方哲学史上起了打破旧形而上学本体论传统,把人从抽象本质世界中解放出来的作用,人的独立自主性被他拉回了具体的现实的世界;王阳明在中国哲学史上也有着打破形而上学观点,把人心从抽象的理的世界拉回到唯一现实的具体世界中的首创精神,但王阳明的非形而上学存在论与海德格尔那种经过了主客关系思想长期发展之后的非形而上学存在论相比,实有时代上的新旧高低之分。  相似文献   

15.
对五六十年代美学大讨论的哲学反思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认为 ,本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那场美学大讨论虽有其学术意义 ,但在理论前提和思维方式上存在着严重缺陷 ,这主要表现在美学学科定位上的错位、唯物与唯心的滥用、美学的全面功利化以及对美学遗产的历史虚无主义态度等方面。作者指出 ,重新清理和反思这些缺陷及其形成的原因 ,有助于 2 1世纪的中国美学研究获得真正的新起点  相似文献   

16.
“道可逆,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管锥篇·老子王弼注》(下称《管》)论云云,基本属“名可名,非常名”,未属“道可道,非常道”.按如以《道德经》而论,则道与德对;道客观,德主观.如以本章而论,则道与名对;道为实,名为虚.全书论道文字,除本章而外,宜重视二五章与一四章. 二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云云描述“道”,一四章“视之不见名曰夷”云云描述“道纪”,皆可解“道可道,非常道”,非仅解“名可名,非常名”也.二五章“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马王堆帛书本无”周行”一句,似有重视圆心更胜于圆周之象.如以四章“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参之,则“独立而不改”甚是,周天法非究竟也.一四章之“执今之道”,马王堆帛书甲乙本皆作“今”,河上公、王弼诸本作“古”,当以“执今”为是,执今御今而能知古始,是即“道纪”.知“道纪”则古今时空,皆可变化,“迎之不见其首,随之而不见其后”,首尾皆消解,通古今也、严复评首章曰:“常道、常名,无对待故,无有文字言说故,不可思议故.”《管》谓“道”为言辞,名为文字云云,且悬搁象数格物  相似文献   

17.
禅宗是佛教的一个流派,但从思想渊源看,它不只是印度怫教的因明学说的衍化,同时也是中国道家的无为思想的扬弃—道家所竭力追求的“无已”、“无待”的绝对自由境界,正是禅宗所向往的极境。二者的区别在于:道家主要倾向于指出这一境界,让人认识这一境界的完美和其实;而禅宗则进一步指出如何才能达到这一境界,并提供了一种简便易行的“无修之修”的修行原则。同印度佛教相比,禅宗不仅大大地世俗化、心灵化,而且现世化和平民化了。佛教所笃行的禁欲主义和虔信的权威偶像,已被适意的心理要求所代替;它所宣扬的来世报应,也逐渐让位…  相似文献   

18.
美学与哲学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关系?这个问题事关美学之存亡:如果美学可以为哲学所取代,则美学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为此,有的学者主张应当把哲学从美学中排除出去,以保持美学的独立地位。在我看来,这个问题是相当复杂的,非一个排除能够解决的。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就是:主张把哲学从美学中排除出去的刘士林先生,在这一排除活动中所使用的差不多全是哲学  相似文献   

19.
哲学研究员王天恩王天恩,笔名王天思,江西省莲花县人;1954年11月生;1981年毕业于江西省农业科学院大专班;曾在江西省农业科学院红壤研究所工作;1985年调入江西省社会科学院从事哲学研究;1988年考入江西师范大学政法系,为西方哲学专业在职研究生...  相似文献   

20.
吴与弼(1391—1469),字子傅,号康斋。江西抚州崇仁人。吴与弼是明初一位有影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他对理学在明代的传播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对他的思想进行研究颇有必要。 一、吴与弼的身世、生平及思想渊源 关于吴与弼的身世,他的弟子娄谅有过记载:吴与弼的先祖吴兢为唐朝(氵卡)州人氏。唐睿宗时为朝廷议代夫。吴兢的七世孙吴宣迁居抚州。吴与弼的高祖吴景南,擅长诗,元初名儒吴澄曾为其诗集作序。曾祖吴审“博学,诗藻清丽”,祖父吴泾,迁居崇仁。父亲吴溥,官至国子司业,著有《古崖集》。吴与弼出身这样的家庭,对他的思想的形成影响很大。他自述道:“吾六岁入小学,七岁而学对句,十有六岁而学诗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