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台风、洪水和地震等巨灾风险事故的发生频率呈上升趋势,造成的损失也越来越严重了。巨灾的频繁发‘生,要求我国较快构建一种适合我国国情的巨灾风险分散机制。本文从巨灾风险的内涵及其特点出发,针对我国当前巨灾风险分散机制的局限性,通过借鉴国内外巨灾风险的科学管理经验,浅析了在我国这样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如何构建巨灾风险分散机制的一些思路,为减少巨灾风险造成的巨大损失提供了较好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2.
我国自然灾害频发,由巨灾造成的损失巨大,严重危害到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可以运用发达国家资本市场的金融创新——巨灾保险风险证券化,来有效应付日益严重的巨灾风险。本文从巨灾风险的定义和特性入手,分析了发达国家巨灾保险风险证券化的主要产品类型及其是否可在我国运用的情况,并提出我国发展巨灾保险风险证券化要充分借鉴国际经验,使保险市场能和资本市场一起良性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上世纪90年代出现的巨灾债券是以规避巨灾财产损失为目的的新型非传统风险转移金融创新工具之一,在我国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本文针对巨灾风险事件呈现出周期性与不规则的上升特征,构建了BDT过程用以刻画巨灾风险的抵达过程,并基于风险中性测度技术,在随机利率环境与双随机复合泊松损失条件下,导出了巨灾债券定价公式。进而结合伦敦同业银行拆借利率数据与美国保险服务所提供的PCS损失指数估计并校正了模型参数。最后,通过数值模拟检验了利率风险与巨灾风险如何影响巨灾债券的价格,同时验证了定价模型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随着时代发展,经济中出现各种风险损失规模也日益增大,因此保险公司在面临巨灾时可能出现承保以及偿付能力不足的情况。为了管理巨灾风险,保险公司可以使用再保险方法,但该方法仍存在一定局限。因此,使用以巨灾债券为代表的风险证券化方法成为国际保险市场的新动态。巨灾债券通过引入资本市场资金以扩大保险市场的风险容量并实现了巨灾风险的转移及扩散。而资本市场引入巨灾债券也被证明是对投资组合的优化。风险证券化的应用在我国有着广大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5.
建立我国巨灾风险管理体系,要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要根据中国自然灾害的分布和发生情况和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实际,吸收借鉴国外成功模式的经验,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道路,建立灾前风险防范、灾中应急和灾后重建为一体的综合性风险管理机制,并在综合风险管理背景下建立国家整体系巨灾保险制度,建立巨灾保险基金,完善多层级巨灾风险分担机制,完善和发展我国的多层次巨灾保障体系,增强我国巨灾风险的承受能力。  相似文献   

6.
农业和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弱质性和高风险性,决定着农业保险工作的不可或缺性,农业抗风险能力的强弱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更是至关重要的,它关乎国民经济发展,它关乎社会和谐稳定。尤其在农业巨灾保险上,我国是农业巨灾频繁而又严重的国家,农业巨灾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而后序的农业巨灾保险体系还没有跟紧时代步伐和足够健全。为此,本文从农业巨灾保险释义、实施农业巨灾保险法的紧迫性、农业巨灾保险法制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健全农业巨灾保险法制体系的建议等方面展开,去深入剖析这一课题,提供可行性有价值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7.
羊羽潇 《经营管理者》2009,(20):223-223
我国巨灾风险发生频繁,损失逐年加重,尽快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巨灾保险体制显得非常必要。本文通过对我国巨灾保险制度与其他国家的比较,研究我国巨灾保险制度的建立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8.
谢峥 《决策与信息》2010,(6):188-189
巨灾保险是近年来各国政府都在探索的问题.本文先从我国的基本情况分析了我国巨灾保险建立的必要性,再从我国现阶段巨灾风险的管理措施出发,寻找其中的不足之处.最后,为我国建立完善的巨灾保险体系提供了自己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频发,核电站风险逐步积累,构建巨灾保险体系成为当前保险业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分析巨灾准备金计提的必要性、对比国外巨灾准备金计提情况,分析我国当前制度下巨灾保险产品准备金确认与计提的不合理性,提出完善我国巨灾产品准备金计提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本文首先对巨灾对国民经济的冲击进行简要说明,指出应对巨灾对各国而言意义重大。通过对各国在应对巨灾风险方面的经验剖析,结合我国当前灾难频发而巨灾风险管理薄弱的现状,提出了建立我国巨灾风险管理与分担机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由于全球气候变迁,地球环境恶化,巨大灾难发生的机率正迅速增加。不仅如此,气候变迁所造成能源和原材料价格上升、存货成本增加等风险,也为企业营业收入带来额外风险。温室气体排放已成为全球气候变迁的最重要原因之一。为因应气候变迁,温室气体排放的碳权交易绿色金融市场应运而生。然而,碳权价格极易受到气温变化和经济景气波动的影响。另类避险的绿色金融或保险商品,与气候相关的衍生性绿色金融或保险商品,如温度指数期货、霜冻指数期货、巨灾指数期货等也应运而生。为有效管理气候变迁下的企业营运风险,该文将探讨气候与巨灾衍生的绿色金融商品的创新与发展,来因应气候变迁持续恶化下,避开其对全球经济环境带来的负面灾害。  相似文献   

12.
正从6月1日起,作为我国巨灾保险首批试点之一,深圳市巨灾保险正式进入实施阶段。深圳巨灾保险遵循"广泛覆盖、基本保障、市场化运作"的原则,由政府出资3600万元向商业保险公司购买巨灾保险服务,提供25亿元的风险保障,用于巨灾发生时所有人员的人身伤  相似文献   

13.
为应对频发地震灾害,分散地震巨灾风险,我国亟待构建地震保险制度,建立地震保险基金。本文考察了国际上三类主要地震保险基金模式的基金筹资和风险分担选择,根据我国现实需要,提出我国适宜建立公私合营、政府与市场共担风险的地震保险基金模式。  相似文献   

14.
巨灾债券兼具规避巨灾风险和投资功能,既是对巨灾救助体制的有力补充,又为资本市场提供了较高收益率的零贝塔债券。多事件触发巨灾债券只有当多个触发指标被同时满足时才会损失本金,投资风险小于单事件触发巨灾债券,具有更大市场潜力。结合中国的台风历史损失数据,可构建多事件触发巨灾债券的定价模型,结合Copula函数拟合的双触发指标的联合分布,在利率服从Vasicek随机利率模型的假设下完成多事件触发巨灾债券的定价过程,并得出利率的随机因素对跨期定价结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巨灾债券作为一种金融创新产品,可以有效解决保险市场巨灾风险非可保性问题,正逐步被一些国家应用于农业保险领域。本文以安徽省棉花年产量数据为样本,以该地区相对于长期平均趋势产量偏差量为损失指数,设计了一种农业巨灾债券。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样条回归与Gaussian核密度估计法,以及产量损失分布与利率风险相结合,可以初步构建中国农业巨灾债券的定价模型并付诸实践。  相似文献   

16.
陆珩瑱 《中国管理科学》2006,14(Z1):384-388
巨灾风险债券通过证券化将风险转移到资本市场,投资者可以利用巨灾债券与经济变量无关的特性,获取不受金融市场变量影响的高收益.本文推导了一个不完全市场框架下的基于代表性代理模型基础上的巨灾风险债券定价模型.  相似文献   

17.
冒险借贷是现代保险业的萌芽,而巨灾风险债券是当代保险业把巨灾风险向资本市场转移的一种保险风险证券化创新品种。两者在时间上相距2000多年,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  相似文献   

18.
巨灾指数期权是最重要的巨灾衍生工具之一,在我国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但巨灾指数期权在我国推广的一个主要技术障碍是,在信息较少的情况下,如何对巨灾指数期权进行快速的定价。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Esscher变换的巨灾指数期权定价的解析表达公式,区别于以往文献采用亚式期权或随机时间变化的方法。这个方法的优势在于能够反映巨灾指数的跳跃性、两部性(损失期和延展期)、上界性特点。同时,Esscher 变换的无套利等价性也赋予该方法坚实的理论基础,有较好的延展性,可以使用多种分布过程。首先,具体给出漂移泊松、漂移伽马和维纳过程条件下的巨灾指数期权定价公式。通过数值模拟分析结果与Black-Scholes公式结果及巨灾指数历史数据的对比,认为基于漂移伽马过程的定价结果能更好地反映巨灾指数的特点。最终,指出了巨灾指数的开发和本文提出的方法在中国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领导决策信息》2014,(35):22-23
正首都科学决策研究会《领导决策信息》周刊联合推荐2014年7月9日,深圳市政府宣布,深圳市民政局与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签订了《深圳市巨灾保险协议书》,从6月1日起,深圳市巨灾保险正式进入实施阶段。目前,深圳市率先在全国初步形成了由政府巨灾救助保险、巨灾基金和个人巨灾保险组成的"政府统保+商业保险"的分层保障体系,打造了巨灾保险的"中国样本"。"政府统保+商业保险"分层保障,促进风险分散2013年12月30日,《深圳市巨灾保险方案》经深圳市政府常务会议  相似文献   

20.
张玥 《经营管理者》2009,(20):191-191
本文简要介绍了巨灾债券在国际市场的发展以及在中国的发展状况,从必要性和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巨灾债券发行的可行性,并通过总结国际经验,对我国发行巨灾债券的条件和障碍进行了探讨。文章具体分四章,分别为巨灾债券产生的背景分析、巨灾债券的必要性分析、巨灾债券的经济学分析以及国际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