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给版权保护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虽说法律规定了网络服务商对第三人侵权行为的责任限制,然而P2P缓存服务商自身从事复制、传播版权作品,已经远离了其扮演网络信息交换中立者的角色,可能构成直接或者间接侵害作者版权。主要适用于搜索引擎缓存网页和P2P文件分享技术的避风港规则也不能盲目适用于P2P缓存技术服务商。  相似文献   

2.
P2P网络借贷从其诞生之日起,由于其去中介化的运行模式,被作为一种全新的互联网金融模式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加上大数据背景下的数据可得性,已形成一系列的实证研究成果。目前的P2P网络借贷实证研究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针对借款人信息价值的研究,比较一致的结论是,凡是信息都是有价值的,无论是财务信息、个人特征或者社会关系有助于评估借款人的信用,那些需要高成本认证的信息价值更高;二是针对出借人投资行为的研究,出借人是否具有信息识别能力目前的研究结论并不一致,在出借人行为中也检验出本地偏好、羊群行为、学习能力和风险厌恶等传统金融市场上发现的投资者行为。我们提出了P2P网络借贷实证研究的未来方向:一是针对大数据环境下新信息的研究;二是传统商业银行的消费信贷与P2P网络借贷的对比分析;三是P2P网络借贷的国际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P2P网络借贷在我国取得了快速发展,并且作为金融创新的产物,它的发展也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相关研究逐渐增多。目前我国P2P网络借贷研究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一是关于P2P网络借贷业态发展和运营模式的研究;二是关于网络借贷中融资可得性影响因素及借贷参与者行为规律的研究;三是关于P2P行业风险管理的研究。通过梳理该领域的研究框架和研究进展,可以发现还存在诸多不足,未来我国P2P网络借贷的研究方向将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加强对信息技术和先进算法的研究与使用;二是进一步对借贷参与者行为规律进行深入挖掘;三是加强网络借贷中信息披露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P2P(Peer to Peer)网络借贷是随着互联网发展而兴起的一种金融创新模式,近几年在我国发展迅速。P2P借贷行业高速发展的同时,借贷平台用户成功获得借款的比例却不高。基于拍拍贷平台和论坛数据利用Logistic模型计算订单成功率并判断各影响因素的相对重要程度。然后采用高斯混合聚类方法分析各影响因素在不同特征类别借款人群中的表现特征。结果发现,除了借款订单信息、借款人信用信息和人口特征信息外,网络社会资本也显著影响贷款成功率;总体样本中各变量的影响力从大到小排序为:投标数量、借款金额、借款人信用得分、手机认证、担保状态、朋友信用平均分、朋友人数、借款期限、视频认证、婚姻状况、借款利率和性别;各变量在不同特征类别的借款人群中表现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5.
P2P系统的应用,使得作品的传播变得更加方便与快捷,也使得对作品的侵权越来越成为可能,为了寻求文化艺术作品的传播与版权人利益保护之间的平衡,从网络技术和法律方法相结合的角度,研究了P2P系统中的著作权侵权问题。认为P2P系统中的著作权侵权应当适用过错责任的归责原则。根据这一原则,只要ICP所提供的内容侵权,就需要承担侵权责任,软件提供商在明知或应知软件侵权的情况下仍然提供服务也应当承担侵权责任,软件经营者则可以适用"通知与删除"规则,在有证据表明有人利用P2P系统侵害著作权的情况下,软件经营者应当停止相应服务,否则就应当承担侵权责任。而对于P2P用户,则可要求其对其共享文件夹中的侵权作品承担侵权责任。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P2P(Peer-to-Peer)网络信贷的优势,利用实证数据证实了P2P网络信贷融资的可获得性,并介绍了P2P信贷方式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因素和应对措施。认为作为一种新型的融资方式,P2P网络信贷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金融市场的发展,起到不可小觑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针对P2P网络借贷平台成交量及数量减少的现象,运用网络爬虫技术等方法,获取了上市系、国资系、风投系、创业系4个类别共40个P2P网络借贷平台的实际数据;建立了基于品牌信用、交易信用、人气信用、服务信用4个维度的P2P网络借贷平台信用评估模型;运用csQCA方法对其平台信用影响因素进行构型分析。研究表明:交易信用中的信息透明度是影响P2P网络借贷平台信用的主要要素,其次是品牌信用中的合规程度;高品牌信用是上市系和创业系P2P网络借贷平台高信用值产生的必要条件;高交易信用是国资系P2P网络借贷平台高信用值产生的必要条件。政府和P2P网络借贷平台应重点关注品牌信用和交易信用的变化,为借款人和出借人营造良好的交易氛围。  相似文献   

8.
采用P2P网络技术的本质是让所有的联网用户通过互联网能够实现直接的互动,弱化并取消中介的作用,让互联网资源的使用不必通过服务器去下载与浏览,这样就能够提高互联网的运行速度,提高了互联网的性能。  相似文献   

9.
随着互联网络的快速发展,P2P文件共享系统已经成为了当今互联网流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网络通信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文件传播模型是研究P2P文件共享系统中节点行为特征最常用的一种方法。由于文件在网络中的复制传播与流行疾病在人群中传播有许多相似之处,运用系统动力学的理论与方法,建立一种基于SEIR的文件传播模型,能够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分析和预测文件的复制传播趋势。  相似文献   

10.
根据运营平台数量、问题平台数量、年成交金额、监管政策的变化将我国P2P网络借贷行业发展划分为3个阶段,并运用金融压力指数模型构建P2P网络借贷行业的风险度量指标体系和风险压力指数模型,分析我国P2P网络借贷风险的关键影响因素。研究发现,P2P网络借贷行业的风险来源于借贷平台的内、外部风险。从线性预测来看,未来P2P网络借贷行业风险压力水平将持续上升。据此,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以期为防范与规避我国P2P网络借贷行业风险、促进其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1.
P2 P网络借贷作为互联网金融的一部分,近几年来在我国发展迅猛,但由于存在法律空白、监管缺失等问题,其发展的同时也遇到了一定的问题,导致成长受阻。随着监管细则的即将出台, P2 P平台未来的发展趋势备受关注。为了更好地预测P2 P网贷平台的发展趋势,本文运用系统动力学的相关知识建立了P2 P网络借贷平台的成长模型,并运用系统仿真的方法预测出P2 P平台的数量先是保持持续增长,之后会出现大幅下降。  相似文献   

12.
“对等网络”(简称P2P)近年来迅速成为计算机界关注的热门话题之一,不仅因其在网络技术发展与网络应用普及大潮中被更多地认识、使用,更因其自身性质与当今网络商业化趋势存在一定的冲撞,《财富》杂志更是把P2P列为“影响互联网未来的四项科技”之一。P2P所稳固的网络精神与其对信息资源的流通利用,因P2P的运行而相得益彰,但另一方面,它的广泛使用却给网络商业化带来了深重冲击。本文以对等网络为研究对象,拟从其技术原理、所建构的网络精神及其与网络商业化冲撞的表现,试图探讨对等网络与网络的商业化趋势冲撞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3.
中国互联网发展的二十年来,新信息传播渠道、平台的出现影响了传媒生态,传统媒体的生存发展受到冲击.电视媒体在终端和经营两个层面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未来电视机在视觉特性上会继续改进,同时在互联网技术推动下会更具网络特性;视频终端的多样化,多“屏”具有融合趋势;媒体机构方面则需要布局更广的电视产业链,以产品思维、用户思维去经营.  相似文献   

14.
物联网的复杂性将超过互联网.无标度网络模型理论提供分析复杂网络的新方法.未来物联网可能呈现无标度网络和星状网络两种拓扑结构.物联网的拓扑结构将对未来社会产生重要影响,要警惕物联网朝星状网络发展的社会风险.  相似文献   

15.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通过网络进行学习已成为一种趋势。基于网络环境的交互式教学模式在各类教学中广泛应用,为现代教育带来了新观念、新方法和新技术。交互式教学方式自由、灵活,学生获取信息快捷、简便,教师的主导作用明显,教学效率高。  相似文献   

16.
我国P2P网贷平台运行的制度供给不足。作为纯信息中介模式的P2P网贷平台在经营中异化为担保模式、债权转移模式、投资理财模式等信用中介模式,极易诱发法律风险、信用风险和金融风险。因此,亟须通过政府与市场共同发力、法律与制度联合规制,营造良性发展的法治环境,引导行业自律,形成完善的P2P网贷平台治理体系,避免金融风险蔓延,从而推动金融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基于当前中国P2P小额信贷行业的发育状况和制度需求,未来P2P小额信贷行业立法应以鼓励、扶持、保护、促进为基本目的,逐步放松管制。针对其主要经营主体P2P小额信贷企业,应在对其法律性质进行准确定位的基础上,在最低注册资本、主要从业人员任职资格、网络经营许可等方面加强准入规制;其广告宣传应当真实适度,要有必要的用户信用评级,合同签订和履行时应充分考虑到借贷双方的利益;在资金管理方面,要严控贷款用途和借贷利率,资金要有第三方托管;应加强对用户个人信息的保护,不得侵犯或泄露用户的个人隐私。  相似文献   

18.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图书馆读者服务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这就要求图书馆读者服务也要进行相应的调整,以适应网络环境下读者的信息需求。通过对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图书馆读者服务特点的分析,表明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引起读者服务管理、理念等诸多方面的变革,新的读者服务模式已经到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