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如做为艺术的文学作品并不总是具有艺术性一样,作为一门科学的文艺学研究也并不总是具有真正的科学性.历史-文学和理论-文学研究的科学性对持不同方法论的文学理论家来说,都有决定意义.就方法论的趋势而言,在当代苏联文艺学中至少可以分为三个主要流派:具体-历史方法论;结构主义方法论;新文化-历史方法论.具体-历史方法论认为:文学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变体,具有不同于其他变体的独特性;艺术(尤  相似文献   

2.
"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文学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彭放 《学术交流》2001,(1):110-115
中国文学走向世界,必须从既往的历史积淀中反求诸己.过去我们没有把全世界读者看作是"服务对象".对外国平民百姓来说,并不都是因为意识形态不同而拒斥中国文学,主要还在于我们的作品所描写的内容和题材,是否具有更广泛的全人类性,是否能让他们通过观赏文艺达到一种相互了解和心灵沟通.当前文学失序的状态和创作群体的多极化、多元化,是这种大视野的"全民文艺"观的明证.也是文学大获发展的一个非常好的契机.文学批评的政治标准可以简化为一种法律,如作家所写的题材和内容不违法,艺术性就上升到衡量该作品标准的第一位了.我们要求文艺作品的最高境界,是思想与艺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当这种最高标准难以达到时,一种急功近利的捷径,常常代替艺术创造的艰苦努力.今天有些作品"思想大于形象",主题设置模式化、概念化,迷信"题材决定"论,重思想型写作而轻艺术型写作,都可能与受"政治标准第一"的曲解和误导有关.  相似文献   

3.
"兴"的艺术源起与"诗可以兴"的思想路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兴"是古典诗学理论中非常重要的批评术语."兴"是源于以祭坛为中心的原始艺术活动,是一种古老的诗歌类型,因此它具有原型的历史意义.从艺术的诗之"兴"到思想的"诗可以兴",表现出中国文化思、诗交融的特点.孔子提出的"诗可以兴"是礼乐背景下的一种用诗方式,是"感发志意"和"引譬连类"的思想拓展方式,代表着中国哲学的思想延伸路线.古典诗学是建立在"兴于诗"的理论基础上的,从文学发生的感兴出发,到艺术表现的兴象思想反映的兴寄和审美欣赏的兴味,都反映着兴的诗学理论对中国文学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文学史研究是对文学研究的超越,也是比较文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在此认识的基础上,作者在文中勾划了中西方文学史研究发展的脉络,并从中提出了值得思考的问题;从文学史观和方法论上归纳总结出中西方文学史研究中的两点相同与相异之处,并从社会革命、政治思想、民族意识、思维方式等方面探求了造成异同的原因:展望了当今文学史研究所面临的形势和走向。  相似文献   

5.
<正>小说,作为语言艺术的一种文体,只是在二、三百年内获得较大发展;而诗歌和戏剧,从世界范围看,已有二、三千年的发展历史。相比较,小说仍是一种年轻的艺术文体,其自身的结构模式尚处在不断演变过程之中,一切关于小说文体的理论,都应具有如此的历史意识,否则不是妄言就是教条。黑格尔认为,在思维历史上人们能将历史和文学,作为两个有区别的范畴认识时,意识着思维的飞跃。但文学意识真正同历史观念相分离,真正地在小说创作领域中实践康德关于美的艺术只对其自身合目的性的理论,却可以看作是自意识流小说出现之后。巴尔扎克、托尔斯泰,这些小说大师们尽管也谈创作理论,然而他们的现实主义创作理论,基本上是复合在十九世纪占学术思想主导地位的历史意识的投影之中。那一世纪中宏大壮阔的历史意识不仅孕育出了达尔文、黑格尔、马克思等如此博大精深的杰出头脑和思想,而且也深刻影响了小说家们。虽说历史意识的背后还有学术背景,但作家们渴望的是对现实生活的历史把握。巴尔扎克九十六部的《人间喜剧》,左拉二十部中长篇的《卢贡—马卡尔家族》,高尔斯华绥的《福尔赛世家》三部曲、《现代喜剧》三部曲,托尔斯泰威武雄壮、气势磅薄的《战争与和平》等等,从他们的作品中,确实可以看到十九世纪所特有的历史视野、历史角度和历史自觉。这种意识自然也渗透进了当时的艺术理论之中,重视作品的内容、即重视艺术表现对象的历史真实性程度和容纳历史的深广度,成了那一时代理论的主要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6.
《世说新语》:史学与艺术的交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世说新语》具有独特的文体特征。它既是文言小说,又是史学名著;既有史书之真实可信,又有小说之可读性;既是具有较高艺术成就的文学作品,又是通过某些艺术加工写成的历史著作。可以说,《世说新语》是我国古代史学与文学结合得最好的一部杂史小说。它创建的体例、运用的技巧、蕴涵的内容,对后世的史学与文学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陈学祖 《学术交流》2003,(1):123-129
五四新文学彻底的反传统立场并不意味着彻底地否定传统 ,历史的光辉是抹不掉也掩不住的 ,历史的连续性不可能由于反传统思想的冲击而断裂。无论从理论思维 ,还是就审美表现方式而言 ,五四文学都受到传统文学的深刻影响。长期以来 ,对传统的漠视不仅在五四新文学研究中存在 ,也是整个中国新文学研究中长期存在的重大问题。大多数时期的中国新文学研究是被西方的文学价值观和批评话语笼罩着。 2 0世纪的中国新文学研究几乎将西方的文论话语作为惟一的参照标准 ,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了诸多弊端 ,不但影响了中国新文学研究和理论建设 ,而且严重妨碍了新文学创作的发展进程。这一漠视文学传统的错误倾向必须纠正  相似文献   

8.
20世纪的中国文学作为一种价值性存在,其价值走向经历了戊戌文学革新时启蒙社会、开通民智的文学救国论;五四时期以民主与科学实现人的启蒙与觉醒,文学完成了从古典形态到现代形态的整体转换;30年代在救亡背景下的文学社会化转向;40-70年代大众化的政治工具论;80年代在非艺术的轰动中复兴文学之梦,以找回人的尊严和文学自信;90年代在边缘中寻找本位,文学在非轰动的艺术坚守中回到自身等发展阶段.基于历史的逻辑和理论的逻辑,可以对百年中国文学的价值范式作出这样几种判断一是意义认同--社会本位的"世纪波";二是形态复归--构筑价值载体的"同心圆";三是本体认知--价值转型、价值游离、价值接轨的"三级跳"等.  相似文献   

9.
对科学的社会研究,依据历史的主要脉络,可以分为以实证主义传统为准则的科学社会学、以"强纲领"为核心的科学知识社会学和以常人方法论为基础的田野式科学研究(science studies),这些是科学的社会研究中的三个重要方向和传统.其中,每一种传统都是复杂的哲学和社会学思想的复合物,都在不同的领域里延续着它们的生命.每一种传统都分享着历史在"科学"和"合理性"这些术语的意义上造成的不同投影.因此,在实际中,它们之间的界限并不总是清晰的,当用社会学的方法从事实际研究时,它们显得极其相似,尽管它们求证的结论不同.  相似文献   

10.
茅盾创作艺术风格的形成是有多方面原因的,我在一些论述中探讨过茅盾艺术风格同当时的历史条件、文学运动、文学风尚、社会思潮以及他个人的思想(社会的、艺术的)、生活环境、文学渊源、文学素养等方面的联系。在这篇文章中打算着重研究茅盾的性格与他的创作风格的关系,这对探讨他的创作特色或许有所裨益。如何解释人的性格、个性以及艺术风格、个性,这些问题学术界仍在探讨中,我只是依据个人的看法来谈谈茅盾的性格与创作风格的关系。在这篇论文中,我把性格解释为人以习惯方式表达对客体事物的态度及自己言行的特点,把性格作为个性的重要方面,并不包括组成个性的人的气质、能力等因素。至于风格,不是把它理解为体现文艺作品内容与形式中诸因素凝成的艺术特色或创作个性,而是把它看作由  相似文献   

11.
罗祎楠 《社会》2019,39(1):98-128
本文尝试从思想史视角反思质性研究方法,以揭示被结构视角遮蔽的研究过程,从而探讨一种直面内心的反思性社会科学研究方式。思想史视角强调回到文本去阐释书写者赋予研究方法以意涵的思想过程。本文以“推论”“充分必要性”与“意义”等三种方法论立场中的方法意涵构建过程为例展现这样的思想过程:方法论如何引导了对特定研究方法的选择;当方法论与现实情况存在差距时,书写者如何在原有方法论立场中发展对质性方法新的理解以捍卫方法论的合理性;书写者如何在强调与其他立场的区分中发展对方法的理解。本文由此揭示了看似相同的方法背后所蕴含的巨大意涵和实践差异。一种围绕“意涵”展开的方法知识系统将有可能被建立起来。思想史视角为反思性的质性方法知识构建提供了可以付诸实践的路径。  相似文献   

12.
陈锦函 《社科纵横》2013,(12):98-102
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道德总是一种精神文明或曾经是一种精神文明。在特定的历史时代,相对于当时代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来说,道德并不都是一种精神文明,有些是,有些不是,有些还是阻碍社会文明进步的"精神垃圾"。所以,相对于特定的历史时代来说,研究道德的社会价值只能是在"道德文明"的意义上;当我们在使用"道德价值"这一概念时,那是从道德发展和不断走向文明进步的全过程或全貌的角度出发的,这是考察道德价值的方法论前提。  相似文献   

13.
左翼及自由主义文学思潮与儒道传统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兵 《唐都学刊》2004,20(3):118-121
左翼与自由主义文学思潮在文学的功能、内容及风格等方面的不同认识与儒道传统思想的分野密切相关,是儒道两种思想艺术观念经几千年历史流变而在现代特定历史环境下走向极致的产物。儒道思想在互补交流中造就了灿烂的古代文学艺术。反之,则导致艺术的偏狭发展。左翼与自由主义文学同样如此。当前,在总结现代文学史"极左"教训的同时,又出现了抑儒扬道、过分张扬自由主义而彻底消解左翼传统的趋向。以"和"的观念对左翼与自由主义文学思潮进行整合,十分必要且相当迫切。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20世纪初期以来近70年的中国文学思想理论的发展和新时期文学理论建设进行了宏观考察和研究,认为中国文学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建构起多元开放的“人的文学”观念体系,到了30年代由于历史发展的特殊性与复杂性,又分化成两大主要理论体系,即以鲁迅、周扬、冯雪峰为代表的建立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基础上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理论,由于适应了中国急迫的社会政治革命要求而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文学观念,以朱光潜、沈从文为代表的非功利的文学审美理论,在唯物史观和艺术社会学范畴之外丰富了现代中国文艺思想。上述两大理论体系中一些真诚的理论家,在把握“文学-人”这个核心进行艺术思考时,不断突破自身的理论局限,自觉或不自觉地吸收对立面的某些理论思想,从不同的方面改造和发展着“五四”开创的“人的文学”的思想,构成了总体历史发展的多向分离和总体趋近的运动轨迹。这将对新时期文学理论建设有两点历史启示:一是文学观念的建设必须以文学和“人”为核心,对于文艺规律的探讨不能偏离人所创作的这个文学主体;二是新时期文学理论体系的建设应该向着历史的“新的综合”目标前进。  相似文献   

15.
中国学术史方法论是中国哲学史方法论的前身,有着自身的一些特征和内容,主要是自发性、简约性、双维性、纲领性、动态性、原创性等。自发性指中国学术史方法论尚处在自发运用而非自觉研究阶段;简约性指述作结合、高度凝练的点评式方法;双维性指用两点论评判研究对象;纲领性指抓住研究对象的主旨;动态性指把握研究对象的发展历程;原创性指重视研究对象的理论原创性以及研究者自身的创造。探讨中国学术史思想和方法论是研究中国哲学史方法论乃至研究整个中国哲学史学史的基础性工作,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16.
唯物辩证法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鲁迅由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发展成为共产主义者,其根本的标志便在于他在斗争实践中逐步学会运用辩证法来观察、分析、研究一切问题,并以它作为武器同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和阶级敌人进行斗争。他的后期杂文所以具有雄辩的说服力,具有克敌制胜的力量,就因为充满了辩证法的光辉。作为革命家的鲁迅,后期思想的深邃,突出地表现在他“把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应用于社会现象,应用于研究社会,应用于研究社会历史”。因此,抓住鲁迅后期的唯物史观的研究,也就容易弄清楚共产主义者鲁迅思想的根本特点,从而把他前后期的思想从本质上划分开来。  相似文献   

17.
在社会学的研究中,理论研究与经验研究的关系问题,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课题。该文将这对关系看作是社会学的学科方法论的内容之一,并归之为手段方法论。对此,该文首先从社会学的发展及其与哲学的关系以及学科方法论的特点,论证了这对关系作为手段方法论的必然性。其次,提出了手段方法论的逻辑关系,包括理论研究与经验研究的一致性原理、经验研究过渡到理论研究的中间环节、理论研究与经验研究的简单性原则等。再次,分析了手段方法论的实践内容。该文认为,作为社会学的手段方法论,必须同它的总体方法论、目的方法论结合起来,才能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学科方法论的体系。  相似文献   

18.
由曲若镁、李之同志主编的《当代文艺学新论》,如同编著者所追求并力图达到的那样,确实是一本富于当代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文艺学新论。据我初步的阅读所获得的粗略的感受,是书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第一,内容构成上的重点性和过程性。编著者突破了已往对文学现象多进行单维线性的、静态块状考察的模式;书中甚至没有诸如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体裁与种类、起源与发展、继承与革新等方面的内容;而是突出地将文学作为人类的一种审美活动和独特的精神生产方式,进行动态考察。全书除导言部分对文艺理论的研究历史、现状、经验、教训以及编写该书…  相似文献   

19.
一、从“褒”与“贬”的问题说起 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从积满历史烟尘的“冷宫”,终于又回到文学的殿堂。这是古典小说研究中的一件大事。许多同志为此做了工作。他们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便对这部分小说产生的原因,与前代恋爱、婚姻故事的渊源关系,思想艺术成就,在小说发展史上的地位等问题,都做了初步研究。但研究中的不足也露出了端倪。问题归结起来是:人们研究问题的主观逻辑偏离了作品的客观逻辑,以致描摹出来此类作品的思想、艺术构成,与人们从作品中可以实际看到和感到的对不上口径。诸如:论证才子佳人小说具有“现代性爱”的积极因…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文学研究是由全球资本主义时代的世界文学和共产主义时代的世界文学两部分构成。共产主义世界文学作为一种理念存在对当前的文学研究具有引导性意义,它不仅将反抗当前的世界文学体系作为理论建构的首要目标,还在方法论上向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作家而言,反抗西方帝国的中心文学需要一种真实的形式创新;对批评家而言,反抗帝国文学需要借助文学事件和文学真理等新的概念范畴重写世界文学史,为重建世界文学秩序提供一种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