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正前阵子在抖音上有一个特别火的视频,路人随机采访了一个妈妈:"你能接受孩子的平庸吗?"这个妈妈的回答是:"我现在不能。我希望他以后不是被迫谋生,能够有自己选择的权利。作为家长,我会为他提供最好的条件。到最后如果发现他还是非常非常平庸,那我也认命了,但我也会尽到我的职责。我不希望孩子长大以后跟我说:‘妈妈,为什么我小时候你不逼我一把?’我不想听到这样的话,不想自己后悔。"  相似文献   

2.
我们单位的小李这两天发低烧,净咳嗽了,他的桌子靠在窗户边上,他就把痰吐向窗外,我们说他,他还理直气壮:"我不是‘非典’,是气管炎,你们别那么怕死。"我和他骑车回家,他也随地吐痰,街上也有人说他,他一点也不在乎。这样的行为算不算违法?  相似文献   

3.
“有个故事,说一个书呆子,见财主家门口晒着很多书,他便解开上衣,袒着肚子往那儿一趟,晒起肚子来。有人问他:‘你这是什么意思啊?’他说:‘他家晒书,我晒晒肚子。因为这些书都在我肚子里。’以前,中国人都以为读书是读到肚子里去了,遇到有学问的,就说他是‘满腹经纶’,遇到读了书但不懂事的,就说他‘读书读到狗肚子里去了’。这是无稽之谈吗?当然不是了。”  相似文献   

4.
嘘!严肃点     
嘘!严肃点]讨厌“爱丽丝,你从前不是说讨厌菲力普吗?”“是呀,我现在还是厌恶他”“那你为什么收下他的金耳环?”“可我并不厌恶金耳环呀!”想不起了“亲爱的,请原谅我再次打扰你。我昨天向你求爱,而我现在竟一点也记不起你当时说的是‘行’还是‘不行’。”“亲...  相似文献   

5.
我的一位朋友,因为女儿嫁到美国去了,他自己最近也到美国去了,他也就通过电子邮件,不断地把他在异国他乡的感受传达给我。在昨天的电子邮件中他说到:“在美国,人们特别重视自己的意愿,同时也特别重视他人的意愿——甚至‘重视’到对你不理不睬的地步,以至  相似文献   

6.
康樱子 《职业》2016,(24):12-13
2004年至今,尹贺伟已在班主任的岗位上站了12年。他曾开玩笑地说:“作为一名年轻的‘老’班主任,每天和学生朝夕相处,我对这份工作已经上瘾了,我要在这个岗位上一站到底,用铁骨柔情铸‘最美’师魂。”  相似文献   

7.
正今年的父亲节,微信里好多人晒送给父亲的祝福,晒自己享受到的那些父爱。从小到大,爸爸没有对我说过什么温情的话,也少有温情的举动。11年前,在他刚去世不久,我对妈妈说:"我觉得爸爸不爱我。"妈妈说:"不是这样的,你大学毕业坐火车去北京的那天,你爸在家里一直念叨着‘火车快到沈阳了吧,这会儿快过山海关了吧……’等接到你报平安的电话,他才松了口气,‘终于到北京了’。"听着妈妈的话,我眼前仿佛出现了爸爸坐在那张老沙发上,一边看着报纸一边喃喃自语的样子,瞬间感受到那浓浓的父爱伴着火车一路呼啸而来,泪水也汹涌而至。  相似文献   

8.
幽默与笑话     
《老年世界》2006,(21):48-48
小南瓜 一个矮胖男生,绰号“南瓜”。一天,他和女友聊天,女友问:“你小时别人也叫你‘南瓜’吗?”’男生立刻回答说:“当然不是,小时他们都叫我‘小南瓜’。”  相似文献   

9.
在西点,我作为新生学到的第一课,是来自一位高年级学员冲着我大声训导。他告诉我,不管什么时候遇到学长或军官问话,只能有四种回答:…报告长宫,是’;‘报告长官,不是’;‘报告长官,没有任何借口’;‘报告长官,我不知道’。”除此之外,不能多说一个字。  相似文献   

10.
朋友中有三个女孩子,不知怎的,都成了已婚男人的情人.朋友A的情人是她的上司,有一天公司聚会之后,借着一点酒劲,上司就对她说:"我很孤独,我老婆不理解我!"没几日,朋友B也恋上已婚男士,我问她,他可是认真的?她非常哀怨地说:"他其实不像表面上看起来那么风光的!他也很可怜!"有了一次经验,我立刻就问她:"他是不是对你说‘我很孤独,我老婆不理解我?’"B很吃惊,连连问"你怎么知道的?!"轮到朋友C的时候,我还不等她开口,我就说:"他是不是对你说‘我很孤独,我老婆不理解我?’"C也吃惊不小,也问:"你怎么知道的?"我比她还吃惊:"亏你还是前文艺青年,你看过的小说都到哪里去了?!"再聪明的女人,在两种情况下一定会脑细胞集体死亡:恋爱,失恋.不是她不聪明,而是她愿意傻.  相似文献   

11.
为画 《老年世界》2013,(20):35-35
丁聪是国内外知名的漫画家,为有别于他的父亲“老丁”,他一直称自己为“小丁”。他说:“还有一层意思,‘丁’在中文里有人物之意,小丁即小人物。我学历不高,仅中学毕业,从没当过领导,所以总认为自己是个普通百姓,不值一提。‘小丁’这个名字很符合我,提醒我要永远做一个普通小老百姓。”  相似文献   

12.
不到一天大     
一位作家曾到阿拉斯加采访过爱斯基摩人。回来以后他说:“永远不要问爱斯基摩人多大了。如果你问了,他会说:‘我不知道,也不在乎。’再追问,他就会说:‘不到一天大!’因为爱斯基摩人相信,到晚上入睡时,他们就死了。第二天清晨醒来,他们复活又获得新生了。所以,没有一个爱斯基摩人能活过‘一天’!也因此,每一个爱斯基摩人的脸上都不带忧愁和焦虑,他们快乐地度过自己的每‘一天’。”  相似文献   

13.
于宏图给犯人演出的时候说:“你们的‘残疾’是暂时的,我是瞎子,我的残疾是永远的,可我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他就是这样感动着他的观众,也感动了一个布朗族女孩。  相似文献   

14.
两个人争吵,告到法官朱哈那里。原告指着被告说:“他背着很重的东西,从肩上掉了下来,要我帮他扶上去。我说要付工钱的,他说‘没有什么’。我马上帮他把东西扶到肩上。现在,我要他付给我‘没有什么’!”朱哈想了想说:“你告得有道理。你来,帮我把这本书拿起来!”原告走过来帮朱哈拿书。待他拿起书,朱哈突然问道:“书下面有什么?”原告说:“没有什么。”朱哈一本正经地说:“好,你就把‘没有什么’拿去吧!”  相似文献   

15.
三、在爱资哈尔 从上海伊斯兰师范学校决定公派马坚赴埃留学到真正成行,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北京外国语学院的纳忠教授回忆说:“1931年9月初,包括子实在内的‘中国第一届留埃学生团’的行期已经确定,子实忽然在沙甸病倒了。他怕错过行期,失去良机而心急如焚,带病写了封短信寄到昆明给我说,他多年的梦想,怕是将落空的。他用‘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这两句诗来表达他当时的沉重心情,又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两句话来说明他坚定的意志。我和领队商量,决定将行期推迟到他病愈。 “两个月后,子实病愈了。1931年11月9日,我们从昆明到沙甸会合出发。见面时,我祝他病体痊愈,  相似文献   

16.
形象的烦恼     
笔者曾多次在镜前长时间审视自己的形象.结论是:算不上帅哥.也绝不是丑男。然而不知哪里不对劲,这形象总是招来尴尬和烦恼.令我百思不得其解。现录几段于后就教于读者.或许能有大方之家能给以点拨。逃票当年下乡每次春节回城总要逃火车票。我们数人结伴而行坐在一起。查票了.大家仍作轻松状谈芙自若。列车员扫了一眼我们这两排.以手指我;‘’你的票!”我立即全身上下地摸.当然掏不出票来。列车员吼道:““别装了.出来跟我走!”我只得象俘虏一样跟他到值班室。列车员说:“”知青吧?’”我点头。他又说:‘“知青就算了.不过…  相似文献   

17.
认识傅雷,是听人说,看外国小说一定要看傅雷翻译的版本,因为他治学严谨,学识渊博,小说译文更贴近原著精神。 他在给儿子傅聪的信中曾说:“你那股理想主义的热情实可惊,相形之下,我真是老朽了,一年来心如死水,只有对自己的工作还是一个劲儿死干,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并未稍减,只是常有一种‘废人而返’,‘怅然若失’的心情,也许是中国人气质太重,尤其是所谓‘洒脱’与‘超然物外’的消极精神影响了我。”  相似文献   

18.
论“山水城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1993,(Z1)
“山水城市”这个崭新的概念,最早是钱学森同志在1990年7月31日给北京清华大学吴良镛教授的信中首先提出来的。他说:“我近年来一直在想一个问题:能不能把中国的山水诗词、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和中国的山水画融合在一起,创造‘山水城市’的概念。”以后在1992年8月14日他给美术界王仲同志的一封信中又说:“所谓‘山水城市’即将我国山水画移植到中国现在已经开始、将来更应发展的、把中国园林构筑艺术应用到城市大区域建设,我称之为‘山水城市’。这种图画在中国从前的‘金碧山水’已见端倪,我们现在更应注入社会主义中国的时代精神,开创一种新风格为‘山水城市’。艺术家的‘城市山水’也能促进现代中国的‘山水城市’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建设——颐和  相似文献   

19.
讨分数的人     
一阵小跑声过后,学校走廊里,一个男生小声而急促地叫我,我立定问他:“有什么事吗?” 他期期艾艾地说:“我——我能到你的办公室去说吗?”我点点头.他进来后,小心翼翼关上门后,将手上卷着的画纸摊开在我面前说:“老师你看,我觉得自己画得挺好的,为什么只有65分呢?我看他这张还没我的好呢,他都70分呢.”他把同桌的那张画也摊了开来. 啊,原来是来讨说法的.这是一张美术作业,临摹书上的一幅写意国画《梅花麻雀图》.这算是期中考试了. 两张画摊在桌上,我给他分析:“你这张,梅花点得还蛮像样,麻雀的形体姿态也不错,可偏偏是‘点睛之笔’不准确,眼睛画偏了,这不是犯了常识性的错吗?他这张也有缺点,梅花浓淡深浅缺少变化,但作为画面主体的麻雀画得还是到位的……”  相似文献   

20.
请大夫     
云江 《金色年华》2007,(12):14-14
有个老人,是全国闻名的大作家。他临终前,突然感到十分难受,秘书就说:“我去叫大夫。”不料,老人极其艰难地说了一句:“不是‘叫’,是‘请’……”说着老人就昏迷过去了,而且再也没有醒来……这句话就是他的遗言——这遗言纯洁无比,厚重无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