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江苏省实施"区域共同发展"战略已近20年,取得了重大进展,从"十二五"开始,江苏省转而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与"共同发展"相比,"协调发展"的内涵更加丰富,外延更加宽广,不仅要坚持把三大区域协调发展放在重中之重,而且要贯穿13个省辖市及各个县区,明确战略重点,创新实现机制,注重区别对待、分类指导,注重贴近底层、关爱民生,从而在更深的基点、更广的领域、更高的层次上开创区域协调发展的新局面,推动"两个率先"再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2.
以"上"和"下"在"V+上/下+N"格式中出现的有关不对称和对称的一个具体语言现象为研究对象,针对其形式不对称、形式对称但意义不对称、形式和意义均对称等现象展开研究,运用"视角"、"凸显"等概念,从语言要素外部和内部两方面进行分析,为"V+上/下+N"格式中"上"、"下"出现的不对称与对称性提出了一个可能,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3.
文学领域中对"小资产阶级"的研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小资产阶级"文学形象的研究;二是对"小资产阶级文艺"的研究;三是对"小资产阶级话语"的研究。以中国知网为主要检索平台,从研究的内容和数量上看,文学形象研究占据主流;从研究态度上看,可以发现,无论是对作品中"小资产阶级"人物形象的态度还是对"小资产阶级"文艺的态度都有一个由贬斥到褒扬的转变,对"小资产阶级"话语的研究虽相对薄弱,但也有逐渐推进之势。由此,对"小资产阶级"相关命题的关注与研究可以成为理解现代文学、文化发展动力问题的一个切入点。  相似文献   

4.
当前学术界很多人主张学术研究要追求创新,要求"存同求异"。历史研究属于学术研究,是否也应该主张"存同求异"?文章从历史本体研究和历史方法研究上探讨历史研究中的"求同存异"与"存同求异",并对历史研究中"求同"与"求异"的对立统一关系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985”高校科研不端行为的“立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985"高校科研不端行为"立法"具有重要意义。对内来说,关系到它们作为"软法"能否对本校的科研不端现象发挥有效的治理作用。对外来讲,关系到它们对国内其它一千多所高校以及高校之外的众多科研机构制定科研不端"立法"发挥积极还是消极的"榜样"作用。统计研究表明:"985"高校"立法"之间对科研不端的各项表现的共识度除少数外,普遍比较低;在"立法"用语上"科研不端"与"学术不端"并无严格区别;在"立法"细化程度上清华大学最高,华南理工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最低;在科研不端"立法"模式上存在两种模式,两者各有优劣。  相似文献   

6.
"90后"在当今社会成为一个广为流传的词语,"90后"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主要建设者的他们,更加倍受关注,文章从研究"90后"所处的时代背景、"90后"的新特点着手深刻剖析,提出因材施教,转化教育者的思想观念,面对当今新信息、新事物飞速更新的时代,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健全人格是新时代高校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  相似文献   

7.
现有关于"上"、"下"动词性组合及其不对称性的研究均集中在对"上"、"下"动词性义项的解释分析,鲜有学者以组合中名词词项为研究对象,从名词的语义格与动名搭配的语义构成入手,将"上"、"下"动词性组合中名词所充当语义格分为七类,并揭示了这些名词与"上"、"下"作动作动词的用法结合的五种语义构成方式,进而丰富了对"上"、"下"动词性组合不对称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学贯中西的的学术大师钱钟书先生提出的"诱""讹""化"翻译观,在翻译学界反响强烈。目前,关于此译观的分析研究,各家众说纷纭,视角不一。翻译特别是文学翻译,都是不可避免地烙上"讹"的反叛者的印记,但又不甘于"落寇为草",时时刻刻,兢兢业业争取"化"境界正统地位,故便从"讹"通向"化"的道路上不断克己,在这坎坷的中间地带和空间中重塑原作,平衡于还原原作与潜意识地体现自我的张力之中。钱先生的"诱、讹、化"翻译理论正是体现了这样一种哲思认识论和方法论。  相似文献   

9.
杨志滨:我通过一段时间对于"岩彩"进行研究,感觉收获是比较大的。传统的"岩彩画"当中也非常重视线条的运用,同时还有平面化的处理方式,画面的意境。在我看来,"年画"同"岩彩"之间的气场上是相通的,如果非要用语言表述出来是很困难的事情,虽然"年画"被国家列为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则重点放在了如何刻板,印刷上,对于“年画”的创作方面并不是非常重视。我个人认为作为新一代的年画传承人应该将创作与当今社会发展相适应,这也是我们这一代年画传承人的责任。所以我萌生了拓展“年画”创作的想法,包括在材料上,技法上,题材上的拓展。  相似文献   

10.
"思想"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认识论中的"思想"应该是作为过程的思想活动与作为结果的思想观念的统一,思想政治教育学中的"思想"不仅具有认识论的特征,而且具有意识形态性、学科性和实践性,内涵更加深刻。"思想"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历史源头,是思想政治教育学最基本的课题,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的生长点,因而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11.
“孝”、“廉”是官员应有的最基本的品格,也是选拔和考核官员的最基本的标准。在两汉至南北朝700多年的历史上,曾经长期实行过“举孝廉”这一选拔官员的制度;现在我们认真研究和宣传“孝廉文化”,对于当前的反对贪污腐败、加强廉政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要把“孝”、“廉”落实到当今官员的选拔和考核过程中,就要有一套完整的、可操作的制度,而不能仅仅停留在道德宣传、教育感化上。  相似文献   

12.
郁达夫的短篇小说《沉沦》和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在表现青年人的悲剧,表现青春迷惘的母题方面都颇为相似,但两部作品又各具特色。从主题上来说,《沉沦》更偏重于性的“革命”,而《少年维特的烦恼》更偏重于“爱情”;在内容上,《沉沦》更多地发扬了抒情传统,而《少年维特的烦恼》更多“史诗”的成分;从与时代的关系来看,《沉沦》更为现代,而《少年维特的烦恼》较为传统。  相似文献   

13.
“默会”既是一种知识类型,也可理解为一种知识习得方式。其诸多特点,在绘画艺术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绘画艺术的主体性特征,绘画创作的心理活动过程,都表现出强烈的默会性,同时,默会也是美术知识传递的重要形式。  相似文献   

14.
"小词"与"词小"不属同一范畴。"小词"属形式美学范畴,"词小"属道德美学范畴。"小词"依词体短小而生出,注重的是形式,成为词体文学的专有名词,极少含有贬意;"词小"由词的内容而论,注重的是伦理道德,是时人对词体文学蔑视的表现。二者各有侧重,不能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15.
尼采和马克思学说的最高指向都是"人","超人"和"自由人"分别是他们构想出来的理想人,两种理想人具有很多相似之处。尼采拒斥普遍性,马克思则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尼采和马克思学说这种整体指向的巨大差异决定了"超人"和"自由人"在具体特征、具体追求和实现途径等方面的不同。马克思的"自由人"设想更具现实性,"自由人"的发展更全面;尼采的"超人"体现了精神的解放与生命本能的释放,对人的发展亦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6.
“红色经典”中的红色更多地与特定历史语境关系深密,而经典一词则须观照文本美学的各项指标,经典决定了红色的特定质素,而红色也因其特殊称谓及其负载的意识形态信息宰制着经典的生产空间。只有在“历史的”和“美学的”双重理论视角下考察“红色经典”的命名,才能在学理层面上廓清“红色经典”的经典性品质及其经典化线路。  相似文献   

17.
“回”与“次”作为现代汉语中语义最为单纯而且意义相近的两个动量词,通过对语料的考察可以发现,二者在搭配上,有些前置词语一般只能与动量词“次”组合使用,在修饰名词性词语时,在语义和适用对象方面皆存有一定差异;在重叠方式上,动量词“次”能以各种形式重叠使用,而“回”在重叠方式土一般受到某种限制;在语用方面,“次”远远超过了“回”的出现频率,并且“回”主要用于口语性较强的作品或场合中,“次”则没有这种局限。在具体运用中,可以在把握其基本用法、基本句法格式的基础上,区分其相异的用法。然而,由于“次”与“回”在语义上几乎看不出有什么太大区别,加之“回”有渐渐被“次”所替代的趋势,为了避免语言表达的累赘,在实际运用中,只须简明扼要地将它们的异同点区分开来就行,而无须深究。  相似文献   

18.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语文课堂教学面临着新的问题。一方面,"大语文教育观"的渗透增加了技能训练的容量,致使学法的指导与应用成了课堂教学的有机部分;另一方面,教法落后,走不出"满堂灌"的窘境。大学语文教师应妥善解决好课堂上"多"与"少"的关系,提倡教学民主化、追求教学个性化、实现教学时间简短化和贯彻精讲多练的教学原则。  相似文献   

19.
针对传统语法对关联词功能定义的局限性,指出在俄语中,关联词что在不同的复句中其功能是不同的:在代词性疑问句和代词性复性复指联系句中что的本质区别在于其是否保留疑问意义;在定位复指联系句与非定位复指联系句中что的根本区别在于其语义是否确定。同时,关联词что在这些复句中除了具有连接功能外,尚有许多不同之处,这就是同形异义现象,对不同之处的研究将有助于对不同语言现象的更深更细的了解和掌握。  相似文献   

20.
习语在英语中指结构相对固定的词组或短句,它的意义不是其构成词意义的相加.一般来说,习语不允许发生词汇和句法层面的变体,但事实上习语变体的可能性比预料的要大得多.英语中有许多结构不同的习语,选择“动词+定冠词+名词”结构的习语作为研究对象,从词汇和句法层面分析这类习语变体的程度、引起变体的原因以及定冠词“the”在这类习语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