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说:按劳分配就是“每一个生产者,在作了各项扣除之后,从社会方面正好领回他所给予社会的一切。他所给予社会的,就是他个人的劳动量。……他以一种形式给予社会的劳动量,又以另一种形式全部领回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10—11页)他又说:在按劳分配条件下,生产者享有个人消费品的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文化大革命”所以会发生并且持续十年之久,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把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中的某些设想和论点加以误解或教条化。例如,“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在消费资料分配中通行的等量劳动相交换的平等权利,即马克思所说的‘资产阶级权利’应该限制和批判,因而按劳分配原则和物质利益原则就应该限制和批判,”等等。由于这种误解,给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造成了重大的损失。因此,划清这个问题的理论是非界限,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我们知道,在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社会内,必须和只能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根据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的论述,这个原则的完全实现包括两个方面或经过两个过程:社会对每一个生产者实行按劳付酬,即在每个生产者向社会提供一定劳动量以  相似文献   

3.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经济规律。正确地认识“劳动”这一作为社会主义时期消费品分配尺度的涵义,是我们正确运用按劳分配规律的一个关键问题。 根据马克思对按劳分配的论述,生产者为社会提供一定量的劳动,然后通过另一种形式领回他给于社会的部分。毫无疑问,生产者提供的劳动必须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真正用意 ,并不是解释经验现象中价格变动的规律性 ,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按劳分配”的理论依据。马克思并没有以劳动价值论来否认资本主义社会“按要素分配”的现实。在马克思看来 ,非劳动生产要素的私人所有者由这一类要素获得收入 ,首先靠的是这一类生产要素的私人所有制。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本质上是一个为人类发展而设置的评价体系 ,它在评价个人对社会的作用上将劳动看作惟一的标准 ,认为个别生产者对社会的真正贡献只能是他所投入的劳动。在马克思本人的思想中 ,关于劳动是人类及其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因素、非劳动者依赖劳动者而生存的观点是最基本的思想 ,劳动价值论只是他的这一唯物主义历史观在经济理论上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5.
重新理解劳动价值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真正用意 ,并不是解释经验现象中价格变动的规律性 ,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按劳分配”的理论依据。马克思并没有以劳动价值论来否认资本主义社会“按要素分配”的现实。在马克思看来 ,非劳动生产要素的私人所有者由这一类要素获得收入 ,首先靠的是这一类生产要素的私人所有制。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本质上是一个为人类发展而设置的评价体系 ,它在评价个人对社会的作用上将劳动看作唯一的标准 ,认为个别生产者对社会的真正贡献只能是他所投入的劳动。在马克思本人的思想中 ,关于劳动是人类及其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因素、非劳动者依赖劳动者而生存的观点是最基本的思想 ,劳动价值论只是他的这一唯物主义历史观在经济理论上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6.
<正> 所谓“各尽所能,按劳分配”,是指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劳动者,尽其所能地为社会提供一定量的社会劳动,在扣除为社会提供的生产基金和消费基金之后,按照他为社会提供的劳动量的多少,分配其相适应的个人消费品。马克思说:“每一个生产者,在作了各项扣除之后,从社会方面正好领回他所给予社会的一切……他以一种形式给予社会的劳动量,又以另一种形式全部领回来。”显然,马克思在这里所说的“他以一种形式给予社会的劳动量”,不是象有些人所解释的那样,是指物化劳动,或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统一,而是指活劳动。同时,从这里我们还可以看到,按劳分配中所通行的原则就是调节商品交换的同一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人们熟记着马克思关于按劳分配的含义:“每一个生产者,在作了各项扣除之后,从社会方面正好领回他所给予社会的一切”,“以一种形式给予社会的劳动量,又以另一种形式全部领回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11页)根据劳动者劳动的数量和质量分配消费品。那么,是按照劳动者个人实际支出的劳动量来支付报酬呢,还是按照社会平均劳动耗费支付报酬呢?这就涉及到参与分配的劳动本身计量标准问题。在产品经济和商品经济两种不同经济形态下,劳动计量的标准是不同的。在马克思原来设想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设想的劳动是社会主义时期个人消初品分配的唯一尺度,这个基本原理是建立在产品经济基础之上的。然而,现实的社会主义同马克思设想的有着很大距离.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劳动是否还是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唯一尺度呢?本文试图对这个问题作些粗浅的探讨。一、马克思的“劳动是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唯一尺度”理论劳动作为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尺度,就是以每个劳动者为社会提供的一定劳动量为尺度,从社会领取应得的另一种形式的同量劳动即一定数量的消费资料。马克思说:“生产者的权利是和他们…  相似文献   

9.
对翻译研究中近年来出现的“文化转向”需要给予深层反思.“文化转向”突破了语言研究的视域,但它没有强调文本从何处来到哪里去的问题,缺乏对文本生产者、生产过程、产品的社会性方面的关注.本文主张以马克思的社会生产理论为依据,以社会需求、社会选择、社会评价等为宗旨,强调翻译研究应该使文本回归现实世界.  相似文献   

10.
一、社会主义存在商品经济的客观必然性 社会主义的实践已经证明,商品经济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必然伴侣。其实马克思主义本来就不曾割断社会主义阶段与商品经济的关系。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较详尽地论述了处于“私人地位”的劳动者的劳动力个人所有和消费品的个人所有以及由此而决定的消费品的按劳分配与商品经济的联系。首先,他确认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每个劳动者具有“处于私人地位的生产者”和“处于社会成员地位”的生产者这样的双重身份和属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10页)这是社会主义劳  相似文献   

11.
按照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论述,社会主义是不存在商品生产,也不存在商品和货币的。马克思的说明是有代表性的。马克思说:“在一个集体的、以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为基础的社会里,生产者并不交换自己的产品;耗费在产品生产上的劳动,在这里也不表现为这些产品的价值,不表现为它们所具有的某种物的属性,因为这时和资本主义社会相反,个人的劳动不再经过迂回曲折的道路,而是直接地作为总劳动的构成部分存在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10页。) 这种社会的特点,恩格斯也作了简要的概括,指出:“直接的社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对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研究,均认为当生产资料归整个社会所有以后,也就是在实现了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以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就不存在了。马克思说:“在一个集体的、以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为基础的社会里,生产者并不交换自己的产品;耗费在产品生产上的劳动,在这里也不表现为这些产品的价值,不表现为它们所具有的某种物的属性,因为这时和资本主义社会相反,个人的劳动不再经过迂回曲折的道路,而是直接地作为总劳动的构成部分存在着。”恩格斯也说:“一旦社会占有了生  相似文献   

13.
本文考察了马克思“社会”范畴的嬗变逻辑,挖掘了马克思“社会”范畴的丰富蕴涵。在此基础上阐明了马克思对“社会”范畴的科学合理阐释,在构建和谐社会视域下,更好地理解“社会”的指向,有效地加强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14.
实践:马克思“社会”概念的存在论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践”是马克思哲学的关键词,《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标志着马克思“实践”理论框架的基本形成。马克思通过哲学清算实现了从“感性”向“感性活动”的理论跃迁.“实践”之存在论意蕴的开显为马克思“社会”概念奠定了基础。而基于现实社会生活的实践哲学本身为我们认识“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启示:“社会”意味着“实践”,“实践”乃“社会”的存在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的“社会”范畴是一个新颖而独特的新世界观的视角,它是理解马克思哲学的“网上纽结”。历史的人道主义是理解马克思“社会”范畴的又一个视角。人的存在与本质是统一的。在马克思那里,“社会”范畴还表现为动态的和静态的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不仅科学地提出和规定了物质生产的范畴,而且也科学地提出和规定了精神生产的范畴。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告诉我们,社会生产包括物质生产、生命生产和精神生产,人们既是自己的物质生活条件的生产者,自己的生命的生产者,也是自己的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者。按照马克思这个思想,我们应该说,物质文明是社会物质生产的产物,精神文明是社会精神生产的产物,无论是物质文明还是精神文明,都是人们通过自己的生产活动创造出来的。每一个社会都有适合自己需要  相似文献   

17.
<正>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个人消费品的基本分配原则。马克思曾指出,在社会主义不同发展阶段上,“这种分配的方式会随着社会生产机体本身的特殊方式和随着生产者的相应的历史发展程度而改变。”因此,我们要想真正贯彻按劳分配,就必须把握按劳分配理论的本质和现阶段按劳分配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关于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在国内外引起了一些争论,已经成为东西方理论界的热门话题。现主要就国内近年来有关这一理论的讨论综述如下。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的基本内涵 目前国内学术界对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基本内涵的理解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市民社会是马克思在早期从黑格尔那里借用的一个不科学的概念,马克思在晚期成熟著作中用更科学、更准确的“经济结构”、“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总和”等概念取代了“市民社会”的概念。这是一种较为流行的观点,它有两个要点。一是认为“市民社会”概念是马克思在思想不成熟时所使用的概念,成熟时期的马克思对这一概念弃而不用了;二是认为在马克思那里“市民社会”概念等同于“经济结构”、“经济基础”、“生产方式”等概念,而且后者更准确。  相似文献   

19.
大家都知道,马克思、恩格斯在《资本论》、《反杜林论》、《哥达纲领批判》等名著中,曾反复讲到:在消灭了私有制和实现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之后,社会的商品生产关系及其价值规律和货币就随着退出历史舞台,“物统制着人”的状态也随之消灭。例如,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说:“在一个集体的、以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为基础的社会里,生产者并不交换自己的产品;耗费在产品生产上的劳动,在这里也不表现为这些产品的价值,不表现为它们所具有的某种物的属性”。又说,这时作为社会按劳分配和以等量劳动交换等量劳动的尺度和凭证的,是一张代表多少社  相似文献   

20.
一直以来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研究中,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的内涵与演进、“市民社会”与“资产阶级社会”概念的区分(马克思使用同一个德语词表达这两个概念)等问题都是学界关注的焦点,并且尚未完全达成共识.如今借助MEGA2法语文献可发现,马克思对“市民社会”概念的使用经历了显著变化,甚至后期“市民社会”概念经历了分化与消失.而且,法语语境中马克思对“市民社会”概念的使用与变化,客观反映了马克思认识与批判资本主义的思想发展进程.因此,本文将回顾《克罗茨纳赫笔记》《巴黎笔记》《致巴·瓦·安年柯夫》《哲学的贫困》《资本论》法语文献中,马克思对“市民社会”概念的使用状况,梳理法语语境中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的演进,进一步探究马克思剖析资本主义的理论逻辑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