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乔力 《天府新论》1999,(5):80-85
词本是一种配合乐曲歌唱、受到声律规范的新体诗,具有抒情性内容、娱乐性功能和句式长短参差不齐的形式特征,而它的兴起则与音乐有着密切联系。词最初在民间流行,呈现着浓厚的俗文学色彩,但逐渐引起文士们的兴趣关注,进入社会中上层,成为他们一种新的文化消费时尚和娱乐方式。唐五代词由敦煌写本曲子词、中唐文士词、花间词、南唐词四个部分组成。或者将敦煌写本曲子、中唐文士制作视为词的初发萌生,花间词、南唐词则分别代表着词的真正成熟、文体独立与主体意识觉醒,从而开始朝诗化道路回归。它们在历史时间上虽然有所交迭重错,但…  相似文献   

2.
终结共总结:论宋末元初词的创作实践与理论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终结共总结:论宋末元初词的创作实践与理论特色乔力南宋末元初词与南宋后期词共同构成唐宋词鼎盛阶段之后的深化阶段,是其后半部分,也为历经约六百年漫长进程、臻达文体之极至的整个唐宋词降下辉煌的帷幕,它由宋度宗咸淳元年(1205)始,截止在元仁宗延佑七年(1...  相似文献   

3.
我走近肖斯塔科维奇,缘起于《唐达成文坛风雨五十年》一书的撰写。 在我与唐达成长达三十年的交往中,我感觉到唐达成的经历对中国文学史的弥足珍贵,多次劝他撰写回忆录。但每次都被他“假以时日吧”一词推托。那个年代的过来人.当然不难理解唐达成这种等待中的无奈与苦涩。  相似文献   

4.
中唐文人词的作品数量与初盛唐相比 ,已有所增长 ,表明文人词的作用正在摆脱那种偶尔染指、零章单篇的偶发状态 ,逐步走向自觉与熟练。“依调填词”已经成为中唐文人的一种较自觉的创作实践。表明这个时期文人在音乐文学形式及创作方式等理论观念上已趋向明确和成熟。在内容题材方面 ,中唐文人词的创作正逐步突破宫廷娱乐的狭小范围 ,有所扩展。在艺术风貌方面 ,中唐文人词既表现出受近体诗和民间词双重影响痕迹 ,又体现出文人词特有的艺术风采和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5.
《社会科学论坛》2012,(2):F0004-F0004
本书以文化的转换为背景,对唐宋词的艺术发展史做了详尽考察,重点论述了唐代文人词与敦煌曲子词的雅俗分流,展现了五百多年间唐宋词的面貌,清晰地论述了唐宋词艺术演变的历史进程。读书既是第一部研究唐宋词艺术专门史著作,也是迄今为止篇幅最大的词史专著。  相似文献   

6.
孙克强 《江海学刊》2012,(1):208-215,239
况周颐对唐宋词史有过系统的研究,对唐宋词史有许多十分精彩的见解。其唐五代词观主要为,比较了晚唐诗与词的特点,指出二者共同之处是"丽而不流",其原因乃"风会所趋"。其两宋词观主要为,北宋词的主导风格为清空婉丽,自然天成,词境甚高;南宋词的风格特点是意境沉着、寄托遥深,思想价值最高。况周颐的唐宋词史观有三点值得注意:第一,他对唐五代词特点的阐述是对常州词派词学理论偏颇的矫正;第二,况周颐对南宋词人的一些认识受王鹏运、朱祖谋的影响又有发明创见,不乏独特之见也有深文周纳之病;第三,况周颐的唐宋词史观是其重、拙、大理论的重要体现,由此可以更准确地理解其重、拙、大理论的内涵。  相似文献   

7.
词始于唐而盛于宋 ,宋词向来被誉为“一代之胜” ;唐宋词也成了中国词学史上谈论的热点。而传统词学则往往注重唐宋词体本身的文学性、抒情性、艺术风格以及词律、版本等方面的研究 ;《唐宋词社会文化学研究》则将唐宋词置于唐宋社会与文化这个大背景下 ,考察其原生状态、功能特征及繁衍发展 ,这不仅体现了著者不安于传统而勇于开拓的学术精神 ,更重要的是为推进词学的发展 ,提供了有益的思考。大量事实表明 ,词在唐宋两代并非仅仅作为文学现象而存在。词的产生不但需要燕乐风行这种具有时代特征的音乐环境 ,它同时涉及当时的社会风习 ,人们…  相似文献   

8.
清代出现了大量采选精审的唐宋词选本.就功能和价值而言,这些词选本可导入门之径,其评点可从细节处示人写作技巧,使得唐宋词成为可师法学习的文学经典,许多词选本编选之初即是学词教材;从清人选唐宋词的编撰历程来看,词选作为词学家赖以阐扬词学观念的重要手段,其每个要素都发挥着理论批评功能,很多词话本身就辑自这些词选本,其理论价值明显可见;选家依照一定的词学观念对唐宋词加以编选,对词人进行历史定位,客观上具有构建唐宋词史之功能.  相似文献   

9.
孙其芳在《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90年第四期发表《敦煌词与唐宋词论略》一文,从燕乐源流和表现形式、敦煌词与唐宋词的作者、词调词体、题材内容、风格等方面,论述了二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一 我走近肖斯塔科维奇,缘起于《唐达成文坛风雨五十年》一书的撰写. 在我与唐达成长达三十年的交往中,我感觉到唐达成的经历对中国文学史的弥足珍贵,多次劝他撰写回忆录.但每次都被他"假以时日吧"一词推托.那个年代的过来人,当然不难理解唐达成这种等待中的无奈与苦涩.  相似文献   

11.
李柏 《兰州学刊》2008,(10):191-192
日藏弘仁本《文馆词林》保存了大量的先唐及初唐佚文,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但同时,《文馆词林》规模宏大,经众手抄撮而成,又经转抄或传刻,不免存在着一些失误。笔者近日校读《丈馆词林》,作札记数则,敬请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12.
悲壮的主调:论南宋前期词的时代特色与多样化表现乔力在唐宋词约六百年的漫长发展历程里,经过了萌生、成熟,直至深化尚雅而渐趋寥落的多种不断变化;以苏轼、周邦彦为代表词家的北宋中后期,朱敦儒、张元干、李清照各得风云际会的北南宋之交期,和辛弃疾予之归结的南宋...  相似文献   

13.
吴小英 《河北学刊》2004,24(4):125-127
“富贵气”是唐宋词作的一个重要特征。城市音乐文艺的词体性质决定了唐宋词有别于诗特别是唐诗的富贵面貌。词的富丽的艺术气质与词人多出身尊贵有极大关系 ,在内容笔调、抒情笔调和语言面貌上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因而 ,唐宋词在“富贵气”上表现出特殊的审美价值 ,成为唐宋词区别于诗歌创作的一个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4.
试论唐宋词的“以艳为美”及其香艳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论唐宋词的“以艳为美”及其香艳味杨海明绚烂多姿的唐宋词苑,积淀着十分丰厚的民族审美心理。这些审美心理,有些是从前代文学中承袭而来的,有些则是由唐宋词人所新加"投资"或大力"开发"的。而因后一类型审美心理的"投资"或"开发",就使唐宋词(主要是指传统...  相似文献   

15.
词学研究,在20世纪的中国文学研究领域,是以“显学”著称的。然而,词学研究的重心始终是在宋词,相对来说,晚唐五代词研究要沉寂得多。这种状况,80年以来有了很大改观。一批中青年学者开始广泛采用新视角、新方法来研究唐五代词。刘尊明先生的专著《唐五代词的文化观照》(台湾文津出版社出版)站在文化发展的高度,对唐五代词的繁荣兴盛作出了全面的考察与分析,挖掘出了在唐五代这个特定历史阶段词体文学创作兴盛发展的文化涵。乔力先生的系列论文分别对花间、南唐、中唐文士词的审美特征进行了描述,探讨其各自的美学特征,杨海…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关于古乐谱解读的若干问题》和《从古乐谱看乐调和曲辞的关系》两篇论文的基础上 ,进一步探讨了唐乐谱中声辞配合的关系。首先通过姜白石歌谱和林谦三译谱的比较 ,认为在词的前后片旋律对应的同时 ,考虑划分节奏段落的大鼓拍号和词句顿逗的对应 ,是林谱与姜谱配词相符的两个基本点。姜谱可以作为研究唐乐谱配词的参照根据 ,主要是因为二者都是均等节拍。其次通过日本唐乐谱和敦煌谱的比较 ,发现敦煌谱的“、”号释为日本唐乐的返拨手法 ,和宋乐的“反”号有相通之处 ;指出把敦煌谱的“□”号看成“相当于现代乐谱的小节线” ,是对唐乐谱音乐结构的误解 ;并且论证了唐乐谱旋律段落与节奏段落不一致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曹辛华 《文史哲》2012,(4):124-132
对律赋在唐宋词体演进中所起的作用,向来少有人关注。律赋与词体在起源上具有"共时"的互动作用。律赋参与词体体式建构,增强了词的艺术表现力,使之能够突破律诗整齐划一的形式,运用灵活多样的句式来表情状物。在篇章、结构、布局、作法等方面,律赋为唐宋词尤其是慢词准备了艺术经验。作为科举取士主要手段的律赋写作还为词体提供了生存土壤,进而影响到词人的填词生态、心态与行为。要之,无视律赋在唐宋词体演进中的作用是失之偏颇的。词的体式研究不应该局限于律诗与词的关系上,词体是律赋、律诗、骈文、乐府等多种文体的复合物。  相似文献   

18.
从诗词的离合看唐宋词的演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古代各种文体的演进史,常常是彼此分离与融合的历史。词与诗始终是有合有离,从诗词的离合过程可以考察唐宋词的演进轨迹。唐宋词与诗的离合,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是初唐至中唐,词变于诗,诗词混合;二是晚唐五代,词体独立,词别于诗;三是北宋,词体转型,诗词初步融合;四是南宋,词的诗化,诗词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19.
论传播方式的改变对唐宋词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认为,传播方式的发展演变是导致唐宋词内在变迁的重要原因。最初,晚唐五代曲子词专为应歌而作,由乐妓演唱传播,因而形成了曲子词华艳婉约的特色。到了宋代,出版和手抄逐渐打破乐妓传唱对唐宋词的决定性影响,使宋词成为男性词人自我抒情言志的长短句诗体,从而在“婉约”之外更添“豪放”一家。  相似文献   

20.
邓乔彬 《文史哲》2004,(4):110-116
词真正起于中唐,刘禹锡和白居易是主要作者,所作以抒情为主,与中唐以来诗因功利化而成为"羔雁之具"显为不同。晚唐温庭筠和韦庄的词主要有代言和自抒的区别,《花间集》为歌唱而编选,基本是"伶工之词",到南唐词则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文化转换来说,中唐词是进士文化中的"中隐"思想和享乐意识的体现。西蜀和南唐词是两种不同的宫廷文化的体现。而宋初词主要有两个发展方向,一是以晏、欧为代表,继续并发扬冯延巳一派,表现出士大夫文化"忧生"的一面,一是柳永所代表的俚俗一派,与市井文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