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黑格尔所处的时代是新兴资产阶级为争取自由而斗争的时代。那时,自由既是精神世界的主导倾向,也是人们内心生活的迫切要求。适应于社会历史发展的这一需要,黑格尔把高扬人的尊严、确认人的自由置于他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的核心地位。他不仅从本体论上证明自由乃是绝对精神的本性,美本身便是自由,而且把审美关系理解为主客体和解的状况,把所谓和悦静穆的自由境界看作是美感不同于人类其他一切意识活动的一个重要而鲜明的特征,认为“无论就美的客观存在,还是就主观欣赏来说,美的概念都带有这种自由和无限”,这中间的谬说当然是一目了然。但也毕竟包含着许多合理的因素,以及某些经过精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哲学突破以往的批判理论,在“实践”的社会空间与历史时间中考察人与思维、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实现了批判性思维的范式转换。这一范式转换标志着哲学批判性思维及其问题意识的全面转向,完成了哲学聚焦的对象从“精神世界”到“物质与精神世界统一”的场域转换,实现了哲学关注的主体从“片面、个别或抽象的人”到“普遍具体实践的人”的现实复归。马克思哲学批判性思维是人类批判理论演进的逻辑必然和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其内含的“客观实践性”“问题链的生长性”以及“价值关怀性”的精神特质,是进一步推动时代理论创新和社会历史进步的深切力量。  相似文献   

3.
伟大的辩证法家黑格尔,不仅提出和论证了精神界、自然界变化、发展及其规律性的学说,而且使它扩展应用到社会历史领域,把人类历史看成变化发展的历史,特别可贵的是他力图揭示历更发展的规律性,因此,恩格斯高度评价说:“黑格尔把历史观从形而上学中解放了出来。” 黑格尔所说的历史是世界历史,属于精神领域,所以研究历史乃是在世界历史舞台上观察精神活动。精神的本质是自由,因此,“世界历史无非是‘自由’意识的进展;这一种进展是我们必须在它的必然性中加以认识的。”因为必然性是自由的一种本性,所以,通过  相似文献   

4.
“人”发展到现在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身体而缺乏精神;第二阶段身体与精神并重。现在人类则正在向第三阶段即“新概念人”阶段发展,未来的“人”本质上是精神的“人”。人的身体已经不再适应世界的发展,人类现在最需要解决肉体的局限性问题,最需要解决精神的延伸和承传问题。人类应该改变“人”的观念,应该进行“人”的思想革命,发展人,从而建立新人,也建立新的人类社会。建立现代新人应该着手两方面:一是解决身体的再生或长生的问题;二是解决精神的延传问题,要让精神以活体的方式继承。“人”的精神应该是累积性的、持续性的不间断的发展,而不是循环式的,一切都是从头开始。  相似文献   

5.
人类社会是由历史悠久的众多民族组成的。作为民族生活反映的文学,首失产生于并从属于一定的民族,“是民族的精神本性的反映一是那些创造这个本性的历史条件本身的产物”,是“民族意识、民族精神生活的花朵和果实”,“民族精神生活的印记”。世界上没有超民族的文学。文学的民族性,是衡量文学作品的价值和生命力的美学标准之一。应当重视广西文学民族特色问题的研究我国是一个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社会  相似文献   

6.
<正>中国式现代化是多维度的社会发展进程。人们在关注物质世界和物质丰裕的同时,越来越关注人的精神世界和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就是要“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要“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些论断深刻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内涵、本质特征和发展要求,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方向。为什么要强调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精神世界的内涵是什么?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路径是什么?这是我们迈向现代化新征程后迫切需要弄清楚的问题。本文试图结合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特征,侧重阐述对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论亚里士多德关于人的本质的三个论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人的本质观上 ,亚里士多德曾提出三个重要命题 :“求知是所有人的本性”、“人是理性的动物”和“人是政治动物”。这是他分别从理性认知和社会生活两个视角对人的哲学的把握。“求知是所有人的本性”这一命题集中体现和概括了古希腊爱智慧的传统 ;“人是理性的动物”这一命题强调人超越于动物的精神属性 ;“人是政治动物”这一命题素朴地猜测到人的社会属性。只有全面地理解和把握这些命题才能比较客观地评价亚里士多德在人学史上的地位和贡献。亚里士多德的人的本质观的缺陷在于 ,他没有充分重视和发挥手脑结合的劳动实践 ,而这恰恰是理性和社会性得以产生和统一的基础 ,是人的真正本质。亚里士多德的人的本质观是马克思、恩格斯科学的人的本质观的一个古老的思想渊源  相似文献   

8.
论美和美感在实践中的生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和美感是在以物质生产为中心的社会实践中生成的。这是新实践美学所坚持的根本观点。从实践的整体来看,美和美感是在人通过实践的自我生成过程之中逐渐同步生成的,它们同步生成于实践—创造的自由所生成的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之中。从实践的具体类型来看,物质生产是美和美感生成的最原初的基础,它使人脱离动物界成为人,并且开始了“按照美的规律建造”;话语生产是美和美感生成的中介基础,它使人成为“符号的人”和“文化的人”,从而构筑了“审美的家园”;精神生产是美和美感的最终基础,它使人成为“意识形态的人”,创造了文学艺术的“审美意识形态”。物质生产、话语生产、精神生产交互作用使得美和美感同步生成,相伴发展。  相似文献   

9.
钱钟书先生的《围城》,在其雅俗共赏、幽默风趣的语言里透视着智者见智、仁者见仁的深层意蕴,他思考、关注着人的本性,将笔触伸向人的文化精神世界,从“文化的批判”到“形象的哲学”,揭示现代人的精神危机和生存危机,从而更深刻地揭示出人类文化、精神的颓废。《围城》以其“格式特别”和丰富的蕴含在中国文学史上确立了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并为20 世纪40年代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做出了特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我们所犯的“左”的错误 ,其认识论根源就在于“三个过高估计” ,即 :第一 ,过高估计中国社会的发展阶段 ;第二 ,过高估计人类社会的发展阶段 ;第三 ,过高估计人的善良本性。这三种错觉至今还在许多人的思想深处存在 ,严重妨碍了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因此 ,必须高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精神 ,坚决克服这三个错觉。  相似文献   

11.
文学作品的风格问题,涉及到一系列比较复杂的理论问题。一部灿烂的文学史,都是由各个时代许多独具风格的作家和作品融汇而成的。散文是文学的轻骑兵,研究散文的风格是文艺理论的一个不容忽略的问题,它对于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尤其是提高散文的创作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别林斯基说过:“每个民族的诗都带有那个民族精神的印记”,普列汉诺夫认为:文学是“民族精神本性的反映——是那些创造这个本性的历史条件本身的产物。”鲁迅在论及陶元庆绘画特色时指出:“以新的形,尤其是新的色来写出他自己的世界,而其中必有中  相似文献   

12.
道教养生是以与生命过程相反的程序使人复归于“朴”,而道教的审美则注重让人认识俗世生活之丑而感受超现实的神仙生活的“真—美”;道教养生经历了从“养生”到“长生”、从肉体的养护到精神的超脱变化,而道教审美也经历了从追求“道—美”的绝对,到借鉴现实美甚至引领现实美的过程。道教养生推动了道教审美的发展,而道教审美又将道教养生推广到更加广阔的社会空间和历史层面。  相似文献   

13.
自从人类发展进入文明社会以来,圣贤大德们就一直在不懈地努力,不愿承认或企图改变人的自私本性。其实,善恶美丑,只是对人的本性的外在表现的片面解读。人的本性是自私,但身处文明社会的人为了和谐共处,努力克制着自己的私欲。克制力强,甚至勇于牺牲自我者,表现出的善美多于恶丑,被誉为圣贤英模;克制力弱,甚至为了私欲不择手段地危害他人者,表现出的恶丑多于善美,被讥作小人败类;更多的人众则表现为亦善亦恶,亦美亦丑,无大善大美也无显恶显丑。善恶美丑的表现改变不了人自私这个本性。人之初性本私。这应该成为研究一切人类活动和进行决策的基点。  相似文献   

14.
浅谈霍桑的超验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霍桑因其在作品中对超验主义的独特实践而卓立于 19世纪以爱默生为首的其它超验主义艺术家中。他本着对人性的深切关注 ,力求从新的角度来探讨人性中的“罪恶” ;他将“罪恶”这一主题与超验主义的三个信条 (即自助、报偿和循环 )相结合 ,不但赋予了超验主义新的内涵 ,而且革命性地重新诠释了有关人性的“罪恶”的问题。他指出人本性中的“罪恶”会使人堕落 ,但这源于人本性的“罪恶”却有可能成为人重返“伊甸园”的阶梯 ,因为富有“自助”精神的强者会在“罪恶”所造成的逆境中挣扎求存 ,从而有机会获得道德上的新生和灵魂的净化、升华 ,来完成一个全新意义上的“循环”。  相似文献   

15.
“道”与“行大道”之解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道”是中华传统思想文化的精髓与灵魂。从现代认识论与科学观看,“道”是人们对宇宙世界中“万物”之“性”、“万事”之“理”、“万变”之“律则”深刻认知的高度综合与概括,是宇宙间万事万物的自然本性与运行法则,是人类社会生活与一切实践活动的合理性依据。“大道精神”是此核心与灵魂的结晶。复兴与弘扬大道精神,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小寒 《中华魂》2012,(12):32-33
“美”是一种独特的精神和文化现象,从来不会单独出现,它的产生与发展也反映在创造精神的无数不同的日常生活中,也取决于国家和社会的需要和人们审视视角的转换。“美”可以重新塑造我们的精神世界、纯洁我们的心地、端正我们的信念。而平凡的美更让我们心存感恩,倍感温暖。  相似文献   

17.
美育,即审美的教育。在人与客观世界日益广泛的联系中也不断发展着人与客观世界愈益密切的审美联系,成为人“艺术的把握世界”的重要方式之一。在学校里,美育就是向学生进行科学的健康的审美教育,包括培养和提高学生对自然美、社会生活美、艺术美的审美能力,美的创造能力和高尚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人为了创造更理想的生活,不但追求真和善,同时也热烈地追求着美。共产主义的社会生活和道德情操是美的,因为它们有真(合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善(合于这一规律的行为)的本质内容。具有上述的理想和道德情操,并为之奋斗的人是美的。因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目标。全球化、开放性、需求多样性增长的时代并没有使精神生产同世界经济一体化而“趋同”,反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各民族的精神生产在与其他民族的交流与碰撞中发展自己民族的个性,在多元中求发展,在发展中促进和谐。人本性的多元共荣精神生产,主要表现在人自身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多元生产和全面发展以及对人的存在、人的追求、人的创造和人的自由的多样性的尊重。  相似文献   

19.
论杜威“民主共同体”思想的价值维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杜威以道德伦理价值为取向,提出了以“民主共同体”为理想的政治哲学思想。“民主共同体”体现了人的价值和尊严,符合人的本性。它是一种“实现每一个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的社会理想状态。这是我们理解杜威“民主共同体”思想的逻辑前提。  相似文献   

20.
作为人类观念地把握客观世界的理论形态,哲学为人们的行为提供实践指导、思维范式、智力支持和精神支柱、可以说,哲学实为人学,即关于人的本性本质、自我命运及其实现途径、发展历程的理性思考和理论把握.唯物论阐述了人的自然社会物质性,并将精神现象归结于人的自然、社会物质性.唯心论则与之相反.唯心论里的人被抽象为精神主体、精灵存在,意识、精神、意志、思辩成了人的代名词,成为人与自然分割开来并联在一起的纽带;人被自然化、精神化,其社会历史性则消融在“圣洁”的精神长河之中;精神被视为人的本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