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的异化翻译理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鲁迅在20世纪30年代就提出了异化的翻译理论,但随后曾受到多方批评、指责和冷落.甚至当提倡进行建立中国自成体系的翻译理论的尝试时,人们也未对鲁迅的翻译理论给予应有的适当的考虑.其实,中国翻译理论从来就是在不同意见的争鸣辩论中发展的.最近,随着西方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和解构主义理论的介入,人们越来越多地注意到鲁迅翻译理论的价值.鲁迅译论主要包括:翻译应为本民族的事业服务,异化的翻译策略有利于民族文化的重建;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有一个文化定位的问题;通顺的译文有可能导致"知识"的虚伪,迎合本土最易被接受的保守思维定式.鲁迅在那个时代就已敏锐地觉察到现代解构主义提出的问题.一些针对鲁迅翻译理论和实践的批评,不但有失公允,而且未能理解鲁迅所提出观点的深刻含义.  相似文献   

2.
文学巨匠茅盾是一个多面手,他既是卓越的作家、理论家,又是杰出的批评家、翻译家。在中外文学史上,象茅盾这样集作家、理论家、批评家、翻译家于一身的是不多见的。无怪乎有人称茅盾为中国的“别林斯基”。在翻译与介绍方面,茅盾不仅在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外国文  相似文献   

3.
鲁迅和韦努蒂(Venuti)分别是东西方异化翻译理论的代表,都主张保留译入语文化因素。然而,他们在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历史情境下提出的异化翻译理论,在文化沟通出发点和翻译策略上存在深层差异。文章从解读他们两人的异化翻译思想入手,分析了两人异化翻译思想产生的原因,并着重比较了鲁迅和韦努蒂异化翻译理论。  相似文献   

4.
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起直到今天,国内翻译界对于鲁迅的翻译一直存在不同看法,如部分学者认为鲁迅的译文信有余而达不足。本文通过分析鲁迅翻译选目中的弱国情结、翻译理论中的启蒙翻译文化观、硬译的方法论和重译的翻译路径,从翻译的历史语境视域出发,指出以上观点是从单一文化语境来看待鲁迅翻译理论与翻译方法的结果。本文提出鲁迅翻译理论的目的绝不局限于语言表层,而是一种改造中国语言文化、构建平等的民族关系的文化策略,其硬译的翻译方法是他的翻译目的在语言层面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5.
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起直到今天,国内翻译界对于鲁迅的翻译一直存在不同看法,如部分学者认为鲁迅的译文“信”有余而“达”不足。本文通过分析鲁迅翻译选目中的“弱国情结”、翻译理论中的启蒙翻译文化观、“硬译”的方法论和“重译”的翻译路径,从翻译的历史语境视域出发,指出以上观点是从单一文化语境来看待鲁迅翻译理论与翻译方法的结果。本文提出鲁迅翻译理论的目的绝不局限于语言表层,而是一种改造中国语言文化、构建平等的民族关系的文化策略,其“硬译”的翻译方法是他的翻译目的在语言层面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6.
多维视角下的鲁迅异化翻译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活动在鲁迅的文学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他对翻译理论的重要贡献体现在他的异化翻译理论上。通过从历史、文化、接受、解构四个视角对鲁迅的异化翻译理论的梳理和分析,可看出鲁迅对中国译学理论发展有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7.
鲁迅与翻译     
翻译事业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五四运动前后,我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如饥似渴地向外国学习,鲁迅从事文学活动三十余年,是以翻译始又以翻译终的。他是我国近代最杰出的翻译实践家和翻译理论家。他的创作和译作(包括翻译理论)是我们宝贵的文学遗产。他的忠实、严谨的翻译作风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相似文献   

8.
翻译略论     
什么是翻译?中外语言学家给“翻译”下过不少定义,其基本点是一致的。那就是: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文字所阐述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翻译至少涉及两种不同的语言.而某种特定的语言是某种特定文化的产物,如果不了解与某种特定语言有关的文化背景就很难做好翻译工作。翻译所要面对的是原文,而原文的“意思”可能是直截了当的.也可能是比较含蓄的,甚至是很微妙的;可能是比较简单的,也可能是相当复杂或涉及较深的专]习知识。要准确地理解原文的“意思”并非易事。将“意思”弄准确后还必须用另一种语言加以正确地表达,还要求…  相似文献   

9.
鲁迅与翻译     
“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毛主席这一英明论断,运用到现代中国翻译史上,也是完全正确的。鲁迅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也是伟大的翻译家。鲁迅一生坚持从事翻译工作,重视翻译工作,把翻译工作看作文化革命斗争的一部分。鲁迅从事翻译工作的丰富实践和提出的有关正确主张,是他留给中国人民的一笔宝贵遗产。认真接受这笔遗产,是我们读点鲁迅,向鲁迅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0.
鲁迅美术思想是其整体文化思想的一部分 ,它的核心是肯定美术的积极的社会功利作用 ,治美术以改造国民的精神。改造国民性思想是其形成的根源。它的两条基本精神是 :提倡大众美术和倡导现实主义精神。鲁迅美术思想具有重要而深刻的意义 ,对今天的美术创作依然有着重大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1.
12.
文章试图通过分析深层语义的表现特征及其形成原因,着重讨论对深层语义的理解及其翻译方法,以便在语际转换过程中尽量准确地再现原文的语言信息。  相似文献   

13.
在探讨鲁迅思想发展这一问题时,对鲁迅早期思想的认识,看来意见还比较分歧。这,一方面固然因为当时鲁迅做为中国近代先进人物行列中的后起之秀,为了“寻找革命真理”,“只要是西方的新道理,什么书也看”(《论人民民主专政》),世界观比较复杂,唯心的与唯物的因素纠缠在一起;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历次机会主义路线的头子,如翟秋白、“四人邦”反党集团中的姚文元等人,在这个问题上散布了许多唯心主义的毒雾,诬蔑和歪曲鲁迅的早期思想,以致使问题变得格外复杂。在打倒了“四人邦”以后的今天,英明领袖华主席高举毛主席的伟大旗帜,在学术研究领域坚决贯彻“双百”方针,为我们通过讨论和争鸣搞清楚这些问题,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14.
鲁迅不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而且也是一位杰出的翻译家。他的文学活动,始于翻译。从一九○三年开始,到一九三六年去世为此,他一直坚持翻译活动,不仅给我们留下了近三百万字的译作,而且在长期的翻译实践之中,总结出了一套相当完整的翻译理论,培养、扶植了一大批年轻的翻译工作者,为我国翻译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鲁迅的典型观,是鲁迅美学思想中的重要构成部分,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并加以继承。但是,我们发现,鲁迅在他的谈创作的文章中,没有一篇是专门论述文学典型问题的,只有散见于一些文章、通信中的片断论述。这主要是因为,鲁迅的时代是一个民族矛盾、阶级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文艺战线也  相似文献   

16.
鲁迅不但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而且也是一个卓有成效的伟大教育家。他从1909年回国后任教于浙江两级师范学堂起,直到1927年离开广州中山大学,有十八年左右的时间从事教育和教育行政工作。即使在上海的最后几年,他也时刻关心着祖国的教育事业和肯年一代的成长。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鲁迅披荆斩棘,呕心沥血,为振兴国家民族,造就一代新人,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光辉的教育思想,是他作为一个伟大思想家宝库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教育史上一份极其珍贵的思想遗产。他关于教育方面的许  相似文献   

17.
早在五十年代,毛泽东就曾经说过:“鲁迅后期的杂文最深刻有力,并没有片面性,就是因为这时候他学会了辩证法。”毛泽东的这个论断当然是正确的,它已被人们奉为经典。但是,我以为,鲁迅不仅是学会了辩证法,而且是精通辩证法,他是一位辩证法大师。对于鲁迅的辩证法思想,我们应当怎样进行研究呢?是从定义出发昵?还是从实际出发?我们看到,有的同志在研究鲁迅的辩证法思想时,是从定义出发,从抽象概念出发的。他们用恩格斯关于辩证法的三条规律,或者用《矛盾论》的基本观点,到鲁迅的文章中去找例证,好象鲁迅是在为《矛盾论》作注解似的。这是教条主义的研究方法,是不可取的。在研  相似文献   

18.
鲁迅诗人气质的形成源于西方科技文明的引介直接刺激他的想象力及其独异的思维方式,同时西方个性主义思潮注重思索人生内部生活的幽深庄严对鲁迅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鲁迅这种不是诗人身份却又颇具诗人气质的创作表现为他往往由事物表面而趋于本质的思索的深切性,由传统维度的习见而寻求本我心灵的独见,以哲人的观察与思考开掘人生内面,不满足客观地描述生活,而是从更深层的情感把握与抒情节奏上去审视生活,注重精神的发扬与个人意志的发展,使自我的艺术追求最终成为一个富有哲学力量、饱含反省、自省意识的诗性盎然的独特世界。  相似文献   

19.
文艺和政治的关系,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同时又是一个属于历史范畴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得好不好,不仅关系到文艺能不能正常地、健康地发展,而且关系到文艺最终能不能对政治发挥其应该发挥的作用。在文艺和政治关系的理论和实践上,有时存在着偏向:一种是对政治和文艺本身的理解过于狭窄,同时也就把它们的关系理解得很狭窄,以致违背文艺的特点和规律,使文艺简单地从属于某个具体的政治任务或某项方针政策,成为它们的图解。另一种是否认文艺  相似文献   

20.
鲁迅在继承和借鉴中国近代翻译成就的基础上,取得了骄人的翻译成就。他致力于翻译外国优秀的作品以期能引进文明,改造社会,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翻译思想、翻译原则和翻译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