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当代中国法学教育存在着诸多的现实矛盾:民主自由教育与法学专业教育的矛盾;法学教育理论与人才市场需求的矛盾;法学教育大众化与法律职业精英化的矛盾;法学教育统一性与特色性的矛盾;法学教育人文特性与科学特性的矛盾。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法学教育改革可从几个方面着手: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法学教育中的指导地位;坚持将培育法治精神作为法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坚持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作为法学教育的主要任务;坚持将发展学科特色作为法学教育的迫切选择;坚持将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并重作为法学教育的必修内容。  相似文献   

2.
延安时期,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中国化逐步形成与成熟。新民主主义政权与政治理论是其核心内容,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倡导法律的人民性是其基本宗旨与核心价值,坚持将马克思法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法制文化相结合是其实现的基本途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保证了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中国化的科学性。但是,由于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没能和陕甘宁边区传统法制文化形成有机的契合,而带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与法学的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产生,是法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它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深刻揭示法的产生、本质、作用和发展规律,使法学成为了真正的科学。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与建设、特别是同中国的民主与法制建设紧密结合,立足中国国情而形成的崭新理论体系。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董必武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作出了杰出贡献,取得了光辉成就。近几年来,党和国家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  相似文献   

4.
法治需要法学支撑才能建成,由此提示出法学支撑力。就法学对应性和法学承载力来看,中国法治建设必须由马克思主义法学加以引导。随着哲学实践化,马克思主义一经诞生就直面法治现实,从而使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产生成为历史必然。必然产生的马克思主义法学,被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加强,初步支撑中国法治建设并取得较大成就。因为中国法治建设的特殊性,马克思主义法学需要结合现实问题进而优化发展,最终为中国法治建设提供足够有效的法学支撑。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法学创立160多年来,经受了社会的巨大变革、实践的严峻考验和理论的激烈碰撞。马克思主义法学是一个具有高度科学性和强大生命力的法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法学具有科学性与人民性相统一、批判性与建设性相统一、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的宝贵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法学不仅是对法律现象的科学认识和法律主张,更是对法律实践的理性指导,并随着时代和法律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6.
李达与马克思主义法学有着密切的关联。他是我国新法学的奠基人和创始人之一 ,是一位少有的马克思主义法学家。研究李达的法学著述 ,领会其思想精华 ,掌握其基本特点 ,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思想阵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对"马克思主义法学"的理解,不应该仅仅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认识,而应该从马克思主义追求人类普遍解放的终级目标中看到,以人为本也是马克思主义法学应有之义;应以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内涵。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不单是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中国化,更应注意马克思主义理论对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研究不应仅仅关注政治层面的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法律思想,还应从学术层面来探究其理论体系、结构和内容。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差异性也不应忽视。  相似文献   

8.
战前,日本马克思主义法学的研究受到军国主义的打压而陷入沉寂。战后,法社会学的辩论促进了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发展,关于马克思主义法理论体系的构建与法律解释的讨论加快了研究步伐,而对现代法问题的讨论使其迈向学术巅峰。然而,暗含的缺陷和社会矛盾的缓解使其到达“学术山顶”后迅速滑落谷底,至今未见起色。通过对学术辩论的梳理,可以看出其学科没落的主要原因是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对日本国情的理解有误。尽管结果令人唏嘘,但从中亦能得到些许对中国特色法学发展的启示:第一,马克思主义的法学研究应当密切关注时代提出的问题;第二,法学研究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第三,法学研究必须结合中国的国情进行。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是一个不断发展的、与时俱进的、完整科学的体系.揭露和批判资产阶级法治,建立和实现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的法制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法治观的基本立场.提出实行和坚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重大成果,是实事求是、思想解放的重要产物,也是马克思主义法治发展的最新成果.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代中国法治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力量之源.  相似文献   

10.
实证主义法学方法所坚持的纯粹法学的思维方法为我们提供了实现法学科学性的方法论,为此必须坚持法学科学性与伦理价值相分离的历史思维方式。只有这样的思维方式才能实现法律规范及法学的逻辑性、推理性和体系性,实现法律的独立性、确定性和可预测性。  相似文献   

11.
从我国法理学的理论发展历程并结合我国的法治实践以及所面对的主要问题出发,可以将法理学的内容分为宏观与微观两大部分。在法理学的教学中,法理学宏观内容的教学以文化启蒙为最终目的,法理学微观内容的教学则以掌握法律方法体系为目标,二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由于法理学的宏观内容与微观内容所关注的内涵不同,如何运用宏观内容与微观内容,以达致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既是法理学革新的使命使然,同时也是新时期对法理学教学提出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12.
经济法学的深入发展,需要通过创立有效的方法论,来解决传统法学方法论的非自足性问题;需要通过对不同方法类型的拣选与整合,以形成经济法学的方法体系和方法论共识,从而推动经济法学乃至整个法学研究的进步。  相似文献   

13.
我国目前对法理学的定义多种多样,虽有其合理性,但也存在不少问题.有的定义深受近代自然科学研究范式的影响,有的定义过分强调法理学的思想性而显得太纯粹,有的定义却有打破法理学学科体系的取向.结合我国法理学研究的现状,我们认为,定义法理学只有遵循现实性、概括性和有效性三项标准,才能既利于我国法理学体系的构建,又利于同西方法理学对话.  相似文献   

14.
当代中国宪法学研究走过了50多年的发展历程,从苏联宪法学研究模式转向对西方宪法学的引进与介绍,并对近代中国宪法和宪法学也进行了反思.宪法学基本理论的研究走向多元化,研究内容得以扩充,对公民权利、人大制度、政党制度、修宪问题等研究走向深化,宪法学的实践价值有所提高.同时,当前的宪法学也存在一些诸如"本土化"研究不足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宪法学理论体系,必须加强国际间的学术交流,建设宽松和谐的学术环境,注重宪法学实际社会价值的发挥,为民族、国家和社会的长治久安提供理论依据.这是宪法学界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也是推进我国政治民主化建设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5.
理论法学的授课应正视理论知识的理论性、抽象性,突出其对法律人文精神的塑造作用。同时,理论法学知识的讲授也要注重理论知识的拓展性。通过营造宽容、多元、民主和严谨的学术气氛以及抓住其与实践的紧密联系使理论法学的授课更受学生的欢迎。  相似文献   

16.
法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极其复杂的,法理学的理论体系因之亦是极其复杂的。我国法理学理论体系缺乏研究和梳理,使得我国法理学的教学和教材体系极度混乱。西方法理学理论体系学说中最具借鉴意义的是三分说和综合说,我国法理学理论体系应是由本体论、价值论、运行论(包括运行环境)三大部分组成的统一体。  相似文献   

17.
文化女性主义法学以"关系网络结构中的人"为其理论预设。在此基础上,该理论强调了女性特征与法律制度之间的关系,重新界定了政府与个人的关系,论证了法律制度给予女性特殊保护的必要性。这些独特的观点的最直接理论依据来自于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文化女性主义法学将其具体运用于对各种法律制度的分析之中。该学派值得认真关注和研究,因为该学派带来了一种不同的思维方式,解构了现代法学的理论根基,并提出了解构之后的建构之路。  相似文献   

18.
后现代法学在理论诉求与认知价值上迥异于现代法学,它对现代法学赖以存在的基本原则和价值观实施了怀疑、解构,由此,现代法学追求的重要价值——司法正义观发生了巨大变化。后现代法学以一种更加开放和自由的方式来界定正义,强调微观的、实践的、非本质主义的、多元性的正义。后现代主义提供的这一新视角,促使我们反思以往的正义观,启发我们给正义标准以现实的人文关怀,这对于我国司法正义的正确定位和有效生长是不无裨益的。  相似文献   

19.
私力救济的法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法理学层面上论述了救济理论中的私力救济 ,对私力救济的概念做了界定 ,概括了它的构成要件 ,进而对之进行价值分析 ,认为私力救济的主要价值是正义、效率和秩序。  相似文献   

20.
公路行政的法理学界说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公路行政是国家行政权在公路社会关系中的具体体现和有效延伸。《中华人共和国公路法》颁布施行后,公路行政中的诸多法理学概念的界定,影响着公路行政中依法行政目标的实现。研究并界定公路行政中的诸多法理学概念,对于加速公路法制化建设意义匪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