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二、滇类型的奴隶制 关于滇的疆域,最早记载滇史实之《史记·西南夷列传》所言不详,仅指出此国在夜郎之西,邛都以南。但在叙述滇的开国经过时,却说:“始楚威王时,使将军庄蹻将兵循江上,略巴、蜀、黔中以西。庄蹻者,故楚庄王苗裔也。庄至滇池,地方三百里,旁平地,肥饶数千里,以定威定属楚。”庄蹻王滇之事,学术界争论很多,此处不赘述。但既云滇占地数千里,其范围当不致太小。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灭滇,以其地为益州郡,辖县二十四,即滇池(晋城)、双柏(新平)、同劳(陆良)、铜濑(曲靖)、连然(安宁)、俞元(澄江)、牧靡(寻甸)、榖昌(昆明)、秦臧(富民)、邪龙(蒙化)味  相似文献   

2.
汉牂牁郡地理考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记·西南夷列传》说:“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按:巴蜀边境部族分作“南夷”和“西夷”,西夷为滇、邛都等地区,南夷为夜郎地区,今通行本《史记》此处作“西南夷君长以什数”惟《汉书·西南夷列传》录《史记》之文无“西”字,已有人说,乃后世抄《史记》误衍“西”字是也。)夜郎(南夷)地区在被汉兵征服之前,其境有数十部族,以夜郎君长为最大,其所以联结成为一个单位,当由于这些部族地域毗连且族属相同。《史记》载,汉使至南夷,夜郎君长多同说:“汉孰与我大?”即因夜郎联结数十部族,其众数万人,顾盼自雄而僻处一隅,不知汉之广大,故问:“汉与我孰大?”后世讥为“夜郎自大”,是从全国形势来  相似文献   

3.
兰州,原名金城,西汉昭帝始元元年(公元前86年)始置金城县,属天水郡。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以天水郡的榆中、金城,陇西郡的枹罕、允吾,武威郡的令居、枝阳共六县始置金城郡。郡治允吾。东汉末年迁至榆中,魏晋因之。十六国前凉张寔时,金城郡治由榆中迁至金城,从此金城郡、县同治于一城。西秦时,金城曾一度为乞伏乾归的国都。隋开皇元年(另说三年)废金城郡,始置兰州,取城南之皋兰山以为名。隋大业三年,罢州复为金城郡。唐武德二年,又复为兰州并沿革至今。本文所要探讨的是两汉魏晋时的金城故址在今何处?  相似文献   

4.
兰州在春秋、战国以前(约公元前4000—前722年)属雍州地,为羌戎部族据有。至秦昭王二十七年(前280年)秦霸西戎,始置陇西郡、治狄道(今临洮),兰州属陇西郡辖。西汉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秋,以“边塞阔远”,乃取天水、陇西、张掖三郡各县增置金城郡,治允吾。在今永靖县东北小川西约二公里黄河北岸之汉城遗址,即 湟水入黄河处之三角地区(一说在今青海民和县东上下川口之边墙村附近)。并置金城县,治所在“皋兰山北少西濒河者”,即今西固城之北。属金城郡辖。但据《皋兰县志》载:“金城县建置当在昭帝之前”。考秦时陇西郡所辖9县中尚无金城县,故西汉置,当无疑。 西晋愍帝(司马邺)建兴二年(314年),十六国之一前凉王张寔,将金城郡治由苑川河谷的尚古城(今榆中金崖乡南五里处)迁都至今兰州市西固区之西固城,并开始在此筑城,此乃兰州筑城之始,距今已有一千六百七十四年之久。北魏时复由兰州西固城三次迁都苑川,西魏再次由苑川迁都至今兰州市城关区(今五泉山南三爱堂一带)。并改金城县  相似文献   

5.
说邢     
史称祖乙迁于邢。水经注「汾水西迳耿乡城北,故殷都也祖乙自相从此」。索隐正义皆本之为说。今河津县南十二里有故耿城是也。疑殷都不远迁及此。祖乙所都,当在河内平(?)邢丘。水经沁水注:「朱沟迳怀城南又东迳殷城北。郭缘生述征记曰:怀县有殷城或谓楚汉之际殷王卬都之,非也。」纪年云:秦师伐郑,次于怀城殷即是矣。然则殷之为名既久竊疑殷城之名即起祖乙耳。又按左隐四:「卫人逆公子晋于邢。」左隐五:「曲沃以郑人邢人伐翼。」旧说以河北邢台说之。邢台既与卫郑皆远,更不能及晋。宣十五:「晋败赤狄于曲梁,始灭潞。」其前河北之邢台,何缘与山西曲沃晋翼相通?然则狄灭邢卫,殆亦河内之邢矣。郡国志:河内平(?)有邢丘,故邢国。周公子所封。周公之胤,凡蒋邢茅胙封地皆近。及邢国既迁其故地乃称邢邱。宣六:「赤狄围邢  相似文献   

6.
威宁县设于金代,元仍之,隶兴和路,但金元两史阙载城址,致使后世众说纷纭,未有定论。 《大明一统志》称威宁县“在怀安卫东北二百一十里”。怀安卫即今河北省怀安县南约二十余公里处之旧怀安,其东北二百一十里当在今张北、崇礼一带。考元代兴和路治高原县,即今张北,以东则属上都路辖境,威宁县在此是不可能的。 清代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称:“威宁城在大同府北,……今之威宁海子是其地也”。《嘉庆重修一统志》。(以下简称一统志)载:威宁旧县在察哈尔正黄旗西南八十余里,威宁海子西南。考威宁海子即今内蒙古乌兰察布盟察哈尔右翼前旗黄旗海。明代史籍中多有关于威宁海子的记载,所指亦今黄旗海。倘记载无误,显然海子以城得名,反过来又可证明城即在海子附近今察哈尔右翼前旗境。但是,元代集宁路遗址的确定不仅纠正了《一统志》将宣化边外的  相似文献   

7.
唐龙镇考     
唐龙镇,本为五代府州旧属,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来隶麟州新秦县,景祜中(1034—1037年)没入西夏,重熙十八年(1049年)为辽夺占。置宁边州。金灭辽后因之,元至元二年(1336年)省并入东胜、武州。该镇位于丰州以东方向、府州东北150里、东胜州西南300里处,其辖境西北至柳拨川(今陕西神木县西北),北至故胜州(今内蒙古托克托县西南),东北隔内蒙古清水河县西北黄河与府州子河汉混波川(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南的浑河与黄河交汇处)相邻,正东隔黄河与辽静寇镇(内蒙古土默特左、右旗境)相依,东南隔晋黄河与火山军久良津(今山西河曲县东北)相望,南与河滨堡以北卢子寨白家津(今陕西榆林市府谷县北60里以北处)相邻,其地域总体形状呈自西北至东南走向的斜坡。唐龙镇镇治位于黄河西岸,可能为今内蒙古准格尔旗哈岱高勒乡城坡村城坡古城;宁边州州城位于黄河东岸,即内蒙古清水河县窑沟乡城湾之下城湾古城。  相似文献   

8.
白族源于滇僰、叟、爨考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白族来源的讨论,主要集中于藏缅语族诸民族的来源研究的课题中,本文认为,“昆明”是汉、唐间西南的大族,唐、宋称之为“乌蛮”,其主要部分在元明以后又称为“罗罗”,他们是今天彝族先民的主体。而与之相对并行发展的“滇僰”、“叟” (“爨”)、“白蛮”(包括“西爨白蛮”)、“民家”,则是今天白族先民的主体。滇僰、叟、爨三者是不同时代对于同一族体的不同称谓。云南地方史和民族传说历史,是经过千百年的社会政治变迁和各种文化渗透的产物,它始终曲折地、顽强地反映了一个历史事实,即白族源于滇僰的实质尚沉淀于后人的脑海中。  相似文献   

9.
李敏 《晋阳学刊》2003,(6):107-107
~~(上接第107页)名自春秋至六朝纯为金水河之专称。与洞涡及其他谷水皆无同名之关系。”以上所述可知,涂水源出大塔山,入太谷复转榆次东阳、陈侃乡镇一带,原是乱流,今入干渠,陈侃一带即为传统中的武馆城、春秋时涂水故城。地理位置均在境西南。大塔山本在榆次,大塔村、杜家山从1943年划入榆次。津水河流入榆次东阳、陈侃、西白村,即《竹水纪年》所记的“乱流”,当地西白、杜姓人家颇多,有“津水入肚,小麦丰收”民谚。从春秋至金大定年间,榆次的地域是大的,涂水的流域也在榆次一县境内,到大定二十九年(1189)将榆次境内划出9950户划拨寿阳、平…  相似文献   

10.
君名振岳。字树峯。岳阳杨林人也。其先江西人。元季有成七者。自南昌迁巴陵长湖。巴陵今岳阳也。孙廷瓒明左都御史。赠太子少保。谥襄敏。建专祠郡城。其裔(?)居郡城南。号襄敏里,清三潘之变。吴三桂有兵驻岳。成七之十二代孙瑀始迁杨林栗城冲。四传至逹交。又迁杨林市。逹交生德仁。德仁生全英。嗜学早世。全英生学愈。即君父。痛母守志。辍读养母。遂服贾。君生数岁。聪朗异常童。塾师以翰苑许之。学愈慨然日。送读始意岂在此。后闻方君山先生倡洛(?)学。敦伦(?)品。命就学。越六载。凡先生以身教以言教者。嘿尔翕受。罔敢怠。归之日。事亲亲欢。教子弟子弟悦。虽尝人县痒。  相似文献   

11.
汉至西晋,蜀郡江原县地,居成都、广都、临邛、郫县、都安之中。东北限于岷江,当今灌县、温江、双流至新津沿江以西;西傍青城山脉,下至鹤鸣,山后与蕃地为界;南因大邑斜江,东迳新津抵江:东西逾二百里,南北约百五十里,辖境广袤。验证唐宋域内山川,四至尤明。《元和志》蜀州唐安郡:晋原县鹤鸣山,斜江水;青城县青城山,大江经县北二里;唐兴县(寿阝)江一名皂江,经县东二里。永嘉中,李雄据蜀,始以县置郡,东晋因之;宋齐增设侨县,西魏更为侨郡。周隋废郡并县,复隶于蜀郡。汉江原县在今崇庆县东,《大明天下一统志》成都府古迹:“江原废县在崇庆州东南三十里,本汉江原县地,唐初置唐隆县,又改唐安,宋改曰江原。”《蜀中名胜记》崇庆州下引明《州志》:东三十里江原镇,即汉江原县治。”蜀  相似文献   

12.
古代,在华夏、东夷、南蛮、北狄、西戎部族未形成以前,东方(今山东)、西方(潼关以西)的氏族就开始了艰难的迁徙。如“九河神女”华胥氏族就有裔支由山东、河南而徒入陕西蓝田,遗迹有“华胥渚”。到了东方太昊伏羲氏、女娲氏与西方炎帝神农氏时期,迁徒规模渐大。炎帝支族共工由陕西渭水流域,沿黄河徙入河南,再达豫东的辉县,依服于女娲氏。《路史》记载:共工与女娲氏战,女娲氏战胜后,其支族西迁入陕西平利县,又北迁入临潼及其周围地区。蓝田、骊山、潼关、黄龙、长安等地均有女娲、伏羲氏的遗迹。到了东方少昊、西方黄帝(今陕西北部)与炎帝后裔榆罔(今宝鸡地区)时期,西方二族沿洛水、渭水至黄河,再分别沿黄河北、黄河南迁入河北及河南,又共同徙入山东。后来在少昊、贵尤部族挤迫下,又分别返至今河北啄鹿、河南淮阳。其后在经历蛋尤与共工(后裔)及榆阁,黄帝与共工、黄帝与榆阁的战争后,黄帝、炎帝、蛋尤、少昊部落成员互为融合,形成华夏族。这也就是黄帝、少昊后,东方部落长撷项至舜,为何能入居中原,成为华夏部落联盟军事首领的原因。少昊后裔颧项筑都邑于河南棋阳;濒项裔支帝誉都于河南很师;尧舜则建都邑于晋南,逐渐向西迁移。尧舜大“臣,东夷族部落长皋陶、伯益及禹等,作士、主虞、作水官有功,得舜封“爵”封“土”(实为故地赐封),伯益以封秦地(今河南范县)而称秦人、秦族、秦古国。同时舜又封赢姓秦人支族于耿乡(今山西河津县)。《国都城记》云:“耿,赢姓国也。舜又封伯益支族于梁(今陕西韩城)。吴树平《风俗通义校释》日:“梁氏,伯益治水封于梁。”又封伯益近亲胞族皋陶支族于阮(今甘肃径川县东南)。从此,秦人东起范县,西至径川,黄河、汾水、渭水、径水流域,在这广阔的领域区,开始有了秦人的足迹。秦人由此而与夏人、商人、周人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也是夏朝后秦人迁徙、发展、升降的序幕。  相似文献   

13.
丹阳为楚之始都,楚人最早在这里立国,由此开创了长达八百年的宏伟基业,一部气势磅礴的楚国史,只有从丹阳写起。关于楚都丹阳的地望,是史家争颂颇多而又未能彻底解决的一个问题。有人将它列入楚国历史文化“十谜”之一,认为若不下大力气解决,将使半部楚国历史了无归处。因而对于这一问题的深入探索,已经迫在眉睫,成了刻不容缓之事。 在丹阳地望问题上,学术界的意见分歧很大,归纳起来,大体上可以概括为如下诸说: 一曰当涂说。《汉书·地理志》:丹扬郡丹阳县下班固原注:“楚之先熊绎所封,十八世,文王徙郢。”今人谭戒甫亦云:“楚到山东后,由于周族的发展,楚又被迫迁徙到今江苏丹阳。”此“江苏丹阳”所指实即安徽当涂之丹阳。王玉哲认为,楚族系由河南东部徙居于苏、皖境,到熊渠时始沿江西上,因而“楚之先王熊绎所居之丹阳,当以此地最近情理”,极力推崇当涂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