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8 毫秒
1.
听朋友讲过一件实事,说某批发市场有个摊点的老板,一脸忠厚,从不隐讳自己只有小学文化,常常算错帐,但都是错给别人,诚实的人看他算错了,就提醒他一句,他却反过来问道"是多给你来还是多给我了?"客户说:"多给我了"。这时他马上笑哈哈地说:"那就没事了,如果多给我了我就补  相似文献   

2.
高锟给世界带来了什么?当我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心中的崇敬如高山仰止。当一个人能和“给世界带来了什么”联在一切的时候,他已不属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他已属于全世界。  相似文献   

3.
何晓鹏 《今日南国》2007,(20):25-27
早睡早起是农民的习惯,而晚睡晚起是城市化的标志?黑夜给了今天的人更多的自我支配时间,仿佛是延长了我们的生命时段,却也给了我们一双双"红眼"。  相似文献   

4.
著名画家达·芬奇前半生际遇坎坷,怀才不遇。30多岁时,他投奔到米兰一位公爵门下,希望公爵能给自己一些机会。几年过去了,在达·芬奇的再三要求下,公爵终于开了恩——让他去给圣玛利亚修道院的一个饭厅画装饰画。这是一个无足轻重的活  相似文献   

5.
正一、张一兵教授自己给自己制造了一个难题在人类思想史上,我们常能看到一种现象,一些著名的思想家,在他们提出某一理论的同时,也就给自己制造了一个难题,给自己掘了一个陷阱,给自己套了一条绳索。我们在著名的青年黑格尔运动领袖鲍威尔那里看到了"鲍威尔难题":是父母生他还是他生父母?鲍威尔提出一种观点,说一切存在都不过是自我意识的存在,是他的概念、范畴的存在,他的意识是天地万物的创造者。那么,他  相似文献   

6.
读故事有一户人家,父子二人长年在外做生意,婆媳俩在家中种田。一天,父子俩给家中写了一封信,信上说:"这些日子生意兴隆,人手不够,又故(雇)  相似文献   

7.
老妈从老家小城来,住了一个月便嚷着回老家。我送她去火车站时,她突然说想看看我的新手机,我便拿出来给了她。没承想,她掀开后盖把电话芯片拿出来给了我,然后把手机放进她的包里,说:“晓阳的手机太旧了,你的手机给他用用,你自个儿再买部新的吧。”  相似文献   

8.
走着走着,喜羊羊来到了一片树林里,突然灰太狼窜了出来,张着血盆大口,说:喜羊羊,你来给我送美餐来了吗?喜羊羊灵机一动,说:刚才我遇到了一只大老虎,我帮他做出了题,他就放我过来了。我想你应该比大老虎聪明,要不,我出一道题,你答对了,我给你当美餐;你答  相似文献   

9.
“到目前为止,他们的行程一直都有惊无险。然而现在,危急关头就要来临,一旦被捕便意味着死亡,给加西亚送信的使命也将功亏一溃。罗文中尉知道:这次任务中最为严峻的时刻到了!”  相似文献   

10.
《北方人》2008,(5)
毕业刚工作那两年,我总是打电话向老家的父母亲问候,一番嘘寒问暖之后,父亲便在电话里说:"你小子别总是来汤汤水水的,给老子来点儿干实的!你读书把家里给掏空了。  相似文献   

11.
自宋代朱熹以来,许多人把"百夫之特"的"特"解释为"杰出的".本文从本诗、他诗和方言等三个方面提供证据,证明"特"应训为"匹",并分析错误训释的来源和流变.  相似文献   

12.
汉民族文字,即汉字,这一称谓毋庸置疑。但是,汉字在其初造的时候,是不是就叫“文”、“字”?抑或是其他称谓?试以历史文献为依据,从文字学和音韵学的角度论证汉字的最早称谓应是“书”、“契”,而“文”、“字”是后来的假借用法。  相似文献   

13.
“含混”与“不确定性”同为20世纪西方文论中的重要批评术语,都指意义的难以确定性,二者都和语境有关,在方法上都采用关注语言细节的“细读法”。然而,由于它们分别隶属于新批评和后结构主义,二者之间有很大的差别。首先,产生含混的语境是饱和的、可穷尽的,而产生不确定性的语境则是非饱和的、不可穷尽的;其次,从含混到不确定性是批评重心从文本向读者的转向。  相似文献   

14.
文章对教育学成"学"发展的历史及其两种不同路向(即科学化与人文化)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考察和评论,认为,教育学成"学"必须走科学化与人文化统合的道路,这是提升教育学学科地位、摆脱教育学发展困境的必由之路.接着,文章进一步指出,教育学的真正危机,不单纯表现为它是否有"学"无"学"问题,更深层次则在于教育学的无"教".文章分析了无"教"的表现、根源及其危害,指出,教育学必须限定研究对象的范围,必须改变过分专注于研究教育外部现象的倾向,要朝向"本真教育学"回归.这种回归,实践上有利于突出教育中心工作,理论上有利于教育学学科发展.  相似文献   

15.
古典文学界把意象当作意境的构成元素是值得商榷的.在实践上,意境理论不能概括所有的中国诗歌,存在大量有"象"无"境"之作;在理论上,意境与意象在适用范围、内涵、性质、形象的审美特征上各自有别.这说明,它们是并列关系.在文化变迁中,意境取代了意象,从玄妙难解走向生命体验,显示着意境对意象的超越,这也同样证明它们不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因此,进一步加强文艺理论研究与文学批评实践的结合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6.
互文性理论是西方后结构主义文本理论中的一种。该理论认为所有的意指系统都是对先前的意指系统的转换 ,文学作品总是与其他作品乃至整个语言文化体系相互关联、交织 ,对任何文学文本的释义总是建立在正确认识其互文关系的基础之上。本文拟从一例中诗英译来具体分析译者在识别与传译原文中的互文关系时的一些得失 ,以进一步论证将互文性理论引入翻译研究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7.
"智者"还是"愚人"--简析艾萨克·辛格的《傻瓜吉姆佩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犹太作家辛格在其作品中创造出一系列让人过目不忘的愚人形象。在其短篇小说《傻瓜吉姆佩尔》中,主人公吉姆佩尔貌似愚钝,他之所以选择此种生活方式,其实是恶劣生活环境下的自我适应以及民族文化心理引导下的自主行为,由此可见,吉姆佩尔不是一般人所公认的“愚人”,而是“智者”。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海量”与“大量”这组同义词进行了考察,指出二者可以互相替换的情况,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讨论五四诗歌革新运动中从"白话诗"到"新诗"的演变过程。认为在"白话诗"时期,是在"大传统"和"小传统"中寻求突破,致力于"工具"的改革和形式的解放;到了"新诗"时期才改变自己的写作背景和思想艺术资源,在内容、诗体、修辞上全面接受西方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意义”和“当下语言”都不是自明的概念。“意义”不是事物和人的自然状态,“意义”在历史中也不是从来就是这样。“意义”往往是一种“当下语言”,将能用“当下语言”诉说的东西建构为“意义”。“当下语言”即被当下通约为可交流性的语言状态,因而对于“意义”和时代精神具有重大的建构作用。在当下建构新的人文精神和社会理念中,人文科学、文学、哲学、语言等扮演着不可替代的塑造时代之“道”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