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正> 古往今来,每一个有文化教养的中国人都通过对现实生活的观察、体验,对典籍记载和文物遗留的阅读、研究,去了解自己民族和其他兄弟民族的历史,在特定条件下形成自己的历史观。近代杰出的思想家、革新派代表人物、诗人和散文家龚自珍也是这样。凭他对社会生活的敏锐观察和深切体验,对文献资料的辛勤搜集和刻苦钻研,并接受前人的思想资料,逐步形成自己的历史观,用以研究历史和现实社会的变化发展。龚自珍的历史观是他的世界观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研究龚自珍生平及其著作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
著名文献学家张舜徽先生在谈到历史文献学工作时说过这样的话:“研究历史文献的任务,是要对那些保存下来了的和已经发现了的图书资料(包括甲骨、金石、竹简、帛书)进行整理、编纂、注释工作,使杂乱的资料条理化、系统化,古奥的文字通俗化、明朗化,并进一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条别源流,甄论得失,替研究工作者们提供方便,节省时间,使之不走弯路错路,  相似文献   

3.
龚自珍是我国社会历史大转折时期一位承前启后的思想家。他的思想,曾给予近代改良主义以重大影响。近几年来,对于龚自珍的社会改革思想,引起了一些爭论。爭论的焦点在于:龚自珍的社会改革思想,究竟有沒有包含资本主义萌芽的因素?易梦虹同志认为:龚自珍“是为经营地主和富农、手工业经营者、中小商人立言”,他的思想“包含有一定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因素”;吳松龄同志不同意这种看法,认为龚自珍“反映了中小地主阶级的利益,……  相似文献   

4.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期一部具有很高文献学价值的典籍,保存了一些他书未见的文献,在某种程度上为先秦学术文化研究提供了资料支撑。校勘注释之学是《吕氏春秋》在文献学领域最为突出的研究成果,其中汉高诱、清毕沅的校注本影响深远,成为近现代学者从事整理校释工作的重要蓝本。《吕氏春秋》作为中国历史上有组织编纂的第一部大书,其编纂学方面的研究成果颇丰,呈现出一片争鸣的局面。而在版本著录和检索辑佚方面,由于此书版本相对稳定,所以研究成果不多,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吕氏春秋》的文献学价值。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历代作家中 ,龚自珍不仅成就突出、特色鲜明 ,而且处于历史转折关头 ,有开创时代风气的意义。但至今人们对他犹有误解 ,如仅仅认为他是个诗人 ;而其实他是诗词文皆精的全才作家 ,并博学睿识 ,在学术和思想上也颇有建树。  相似文献   

6.
从儒门六经之修订,到现当代社会史史料搜集,乡村社会文献整理,在中国已有两千余年之历史。自主体、类别、性质、特征等方面观,与传世典籍文献、官方档案文献并列而存在的民间文献包括乡村社会文献,是一个特定的文献系统。从历史文献学学科视域中审视正在迅速消失中的乡村社会历史文献,进而实现系统科学整理,是民族文献遗产保护的现实举措,是社会史研究的基础工程,也是历史文献学学科重建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7.
龚自珍是中国古代最后一位、也是近代最初一位诗人、思想家和哲学家。学术界对于他的社会批判与社会改良思想多有评述,而对其哲学思想论之甚少。作者对他哲学思想的渊源进行了剖析,并将他对待中国传统哲学问题的基本观点与其他思想家进行了比较,认为龚自珍的哲学思想处于一个十分重要的转折时期。这决定了他应当是一个承前启后的哲学家。他的哲学观既是时代潮流的先兆,又是传统哲学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概括。他的哲学思想继承的多,创新的少,但近代哲学的某些特点,在他思想中已见端倪。这是由诸多因素决定的。  相似文献   

8.
蒙古历史文献及其国外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本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世界蒙古学学者用科学的方法研究蒙古历史文献,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蒙古历史编纂学,而且成为蒙古学的主要内容之一。近年来,在世界蒙古学学者中掀起了一个研究蒙古历史文献热,他们认为,蒙古历史文献是研究蒙古学的广阔的领域。  相似文献   

9.
很多学者认为,最早的蒙古文献《蒙古秘史》成书于1240年,但原文编纂的确切时间至今尚未得到确定。学者们认为它完成于1228—1264年前后,可以肯定地讲,《蒙古秘史》的编纂年代不超过13世纪后半叶。至于编纂者,学者们的研究也没得出明确的结论。总之这一工作的艰难性是由于这方面的历史文献资料太匮乏所造成的。毫无疑问,《蒙古秘史》是13世纪历史、文学的杰出著作。这部巨著不仅记载了古代蒙古汗的先世,蒙古政权的奠基者成吉思汗的生活、业绩之外,还真实、准确、艺术地描绘了  相似文献   

10.
关于中国历史文献学基本理论的几点认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历史文献学是一门以历史文献及其整理研究工作为研究对象的,以复原、求真和致用为主要任务的专科文献学。其研究范围主要包括:学科基本理论、历史文献及其产生发展过程、研究和整理历史文献的方法以及中国历史文献学发展史。它从属于历史学,具有综合性、基础性和实践性的突出特点。作为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中国历史文献学面临着加强学科理论建设、实现研究手段现代化等多重任务和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11.
龚自珍的诗词不仅独具风格,而且其身当中国社会的转型时期,其所承载的内心世界和试图担荷的历史责任交叉甚至矛盾地共存着。王国维《静庵藏书目》记有六本《龚定庵全集》,其对龚自珍文学、学术思想的涵泳应是情理中事。以龚自珍对王国维的影响为基本线索,从两者共同大量使用"人间"一词,揭示了王国维可能的语源所在及其两者的思想差异;龚自珍的尊情与王国维境界说所强调的真景物与真感情的自然表达之间,有着明显的理论呼应;龚自珍对"完"的解读其实正是王国维解读屈原作品的基本准则;在王国维接受龚自珍的若干思想中,曾校辑《定庵文集》、编撰《定庵先生年谱》的吴昌绶起了重要的桥梁作用。从王国维身上,可以大致窥见龚自珍对于20世纪诗词创作和诗学思想影响之一斑。  相似文献   

12.
丁香花疑案是近代中国第一大公案,主要涉及龚自珍和顾太清之间有无恋事的问题。就目前所能接触到的资料看,可以确定此事,其中旁证有三:一是龚自珍狂放喜交;二是龚一生风流浪漫;三是龚对清室不满。本证三则:一是《无著词》及他人杂记中的昭示;二是龚自珍不愿居京及暴死丹阳;三是顾太清广交、风流及被逐出家。  相似文献   

13.
龚自珍的哲学是中国近代哲学的开端.其学以今文经学为圭臬,借考证经史的形式发挥<春秋>公羊学微言大义,批判黑暗现实,慷慨论天下事,阐发更法改制的经世思想.自珍一生虽不得志于仕途,却因其文学天才和充满忧患批判意识的哲学思想而成为晚清思想界开一代风气的人物.尊我任侠的主体精神与乘道归虚的幻灭感构成龚自珍思想性格的内在矛盾及难以抹去的阴影.  相似文献   

14.
浅谈龚自珍《明良论》中的吏治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龚自珍是清朝中期著名的地主阶级改革思想家,他在压抑沉闷的封建专制统治之中保持清醒的头脑,敏锐地觉察到了清王朝统治的危机。《明良论》是龚自珍写的一组有代表性的政治论文,深刻地揭露封建专制下的君臣关系、朝廷风气,以及吏治、用人方面的种种弊端,对于吏治许多方面提出了很多改革性的思想主张。  相似文献   

15.
在《古史钩沉论》中龚自珍提出了史无所不包的观念,将历代置于史之上的五经,统统归属于史的范畴,并由此得出经为史之大宗的结论。龚自珍还以史之大宗、小宗来区分五经、诸子,将经、子都纳入了史的范围,并据以提出仲尼未生,先有六经之说,否定了孔子对六经的著作权。龚自珍对经史关系的这一定位说明,龚自珍的经学绝不仅仅是今文经学。  相似文献   

16.
以《龚自珍全集》收录的碑志文为研究对象,从中透视龚自珍碑志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龚自珍的碑志文主要是较为熟知的人所写,较少有"谀墓"的成分,其碑志文不仅在内容上表达了他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深刻不满和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而且反映了他对自己所处时代及社会的认真思考。他的碑志文具有很强的形象性、论辩性,在结构上比较注重开头的艺术,语言风格丰富多样。  相似文献   

17.
经世思潮的盛行,源于乾嘉年间常州学派的提倡,而至龚魏时则大为显耀,成为学术界的翘楚。传统观点认为.今文经学在常州学派的提倡下,转变为经世思想,后被龚自珍、魏源等接收,演变为道光年间的显学。然而,学术界对两者之间的承接却讳莫如深,或者牵强。事实上,包世臣扮演着中间者的角色,将常州学派的思想传递给龚自珍、魏源等,进而导致了鸦片战争前后经世思潮的盛行。  相似文献   

18.
潘德舆是龚自珍同时代人物,他与龚自珍同为那个时代孵育的悲剧人物,各自唱响了一曲时代悲歌。但同为悲歌,性质却不尽同,龚自珍表现了那个时代先进人物的深刻的历史性悲剧,而潘德舆则表现了一个正直士子的悲剧,在传统思想的束缚下,他缺少龚自珍那样的锋芒与力量,更多一种失望的愤怨与失落的哀叹。他的诗作风格质实,有自己一定的特色。  相似文献   

19.
论龚自珍的“豪杰”理想人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正统儒家至高至大的"圣人"人格,龚自珍提出了平民化的理想人格———"豪杰",这一理想人格为传统人格向近代人格的转换提供了思想养料。  相似文献   

20.
王元化在《龚自珍思想笔谈》(1977)的论述结构中,把"横以孤"看做理解龚自珍人格之枢机,"横以孤"大意是指在自己的时代处境孤立。在王元化看来,这正是龚自珍在士气衰颓的近代史前夜,通过其生平行事和讽刺诗文所坦呈的,对情本位生命价值观的人格亲证。龚自珍的"横以孤"源于他情本位的人格:一方面挑战名教大限,一方面又不能脱离名教体制,因而备感个性与体制夹缝中的生存焦虑。尽管如此,他还是选择了对人格的终极坚守,最终摆脱了对体制的依傍。王元化1977年所以会被龚自珍击中心灵,是因为"横以孤"蕴结着近代思想史上的"个性解放"意识,而王元化与龚自珍有着共通的个性与境遇,即"性相近"、"制相承"、"势相仿"。王元化在"思想解放"前夜所达到的学思境界,比李泽厚借助康德"建立主体性论纲"(1979),比王若水们重温巴黎手稿而提出"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1981)都要早若干年。王元化之可贵不仅在于开新时期风气之先,更在于他从龚自珍的情本位人格中发掘"思想解放"的资源,是用中国经验回应中国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