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698—757?),字少伯,京兆长安人,因曾官江宁(今江苏南京市)丞,一说为江宁人。他是盛唐开元、天宝时代的著名诗人,以七言绝句最为杰出,被称为“七绝圣手”。明王世贞《艺苑卮言》评曰:“七言绝句,王少伯与太白争胜毫厘,俱是神品。”他的这首《芙蓉楼送辛渐》作于开元末江宁住所,共有两首,这是其中一首。 芙蓉楼,故址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元和郡县志》卷二十五《江南道·润州》条:“晋王恭为刺史,改创(州城)西南楼为万岁楼,西北楼名芙蓉楼。”王昌龄这首诗便是在芙蓉楼送别他朋友辛渐去洛阳的作品。  相似文献   

2.
李白王昌龄同是盛唐著名诗人,都主要活动在开元天宝年间,(王昌龄略长于李白),晚年又都有贬谪之行,李病死,王被害,结局都很凄凉。他们在政治上都不得意,在诗坛上却都享有盛名:李白有“诗仙”之称,王昌龄有“诗家夫子”(一作“诗家天子”)之誉。在七言绝句的创作上,两人超群逸论,不相上下,被后人并推为“七绝圣手”。如明焦竑《诗评》云:“龙标、陇西,真七绝当家;足称联壁”。王世贞《艺苑卮言》也说:“七言绝句,王少伯与太白争胜毫厘,俱是神品”。这些评语,都是将两人相提并论、一样推崇的。  相似文献   

3.
在名家辈出的盛唐诗坛上,王昌龄卓然为一大家。从敦煌石室发现的唐人写本残卷(即《唐写本唐人选唐诗》)中,我们可读到六家诗作74首,其中就有王昌龄的17首。天宝十二年(753年),殷潘选了所谓“河岳英灵”二十四人的诗作共234首成集,其中入选最多者即为王昌龄(16首)。殷璠甚至认为,王昌龄是唐代诗歌能够继承建安风骨的一位关键性人物。司空图论及唐诗,曾  相似文献   

4.
自宋南渡以来,在金华城厢亭台纷建。反复兴废,历朝不衰。沿城北而东及南,诸如最高亭、翠微楼、明月楼、清风楼、极目亭、大观亭、双溪楼、八咏楼、廓然亭、敬一亭和一览亭等,大多在解放前先后毁废,城南面对婺江的除八咏楼已在整修外,就只一览亭至今仍屹立于铁岭头附近一高坡处。一览亭由郡守钱润等建于明宣德三年(1428年)。据昔人描述,它能极目四野,俯察市廓,金华胜境可由导之入胜;遥山近  相似文献   

5.
“诗有三境”的理论,是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在《诗格》中第一次提出来的。他把古典诗歌的品性,划分为三种境界,即物境、情境、意境。王氏的“三境说”,历史上的诗家,颇有微言,时至当代,仍有“它的理论色彩不浓,又缺少系统的阐述”的评断,这个断语,笔者认为,是论者用现当代诗歌理论研究的成果和水平,对祖国一千多年前的诗论遗产的一种求全责备。  相似文献   

6.
<正>唐代诗家,英才辈出,籍南阳的岑参(715一770)就是其中之一。作为唐代边塞诗派领袖的岑参,他的边塞诗以“奇”卓然盛唐。它以雄奇的想象,奇特的夸张,奇异的色彩,创造了神奇的意境,充分表现了诗人“好奇’的思想性格。同时也以它奇情异采的魅力吸引人们“探奇”。特别是他的七言歌行,历来被诗评家视为唐七古正宗。明代胡应麟说“唐七言歌行,……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音节鲜明,情致曲折,浓纤修短,得衷合度。写于天宝十三载(754)的《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以下简称《走  相似文献   

7.
<正> 湘西自古就是少数民族繁衍生息的地方.特殊的地理环境,社会历史的风风雨雨.使湘西这块民族交错杂居的“神地”,逐渐形成了极具地方色彩的民族文化,为历代仕宦文人所关注.如楚国伟大爱国诗人屈原、晋代文学家陶渊明,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刘禹锡,宋代文学家黄庭坚,史学家朱熹,清代文学家蒲松龄.现代文学家沈从文、闻一多、周立波等.其作品都留有湘西民族文化的遗迹.本文从搜集文献资料的角度出发,将涉猎有关湘西文化的东西,作一介绍,供研究者检索参考.  相似文献   

8.
《闺怨》是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描写闺情怨思的一首名篇,素负盛誉,脍炙人口。然而,对这首诗的内在情思和深层意蕴,有许多评家论者往往只作静态的、平面的、直观的解读,他们认为:这一闺中少妇确曾无忧无虑、自“不知愁”,因而才于春和日丽之时,兴致勃勃地登楼赏景,以怡情悦性。只因她”忽见码头”翠绿宜人的青春柳色,方顿生“悔教夫婿觅封侯”之感·‘…·。无疑,这种直观式的解读,削弱了诗歌感人的艺术力量,淡化了醇厚而耐恼的诗味。其实,本诗通篇是描写一个“闺中少妇”,在“夫婿封侯”和“夫妻长相依”上,两者不可兼得而产…  相似文献   

9.
芷亭碑记     
<正> 存碑地点 汕头市金平区蛇东桥头居委(原溪东寨桥头社)“电船头”附近“关脚”芷亭。嵌于亭壁,由右至左依次是《蛇浦乡修桥筑路建亭序言》、《捐款纪念碑》、《芷亭记》三碑。  相似文献   

10.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中的第四首,是唐代七绝中广为传诵的名篇之一。但对这首诗的内容的理解和词句的解释,却很有些不同的看法。 唐汝询《唐诗解》(卷三十六)认为这是一首厌战的诗:“苦战久矣,然不破楼兰终无还期,悲何如耶!”他把“黄沙百战穿金甲”理解为“苦于久战”;把“不破楼兰终不还”理解为“不破楼兰终不得还”。从而得出结论,说这是首抒发久战思归而又终无还期的感情极其悲愤的诗篇。  相似文献   

11.
在人才荟萃的唐代诗坛上,有一位号称“诗家夫子”的人物,这就是著名的“七绝圣手”王昌龄.昌龄字少伯,长安人,生于公元698年,大约死于公元756年,开元十五年进士,二十二年中宏词科.初补秘书郎,调汜水尉,四十二岁贬官岭南,后任江宁丞,又因事贬龙标尉,所以称“王江宁”、“王龙标”.  相似文献   

12.
关于秦汉时期的乡亭制度,长期以来就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历史研究》一九五四年第二期发表了王毓銓先生的《汉代“亭”与“乡”“里”不同性质不同系统说》,对乡亭制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王先生根据大量历史资料,从设亭目的、建亭背景、户籍制度、书刺(名帖)格式等方面,论证了汉代的“亭’,与“乡’,是属于不同性质、不同系统的政治机构。一九五五年三月三十一日,王先生又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了《汉代“亭”的性质和它  相似文献   

13.
论李益     
李益是中唐较有影响的诗人 ,其边塞诗承盛唐余绪而自成风格 ,为中唐最有成就者 ;其七绝与盛唐王昌龄、李白相比肩 ,有中唐七绝第一人之称。一、“文章李益”———生平及其它李益 ,字君虞 ,陇西姑臧 (今甘肃武威 )人。生于玄宗天宝七年 (748年 ) ,卒于文宗太和初年 (82 7年 )先后 ,是肃宗朝宰相李揆族子。代宗大历四年 (76 9年 )进士。初授郑县尉 (今陕西华县 ) ,后迁主薄 ,此后久不升迁 ,郁郁去职 ,浪迹燕赵河间 (今北京河北一带 )。先后于朔方 (今宁夏灵武 )、分宁 (今陕西彬县 )、幽州 (今北京西南 )军中幕僚 ,居边塞近二十年。宪宗朝 ,…  相似文献   

14.
寒雨连江夜入吴②,平明送客楚山孤③。洛阳亲友如相问④,一片冰心在玉壶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①芙蓉楼:故址在今江苏镇江市。辛渐:王昌龄为江宁丞时的诗友。本题原作二首,这是第一首。②“寒雨”句:此句中“入吴”,各家注解说法不一。是谁入吴?是辛渐?是作者?有的注为辛渐,较  相似文献   

15.
杭州南宋皇城,北起凤山门,南至於江干,西自万松岭,东终候潮门,周围九里.殿堂楼阁,星罗棋布,碧瓦红檐,鳞次栉比,规模之大,马可·波罗谓之“在全世界可以称最”.其殿堂楼阁究竟几何?目前存有二说.一说有“殿三十,堂三十三,阁十三,斋四,楼七,台六,亭十九”.一说有“殿三十,堂三十三,阁二十,斋四,楼七,台六,亭九十”.以前说流传较广,延续时间较长.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 ,古典诗歌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学习古代文学 ,分析和掌握优秀的古典诗歌作品 ,会加深我们的文学修养 ,丰富美感 ,提高艺术鉴赏能力。那么 ,怎样欣赏诗歌的意境美呢 ?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中的术语。《老子》“大音希声 ,大象无形” ,《庄子》“天地有大美不言”等艺术思想 ,其追求弦外之音 ,像外之意的美学特征 ,已与今之“意境”内涵相近。意境一语最早出自托名王昌龄所撰《诗格》。王昌龄提出诗有物境、情境、意境三境 ,意境意味着“亦张于意而思之于心 ,则得其真矣”。这主要是指诗歌艺术形象所表现的内心感受 ,体…  相似文献   

17.
心安是禅     
演翔 《社区》2014,(17):22-22
游嵩山少林寺,见立雪亭门前两侧有这样一副对联“禅宗初祖天竺僧;断臂求法立雪人”。亭内供奉的是中国禅宗的初祖达摩禅师及其弟子二祖慧可禅师,亭中上方挂一匾额,清帝乾隆御笔4个大字“雪印心珠”。这是乾隆皇帝对慧可“断臂求法”故事的高度评价。  相似文献   

18.
《杭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七九年第四期载楼世南同志《“孔砚”辨》一文,指出姚文燮、王琦注不可信,并引王谠《唐语林》卷八的一则材料,以为李贺《杨生青花紫石砚歌》“孔砚宽顽何足云”,当指福建建阳县一带所产的石砚.笔者不同意这个看法,也来谈谈“孔砚”的问题,请楼世南同志及同好者指正.  相似文献   

19.
清代后期至民国初年的王闿运既是全国著名的经学家、文学家、教育家,也是全国著名的纵横家。“志之所之”“吟咏性情”的《湘绮楼诗集》记载了王闿运青少年、中年、晚年三个不同时期的纵横家思想和纵横家活动,并使王闿运的诗歌创作具有独特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20.
真武庙,位于山西省河津市城区1.5公里许的西北隅紫金山麓九峰之中。九峰,峰峰有庙。由于年代久远风雨剥蚀,多数庙宇已倒塌毁坏,惟独真武庙尚存。此庙占地宽敞,后人遂陆续把损毁的庙宇迁建于此。因地形如龙,俗称九龙庙、九龙头;又因整个庙宇三面凌空,形似岛屿,岛上林翠草绿,清幽雅静,可引百鸟朝山,麒麟栖岛,故又称“卧麟岗”、“麟岛”。真武庙占地总面积约34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500平方米,这里亭、台、楼、阁、殿、坡阶、栈道、廊舍、牌坊等,多达34处。“灵官楼”是登真武庙必经之“山门”,气势宏伟、庄严肃穆。步入“山门”,首先映入眼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