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在现代城市中,汽车作为一种新的空间实践方式对生活世界的空间安排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对于消费者个体来说,汽车不仅是一种突破生活空间限制的交通工具,也是重新组织现代城市日常生活各个领域的一种便捷手段.通过对41个广州城市家庭汽车消费者的深度访谈发现,在流动性越来越强的城市社会中,汽车不仅在空间维度上使人们的生活世界不断扩大,而且也在社会流动能力的提升与社会关系的再生产等方面重构了现代城市的日常生活.  相似文献   

2.
在20世纪末西方社会思想、文化“空间转向”背景下,学者们开始重新审视人文生活中的“空间”,城市空间作为一种物质性存在,在文学家的笔下有多种建构.城市在英国当代女作家多丽丝·莱辛作品中的功能不只是一个背景,而是寄托着作家复杂的个人体验,甚至成为完全脱离实体的意识产物和话语建构.莱辛在五部曲《暴力的孩子》中独具匠心地借用虚实相生的城市关系来诠释现实世界与理想生存境遇的冲突对抗,体现了作者对于人类生存问题的深刻思考.  相似文献   

3.
走向空间正义:让城市化的增益惠及所有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空间生产和资本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引发了一系列空间问题和空间现象高速城镇化正在不断侵害公众的空间权益;空间造型也在符号层面展示着意识形态;农地资源迅速消失,全球转移的制造业正在越来越大的空间内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紧密的“世界普遍交往”正在造就一个“地球村”,全球的经济体系和政治体系呈现充满风险的空间结构,多元文明之间的对话和对抗正在全球空间展示着多样性格局,地球人甚至对于“外太空”的空间资源的分割和争夺也日益加剧,等等。当人们的生存方式越来越依赖于当代空间的生产方式的时候,人们也日益对自己空间的存在状况所隐藏的风险深表忧虑。来自空间经济学、空间政治学、空间社会学、空间城市学、空间哲学等多学科的关注凸现了当代研究的“空间视域”,进而叩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门。本刊推出系列文章,以空间生产这一问题为中心,旨在推进关于空间生产问题的多学科交叉研究。  相似文献   

4.
论空间生产与马克思主义的出场路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任平 《江海学刊》2007,(2):27-31
空间生产和资本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引发了一系列空间问题和空间现象高速城镇化正在不断侵害公众的空间权益;空间造型也在符号层面展示着意识形态;农地资源迅速消失,全球转移的制造业正在越来越大的空间内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紧密的“世界普遍交往”正在造就一个“地球村”,全球的经济体系和政治体系呈现充满风险的空间结构,多元文明之间的对话和对抗正在全球空间展示着多样性格局,地球人甚至对于“外太空”的空间资源的分割和争夺也日益加剧,等等。当人们的生存方式越来越依赖于当代空间的生产方式的时候,人们也日益对自己空间的存在状况所隐藏的风险深表忧虑。来自空间经济学、空间政治学、空间社会学、空间城市学、空间哲学等多学科的关注凸现了当代研究的“空间视域”,进而叩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门。本刊推出系列文章,以空间生产这一问题为中心,旨在推进关于空间生产问题的多学科交叉研究。  相似文献   

5.
20世纪如福柯所言乃是一个“空间时代”,上海逐渐发展成为对周边城市的资本、人力、物产等资源产生强烈虹吸效应的超级城市,且在城市空间内部也逐渐形成了多元化的消费空间。“园”的空间变化正对应着城市消费空间的建构进程。鸳鸯蝴蝶派在变动的园的空间中的迁移、转换与游历对城市消费空间进行了费斯克所说的抵抗。在从亭子间、报馆到园的空间转变中,他们从最初短暂屈从于深受消费主义影响的游园活动到后来作为创造性主体重新组合园的空间要素,通过选择游玩时刻、变更游玩方式和丰富消费内涵等渠道,借助重返私园、游历于周边之园及离开上海回归家园等方式,用契合他们审美趣味的新空间替代与置换了受到资本控制的消费空间,完成了对上海这个超级城市空间的去中心化解构。鸳鸯蝴蝶派游园的空间实践中蕴含着超越消费主义的风雅生活的理想,为当代都市建构契合美好生活追求的消费空间提供了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6.
金基德的电影大多具有浓郁的半抽象色彩,这种半抽象性不仅是一种叙事技法,而且是一种美学品格。从叙事技法层面看,金基德的作品除了秉持其一以贯之的宗教、性爱、暴力等主题外,在空间与情景建构、身份与人物关系、身体与性爱书写等诸多层面均彰显出半抽象的艺术特质;从美学品格层面看,金基德擅长利用空间、色彩、日常生活物等元素来建构一个充满象征的意象世界,并通过与现实世界的对照,实现对人的生活状态、人的情感、人性本质等问题的哲思。因而,唯有全面把握金基德作品中半抽象式的叙事技法,方能真正理解金基德作品的艺术内涵和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7.
元冬维 《天府新论》2023,(1):124-136
以日常生活批判视野为基础,依据芒福德“媒介住居时代”理论和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理论,以城市公寓型住居空间为研究对象,梳理媒介住居空间赋形、迁衍、变革的线索,提出电视观看空间的理论建构。之后,以规范抽样的描述统计分析方法、网络质性分析方法和现场质性分析方法,提出规范的假设,对电视观看空间建构的早期、中期和当下进行分析。描述统计分析和质性研究的结果归纳可见,电视观看空间位于住居空间的中心,因其中心化装饰等现象,呈现空间生产的“祝圣”特征。而对电视观看空间安置、装饰形制的分析,发现电视观看空间已生产成为“表征空间”。人通过电视观看空间进行的媒介交往,以及电视观看空间内的家庭交往,呈现表征性的文化图式。最后,于质性分析中加入新媒介对电视观看空间影响的编码,发现新媒介缺乏相应的住居空间偏倚,对电视观看空间或存在侵占乃至消解。  相似文献   

8.
《江西社会科学》2018,(2):243-248
城市公共空间集中反映了城市历史、文化和自身的魅力,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公共空间的地域文化特征正在逐渐减弱或消失。地域文化的阐扬与建构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以江西为例,城市公共空间地域文化的阐扬与建构有两条主线:一是对江西地域文化资源深入分析与遴选,将具有江西鲜明特点、丰富文化内涵、较高艺术价值的部分作为重点研究对象,在此基础上提炼江西地域文化符号;二是树立正确的地域文化观念,保护、阐扬、建构地域文化,在特定的城市公共空间类型下,研究江西地域文化符号的运用策略。  相似文献   

9.
社会批判理论之空间转向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空间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空间生产和资本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引发了一系列空间问题和空间现象高速城镇化正在不断侵害公众的空间权益;空间造型也在符号层面展示着意识形态;农地资源迅速消失,全球转移的制造业正在越来越大的空间内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紧密的"世界普遍交往"正在造就一个"地球村",全球的经济体系和政治体系呈现充满风险的空间结构,多元文明之间的对话和对抗正在全球空间展示着多样性格局,地球人甚至对于"外太空"的空间资源的分割和争夺也日益加剧,等等。当人们的生存方式越来越依赖于当代空间的生产方式的时候,人们也日益对自己空间的存在状况所隐藏的风险深表忧虑。来自空间经济学、空间政治学、空间社会学、空间城市学、空间哲学等多学科的关注凸现了当代研究的"空间视域",进而叩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门。本刊推出系列文章,以空间生产这一问题为中心,旨在推进关于空间生产问题的多学科交叉研究。  相似文献   

10.
人的发展、空间生产、社会生活的丰富与全面,三者表现出历史的一致性.整个人类史也就是开辟和利用空间、创造和生产空间的历史.个性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或者说人的解放是空间生产历史发展的逻辑指向.城市的建构与发展是空间生产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和基本形式.资本因其特定的历史本性一方面顺应并促进了空间生产的历史发展,另一方面又导致空间生产和生活的异化.审理当代城市问题,必然指向对资本关系的历史性批判.  相似文献   

11.
空间的社会意义:一种社会学的理论探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空间生产和资本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引发了一系列空间问题和空间现象高速城镇化正在不断侵害公众的空间权益;空间造型也在符号层面展示着意识形态;农地资源迅速消失,全球转移的制造业正在越来越大的空间内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紧密的“世界普遍交往”正在造就一个“地球村”,全球的经济体系和政治体系呈现充满风险的空间结构,多元文明之间的对话和对抗正在全球空间展示着多样性格局,地球人甚至对于“外太空”的空间资源的分割和争夺也日益加剧,等等。当人们的生存方式越来越依赖于当代空间的生产方式的时候,人们也日益对自己空间的存在状况所隐藏的风险深表忧虑。来自空间经济学、空间政治学、空间社会学、空间城市学、空间哲学等多学科的关注凸现了当代研究的“空间视域”,进而叩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门。本刊推出系列文章,以空间生产这一问题为中心,旨在推进关于空间生产问题的多学科交叉研究。  相似文献   

12.
文学主题与城市发展息息相关,以城市为代表的文化形态是新世纪上海中青年女作家的重要表现内容。新世纪上海中青年女作家将她们的生命体验融入对都市的理解,为上海文学注入了新的力量。她们以多重视角拓展城市地理空间,以现实关怀聚焦城市发展变迁,以日常精神构建城市审美体验。新世纪上海中青年女作家通过对浦东新区、上海周边县镇、工人新村、老旧社区等的书写建构出真实且立体的城市空间,突破了“怀旧上海”和“欲望都市”的城市书写模式,立足社会现实,考察个体生存境遇,展望城市的未来和出路。她们关注日常生活场景再现细微真实的城市生活经验,使新世纪上海景观的独特风貌得以呈现,丰富了文学中的上海形象。  相似文献   

13.
城市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空间载体,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基础。生产空间的双重性要求集约高效目标下既要高效“利用空间”,又要高效“制造空间”;而生活空间的宜居性主要体现在安全有序、环境友好、公平共享、生活便捷、文明健康等五个方面,宜居适度的生活空间的建设要把握好品质生活与公平共享、基础生活空间与日常生活空间、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发扬、阶段性建设与长期性建设的关系;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应以充分的森林绿植覆盖为基础,以水资源及水生态安全为前提,山水一体、相互依存,增强生态空间提供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社区作为一定地域范围内人们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既是满足居民日常生活和交往需要最基础的平台,也是各类社会组织和机构活动的场域,渗透着复杂的权力和利益关系.在我国社区建设和城市改造的过程中,政府、市场和社会是形塑社区形态最重要的三极力量,三者力量的非均衡容易导致社区空间利用的无序状态,而通过培育社区组织对社区空间进行再造是解决无序困境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15.
区别于城市与乡村,小镇往往是兼顾二者特点的一个空间单元。特色小镇作为当前新型城镇化的重要产物,如何在发展的过程中寻求到生活之美,从而将小镇生活美学的营造与体现作为摆脱千镇一面的重要抓手成为了重要的命题。文章以中国首批特色小镇之一的四川宜宾李庄镇为例,以外来游客和当地居民这两类群体为研究对象,探讨在特定的场域下,特色小镇生活美学如何在外来游客与本地居民的彼此互动中被建构。本文认为,被建构出的具有“他者性”的李庄生活美学并非一个极其精巧的文化符号,而是在“异质景观”与“日常生活”的不断互动中的产物。总而言之,特色小镇的生活美学的“他者性”建构并非一个静态的环节,而是需要深入日常生活之中进行动态化的把握,不能在对某一特色小镇进行生活美学建构时忽视其所处的社会环境与诉求。  相似文献   

16.
《江西社会科学》2019,(6):109-116
《尤利西斯》是詹姆斯·乔伊斯的现代主义巨著。书中对都柏林的都市空间予以细致入微的描绘,在对都市居民的生活百态、内心体验和精神困境的书写中,彰显了都柏林的"现代性"特征:偶然性、碎片化、流动性。街道、酒吧、电车等场所的空间结构与社会功能"生产"了城市中的偶遇和偶然事件;城市布局、行人在街道上的行走和文化空间对立导致了都市空间及人们空间体验的碎片化;游荡者和交通工具展现出都市空间的流动性和变动不居。乔伊斯建构了一个既具有资产阶级"殖民现代性"特征又承载着作者对时代、民族、存在等问题思考及批判精神的都柏林。  相似文献   

17.
黄大军 《天府新论》2016,(3):99-106
西方现代生态空间观贯穿于整个西方现代历史进程,它是一种利用生态学,特别是人类生态学与文化生态学理论,重构资本主义城市(社会)空间的批判性话语。在哲学上,从马克思到海德格尔相继完成了由祛魅到返魅的现代世界观改造,建立了人与自然、神性与俗性、政治改造与城市治理共存共荣的文化价值观。在实践上,西方现代城市规划家改变着城乡对立的异化图景,以理性批判精神与乌托邦情怀规划城市美好蓝图,树立了以生态的设计理念拯救大城市、让城市成为人类宜居之地的光辉典范。然而,现代性视域下的生态空间观建构,在反思现代性核心理念的同时仍受其牵制,这是其之所以深陷文化悖反之境,并最终被后现代生态空间观所扬弃的根本缘由。  相似文献   

18.
市场经济无孔不入地渗入生存主体的生存意识,使人的现实生活逐渐市场化。市场普遍性地成为系结人们日常生活关系的纽带。生产与消费在抽象化的金钱的流通中复活,成为活生生的具体的生产与消费。市场经济也影响着人的知识建构。人的日常生活需求随着市场发展而不断出现多层次的分化,市场为适应这种分化而不断进行着社会服务微循环系统的建构。  相似文献   

19.
空间文化理论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都市文化研究领域,爱德华·索雅的空间文化理论占据着重要的学术地位,索雅不仅阐述了许多独到的空间思想,而且还提出了"第三空间"与"后大都市"等一系列重要的概念.他以洛杉矶的都市研究为分析背景,讨论了后现代世界中的日常生活与都市问题,并重新界定了城市空间的历史地理,标识了后大都市的六种话语.这种取自文化研究的空间视角,倡导空间本身的生产而不是空间中的事物的生产,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科学研究中一种新的视角和有效理解社会的范式.  相似文献   

20.
在人文社会科学"空间转向"的脉络下,空间不再是静止不变的容器的概念,而是人类社会关系的重组和社会秩序建构的产物.它意味着人的主体性建构以及人口分布规律都带着深刻的空间痕迹.这种社会空间理论为人口问题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它主张城市空间的结构、资本积累、政治权力以及劳动的空间分工都是影响人口在城市中分布的重要因素.当代中国要想达到人口均衡发展的目标,必须对空间以及上述影响因子进行认真分析,加强制度与政策的顶层设计,以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总体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