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新技术产业高端化与区域经济转型升级——以江苏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经济竞争的加剧,高新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已逐渐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高端化对于促进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江苏在高新技术产业高端化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仍面临诸多障碍。因此,必须进一步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切实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摆上全局和战略位置,以高新技术产业高端化为着力点,促进区域经济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2.
经济开发区已经成为带动空间经济的重要载体,且我国的开发区正处于转型升级的重要阶段.本文通过对江苏省国家级开发区经济数据的分析,提出了省内开发区企业的入驻动机,指出开发区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认为开发区的最初聚集只是为了获得“政策租”,而并未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集群载体.并从简单“扎堆”、知识与技术嵌入在本地和产业集群三阶段推导出江苏省开发区转型升级的演进过程,从而对开发区的转型升级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开发区在促进我国产业集聚、对外开放和体制创新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009年以来,国务院先后启动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升级工作,标志着我国开发区发展从数量扩张进入质量提升的新阶段。开发区升级对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循环、低碳和绿色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应主动应对提出开发区升级后在产业同构、扩区并园、政策制定、管理体制、资源共享等方面的战略思路。  相似文献   

4.
欠发达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低、市场化程度不高、社会环境较为封闭,其产业集群的形成、演化模式和转型升级路径与发达区域存在较大的差异。以安徽省为研究区域,在实地深度调研的基础上,系统梳理了安徽省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概括出了安徽产业集群发展的6种一般模式,对6种集群模式转型升级瓶颈进行了概括分析,在此基础上,从产业链、组织形态、创新系统和集群环境四个方面有针对性的提出了促进安徽省产业集群整体转型升级的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5.
开发区在中国开放型经济发展中扮演了关键角色,成为外商投资的密集区、新兴产业的聚集区和集约化发展的新城区.根据十八大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培育带动区域发展的开放高地的精神,适应内外部环境的新变化,促进开发区转型升级,实现开发区从“集聚功能”向“创新功能”转变,是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的关键.基于江苏实践的研究,本文认为,从“集聚产业”向“集聚要素,培育产业”、从外向型“出口平台”向“内外兼顾,注重内需”、从“产业园区”向“产城融合”、从“成本优势”向“创新优势”转型,是开发区新一轮转型升级的方向,也是形成新型区域开放发展高地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6.
7.
天津开发区作为首批国家级开发区之一,发展至今面临着由单一工业区转变为综合性新城的转型重任,开发区第二产业是否能继续保持竞争优势以及第三产业该如何发展是个值得研究的课题。选取2001-2011年开发区第二、三产业的相关数据,采用了引入时间维度的动态偏离-份额法,以全国第二、三产业产值为参照系,剖析了天津开发区各分行业的结构效应与竞争力效应随时间推移的动态变化趋势,发现制造业和服务业内部结构有待优化和相对竞争优势正逐渐减弱等深层次问题,并提出推动开发区顺利转型的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本文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动态地综合评价区域产业发展状况,并以重庆城市产业发展的相对有效性为例证分析.  相似文献   

9.
长江经济带是新时代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空间单元,在这一区域重大发展战略下分析生态环境治理面临的问题,有助于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而从协同治理的政策科学视角,判断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的五个维度,将为构建沿线11省市协调机制奠定坚实基础。进而,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治理与协调机制的七种方略,将助推这一区域重大战略行稳致远。  相似文献   

10.
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产业聚群导向发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匡致远 《学术研究》2000,(10):40-43
产业聚群是获得竞争优势的一种有效机制。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尚未形成真正的高新技术产业聚群。如何形成区内产业聚群应成为加速我国高新区发展的思考重点。  相似文献   

11.
区域旅游产业模块化发展成为我国旅游业发展的一大主题,但在快速发展的同时还存在一些诸如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矛盾、文化矛盾、核心地位之争、结构矛盾、利益主体矛盾、供需矛盾等问题和矛盾,它们阻碍了区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在这些矛盾中供需矛盾是主要的,其他是次要的。而造成供需矛盾的两个主要因素是旅游信息和利益分配。在旅游信息不对称时,政府应当搭建统一的、通用的信息平台,加强对供给信息的监管,提高信息沟通的充分性,提高素质等。在利益分配不均时,政府应当建立核心利益圈的沟通渠道:增强核心利益圈中各成员参与决策的意识,尤其是对管理制度、财务制度和人事制度的决策:完善以利益共享原则为准则的核心利益圈的利益分享机制,同时加强管理层的主导、监督和调节作用;建立相应的惩罚机制等。  相似文献   

12.
产业集群是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载体,是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本文在分析产业集群和区域创新体系的内涵基础上,认为集群创导是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的可行路径,并对以产业集群引导区域创新体系向纵深发展的路径和思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景德镇如何把握新世纪经济特征,加快建设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全市人民十分关注的课题。本文对建设和发展景德镇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管理体制、建设规划、优惠政策、开发方式等方面提出了构想。  相似文献   

14.
就业结构与产业升级协调互动探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就业结构与产业升级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劳动力的质量、数量与结构对于产业结构转换与能级提升具有重要作用,产业结构的顺利转换与能级提升在要求劳动力素质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也将持续扩大就业与促进就业结构优化。在分析就业结构与产业升级相互影响机理的基础上,以上海为例具体分析就业结构与产业升级的协调互动,并提出实现上海就业结构与产业升级协调互动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江西社会科学》2017,(10):78-85
在定量测度长江经济带产业转移量和产业结构高度的基础上,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就产业转移对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高度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总体上产业转移促进了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高度化,产业转移是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一个重要途径,其中上海、江苏、浙江三省市产业转出和江西、湖南、重庆、四川、贵州五省市产业转入都对其产业结构高度化产生了显著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6.
《琼州学院学报》2017,(5):103-109
邮轮产业是以海洋旅游综合业态呈现出来的新兴产业,其对区域经济发展带动作用日益凸显.本文选取2008-2016年三亚市邮轮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数据,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两者的协调程度.研究结果表明:三亚市邮轮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协调度在上下波动中逐步提升.2008-2011年总体处于失调状态,2012-2016年总体处于协调状态,目前两系统仅处于初级协调状态.三亚市应采取相应的对策,促进邮轮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相似文献   

17.
江苏省文化产业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前江苏省文化产业区域协调发展所要研究和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分析文化产业资源存量和结构特征、打破行政地域界限、实现资源跨地区整合、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延长产业链条;构建文化区域品牌的同时注重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加强优势产品和扶持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打造和培养品牌企业和优势企业;努力缩小我省南北经济发展差距,扶持我省经济欠发达地区文化产业发展,同时使我省的文化产业发展同周边省市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相协调。  相似文献   

18.
当前,广东正处于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节点上。本文回顾广东改革开放30年来发展的几个关键节点,对当前广东区域发展所处阶段作出判断,指出广东以往区域协调发展模式和政策存在的问题,运用多中心结构理论,提出实施多中心发展战略,推进差异化区域政策,促进广东区域趋同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金融发展关系:以重庆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对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金融发展关系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运用重庆市1980—2008年的年度数据,对其产业结构调整与金融发展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金融相关率对重庆市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并且重庆市产业结构的调整极大地促进了金融发展。重庆应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形成适应统筹城乡发展的、资源要素优势充分发挥的产业体系,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20.
区域产业合作的机理和模式研究——以粤台产业合作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区域产业合作成为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核心,合作各方通过劳动力、资本、信息、技术等的跨区域流动,在资源重新优化配置中实现了福利的增加。本文首先在理论上对产业合作的机理和模式进行研究,从发生基础、必要条件等方面分析了区域产业合作的机理,并研究了产业合作的三种不同模式。在此基础上,通过对粤台产业合作的实证研究,提出了推动粤台经济发展实现互利共赢的产业合作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