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独特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历史时期中国对外交通必须通过北方、南方陆上和海上丝路联系域外,三大丝路沿线的自然环境决定了各自丝路的交通方式和规模。北方草原丝路和北方绿洲丝路是早期比较繁荣的陆上交通线,交通工具多为耐旱的骆驼和马匹。南方陆上丝路经过的地区多岭谷山地和雨林灌丛地区,形成了“马帮”的运输形式。受海上自然环境与造船、航海水平的影响,海上丝路的航线不断延伸。随着陆上自然环境的恶化和各种人文因素的影响,三大丝路的变迁最终以海上丝路成为联系中外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2.
3.
张相文是中国现代地理学的先驱之一,早已为人所肯定。然而,对于他在中外文化交流方面起到的作用,鲜少有人研究。本文通过介绍张相文在中外交流中的成果和特色,立足于这一新的视角。以期获得对它更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中国瓷器审美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瓷器是中国陶瓷史上最重要的篇章。审视中国瓷器的发展历史沿革,按其自身的文化脉络,至今仍然同人民生活密切结合,并维系着中华民族精神和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5.
《高校社科动态》2008,(4):42-42
《中外文化交流史》近期由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该书出版座谈会今年5月在北京大学举行。《中外文化交流史》分上下两卷,共100万字,由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社科院19位有影响的学者,使用东西方国家15种语言文字的文献资料,历经数年编写完成。该书对数千年来中外历史上的经济、政治  相似文献   

6.
九江籍名人蒋彝先生是位享有国际声誉的作家、画家、学者,而国内对其知之甚少。本文对蒋先生的人生志向和他从事的中外文化交流业绩,作了简略准确的介绍。  相似文献   

7.
番禺作为广州的古称,通过考古和文献的二重考察,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番禺得名于“蕃商侨寓”的省称,它的出现,证实了早在战国时期,已有蕃商侨寓于今天的广州,使广州成为中国南方最早的海上丝路起点。  相似文献   

8.
西南丝路是中国通向世界的历史最为悠久的一条通道,考古发现为此提供了许多珍贵的资料,古代文献也有很多重要记述。四川境内发现的一些早期佛教造像表明,印度佛教很可能是由西南丝路传入中国的。西南丝路在古代中外文化交流方面,确实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经锦是春秋战国以来我国传统的织造技术,而料纹纬锦则是在唐代从西方纺织技术吸收来的。从经锦到纬锦的技术发展,代表了中国古代织锦技术的发展变化过程。经锦很早就在中国出现,并得到了非常完善的发展,在西方纺织技术传入中国之前,中国仅有经锦织物而无纬锦织物,而在西方纺织技术传入中国之后,对中国的纺织技术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特别是在织锦技术方面,使纬锦技术逐渐发展、完善,并最终完全取代了经锦技术。从经锦到纬锦的发展变化反映了中西技术交流与相互促进的关系,中西丝绸文化的交流,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和世界纺织技术的发展。中国通过“丝绸之路”,不仅将自己的先进技术与产品传播出去,也从西方的技术发展过程中学到了许多新的东西。  相似文献   

10.
当今世界需要文明的对话与文明的交流.十五世纪初的明代中国在世界格局中处于领先地位.我国伟大的航海家郑和奉明王朝之命,以和平的方式,向广大时处落后的亚非国家和地区传播了先进的中国文化,同时也吸收了一些亚非国家的文化精华,对中国与亚非国家的文化交流发挥了积极作用.郑和下西洋对中外文化交流的推动是多方面的,内容丰富多彩,本文主要从历法、冠服、科举制度的颁给,先进生产力的传播,图书、乐器、度量衡的赠予,宗教信仰的尊重和崇扬,绘画、建筑、雕刻艺术的交流,珍奇动植物的引进等方面作简要叙述.郑和是和平友好的使者,他的远航扩大了中国的影响,促进了东南亚国家的社会进步与经济文化的发展,增进了我国与亚非国家的友谊,丰富了中国对世界的认识,对于今天不同文化、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对话与交流,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丝绸之路东方起点城市的洛阳,汉唐时代因为中外人文交流的繁荣,这里曾经积淀了丰厚的域外文明的遗迹。该文捃集洛阳龙门地区出土的粟特人佛塔遗存、中原僧人弘扬天竺教门法脉的纪德石刻、当地优婆夷在家念诵于阗高僧实叉难陀所译《楞伽经》的墓碑叙事以及龙门石窟造像遗迹中出现的希腊鼻美术样式、湿衣半裸式的佛像特征,装饰浮雕中纷纷沿用南亚流行的莲花、璎珞等诸多艺术资源,通过跨文化研究的方式,从意识形态视域揭示出当年中原一带通过丝绸之路上的人际运载,焕发着域外文明中那些具有普世意义的资源共享的人类理念。  相似文献   

12.
13.
新陆上丝绸之路和新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是21世纪中国国家发展战略的两个重要支撑,分别体现了中国的西进战略和海上经贸发展战略。在新陆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各项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的情况下,受日益严峻的东海和南海紧张局势,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日本、菲律宾、越南等国"中国威胁论"等影响,新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发展则相对滞后。为此,本文在系统梳理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历史和国内外学术文献的基础上,对新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价值和意义、战略内涵、实现路径和政策等进行探讨,以期为新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相关决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灯塔对近代航运发展和航道安全而言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传统研究更多是从全国层面切入或以沿海地区为中心分析灯塔的发展变迁,并未对内河特别是长江流域的灯塔建设进程及其所面临的安全问题进行过专门讨论,忽视了内河流域相较于沿海地区在灯塔建设防护中的特殊性。利用灯塔表和相关报刊资料对长江中下游灯塔发展及其防护措施的变化进行分析发现,由于灯塔建设中资金不足、人员较少、防护措施简陋和配套制度不够完善,长江中下游的灯塔及其人员比沿海灯塔和灯塔职员更容易成为盗窃和抢劫犯罪的目标,这种风险的存在也影响到航运和航行人员的安全。  相似文献   

15.
16.
丝绸之路不仅仅是物质传播之路,更是人类文化呈现的舞台与文明展示的平台。在此视阈下,丝绸之路的文化意蕴得以不断彰显:世界文明观念重新发现,世界各人种民族不断融合,人类社会各种文明形态开放交流,人类物质文明相互流通,人类语言媒介交汇传播,人类观念信仰开拓延展,人类艺术创造相互展示、传播、交流,以及人类思想精神融汇沟通等方面。在这条路上,人类文明空间与时间相互融通、物质与精神齐头并进、人种民族相互融合、宗教与世俗相互适应、文化与艺术相互补充、经济与政治良性互动、战争与和平相互交替,真正具象地释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宏大命题下"人类文明共同体"的细微肌理,因之也具有了不同寻常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7.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继承了千百年来华夏大地上的民间信仰和习俗,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同丝绸之路的汉传佛教一样,丝绸之路上的道教也具有浓郁的世俗性,道教习俗渗透到知识精英和平民百姓的每一个角落,当时的人们无论是取名,还是生活和丧葬习俗,以及官方的祭祀活动,都不乏道教的气息,特别是唐西州时期,由于唐王朝奉道教为皇家宗教,道教在丝绸之路的传播达到高峰。丝绸之路的道观,有许多建于唐开元年间,道俗合作建造梯蹬及钟,道观参与到各种经济活动当中。丝绸之路的道教,与当地的汉传佛教和民间俗士以及各级官府关系相处融洽,共同促进丝路发展与繁荣。这不仅充分证明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还为我们今天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宝贵借鉴。  相似文献   

18.
19.
艺术是人类的共同语言。丝绸之路艺术以特殊的言说方式表达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和民心相通理念,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和价值。丝绸之路艺术不仅仅是丝绸之路各门艺术的简单相加和组合,也不仅仅是沿线国家艺术现象与成果的静态呈现和归纳,更重要的是人类在丝绸之路上创造、交流、融汇、相互影响所生成的新的艺术样态和存在形态,这是人类艺术史上独一无二的重要现象。丝绸之路艺术研究的纵深拓展,有可能形成新型交叉学科——丝绸之路艺术学。  相似文献   

20.
选取经济规模、森林禀赋差异等相关变量,建立时变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对2000—2015年中国进口"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木质林产品贸易效率及对其有影响的人为因素做了相关研究.研究表明,中国与东盟国家的进口贸易效率在4个地区中位列第一,而西亚、南亚、中东欧地区则都有待提升.依据影响因素的实证结果,为达到扩大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木质林产品贸易的规模、提高贸易效率的目的,提出了加强国家间合作交流和人才流动、形成人民币贸易交付方式、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和互联网建设等多个国家层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