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中国新闻学建立者通过翻译新闻学著作与著书立说两种形式,将日本实益主义新闻观引介到中国,使其成为中国新闻学的一个重要理论来源。实益主义新闻观的引入,为中国新闻学注入了新闻伦理要素,推动了中国新闻与言论的分离与新闻事业的职业化进程。  相似文献   

2.
中国新闻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新闻思想——新闻的人民性。它是在顺承马列新闻思想和结合中国的客观实际基础上提出的具有政治性、时代性、阶级性的新闻性质的归纳。这种带有浓厚意识形态色彩的新闻思想因其正确性在中国新闻学中确立了地位,并庇护和推动了中国特色新闻事业的发展。随着新闻事业的发展和新闻研究,独立、专业、自成体系的新闻学的建立迫在眉睫。这时新闻的人民性推动作用反而成为一种荣耀的压力,客观上阻扰了新闻学科体系的突破、发展、独立,给新闻学界带来一定的困惑。因而也就对新闻的人民性是不是真正的新闻学本体概念,以及其同新闻本体之间的关系有了一定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试论我国新闻学的学科地位及学科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闻学有自己的理论内涵和科学品质,也有自己的学术积累和发展基础,其学科地位应得到 充分肯定。新闻学不仅要研究新闻事业史、新闻理论、新闻业务,也应研究媒介经济、传媒业经营与管理。为 适应新世纪新闻事业和学科发展的需要,应努力构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4.
被新闻史学家戈公振称为中国“报业教育之发端”的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成立于1918年10月14日,它不仅是我国第一个将新闻作为一门科学,进行系统讲授并进行集体研究的团体,而且也开创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风,为以后新闻教育方针的确立提供了很好的借鉴。这个团体在伟大的五四运动中,曾起了重大作用。它的许多成员在中国现代史上,在我国新闻事业的创建与发展中,都曾作出了卓越的成绩。历史发展的必然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的成立,是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必然。我国新闻事业史上最早的中文现代化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创办于1815年,有名的  相似文献   

5.
产生于商品经济环境下的新闻本不具备政治属性。大众报刊出现迅速提升报刊的影响力,其后阶级意识崛起、政党斗争加剧以及军事战争不断,增强了新闻的政治属性,促使现代新闻事业及新闻学走向政治化。意识形态斗争、宣传的污名化与利益集团对报刊的操纵使得新闻学的政治话语出现了危机,传播学、新闻商业主义、新闻专业主义的兴起与发展试图在这种背景下淡化新闻学的政治色彩,却始终未能摆脱其所承担的维系与传播核心价值观的政治使命。在探索新闻学的发展路径上,必须把"政治带回来",实现新闻学"再政治化",同时处理好新闻学的学科属性与政治属性之间的关系。这正是中国特色新闻学历史与政治逻辑基础,也意味着"政治"必然是构建中国特色新闻学学科体系的核心话题,而如何在"中国特色"与"普遍意义"的追寻中建设中国特色新闻学成为时代之需。  相似文献   

6.
吴高福教授著《新闻学基本原理》作为国家教委“七五”规划中新闻学教材,最近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吴著与国内同类性质的著作相比具有如下四大特色。一、独辟蹊径,构建新的理论体系自70年代末我国恢复新闻教育、新闻研究以来,新闻理论的教材和著作相继问世,其中最有影响、最具代表性的是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新闻学概论》和甘惜分教授的《新闻理论基础》、成美、童兵教授的《新闻理论教程》。《新闻学概论》以新闻事业为逻辑起点,以新闻事业为基本研究对象。《新闻理论基础》和《新闻理论教程》则都以新闻为逻辑起点,以新闻事业或新闻工  相似文献   

7.
中国新闻学的开山祖徐宝璜在其《新闻学》一书中,第一次较系统的阐述了新闻理论、新闻采写、新闻事业的经营管理等各方面的思想,正式开始了我国新闻学的"学"理研究。强调媒介的社会责任是徐宝潢新闻思想的一大特色,仔细分析领会徐宝璜的媒介责任观对于今天的新闻实践依然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我国民族新闻学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新闻学是研究我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现象、新闻事业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许多专家学者从少数民族新闻事业史、少数民族新闻理论研究、少数民族新闻应用研究、少数民族受众等四个方面对我国少数民族新闻学领域进行了研究,使这一领域的研究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并显现出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9.
中国新闻学有组织的研究,开始于1918年10月14日,经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倡导,发起成立了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该会以“研究新闻学理,增长新闻经验,以谋新闻事业发展为宗旨。”在20世纪初,研究会以发展我国新闻事业为目的,可见蔡元培深谋远虑,目光远大,真是难能可贵。时间正在“五四运动”的前夕,对于中国人民彻底地反对封建文化的新文化运动的传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研究会作为新兴的事业,其成效是显著的。研究会聘请了著名新闻学者徐宝璜,名记者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的新闻学思想散见于有关论著、讲话、谈话、批语、按语、电报和书信之中。他不仅有着极为丰富的新闻实践,而且形成了一套较系统较完整的无产阶级的新闻学思想。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学习与把握毛泽东的新闻学思想,进一步认识其新闻观、新闻事业观和新闻工作论的精神实质,对于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的新闻事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文章追溯美国新闻自由的历史演变 ,剖析其实质 ,并从中探寻积极应对美国新闻霸权、发展我国新闻事业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北洋政府时期是中国社会一个十分动荡又孕育重大变革的时期。这一时期,新闻业尤其民营报业空前繁荣,民营报人的思想异常活跃,这为他们探寻新闻伦理奠定了物质和思想基础,也促进了中国新闻伦理思想的基本成型。北洋政府时期民营报人的新闻伦理思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优良的道德品格是记者从业的首要资格;二是记者应当秉承独立自尊的核心价值理念;三是记者应当以客观公正为报道原则。这些思想为中国新闻从业者提供了基本的道德遵循,推动了中国新闻业的职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13.
在厘清新闻专业主义中国化的曲折发展历程以及公共与参与式新闻的演进过程之基础上,从消解与发展两方面阐释了公共与参与式新闻对新闻专业主义的影响,指出公共与参与式新闻的发展虽然通过改变传播方式和传播渠道对新闻专业主义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消解,但是却在更大程度上推动了新闻专业主义与时俱进的重构过程,并提出对新闻专业主义内涵重构的设想:客观是核心、真实是生命;独立是追求、自主是基础;良知是底线、人性是灵魂;参与是条件、组织是桥梁。  相似文献   

14.
党的某些不良作风 ,往往导致新闻真实性的丧失。为保持新闻的真实性 ,必须将党对新闻工作的领导与长官意志的干预区别开来 ,也要防止新闻执业者独立精神和自主意识的缺失。新闻执业者既要研究上情 ,更要了解下情 ;构筑新闻职业道德的防线 ,既要靠教育 ,更要靠严格的制度。  相似文献   

15.
陈望道是一位对中国学术事业发展卓有贡献的学者、教育家。他的一生基本上在复旦大学度过.他对复旦大学的贡献很大,其中之一便是把复旦的新闻院系建成了中国新闻院系中历史最悠久、唯一薪火不断的院系。陈望道早期从事办刊物、开书铺的实践,对他新闻教育思想的形成有着很大的关联性。他是复旦大学新闻系的创办者之一,他的新闻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由他确定的系铭——“好学力行”四个字上。好学力行,成了复旦大学新闻教育的优良传统和教育目标。陈望道对复旦新闻系所作的开拓性建设,实际上也是对我国新闻教育的建设性贡献。  相似文献   

16.
针对当前我国新闻教育存在实践性与学理性相悖离的问题,本文以近期一些院校的师生参与"重走中国西北角"新闻活动为例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指出新闻教学必须融入有价值的新闻活动,新闻教学的实践性须在学理性的現照之下注重实用性、启发性和针对性.强调新闻教学中的实践性与学理性的內在统一和新闻教育"术"与"学"的两极平衡,认为师生参与"...  相似文献   

17.
公共新闻是美国新闻界出现的新闻现象和新闻改革运动,是对传统观念的革新与颠覆,对媒体、政府、公众三者关系的重新定位,更多体现了公众作为社会主体的属性。公共新闻是在西方一定的社会条件、新闻困境和理论支撑下孕育出来的,引介到国内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条件。中国媒体运用公共新闻可以构筑信息交流和观点评论的平台,引导舆论,进行议程设置,使政策议程、媒体议程、公众议程三者达到互动平衡。  相似文献   

18.
新闻语言的审美进择,就是新闻作者在新闻写作中,从审美意图出发,选择语言表达实体,并运用审美框架形式建构新闻语言系统。新闻语言的审美选择包括三个方面:新闻作品词语的审美选择,新闻作品句式的审美选择,新闻作品语篇的审美选择。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初民族新闻业的专业主义解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世纪初我国民族新闻业者的杰出代表,受西方新闻观念特别是新闻专业主义理念的影响,在社会动荡、历史变革的现实语境中,改变传统的政争至上、政党为本的新闻运作模式,以新闻为本位,以受众为中心,以业界发展为目标,在新闻观念的引进、记者地位的提高、新闻学教育的兴办、新闻思想的形成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广泛而有益的尝试。综观这一时期新闻学者的观念、言行及新闻业界的发展轨迹,无不显现出西方新闻专业主义理念如影随行的境象,西方新闻专业主义成为20世纪初民族新闻业得以勃兴的思想源泉。  相似文献   

20.
“公共新闻”运动是20世纪90年代美国新闻界发起的一场声势浩大的新闻改革运动。“公共新闻”倡导媒体关注公共领域建设,鼓励民众参与公共事务,积极寻求与公众、政府间的沟通与交流,以探寻公共问题的解决之道。近两年国内也掀起了一股“公共新闻”热潮,其中都市类报纸的“公共新闻”实践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不仅秉承了“公共新闻”的核心理念和基本原理,同时也具有自身特色,对新闻媒体探索如何在当前新的社会形势下发挥信息沟通和舆论导向作用具有积极的示范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